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横空出世,“湾区经济”成为了人们热议的关注点。
每一次,全球经济大调整,都会诞生出一个新的世界级大湾区,这是全球经济格局的调整与升级。
翻看纽约、旧金山、东京大湾区崛起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出,湾区经济已成为世界一流滨海城市的显著标志,具有开放的经济结构、高效的资源配置能力、强大的集聚外溢功能和发达的国际交往网络,发挥着引领创新、聚集辐射的核心功能,已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引领技术变革的领头羊。
大湾区是城市群的升级版,粤港澳大湾区就脱胎于珠三角城市群。30多年来,珠三角历经多次规划,从穗港双核到多核崛起,再到现在走向弹性互动的大湾区集合,其发展路径与山东有着相似之处。
多年以来,山东城市格局也从济青双核演变为三核引领的发展态势,但缺乏更大规模的城市群成为了制约山东发展的瓶颈所在。
如今的山东,北有京津冀、雄安新区,南有长三角,西有以国家级中心城市郑州为核心的中原城市群,“群狼环伺”,如不找准自己的发展路径,极有可能形成塌陷态势。
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的落地就是为了解决山东在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中失落的局面。
对山东而言,雄安新区很近,粤港澳很远,但这一北一南两大战略规划都对山东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借鉴意义。一个是内陆城市规划,一个是海洋城市规划,海岱齐鲁,两大地域特质兼备,不同属性的城市都能借此打开自己的发展之路。
先看内陆城市,今年的省两会上,省长龚正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支持三核之一的济南深度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和服务雄安新区,打造我国北方高端产业、科技、人才现代服务业集聚地和央企、跨国公司区域总部基地,建设“大强美富通”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再看海洋城市,青岛和烟台都被明确为三核城市之一,其承担的任务虽各有侧重点,但毫无疑问,经略海洋是它们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突破口。
山东有着3345公里的漫长海岸线,莱州湾和胶州湾催生了日照、青岛、烟台、威海、潍坊、东营、滨州等诸多经济强市,形成了诸多领先全国的海洋经济发展模式。
上世纪90年代,在全国率先启动“海上山东”建设跨世纪工程;2010年山东成为第一批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地;2011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成为全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題的国家战略……中国海水养殖经历的“鱼、虾、贝、藻、参”5次产业浪潮,都发端于山东,成形于山东,并迅速向全国复制。山东的海洋渔业、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盐业、海洋电力、海洋交通运输5个产业规模居全国第一位,海洋资源丰度指数全国第一。
与此同时,山东沿海城市资源过于分散的格局也制约着这些城市进一步发展。
以港口为例,在胶州湾和莱州湾两侧,山东有着大大小小的七座地级市港口,既可以说是遍地开花,也可以说是七雄割据,关键时刻,就可能形成“一个能打的也没有”的局面,在与天津港、上海港的竞争中,难免处于下风。
2018年3月28日,渤海湾港口集团挂牌成立,滨州港、东营港、潍坊港拉开整合大幕。被誉为“一虎三狼三羊”的山东七港,打响了港口整合的第一枪。
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两会上,龚正省长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要成立省级层面的山东港口集团。这些布局调整,某种层面上与山东大湾区建设不谋而合。
港口的割据态势也是山东两湾城市布局的一个缩影。如何对山东两湾城市布局进行深度调整,推动各个城市资源互相渗透,彼此交融,从而形成一个覆盖两湾的产业发展集群,这将是山东打造改革开放高地的关键所在。
每一次,全球经济大调整,都会诞生出一个新的世界级大湾区,这是全球经济格局的调整与升级。
翻看纽约、旧金山、东京大湾区崛起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出,湾区经济已成为世界一流滨海城市的显著标志,具有开放的经济结构、高效的资源配置能力、强大的集聚外溢功能和发达的国际交往网络,发挥着引领创新、聚集辐射的核心功能,已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引领技术变革的领头羊。
大湾区是城市群的升级版,粤港澳大湾区就脱胎于珠三角城市群。30多年来,珠三角历经多次规划,从穗港双核到多核崛起,再到现在走向弹性互动的大湾区集合,其发展路径与山东有着相似之处。
多年以来,山东城市格局也从济青双核演变为三核引领的发展态势,但缺乏更大规模的城市群成为了制约山东发展的瓶颈所在。
如今的山东,北有京津冀、雄安新区,南有长三角,西有以国家级中心城市郑州为核心的中原城市群,“群狼环伺”,如不找准自己的发展路径,极有可能形成塌陷态势。
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的落地就是为了解决山东在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中失落的局面。
对山东而言,雄安新区很近,粤港澳很远,但这一北一南两大战略规划都对山东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借鉴意义。一个是内陆城市规划,一个是海洋城市规划,海岱齐鲁,两大地域特质兼备,不同属性的城市都能借此打开自己的发展之路。
先看内陆城市,今年的省两会上,省长龚正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支持三核之一的济南深度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和服务雄安新区,打造我国北方高端产业、科技、人才现代服务业集聚地和央企、跨国公司区域总部基地,建设“大强美富通”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再看海洋城市,青岛和烟台都被明确为三核城市之一,其承担的任务虽各有侧重点,但毫无疑问,经略海洋是它们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突破口。
山东有着3345公里的漫长海岸线,莱州湾和胶州湾催生了日照、青岛、烟台、威海、潍坊、东营、滨州等诸多经济强市,形成了诸多领先全国的海洋经济发展模式。
上世纪90年代,在全国率先启动“海上山东”建设跨世纪工程;2010年山东成为第一批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地;2011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成为全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題的国家战略……中国海水养殖经历的“鱼、虾、贝、藻、参”5次产业浪潮,都发端于山东,成形于山东,并迅速向全国复制。山东的海洋渔业、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盐业、海洋电力、海洋交通运输5个产业规模居全国第一位,海洋资源丰度指数全国第一。
与此同时,山东沿海城市资源过于分散的格局也制约着这些城市进一步发展。
以港口为例,在胶州湾和莱州湾两侧,山东有着大大小小的七座地级市港口,既可以说是遍地开花,也可以说是七雄割据,关键时刻,就可能形成“一个能打的也没有”的局面,在与天津港、上海港的竞争中,难免处于下风。
2018年3月28日,渤海湾港口集团挂牌成立,滨州港、东营港、潍坊港拉开整合大幕。被誉为“一虎三狼三羊”的山东七港,打响了港口整合的第一枪。
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两会上,龚正省长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要成立省级层面的山东港口集团。这些布局调整,某种层面上与山东大湾区建设不谋而合。
港口的割据态势也是山东两湾城市布局的一个缩影。如何对山东两湾城市布局进行深度调整,推动各个城市资源互相渗透,彼此交融,从而形成一个覆盖两湾的产业发展集群,这将是山东打造改革开放高地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