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群体为高校的学风建设提供了中观视野,根据当前社会的关注程度和高校组织文化特性,可以划分出新生群体、贫困生群体、学业不良群体、优等生群体、网络群体和社团群体等主要的特殊学生群体。根据不同学生群体的存在状况和特征,“像新生般学习”、维持相对稳定和足够公开的学风建设举措、延缓学业不良群体的出现、设立覆盖面更广的单项奖学金、研发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网络学习系统、增加社团活动的学术成分等有关学风建设措施,能够为高校的学风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持。
【关键词】高校学风 学生群体 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3(a)-0019-02
“广义的学风实际上包括了学校中领导的管理作用、教师的教学和研究作风以及学生的学习作风,它是凝聚在一所学校的教与学过程中的精神动力、态度作风、方法措施等的综合反映,使不同特点的学校表现出独有的特色和丰富的内涵,并通过学校全体成员的意志与行动,逐步地形成和固化,成为一种传统和风格。”人们经常用人的性格来比喻成熟组织的文化特征,高校的学风,就是成熟高校的性格,代表着长期以来学校全体成员共同实践的成果。可以说,学生群体的行为模式是考察高校学风的重要元素。
1 特殊学生群体对高校学风建设的意义
群体是指那些具有相同或相近社会文化特征或心理特征的人所构成的团体,该概念为心理学和管理学领域所广泛使用。对群体问题的研究起源于人们对个体发展需要的考察,心理学家勒温认为群体成员的彼此相互依存是群体的本质特征。学生的学习活动在其社会化过程当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不同群体当中的角色切换,为学生的成长储备了大量的经验素材。以高校中典型的社团组织为例,“大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的社会化程度明显优于未参加社团活动的大学生”。本文所谈到的特殊学生群体,仅是指相对于整个大学生团体而言的客观存在,并非是一种文化发展处境的价值判断。从当前我国高校的学风建设实践来看,重点集中在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微观层面主要是围绕个别具体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而展开的学风教育工作。此学风教育策略虽然能够体现高度的人文关怀,甚至能树立出一批学风教育的典型,但从总体来看,效率不高,过分依赖教师个人的行业自律和学生个人的自我实现需要。宏观层面即所谓“运动式”的学风建设活动,此学风教育策略虽然能体现高校强大的组织惯性和动员能力,但因所占用系统资源甚巨,难以长期为继。特殊学生群体的研究角度,可以为高校学风建设提供中观层面的视野,既能发挥群体活动的组织优势,又能反映学生成长的客观事实。
2 高校学生群体的划分
一般来说,群体研究倾向于将组织成员按照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的标准来划分,而高校则会根据实际的教育工作需要,将学生群体按照一定的标准加以更加明确的细分。有学者根据群体概念的内涵,指出“大学生特殊群体主要都是统计群体,只是为了研究和分析的需要,把那些可能从未聚集、交往甚至互不相识、但具有某些共同的典型的社会心理特征的大学生划分出来的群体。”笔者认为,只有充分考察现代大学的组织文化特征和社会功能,才能获得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大学生群体划分标准。首先,现代大学是具有耗散结构倾向的社会组织,高度量化的组织规范必然与多元组织文化产生严重冲突;其次,现代大学被赋予高度的社会期望,奉行明显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第三,作为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组织,现代大学需要兼顾最广泛利益群体的诉求。于此,以社会关注程度作为划分高校学生群体的依据是比较合理的。根据此标准,按照当前社会对高校领域中各种现象的关注情况,将学生群体区分为新生群体、贫困生群体、学业不良群体、优等生群体、网络群体和社团群体等。值得关注的是,这些学生群体的划分都是相对的,每一群体都有其特定的对照群体,针对性的加强学风建设策略对于其他对照体系的群体也是有效的,区别在于这些策略应当被认为是在这一特定的学生群体当中是特别有效的。
3 特殊学生群体的分析及学风建设策略
3.1 新生群体
新生群体因其具有高可塑性而一直是高校学风建设工作的重点。与其他特殊学生相比,新生群体的特点就在于其“没有特点”,即几乎所有的学风建设手段在该群体中都能够收到成效。通过对新生群体的考察,笔者认为应该树立“像新生般学习”的学风建设策略。除大学语文、数学、英语等与高中衔接的课程以外,大部分的专业学习对新生来说是全新的,但专业课程的学习对于非新生群体来说,何尝又不是全新的呢!“像新生般学习”,一方面肯定了新生在适应大学生活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同时也能鼓励新生群体向非新生群体转变时保留其核心学风成分,维持强大的团体惯性。
3.2 贫困生群体
当前,学界对高校贫困生群体的研究较多地集中在其文化处境不利、心理、资助体系、诚信体系等方面,对高校学风建设方面的研究甚少。笔者对所在计算机学院贫困生数据库中102位同学在07—08学年的综合测评学业排名情况进行了简单的统计。统计结果显示,贫困生群体的学业排名在学生群体当中分布比较平均,由此可推断,贫困生群体的学业状况与其家庭经济背景联系并不密切。综合审视贫困生群体在学习生活中所面临的障碍,普遍要多于非贫困生群体,因此,可以认为贫困生群体在维持学业水准方面的决心和意志力与非贫困生群体相比占有优势。然而,大学生毕竟只是不断成熟的个体,受到外部因素影响越大,其学业水准出现波动的风险就越高。为了保证贫困生群体在应对外部因素的影响过程中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学校需要关注并维持学风建设举措的相对稳定和足够公开,始终营造一种学风建设的惯性氛围。
3.3 学业不良群体
1999年以来的大规模扩招,我国许多高校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包括学生整体素质相对下降、培养模式调整滞后、评价方式单一等原因在内,导致高校的学业不良学生群体无论是绝对数量还是在学生群体当中的比例,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对于高校学生中的学业不良群体的教育和转化问题,学界还是保有乐观的态度,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就是“学业不良学生只是放错了位置的精英”。目前针对学业不良学生群体的学风建设措施主要面临两个方面的困难:其一是提升学生的自信、开展个性化辅导、转移注意力、挖掘潜能等教育手段,很难保证学生在其修业期限内取得成效,缺乏信息反馈环节,也就无法形成良性循环;其二是学业不良群体往往伴随各种的心理障碍,要求有高水平的教育策略,但在目前高校的人力资源配备情况来看难以满足。既然学业不良群体的出现无法避免,高校就应该采取积极措施尽量延缓其出现的时间,学生越到高年级,心智发展越发成熟,知识面得到一定的拓宽,各种针对性的学风教育常规手段就可以获得更加宽松的实施空间。
3.4 优等生群体
与学业不良学生群体相对单纯的结构相比,优等生群体的结构比较复杂,具体还可以细分为绩优生、主要学生干部、科研骨干等子群体。几个子群体的交集又可以称为精英群体,但在学生当中算是凤毛麟角的了。尽管整体素质结构中多少存在缺陷,但凝聚在优等生群体当中的特殊能力毕竟还是高校中的优质资源,受到大部分学生的认可,也代表着大学生面向社会时的核心竞争力。为此,高校应当合理分配各种资源,设立覆盖面更广的单项奖学金,以表彰在某方面取得成功的优等生。同时,也需要充分考察学科差异,设定不同的评比标准,充分体现高校的多元文化特征。
3.5 网络群体
大学生网络群体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而发展并成长起来的新的学生群体类型,虽然出现的时间并不算长,但在校园内所产生的影响却是巨大的。近年来,网络终端出现了小型化、无线化、大众化的明显趋势。如果说互联网在过去的十年间改变的是学生的交往方式的话,那么当前改变的就是学生的生活方式。因此,针对学生网络群体的学风教育策略,必须置于具体的网络语境当中才能收到成效。一方面,学风教育需要与网络技术充分结合,开发出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专门软件,以提供良好的网络平台,而代替当前普遍采用的流行软件。另一方面,学风教育软件的推广应该增加更多的商业元素,即使是非盈利业务,也需要参考商业软件的推广模式,以使其能够融入到校园网络文化当中,扩大学习软件的客户群体,提升学生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3.6 学生社团
学生社团是大学生根据自身的爱好和个性发展需要组建而成的,是具有鲜明特色的高校文化现象。国内外许多著名人士,如梁思成、克林顿等,都曾经是学生社团中的风云人物。但长期以来,我国的学生社团在校园内却处于非常尴尬的地位,尤其是在人力资源和财政支持方面尤显突出。要发挥学生社团在学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就需要引导社团活动增加学术成分,作为课程教学以外的重要学生学术活动。当前高校在学生的学术科研方面的投入还是很大的,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在普通学生当中却显得有些曲高和寡,更多的是依靠项目指导老师的个人努力。增加了学术成分,学生社团活动所面临的资金、人力资源等困难都能够得到有效的解决,社团活动的内容也得到了充实。
4 结束语
高校学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教学双方、教学和行政等多方面的共同合作,才能形成合力,探索出具有校本特色的学风建设模式和学风规范,作为优秀的校园文化得到有效传承。同时,高校优良学风需要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在不断的实践中扬弃,保留其核心价值,收获广泛的认同和有力的执行。
参考文献
[1] 唐爱真.试论当前高校学风建设的若干问题[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9):87.
[2] 孙成志.组织行为学[M].北京:中央广播大学出版社.2001.
[3] 陈瑞瑞,牛秀平.社团活动与大学生社会化的关系研究[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5(6):87.
[4] 李纯英,黄咸强.分层视角下特殊群体大学生的教育引导研究[J].新西部.2008(14):127.
【关键词】高校学风 学生群体 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3(a)-0019-02
“广义的学风实际上包括了学校中领导的管理作用、教师的教学和研究作风以及学生的学习作风,它是凝聚在一所学校的教与学过程中的精神动力、态度作风、方法措施等的综合反映,使不同特点的学校表现出独有的特色和丰富的内涵,并通过学校全体成员的意志与行动,逐步地形成和固化,成为一种传统和风格。”人们经常用人的性格来比喻成熟组织的文化特征,高校的学风,就是成熟高校的性格,代表着长期以来学校全体成员共同实践的成果。可以说,学生群体的行为模式是考察高校学风的重要元素。
1 特殊学生群体对高校学风建设的意义
群体是指那些具有相同或相近社会文化特征或心理特征的人所构成的团体,该概念为心理学和管理学领域所广泛使用。对群体问题的研究起源于人们对个体发展需要的考察,心理学家勒温认为群体成员的彼此相互依存是群体的本质特征。学生的学习活动在其社会化过程当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不同群体当中的角色切换,为学生的成长储备了大量的经验素材。以高校中典型的社团组织为例,“大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的社会化程度明显优于未参加社团活动的大学生”。本文所谈到的特殊学生群体,仅是指相对于整个大学生团体而言的客观存在,并非是一种文化发展处境的价值判断。从当前我国高校的学风建设实践来看,重点集中在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微观层面主要是围绕个别具体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而展开的学风教育工作。此学风教育策略虽然能够体现高度的人文关怀,甚至能树立出一批学风教育的典型,但从总体来看,效率不高,过分依赖教师个人的行业自律和学生个人的自我实现需要。宏观层面即所谓“运动式”的学风建设活动,此学风教育策略虽然能体现高校强大的组织惯性和动员能力,但因所占用系统资源甚巨,难以长期为继。特殊学生群体的研究角度,可以为高校学风建设提供中观层面的视野,既能发挥群体活动的组织优势,又能反映学生成长的客观事实。
2 高校学生群体的划分
一般来说,群体研究倾向于将组织成员按照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的标准来划分,而高校则会根据实际的教育工作需要,将学生群体按照一定的标准加以更加明确的细分。有学者根据群体概念的内涵,指出“大学生特殊群体主要都是统计群体,只是为了研究和分析的需要,把那些可能从未聚集、交往甚至互不相识、但具有某些共同的典型的社会心理特征的大学生划分出来的群体。”笔者认为,只有充分考察现代大学的组织文化特征和社会功能,才能获得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大学生群体划分标准。首先,现代大学是具有耗散结构倾向的社会组织,高度量化的组织规范必然与多元组织文化产生严重冲突;其次,现代大学被赋予高度的社会期望,奉行明显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第三,作为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组织,现代大学需要兼顾最广泛利益群体的诉求。于此,以社会关注程度作为划分高校学生群体的依据是比较合理的。根据此标准,按照当前社会对高校领域中各种现象的关注情况,将学生群体区分为新生群体、贫困生群体、学业不良群体、优等生群体、网络群体和社团群体等。值得关注的是,这些学生群体的划分都是相对的,每一群体都有其特定的对照群体,针对性的加强学风建设策略对于其他对照体系的群体也是有效的,区别在于这些策略应当被认为是在这一特定的学生群体当中是特别有效的。
3 特殊学生群体的分析及学风建设策略
3.1 新生群体
新生群体因其具有高可塑性而一直是高校学风建设工作的重点。与其他特殊学生相比,新生群体的特点就在于其“没有特点”,即几乎所有的学风建设手段在该群体中都能够收到成效。通过对新生群体的考察,笔者认为应该树立“像新生般学习”的学风建设策略。除大学语文、数学、英语等与高中衔接的课程以外,大部分的专业学习对新生来说是全新的,但专业课程的学习对于非新生群体来说,何尝又不是全新的呢!“像新生般学习”,一方面肯定了新生在适应大学生活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同时也能鼓励新生群体向非新生群体转变时保留其核心学风成分,维持强大的团体惯性。
3.2 贫困生群体
当前,学界对高校贫困生群体的研究较多地集中在其文化处境不利、心理、资助体系、诚信体系等方面,对高校学风建设方面的研究甚少。笔者对所在计算机学院贫困生数据库中102位同学在07—08学年的综合测评学业排名情况进行了简单的统计。统计结果显示,贫困生群体的学业排名在学生群体当中分布比较平均,由此可推断,贫困生群体的学业状况与其家庭经济背景联系并不密切。综合审视贫困生群体在学习生活中所面临的障碍,普遍要多于非贫困生群体,因此,可以认为贫困生群体在维持学业水准方面的决心和意志力与非贫困生群体相比占有优势。然而,大学生毕竟只是不断成熟的个体,受到外部因素影响越大,其学业水准出现波动的风险就越高。为了保证贫困生群体在应对外部因素的影响过程中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学校需要关注并维持学风建设举措的相对稳定和足够公开,始终营造一种学风建设的惯性氛围。
3.3 学业不良群体
1999年以来的大规模扩招,我国许多高校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包括学生整体素质相对下降、培养模式调整滞后、评价方式单一等原因在内,导致高校的学业不良学生群体无论是绝对数量还是在学生群体当中的比例,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对于高校学生中的学业不良群体的教育和转化问题,学界还是保有乐观的态度,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就是“学业不良学生只是放错了位置的精英”。目前针对学业不良学生群体的学风建设措施主要面临两个方面的困难:其一是提升学生的自信、开展个性化辅导、转移注意力、挖掘潜能等教育手段,很难保证学生在其修业期限内取得成效,缺乏信息反馈环节,也就无法形成良性循环;其二是学业不良群体往往伴随各种的心理障碍,要求有高水平的教育策略,但在目前高校的人力资源配备情况来看难以满足。既然学业不良群体的出现无法避免,高校就应该采取积极措施尽量延缓其出现的时间,学生越到高年级,心智发展越发成熟,知识面得到一定的拓宽,各种针对性的学风教育常规手段就可以获得更加宽松的实施空间。
3.4 优等生群体
与学业不良学生群体相对单纯的结构相比,优等生群体的结构比较复杂,具体还可以细分为绩优生、主要学生干部、科研骨干等子群体。几个子群体的交集又可以称为精英群体,但在学生当中算是凤毛麟角的了。尽管整体素质结构中多少存在缺陷,但凝聚在优等生群体当中的特殊能力毕竟还是高校中的优质资源,受到大部分学生的认可,也代表着大学生面向社会时的核心竞争力。为此,高校应当合理分配各种资源,设立覆盖面更广的单项奖学金,以表彰在某方面取得成功的优等生。同时,也需要充分考察学科差异,设定不同的评比标准,充分体现高校的多元文化特征。
3.5 网络群体
大学生网络群体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而发展并成长起来的新的学生群体类型,虽然出现的时间并不算长,但在校园内所产生的影响却是巨大的。近年来,网络终端出现了小型化、无线化、大众化的明显趋势。如果说互联网在过去的十年间改变的是学生的交往方式的话,那么当前改变的就是学生的生活方式。因此,针对学生网络群体的学风教育策略,必须置于具体的网络语境当中才能收到成效。一方面,学风教育需要与网络技术充分结合,开发出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专门软件,以提供良好的网络平台,而代替当前普遍采用的流行软件。另一方面,学风教育软件的推广应该增加更多的商业元素,即使是非盈利业务,也需要参考商业软件的推广模式,以使其能够融入到校园网络文化当中,扩大学习软件的客户群体,提升学生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3.6 学生社团
学生社团是大学生根据自身的爱好和个性发展需要组建而成的,是具有鲜明特色的高校文化现象。国内外许多著名人士,如梁思成、克林顿等,都曾经是学生社团中的风云人物。但长期以来,我国的学生社团在校园内却处于非常尴尬的地位,尤其是在人力资源和财政支持方面尤显突出。要发挥学生社团在学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就需要引导社团活动增加学术成分,作为课程教学以外的重要学生学术活动。当前高校在学生的学术科研方面的投入还是很大的,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在普通学生当中却显得有些曲高和寡,更多的是依靠项目指导老师的个人努力。增加了学术成分,学生社团活动所面临的资金、人力资源等困难都能够得到有效的解决,社团活动的内容也得到了充实。
4 结束语
高校学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教学双方、教学和行政等多方面的共同合作,才能形成合力,探索出具有校本特色的学风建设模式和学风规范,作为优秀的校园文化得到有效传承。同时,高校优良学风需要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在不断的实践中扬弃,保留其核心价值,收获广泛的认同和有力的执行。
参考文献
[1] 唐爱真.试论当前高校学风建设的若干问题[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9):87.
[2] 孙成志.组织行为学[M].北京:中央广播大学出版社.2001.
[3] 陈瑞瑞,牛秀平.社团活动与大学生社会化的关系研究[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5(6):87.
[4] 李纯英,黄咸强.分层视角下特殊群体大学生的教育引导研究[J].新西部.2008(14):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