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方参与 双线并行

来源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ter_plea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建立一个多元的、动态的、开放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最终实现,成为当前高职院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经过多年探索,建立了“政府、企业、学校、学生”四方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督导监控体系,形成了市、校、院三级教学督导“分工明确、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各有侧重”的工作机制,以“二级督导、教师、学生信息员、社会信息”四大教学质量信息采集、诊断和反馈系统,构建起教学工作过程监控和教学质量关键指标目标监控的“双线并行”质量诊断与改进体系,对课堂质量、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师资建设、教学资源、设备条件进行常态化的诊断分析,促使学院教风学风不断改进,部门工作作风和各类条件不断改善,为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多方参与;双线并行;诊改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346(2020)01-0076-07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教职成厅〔2015〕2号)以及《浙江省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实施方案》(浙教办高教〔2016〕81号)文件精神要求,各高职院校必须以提高利益相关方对人才培养工作质量满意度为目标,以自主诊断和持续改进为动力,以完善质量标准和制度为保障,按照“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工作方针,切实履行人才培养工作质量保证主体责任,建立常态化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和可持续的诊断与改进工作机制,实现全方位质量保证。
  然而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缺乏科学性、整体性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思路以及全面的质量观,组织架构不合理、管理模式不完善,并且缺乏自我评估的动力与诊断改进的能力,自我评价环节也缺乏以数据为主的客观举证,分析也不够深刻,行之有效的信息处理平台还没有建立起来,因而建立一个动态的、开放、多元的内部质量监控评价诊断体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目标实现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与地方行业、企业有着密切合作关系的高职院校,学院2005年设置督导室,2007年成立校级教学督导委员会,2015年,学院成立质控办(督导室)。近些年,学校一直围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个中心,培养行业、企业和社会急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的,把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作为一个完整的质量监控评价链条,把教学活动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探索构建教学工作过程监控和教学质量关键指标目标监控“双线并行”的双闭环(PDCA)质量诊断与改进体系。按照以学校自我监控评价诊断为核心,以政府宏观监控评价为指导,行业、企业第三方直接参与监控评价,并通过全方位的跟踪调查反馈制度,在监控中体现学生、家长意见和意愿的四方监控,参与学校教学各个环节质量的动态监控,形成行业企业参与、学校与政府主管部门、社会有机结合的有效评价诊断机制。
  学校以国发〔2014〕19号、《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教职成厅〔2015〕2号)精神为指导,以完善质量标准和制度为保障,以自主诊断和持续改进为动力,按照“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的工作方针,建立常态化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和诊改工作机制,实现全方位的质量保证。从引导到评价,从督导到质控,从对教师个人评价转为对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的评价,科学长效的质量保证体系已构建起来。
  1    顶层设计,多方参与,形成学校质量监控长效机制
  学校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是在学校原有的三级督导体系基础上打造的三级诊断与改进体系,形成了两大体系协同运行的质量保障系统。
  学校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的文件精神,在学校领导的重视和市督导的指导下,建立了由行业、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参与组成的两级督导队伍,校级督导委员会、各二级学院督导小组均聘请了企业专家,共同督查人才培养质量,与宁波市督导专家共同监控办学效果,形成了一个由宁波市督导、学校教学督导委员会、二级学院教学督导小组及学生信息员组成的相对完整的三级教学督导体系。三级教学督导“分工明确、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各有侧重”,三级督导在教学质量监控过程中具体明确职责分工:宁波市督导代表市政府参与主要环节的教学质量监控;校督导室作为督导委员会日常工作机构,负责拟订和完善教育教学督导制度,进行督导队伍建设,制订学校督导工作计划,进行督导工作总结,牵头组织各专项督导工作,管理、指导各二级学院督导小组有效开展工作,组织教学督导工作研究等;各督导小组主要负责课堂听课,学生信息员的信息反馈、处理,课堂教学规范检查等;企业专家主要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学生作品评价、企业需求反馈等方面发挥作用。
  2018年1月,学校成立了质量保障的三级诊改组织体系。
  第一层面,质量保证委员会在党委统一指挥下,全面领导和协调学校质量保证与诊改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设在质控办,根据办学实际制定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统筹各部门各层面的诊改工作。
  第二层面,二级单位诊改工作组。组长由各二级学院和各部门负责人承担。工作职责:执行质量保证委员会下达的指令;梳理本学院本部门的工作职责,明确工作流程、工作标准;制定相关工作制度;开展自我诊改。
  第三层面,基层诊改工作组和社会调查组。基层诊改工作组组长由专业、教研室主任担任,负责专业、课程的质量建设;编制课程标准、课堂教学标准;进行学生学习情况调研分析;保证课程实施质量。社会调查组主要成员是学校各级督导以及学生信息员,职责是周期性调查企业代表、学生、家长,针对教学工作、診改工作,发起网络调查,处理调查数据,撰写调查报告,并提交质量保证委员会。   两大体系协同运行,三级督导体系依靠校内外督导、专家实现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外部诊断和监控作用,三级诊断与改进体系侧重自我诊断和可持续的改进,更着重于工作改进的推动。
  2    全员参与,科学论证,制定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方案
  在学校质量保证委员会指导下,学校质控办组织实施,学校全员参与,并邀请专家、企业代表论证,方案明确了学校办学质量目标、标准和实施路径。
  建立学校事业发展目标链。依据学校事业发展5年规划及其子规划,构建由学校总体发展目标、各子规划目标、学院年度发展目标、部门年度工作目标、专业建设目标、课程建设目标、教职工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学生成长成才规划等构成的,层级分明、内容关联的目标体系。
  学校目标概括为“1234工程”,通过“双合驱动”开展“1234工程”,5年内学校综合实力和专业竞争力进入浙江省高职院校第一方阵,完成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服务时尚产业发展,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责任,打造“四个校园”。依据总体目标,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设置9项专项规划,建立校级质量建设7项一级指标,44项二级指标,以及48项量化达标点,形成学校发展“目标链”(图1)。
  建立学校人才培养工作标准链。依据学校目标体系,制定完善各部门工作标准、学院建设标准、专业建设标准、课程建设标准、师资队伍建设标准、教师发展标准、学生全面发展标准等,并将关键指标量化、设置监测点。标准建设确保呼应与支撑相关发展目标,构建内容关联、相对独立的标准体系。
  建设“三中心一平台”的校本内部质量诊断改进平台(图2)。在学校智慧校园基础上,整合学校各项应用系统,建设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校本内部质量诊断改进平台,包括专业发展信息中心(含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实施)、教师发展信息中心、学生全面发展信息中心、学校质量监控平台。逐步建立目标链、标准链质量监控点,开展人才培养工作质量信息的“过程采集”“实时采集”“准确监测”“及时预警”,确保数据及时、真实、可测。
  建立质量改进“8”字循环工作流程(图3)。依据学校目标体系和标准体系,在工作过程中实时分析数据、发布预警、诊断问题、及时调整的上循环工作流程;各部门、各岗位抓住“事前、事中、事后”3个环节,形成事前有计划,事中有诊断,事后有改进的下循环工作流程,保证各项工作实施中有标准,推进中有目标,形成循环提升的质量改进螺旋。
  建设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校本内部质量诊断改进平台:消除信息“孤岛”,纳入状态数据平台,打通所有应用系统,数据实时共享。
  呈现5类画像:专业动态“画像”、课程动态“画像”、课堂实施“画像”, 学生动态“画像”, 教师的动态“画像”,及时发现各类问题,准确预警,并将预警信息推送给主管部门、学院、个人。
  3    4个维度,5种制度,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建设
  学校建立了“4个维度,5种制度”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实行全程监控。
  4个维度是:市校院三级教学督导组;校院管理干部;同行专家;学生信息员队伍。5种制度是:教学会议制度、教学检查制度、教学督导制度、随堂听课制度以及质量评价制度。
  教学会议制度。每年举行1次全院性的教学工作会议,回顾总结上一年的教学成果,提出下阶段工作目标;学院每学期开展党政专题会议,研究教学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每个月召开1次教学例会,了解教学运行状况,研究布置教学工作,及时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教学检查制度。学校通过期初、期中、期末教学检查,日常巡查,毕业设计、学生作业、教案、试卷的专项抽查等,分阶段分不同侧重点检查教学准备、实施、效果等,每年按照10%比例对学生作业、毕业设计(论文)等进行抽查。通过教学检查,实时掌握教学动态,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教学督导制度。建立完善的市、校、院三级督导体系,明确校院二级管理在教学质量监控过程中职责分工。认真落实学校《关于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的若干意见》和《教学督导信息反馈管理办法》,完善学生教学信息员定期反馈制度。督导室不定期组织召开教学督导工作会议,听取二级学院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通报教学工作总体情况,并通过每月1次在学院党政联席会议、教学例会、督导例会上反馈。每月定期收集、整理学生督导员反映包括教学、管理、生活服务等方面问题,并进行对学校教学及管理工作的意见建议归类和汇总,每年形成教学简报6期,并以书面报告、信息沟通形式,通过校园网上、二级学院督导小组、会议书面反馈等形式进行信息反馈。督导室经常组织开展学情监控评学工作,集中时段对教学大楼每门课程学生的到课率进行检查,统计汇总各门课程学生的到课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学习现状,将结果报送学校领导、相关部门及二级学院,推动和促进良好学风的建设。
  随堂听课制度。学校制定相关制度,明确领导干部、教师的听课任务,使管理决策层通过听课掌握教学一线的状况,如学风、教风、教学环境、教学状态等,为决策提供依据。各级领导干部和督导成员深入课堂、实验室,开展教学调研,了解教学情况,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新开课、学评教靠后的课程、100门创新示范课、兼职教师课,经常进行随机性的有针对性的跟踪性的听课、评课和磨课,建立起以帮教、指导、示范为目的的听课制度,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对优良教风的形成和质量的提高起到指导作用。
  质量评价制度。从建立“政府、企业、学校、学生”四方共同参与的教學质量监控、评价机制。从对教师个人评价转为对学校、教师、专业、课程的评价,学院“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市、校、院三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日趋成熟,在质量监控工作中发挥了督教、督学、督管的作用。
  学校制定有《教研室工作条例》、《教学工作例会制度》、《教学检查实施细则》、《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等制度,对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教学内容制定等各个环节有了明确规定,做到有章可循,明确要求专业指导委员会每年至少召开1次全体委员会议,审核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等重大问题。建立基层教研组织,教研活动坚持做到“四个一”,每月进行1次教学研讨活动;每学期期初进行1次集体备课(说课),讨论落实课程标准;期中进行1次观摩教学,进行主题研讨;期末进行课程教学及考核等工作的全面总结,检查课程教学完成情况。通过期初、期中、期末教学检查,日常巡查,毕业设计、学生作业、教案、试卷的专项抽查等,分阶段分不同侧重点检查教学准备、实施、效果等方面内容,实时掌握教学动态,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学校坚持每年1次毕业生跟踪调查,每年出版1册《学院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为教育教学提供反馈信息,有针对性地改进教育教学工作。   4    反馈信息,实时监控,建立多渠道采集诊断机制
  学校建立了“二级督导、教师、学生、社会第三方”四大反馈系统,及时掌握教学一线状况,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一是督导信息反馈系统。两级教学督导成员不定期对各二级学院的教学工作进行检查、监督和指导,定期召开教学工作例会和督导例会,及时反馈教学质量信息,提出改进建议。二是教师信息反馈系统。通过督导信箱、督导QQ群及学院纺服教工群,鼓励教职员工随时反映教学质量状况的动态信息,围绕教学工作提出各方面的建议、意见;三是学生信息反馈系统。每个班级选聘1名学生信息员,全校共205名信息员,让他们在广泛听取本班学生对教学质量的意见和建议,填写“学生教学信息反馈表”,及时反馈一线教学活动信息。四是社会第三方信息反馈系统。通过麦可司报告、省教育评估院报告、召开校企座谈会等途径,分析毕业生的培养质量,对学校得教学满意度等等,了解学校教学与企业需求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结合度,收集用人单位对学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和改进建议。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的文件精神,先行先试,积极构建教学质量监控诊断体系,建立问题诊断、信息反馈制度,每月1期编写《学生信息汇总》和《质量监控工作简报》,对教师课堂教学、教学管理、学生学习状态、学生管理,以及支持服务系统包括教学设施、生活服务、后勤、安全保障等方方面面进行自我把脉和诊断,指出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每学期3期简报上报院长办公室,并在学校院长办公会议上进行通报,通过各分管院领导督促二级学院和职能部门,及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并书面答复,各职能部门、二级学院的答复和改进措施在校园网上公布,构成快捷顺畅的信息反馈、改进、跟踪通道,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并且随时开展推门听课活动,各级领导深入教学一线,深入课堂、实验室,开展教学调研,了解教学情况,发现和纠正教学中的各类问题。
  5    引进技术,开发软件,科学诊断高职课堂
  学校对创新课堂、新教师新课程课堂、学评教不良教师课堂,分类型进行了专项诊断。督导室充分挖掘学评教数据,同时将课堂师生互动行为分析技术应用到职业教育课堂诊断和改进工作中,推进以学生主动学习为目的的课堂教学改革,丰富课堂教学评价手段,将师生互动作为职业教育教学评价指标之一。对排名前5%,以及中间老师的所有课程学评教数据进行充分挖掘和分析统计分析,纵向横向多维度比较,找问题和薄弱点,得出诊断结论和改进重点,撰写《学评教数据在课堂教学诊断与改进中的挖掘与应用》和《€讇捉淌萄澜探迥晔莘治霰ǜ妗罚蚪涛翊μ岢鲆饧ㄒ椤?
  质控办改进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的评价指标以及操作流程,适应职业教育的特色和需求,设计开发了PC端、移动端的基于FIAS互动行为理论的课堂教学师生互动分析软件。在13位青年教师助讲公开课听课评价过程中进行测试,通过矩阵分析,可以从教师语言比、学生语言比和沉默与混乱语言行为比挖掘出课堂教学结构、行为模式和风格倾向等隐藏在课堂背后的规律。以商学院仲瑜老师《电子商务模式与案例分析》的课堂为案例进行了详实的分析。该诊断方式为开展课堂教学外线质量监控和鼓励教师运用学评教量化数据、云课堂监控技术开展课堂自我诊断与改进,实现双线并行多方联动的PDCA闭环质量监控,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抓手。
  综上所述,学校围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个中心,培养行业、企业和社会急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的,学校把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作为一个完整的质量监控评价链条,把教学活动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五纵五横”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探索构建了以过程管理和教学质量为关键指标的“双线并行”的双闭环质量监控评价诊断体系。按照以学校自我监控评价诊断为核心,以政府宏观监控评价为指导,行业、企业和社会第三方参与最终监控评价的要求,健全社会、用人单位跟踪调查制度,学生、家长意见反馈制度,学校教学各个环节质量的动态监控制度,形成行业企业参与、学校与政府主管部门、社会有机结合的有效评价诊断机制。其创新之处体现在:
  1)质量评价从封闭式自我评价向开放式多元评价转变,契合高职教育跨界、开放的特征。引入现代质量管理理念,将评价主体从单一的教师向政府、学校、学生和社会利益相关方拓展,融入行业企业要素,实现质量管理由系统内向系统外的跨界和延伸。
  2)运用信息技术,质量管理从静态向动态转变,适应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复杂环境。数据挖掘和课堂教学师生互动分析软件开发,将信息化技术充分运用到教学质量管理领域,实现监控实时性、阶段性和终结性的有机结合,通过课堂软件矩阵分析,可以从教师语言比、学生语言比和沉默与混乱语言行为比挖掘出课堂教学结构、行为模式和风格倾向等隐藏在课堂背后的规律,有利于分析评判课堂的有效性和教师教学水平。
  3)质量信息从主观模糊向客观真实转变,提高了质量评价的信度和效度。将教学运行的各个环节和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纳入过程监控,聚焦“教学”“课堂”“管理”3个重点,客观真实地反映了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有效提高了质量信息在收集、比较、分析和反馈等环节的信度和效度。
  学校按照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进展、新情况、新特色,与时俱进,建立起科学规范的教学质量监测分析评价制度,健全了学校、企业、社会、学生及学生家长等共同参与的全方位多角度的质量保证体系,形成“企业与学校相融合”和“定性与定量相统一”的动态教学评价体系,依据校企共同确定的人才培养规格标准、教学质量标准,制订教学质量评价管理规程,形成了较为科学规范的质量诊断与评价机制。
  参考文献
  [1]王晓江,祝西莹,赵居礼.高职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2).
  [2]唐永吉.高职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研究[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3).
  [3]杨林,卢崇高.建立高职教学质量監控体系的实践与思考[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3).
  [4]王前新,卢红学.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构建机制与保障体系[J].职业技术教育,2003(1).
  [5]运怀英,牛一蒙.试论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监控问题[J].辽宁高职学报,2005(6)
  [6]杨应崧.教学质量要“医院体检”,更要“自我保健”[N].中国教育报,2015-10-30.
  [7]何锡涛,杨秀英,杨应崧.构建现代职业教育管理监测平台的思考[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16 ( 2).
  [8]吴一鸣.高职“诊改”突破口:内部专业评估[N].中国教育报,2016-09-13.
  [9]陈凡.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作用和成效一一基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IQA项目”案例的实证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6(9).
  [10]崔岩.从“迎评”到“诊改”,高职“蝶变”的路径[N].光明日报,2017-06-08.
  [11]王成方.用人才培养状态大数据诊断和改进教学[N].中国教育报,2016-02-23.
  [12]顾叶.关于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与探讨[J].现代职业教育,2016(3).
其他文献
[摘 要]作为“触媒”,北宋党争激活并深化厂苏轼对陶渊明的历史记忆,使之产生陶渊明情结;同时,在社会背景、文化结构和时代接受心理的共同影响下,苏轼根据现实处境的需要对陶渊明重新进行了诠释和建构。在习陶和陶过程中,苏轼将自身旷达超脱的精神气质注人到陶诗冲淡平和的外壳中,体现了特有的直面命运和“应物”的处穷哲理,并使其得以从中排遣情累,自我镇定,达到情感的内在超越和净化。  [关键词]朋党之争;历史
期刊
摘 要:纽扣虽只是服装上一个寻常物件,但有其自成一体的美学体系。018年12月,中国丝绸博物馆举办了一场名为“纽约纽约――纽扣的世界”的展览,共展出近代以来各式纽扣105件/组。本文从材质、工艺、型制、图案等几个方面对这批展品展开研究,并深入挖掘了其背后隐藏的博大精深的纽扣文化。  关键词:中国丝绸博物馆;近代以来;纽扣;型制;材质  中图分类号:TS941.12 文献标识码:B
期刊
摘 要:刺绣和缂丝装饰效果灵活多变,与绘画有异曲同工之妙,特别适合制作观赏性织绣。清代观赏性织绣按工艺划分有刺绣和缂丝2种,按种类和功能划分则有屏风等实用家具陈设、书画轴片及扇面等艺术品,按题材有植物、人物、静物、自然景物、书画等,按主题可划分为政通人和、五福、传说故事等。它们积淀了数千年来中华丝织文化精粹,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其材质、题材、内涵、艺术性和实用性等方面都能给我们观赏绣行
期刊
摘 要:从杜嘉班纳(Dolce &Gabbana)女装品牌创始人文化背景着手分析,以“文化基因论”观点追根溯源,探讨品牌风格的文化成因――西西里多元文化和意大利制造精神,这本源的文化带给了品牌无限的设计灵感,支撑着品牌有别于其他品牌的特色,也为我国本土品牌成长树立了典范,其借助文化基因强大的创新力和高贵品质的坚持都有学习和借鉴价值。  关键词:杜嘉班纳;风格;设计;文化基因;品牌  中图分类号:T
期刊
摘 要:高技能创新人才是当代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新型复合型人才,必需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优秀的实践能力,过硬的心理素质和与时俱进的创新思维。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从培养方案入手进行顶层设计,构建“三分式”教学模式和“四平台菜单式”课程体系,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了多元选择途径。在此基础上,针对高技能创新人才进行专项培养,确立起高职卓越人才的培养规格,设计并创新实践了“双主体、多平台、滚动式”卓越创
期刊
摘 要:本研究以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的理论基础作为切入点,对其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并从3个不同层面的理论具体展现了理论支撑,之后切入到宁波视角,对宁波市的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的特点和现状进行了分析,找出了机制创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针对得出的结论提出了在机制创新中应该遵循怎样的原则以及要按照什么样的对策来展开工作。  关键词:高职教育;产教融合;机制创新;经济视角;宁波市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 要:以混合式教学模式为研究基础,针对高职院校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借助PowToon、Kahoot等工具,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探讨高职教学设计中融入综艺性教学环节的可行性。  关键词:高职教学改革;混合式教学模式;综艺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346(2019)04-0099-04  近几年,随着“互联网+”这一概念的提出,信息
期刊
摘 要:在上海举办的2019年中国国际纺织纱线(春夏)展览会上,国内主要化纤企业都在展会上展示了最新开发的高性能、多用途的各种新型化纤,展会期间还发布了2019/2020年国内10大流行新型化纤品种。在这10大类流行化纤品种中,既有对常规的纤维素纤维、合成纤维等通过物理与化学改性方法,生产出的新一代纤维素纤维和合成纤维,也有采用新型材料与新的纺丝工艺而开发的纤维。  关键词:2019年;中国国际纺
期刊
摘 要:全球化潮流下,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中国成为世界时尚生产和消费中心,中国时装业也将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通过梳理近几十年来华人设计师的品牌塑造经历,指出全球化时尚体系下塑造中国品牌的策略。在政府支持和行业基础支撑下,中国设计师需要融合传统中国精神与西方现代时尚,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先锋时尚品牌,才能吸引国内外消费者,并开拓全球市场。  关键词:全球化;中国创造;中国精神;品牌策略  
期刊
摘要:加布里埃香奈儿与艾尔莎,夏帕瑞丽都是20世纪时装界举足轻重的人物,她们以不同的服装设计观念及风格开创了各不相同的服装样式及风潮。本文从香奈儿和夏帕瑞丽的不同生活背景入手,对两位设计师在思想性格、艺术天赋、艺术影响力、服装设计理念及风格等方面作了比较。  关键词:加布里埃,香奈儿;艾尔莎,夏帕瑞丽;服装设计  中图分类号:TS9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346(20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