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奴制的村社基础——以中世纪英格兰为例

来源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rong8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两种解释农奴制兴衰的思路,一种认为,尽管农奴制存在管理成本高昂的固有缺陷,但其具有的某些优势足以弥补这一缺陷;另一种则认为,农奴乃是自愿为奴,因此并不存在监督管理困难的问题。从中世纪英格兰的情况来看,领主通过强化村社组织和农民相互监督,确实降低了管理成本。其他地区亦有类似现象。这些事实表明,将村社视为农奴制的重要基础,的确是解释其兴衰原因的一条新思路。
其他文献
以4-甲基-2,5-二氰基-4'-氨基二苯代乙烯(DCS)和双[2-(2-氨基苯基硫基)乙基]胺(BSA)分别作为双光子荧光团和铅离子配体,构建了1个新型的双光子荧光Pb2+探针(DPb),并对其结构和性能进行
通过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了碳酸镧吸附前后溶液中的DNA含量,并计算了DNA的吸附率.通过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与X射线衍射(XRD)分析了吸附DNA前后固相的变化.结果表明,碳酸镧对
发展了应用于鸟嘌呤G和氨基酸残基体系的浮动电荷力场,该力场明确定义了孤对电子和键的电荷和位置,通过电荷随着环境的浮动来体现极化效应;通过氢键拟合函数 k HB 描绘了氢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