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探究在川崎病治疗中丙种球蛋白耐药性的临床效果。方法:在我院2012年1月到2014年1月的入住记录中随机抽取60名川崎病患者,按照丙种球蛋白的应用时间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比两组患者在发热平均时间、血沉、C反应蛋白以及耐药比率等方面的不同,对丙种球蛋白的耐药性对治疗川崎病患者的各种影响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发热平均时间、血沉、C反应蛋白比较上,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在耐药率比较上,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丙种球蛋白在针对川崎病患者的治疗中有明显的临床效果,但其耐药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低,并可能伴随其他一些临床症状。
【关键词】 川崎病 丙种球蛋白 耐药性 临床观察
川崎病简称KD,易发人群为10岁以下的小孩,主要症状为全身发热、出疹、中小动脉损害等,其病理基础为患者全身血管炎性病变,但川崎病的病因到现在为止,医学界并没有明确的结论[1]。本文将重点针对丙种球蛋白的用药时间,具体探析丙种球蛋白在治疗10岁以下患者的过程中,发挥出的临床效果,并对其进行记录和观察。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我院2012年1月到2014年1月的入住记录中随机抽取60名川崎病患者,其中女患者27例,男患者33例,年龄为10岁以下,平均年龄为(5.5±1.2)岁,按照丙种球蛋白耐药性的应用时间,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保证此次观察是两组患者第一次治疗,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不大,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研究对象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丙种球蛋白治疗的时间为川崎病发作之后的5天以上,同时口服阿司匹林30mg/kg/d,丙种球蛋白的用量要在250mg/kg连续3天;观察组患者则要在川崎病发作之后的24小时内,接受丙种球蛋白治疗,并同时口服阿司匹林30mg/kg/d,丙种球蛋白的用量要在1000mg/kg冲击治疗。
1.3 观察指标
将临床观察过程中两组患者在血沉、C反应蛋白、冠状动脉内径值水平、耐药率以及全身发热时间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将其结果记录下来,并观察患者具体的身体反应。如果在川崎病发作10天之内接受丙种球蛋白的药物治疗,并且在服用阿司匹林和丙种球蛋白之后的48小时内,患者体温未回到38℃左右,则可以视为丙种球蛋白的耐药性为耐药。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所有临床观察数据以均数±表示,计量资料比较用t表示,对技术资料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在血沉、C反应蛋白、发热时间、冠状动脉内径值等方面上的比较,如表1。经过统计学分析发现,观察组的耐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修改意见:
由表1可知,患者体内血沉的增快速度与川崎病引起的急性炎症的反应程度有关;C反应蛋白能有效吞噬患者体内的细胞,从而清除入侵机体的病原微生物和损伤、坏死的组织细胞,在机体的天然免疫中发挥着重要的保护作用;而冠状动脉内径值的大小则直接影响到患者体内供血率的水平程度,对患者的心率和身体机能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 讨论
川崎病现已成为后天获得心脏病的主要原因,对身体各个器官的能够损害非常大,如果任由其发展,患者身体内会逐渐形成冠状动脉瘤,最终危及到人的生命。目前,国际上通用的治疗方法是丙种球蛋白和大剂量的阿司匹林配合服用,这是到目前为止最理想的治疗方法,但是仍然还是存在一部分患者对此方法无法适应[2]。
川崎病患者身体的发育情况好坏,是受冠状动脉并发症直接影响的,研究证明,患者在生病期间使用丙种球蛋白和大剂量阿司匹林药物作冲击治疗,对预防冠状动脉并发症有着很明显的效果,但前提是要两种药物配合使用,如果只是使用阿司匹林,患者冠状动脉瘤的发病率会在15%至20%之间,而丙种球蛋白和阿司匹林配合使用的冲击疗法,冠状动脉瘤的发病率只有5%左右。
而对于对丙种球蛋白治疗未产生反应的患者来说,可以在治疗的过程中添加一些激素,这样可以起到基本的辅助作用,比如在短期内可以降低患者的体温,减轻炎性反应,并且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
对于患者和家属来说,控制血管炎、防止冠状动脉病变仍然是治疗川崎病的关键所在,要及早发现,及早控制[3]。患者应用丙种球蛋白的时间在发病10天以上时,丙种球蛋白的耐药率就会变高,本文即针对患者用药时间的问题对川崎病进行深入地分析和探讨,结果显示两组患者血沉、C反应蛋白、发热平均时间、冠状动脉内径值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对照组与观察组耐药率比较(X2=8.2,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且患者的耐药性与血沉、C反应蛋白、发热平均时间、冠状动脉内径值等成正比,其数值会有所增高,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
患者若发病10天以上使用丙种球蛋白治疗,因为此时身体内血沉、C反应蛋白、发热平均时间、冠状动脉内径值会增大,由此会出现耐药情况,进而影响到患者病情的加重。
受目前治疗水平的影响,川崎病治疗中丙种球蛋白耐药性的临床观察数据并不完全一致,相关的影响因素还有很多,因此得出的结论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医护工作者在平时的工作和临床观察的过程中,要系统研究,科学分析,为川崎病的治疗和丙种球蛋白耐药性的提高提供充分而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王恒.川崎病治疗中丙种球蛋白耐药性的临床观察[J].辽宁医学院学报,2014,02(10):51-53.
[2]曾莉.阿司匹林联合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科学,2013,14(12):68-69.
[3]张敏.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型川崎病继续治疗的meta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3.
【关键词】 川崎病 丙种球蛋白 耐药性 临床观察
川崎病简称KD,易发人群为10岁以下的小孩,主要症状为全身发热、出疹、中小动脉损害等,其病理基础为患者全身血管炎性病变,但川崎病的病因到现在为止,医学界并没有明确的结论[1]。本文将重点针对丙种球蛋白的用药时间,具体探析丙种球蛋白在治疗10岁以下患者的过程中,发挥出的临床效果,并对其进行记录和观察。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我院2012年1月到2014年1月的入住记录中随机抽取60名川崎病患者,其中女患者27例,男患者33例,年龄为10岁以下,平均年龄为(5.5±1.2)岁,按照丙种球蛋白耐药性的应用时间,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保证此次观察是两组患者第一次治疗,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不大,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研究对象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丙种球蛋白治疗的时间为川崎病发作之后的5天以上,同时口服阿司匹林30mg/kg/d,丙种球蛋白的用量要在250mg/kg连续3天;观察组患者则要在川崎病发作之后的24小时内,接受丙种球蛋白治疗,并同时口服阿司匹林30mg/kg/d,丙种球蛋白的用量要在1000mg/kg冲击治疗。
1.3 观察指标
将临床观察过程中两组患者在血沉、C反应蛋白、冠状动脉内径值水平、耐药率以及全身发热时间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将其结果记录下来,并观察患者具体的身体反应。如果在川崎病发作10天之内接受丙种球蛋白的药物治疗,并且在服用阿司匹林和丙种球蛋白之后的48小时内,患者体温未回到38℃左右,则可以视为丙种球蛋白的耐药性为耐药。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所有临床观察数据以均数±表示,计量资料比较用t表示,对技术资料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在血沉、C反应蛋白、发热时间、冠状动脉内径值等方面上的比较,如表1。经过统计学分析发现,观察组的耐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修改意见:
由表1可知,患者体内血沉的增快速度与川崎病引起的急性炎症的反应程度有关;C反应蛋白能有效吞噬患者体内的细胞,从而清除入侵机体的病原微生物和损伤、坏死的组织细胞,在机体的天然免疫中发挥着重要的保护作用;而冠状动脉内径值的大小则直接影响到患者体内供血率的水平程度,对患者的心率和身体机能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 讨论
川崎病现已成为后天获得心脏病的主要原因,对身体各个器官的能够损害非常大,如果任由其发展,患者身体内会逐渐形成冠状动脉瘤,最终危及到人的生命。目前,国际上通用的治疗方法是丙种球蛋白和大剂量的阿司匹林配合服用,这是到目前为止最理想的治疗方法,但是仍然还是存在一部分患者对此方法无法适应[2]。
川崎病患者身体的发育情况好坏,是受冠状动脉并发症直接影响的,研究证明,患者在生病期间使用丙种球蛋白和大剂量阿司匹林药物作冲击治疗,对预防冠状动脉并发症有着很明显的效果,但前提是要两种药物配合使用,如果只是使用阿司匹林,患者冠状动脉瘤的发病率会在15%至20%之间,而丙种球蛋白和阿司匹林配合使用的冲击疗法,冠状动脉瘤的发病率只有5%左右。
而对于对丙种球蛋白治疗未产生反应的患者来说,可以在治疗的过程中添加一些激素,这样可以起到基本的辅助作用,比如在短期内可以降低患者的体温,减轻炎性反应,并且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
对于患者和家属来说,控制血管炎、防止冠状动脉病变仍然是治疗川崎病的关键所在,要及早发现,及早控制[3]。患者应用丙种球蛋白的时间在发病10天以上时,丙种球蛋白的耐药率就会变高,本文即针对患者用药时间的问题对川崎病进行深入地分析和探讨,结果显示两组患者血沉、C反应蛋白、发热平均时间、冠状动脉内径值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对照组与观察组耐药率比较(X2=8.2,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且患者的耐药性与血沉、C反应蛋白、发热平均时间、冠状动脉内径值等成正比,其数值会有所增高,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
患者若发病10天以上使用丙种球蛋白治疗,因为此时身体内血沉、C反应蛋白、发热平均时间、冠状动脉内径值会增大,由此会出现耐药情况,进而影响到患者病情的加重。
受目前治疗水平的影响,川崎病治疗中丙种球蛋白耐药性的临床观察数据并不完全一致,相关的影响因素还有很多,因此得出的结论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医护工作者在平时的工作和临床观察的过程中,要系统研究,科学分析,为川崎病的治疗和丙种球蛋白耐药性的提高提供充分而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王恒.川崎病治疗中丙种球蛋白耐药性的临床观察[J].辽宁医学院学报,2014,02(10):51-53.
[2]曾莉.阿司匹林联合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科学,2013,14(12):68-69.
[3]张敏.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型川崎病继续治疗的meta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