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休斯敦大歌剧院(Houston Grand Opera)四年来的“《尼伯龙根的指环》马拉松”在今年完成了四分之三——完全自由不受神的意志所干扰的英雄《齐格弗里德》终于现身。
《齐格弗里德》是指环神话其中的一环,故事和音乐有其连续性,尤其是瓦格纳的所谓“主导动机”更把人物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但较其他三部,《齐格弗里德》也有其独特之处—其他三部的故事是靠着数个主要人物之间的冲突而展开,而《齐格弗里德》几乎是由一人独挑大梁,其他角色只能算陪衬。
在四个小时的演出时间里,齐格弗里德在台上的时间超过三小时,在第二幕里还有很长一段时间里可以说是只有一个人在台上的“独角戏”——齐格弗里德对着自然万物(观众或许在舞台上看不到,但是可以从音乐里生动地听到)自言自语,具体呈现了他没有玩伴孤独长大的情况。
但是从剧情来看,这些其他的角色,在他“英雄探险”的历程里,都有很重要的功能一米梅把齐格弗里德养大,对他有恩,但是米梅也有自私的理由,想利用他杀死变成龙的法夫纳,夺得指环,还准备毒死齐格弗里德;最后米梅反而死在齐格弗里德的剑下。从弗洛伊德的角度来看,这是齐格弗里德要成熟而不得不对“父亲”的背叛。观众有时觉得齐格弗里德是个粗暴的角色,尤其是因为他在第一幕里对米梅有时近似虐待(放熊吓米梅),但是从心理分析的观点来看,这也是他和米梅唯一可能的关系,因为他到了此时已经体会到米梅自称是他父亲的说法不属实,但他又没办法逼出真相,只好让内心的不满通过变态的行为来表示。
还好接下来第二幕他与法夫纳的相遇,可以显示他本质上的纯良。他虽然杀了法夫纳,但并不沾沾自喜,甚至有些后悔,因为他在原始未开化的环境里长大,面对敌人只有一个下场:不是我杀他就是被他杀。而他从林中鸟的口中得知表面背后的真相,也显示只有自然,才是他真正的朋友。
我们从瓦格纳的信中知道,在《齐格弗里德》写到一半时,他暂时放下《指环》的创作,去另写《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等他再回来写齐格弗里德的故事时,已经过去10年。齐格弗里德与旅行者(沃坦)在第三幕的相遇,应该是惊心动魄的一场戏,因为这人不仅是他的外公,而且代表了神的权力的终结和人的世界的开展。但是齐格弗里德对此事浑然不知,只把旅行者当成是一个挡路的老人,把他轻松打发。观众所知与齐格弗里德的无知,构成了强烈的反讽效果。
休斯敦大歌剧院找到盼‘齐格弗里德”,在相当程度上把这些剧情焦点都演出来了。出生于得克萨斯州的杰·亨特·莫里斯(JayHunter Morris)2011年在大都会歌剧院因临时作为替补救场而成名。五年后的今天他的角色刻画又提升了得多。这个齐格弗里德是个血气方刚的青少年,时不时坐在地上,两腿向外打开,仿佛是任性的孩子;但他还可以一跃而起,展现孩子般的敏捷;在面对法夫纳和沃坦时,那一副准备大战一场的样子就十分可信;当他发现沉睡中的布伦希尔德是女人时,吓得跳开的处理也很生动。他的音量不是很大,在音域问似乎有些空洞,所以有些乐句不是很平滑,在乐团强音处他的声音是跟着乐队走而不是凌驾其上,但是他找到一个比较抒情的方式来表现,保留足够的声音与布伦希尔德互诉爱意,这就已经很难得了。很可惜的一点是他的造型太过可笑,一头油腻肮脏的长辫子,一块块毛皮披披挂挂的服装,屁股上还拖着一条尾巴,仿佛尼安德索人,没有一点英雄气概。
唱布伦希尔德的克里斯汀·格尔克(Christine Goerke)从一开口的“赞颂你,太阳!”(Heil dir,Sonne)就展现了一个真正的女武神,洪亮饱满,让人相信不管瓦格纳给她什么样的挑战,她都可以应付自如。
唱沃坦的伊安·帕特森(Iain Paterson),把这个眼看自己努力创建的世界即将消失的角色唱得很有威严,与米梅互问三个问题时胜券在握的自信,透露出他在《莱茵的黄金》中的算计。一般来说,米梅是个猥琐可憎的角色,但菲律宾裔的罗得尔·罗萨尔(Rodell Rosel)把他演绎得有血有肉,他向齐格弗里德解释如何在树林里碰到他垂危的母亲并答应把他抚养长大时,流露出真正的感情,但是当他想骗齐格弗里德喝毒药时,又有足够的狡诈。
乐队是瓦格纳歌剧里重要的一环,在帕翠克·萨摩尔斯(Patrick Summers)带领下,各个声部都有细致的表现,总体的声音干净华美,节奏有力、不显匆促。
这个西班牙瓦伦西亚(Valencia)的剧团拉夫拉前卫剧团(LaFura dels Baus)的制作,比起前两部要好得多,主要是因为没有用起重机把歌手架在半空中演唱,舞台宽敞,歌手也有发挥的空间。米梅是个疯狂科学家,他的打铁间布满奇怪的仪器,当齐格弗里德问他什么是恐惧时,他让一群助手把他放到跑步机上并在他身上插了一堆电线监测他的身体反应。前两部里很抢眼的特技演员在这里用得比较保守,第二幕的龙窟外他们穿着背上突起像有刺猬毛的服装到处爬,第三幕旅行者与齐格弗里德的对决场面,他们手拿着如竹竿的长棍东逃西窜,给了两人在树林间大战的感觉。
用得最多的是布景的六大块投影幕,投射的影像包括地底深处的工厂、从高空俯视的地表、山峦起伏、熊熊烈焰等。比较难理解的是齐格弗里德与布伦希尔德重唱时的水滴动画。这六块投影可以分开摆放成不同的角度,这里用得可能太频繁了些,结果露出了背后移动的工作人员和电缆线,打破了舞台的幻觉感。
《齐格弗里德》是指环神话其中的一环,故事和音乐有其连续性,尤其是瓦格纳的所谓“主导动机”更把人物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但较其他三部,《齐格弗里德》也有其独特之处—其他三部的故事是靠着数个主要人物之间的冲突而展开,而《齐格弗里德》几乎是由一人独挑大梁,其他角色只能算陪衬。
在四个小时的演出时间里,齐格弗里德在台上的时间超过三小时,在第二幕里还有很长一段时间里可以说是只有一个人在台上的“独角戏”——齐格弗里德对着自然万物(观众或许在舞台上看不到,但是可以从音乐里生动地听到)自言自语,具体呈现了他没有玩伴孤独长大的情况。
但是从剧情来看,这些其他的角色,在他“英雄探险”的历程里,都有很重要的功能一米梅把齐格弗里德养大,对他有恩,但是米梅也有自私的理由,想利用他杀死变成龙的法夫纳,夺得指环,还准备毒死齐格弗里德;最后米梅反而死在齐格弗里德的剑下。从弗洛伊德的角度来看,这是齐格弗里德要成熟而不得不对“父亲”的背叛。观众有时觉得齐格弗里德是个粗暴的角色,尤其是因为他在第一幕里对米梅有时近似虐待(放熊吓米梅),但是从心理分析的观点来看,这也是他和米梅唯一可能的关系,因为他到了此时已经体会到米梅自称是他父亲的说法不属实,但他又没办法逼出真相,只好让内心的不满通过变态的行为来表示。
还好接下来第二幕他与法夫纳的相遇,可以显示他本质上的纯良。他虽然杀了法夫纳,但并不沾沾自喜,甚至有些后悔,因为他在原始未开化的环境里长大,面对敌人只有一个下场:不是我杀他就是被他杀。而他从林中鸟的口中得知表面背后的真相,也显示只有自然,才是他真正的朋友。
我们从瓦格纳的信中知道,在《齐格弗里德》写到一半时,他暂时放下《指环》的创作,去另写《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等他再回来写齐格弗里德的故事时,已经过去10年。齐格弗里德与旅行者(沃坦)在第三幕的相遇,应该是惊心动魄的一场戏,因为这人不仅是他的外公,而且代表了神的权力的终结和人的世界的开展。但是齐格弗里德对此事浑然不知,只把旅行者当成是一个挡路的老人,把他轻松打发。观众所知与齐格弗里德的无知,构成了强烈的反讽效果。
休斯敦大歌剧院找到盼‘齐格弗里德”,在相当程度上把这些剧情焦点都演出来了。出生于得克萨斯州的杰·亨特·莫里斯(JayHunter Morris)2011年在大都会歌剧院因临时作为替补救场而成名。五年后的今天他的角色刻画又提升了得多。这个齐格弗里德是个血气方刚的青少年,时不时坐在地上,两腿向外打开,仿佛是任性的孩子;但他还可以一跃而起,展现孩子般的敏捷;在面对法夫纳和沃坦时,那一副准备大战一场的样子就十分可信;当他发现沉睡中的布伦希尔德是女人时,吓得跳开的处理也很生动。他的音量不是很大,在音域问似乎有些空洞,所以有些乐句不是很平滑,在乐团强音处他的声音是跟着乐队走而不是凌驾其上,但是他找到一个比较抒情的方式来表现,保留足够的声音与布伦希尔德互诉爱意,这就已经很难得了。很可惜的一点是他的造型太过可笑,一头油腻肮脏的长辫子,一块块毛皮披披挂挂的服装,屁股上还拖着一条尾巴,仿佛尼安德索人,没有一点英雄气概。
唱布伦希尔德的克里斯汀·格尔克(Christine Goerke)从一开口的“赞颂你,太阳!”(Heil dir,Sonne)就展现了一个真正的女武神,洪亮饱满,让人相信不管瓦格纳给她什么样的挑战,她都可以应付自如。
唱沃坦的伊安·帕特森(Iain Paterson),把这个眼看自己努力创建的世界即将消失的角色唱得很有威严,与米梅互问三个问题时胜券在握的自信,透露出他在《莱茵的黄金》中的算计。一般来说,米梅是个猥琐可憎的角色,但菲律宾裔的罗得尔·罗萨尔(Rodell Rosel)把他演绎得有血有肉,他向齐格弗里德解释如何在树林里碰到他垂危的母亲并答应把他抚养长大时,流露出真正的感情,但是当他想骗齐格弗里德喝毒药时,又有足够的狡诈。
乐队是瓦格纳歌剧里重要的一环,在帕翠克·萨摩尔斯(Patrick Summers)带领下,各个声部都有细致的表现,总体的声音干净华美,节奏有力、不显匆促。
这个西班牙瓦伦西亚(Valencia)的剧团拉夫拉前卫剧团(LaFura dels Baus)的制作,比起前两部要好得多,主要是因为没有用起重机把歌手架在半空中演唱,舞台宽敞,歌手也有发挥的空间。米梅是个疯狂科学家,他的打铁间布满奇怪的仪器,当齐格弗里德问他什么是恐惧时,他让一群助手把他放到跑步机上并在他身上插了一堆电线监测他的身体反应。前两部里很抢眼的特技演员在这里用得比较保守,第二幕的龙窟外他们穿着背上突起像有刺猬毛的服装到处爬,第三幕旅行者与齐格弗里德的对决场面,他们手拿着如竹竿的长棍东逃西窜,给了两人在树林间大战的感觉。
用得最多的是布景的六大块投影幕,投射的影像包括地底深处的工厂、从高空俯视的地表、山峦起伏、熊熊烈焰等。比较难理解的是齐格弗里德与布伦希尔德重唱时的水滴动画。这六块投影可以分开摆放成不同的角度,这里用得可能太频繁了些,结果露出了背后移动的工作人员和电缆线,打破了舞台的幻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