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非遗进校园后,其拓展性课程如何实施?怎样的教学法才能在不遗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以笔者开发的“灰雕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课程中的“灰雕生活馆”一课为例,基于递进式教学策略“赏、探、悟、创”四步法,重点介绍本课教学中的“探”,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和非遗文化学习的具体特点,围绕探人文、探创意、探方法、探价值四个方面来阐述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运用“自主探寻”的方法打造趣味非遗课堂,从而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持久兴趣,让学生逐步形成保护、继承传统文化并发展新文化的观念。
关键词:非遗课堂;教学策略;自主探寻
中图分类号:G40-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0)34-0093-02
引 言
“非遗进校园”是当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形式之一。2015年颁布的《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这一重要文件给非遗教学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时机。路桥灰雕于2007年被评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作为路桥民居的建筑装饰艺术,其兴于宋朝,盛于明清。然而,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在很多年轻人眼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仍然是“非常遗憾的过时”,并给它们贴上了“土气”的标签,更别说保护和传承了[1]。
一、探人文:寻商贾志趣
灰雕作为一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建筑工艺,是近一个世纪以来勤劳的路桥人用智慧凝固的艺术,铭刻着作为商贾之地的路桥十里长街一代又一代人对生活、事业的柔美情怀。追根溯源,学生只有在了解路桥灰雕的人文与历史起源后,方可立足传承并进行整体创新。在上课前,学生已经提前完成了对灰雕实地探访的导学单,如此便有了以下的课堂。
1.设场景,自主探
基于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笔者将收集的灰雕图片与实物等布置在画室里,将画室打造成真正的“灰雕生活馆”,并将其分为人文区、传承区、衍生区和操作区。学生一进画室便激动地边欣赏边讨论起来,甚至有的学生担心自己的下一代会没机会见到这些古老的灰雕了。在笔者展示那些百年灰雕照片并对其背后的励志故事娓娓道来时,学生进行了热情的互动,有的学生建议把灰雕打造成路桥的名片,让人们都来认识它、保护它;有的学生提议联名写一封信给区委书记,把十里长街整修工程中拆掉的灰雕送进区博物馆。这一教学方法正和陶行知先生提倡的“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相一致。
2.赏纹样,找寓意
传统路桥灰雕纹样装饰的多样性和其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值得细细品味与研究。当学生的学习热情被点燃后,笔者乘机引出知识点:“古时候的路桥人都会在房屋的灰雕上寄托主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下面各小组根据老师提供的灰雕照片,讨论其中的纹样都蕴含着哪些美好的寓意,或者可以解读出房屋主人的哪些信息呢?”话音刚落,教室里的讨论声便此起彼伏。有的学生认为圆圆的南瓜象征团圆、幸福美满,因为人们做生意和出海打鱼都会经常跟家人分别,所以一家人团圆的日子是他们最期待的;也有的学生说南瓜又称“金瓜”,可能有“金玉满堂”的意思。
为了让学生始终保持不断追问的心态,笔者在肯定这些推测的同时,也向学生介绍了记录中国传统吉祥圖案的《凡俗心愿》和描述十里长街历史的《亚王府》两本书。在此,教师的引导是在学生经过充分独立思考后进行的,正如孔子所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二、探创意:寻表现意趣
对于小学生而言,非遗教学应让他们在情感上接受、生活中关注,并运用语言、图像等表达自己的认知和感受。那么,在守住千年灰雕文化传统的“根”的同时,如何让灰雕融入时代、走近学生生活,给予创新更多的内容呢?
1.借材料,悟呈现
当笔者问道“路桥灰雕还可以出现在哪里?”时,天马行空的学生开始争先恐后地炫耀着他们强大的发散性思维:帽子上、书包上、杯子上……终于,这一发不可收拾的场面在一个瞬间醒悟的学生那里画上了句号:“可以在任何你所想到的东西上!”这些看似毫无章法的回答却让学生心里有了自己的考量。在笔者举着一顶帽子问他们“如何用灰雕元素进行装饰?”时,学生A说可以把灰雕图案印或画上去;学生B则说可以用硬纸之类的东西固定在上面做成立体装饰。
2.谈理想,构意趣
每位学生都是一粒种子,都有梦想与追求。教师应认真倾听学生的想法,并及时给予其肯定和鼓励。例如,当一位男生说到可以把轻质黏土装饰在笔上时,笔者追问:“你准备设计怎样的灰雕图案呢?”男生毫不犹豫地回答道:“我要捏一支毛笔的造型,这样弯曲地翘起来就成为灰雕的翘角了!”他一边比画一边说。“为什么是一支毛笔的造型,有讲究吗?”笔者继续追问。“因为这样它就可以助我‘逢考必过’呀!”男生的口气与表情把学生都逗乐了!笔者也忍不住竖起大拇指道:“是的,‘笔’与‘必’同音。古人在文官考试的前一日,通常会赠送毛笔、糕点、粽子,意为‘必定高中’!”在言谈中,男生从惊讶到有点小骄傲,面对随之而来的掌声又不免有几分羞涩。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也让其作品在情感中浸染、在探索中生发。
3.切主题,表志气
随后,笔者让学生列举表达追求美好生活的词句,并引导他们通过谐音或动、植物的自身特点来进行联想,再设计出平面或立体的草稿[2]。当一位学生拿出自己的草稿“尝尽天下美食”,即用汉堡、可乐、冰激凌之类的食物纹样来表达当美食家的梦想时,某学生忍不住提醒:“小心吃成大胖子!”此时,笔者也提醒道:“在品尝美食的同时还要关注健康问题,一位真正的美食家还需引领大家学会合理搭配饮食,吃出好习惯、吃出好身体!”这时,这位学生说道:“我知道了!再加一把宝剑,寓意健(剑)康,还可以辟邪!”他为自己的创意激动不已。此时,笔者出示了传统灰雕中宝剑等图式的运用方式,让学生在欣赏中感知传统灰雕的魅力,既学会了从生活中汲取创作灵感,又了解到了灰雕艺术创作的特点,也为后续学习作了情感与认知上的储备。 三、探方法:寻制作艺趣
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学校教育是培养新时代的新人才的地方,教师应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中有更多的自主探究及“在互动中解决问题”的时间,笔者巧妙地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自主探,学适切表现法
为追求作业表现方法的丰富性与创新性,笔者在“操作区”设置了“手绘”“印染”和“立体造型”三个平台,每个平台放着相关材料、范作和提示单。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草稿特色及设计需求自主采用适切表现法,在创作过程中,可结伴完成也可独立创作。例如,学生E设计的是火纹翘角,擅长手工制作的她选择制作头箍,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还研发了与提示单上不一样的固定法,并影响了一批学生就地取材进行饰品创新。《学生第一》一书中提道:“学习无小事,事事皆教育。”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教学,基于学情开展活动,从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2.情境探,寻商品实用性
教师应让学生扮演更多的角色,如让学业发展与社会职业建立有效联系,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面对在商贸文化浸润下成长的路桥学生,为了让他们将灰雕中所蕴含的智慧与审美融入创作中,笔者将学生定位为“灰雕文创师”,并设计模拟市场,让学生设计的作品接受“市场”的考验,得到“顾客”(班级学生)的投票才算一件成功的商品。例如,学生A看到许多学生在利用身边的媒介完成作业时,灵机一动拿下自己的近视眼镜对其进行装饰,结果由于做得太大而影响了眼镜的重量,于是反复调整,终于获得满意的效果,并得到了“顾客”的肯定。这样的创作过程让学生意识到设计师只考虑作品的美观是远远不够的。
四、探价值:寻文创童趣
如今越来越多的非遗项目借助互联网衍生创意设计走出博物馆,从展览品变成消费品。因此,学校的非遗课程应与时俱进,在赋予其时代价值的同时让学生意识到非遗也可以很好玩。
1.评习作,品内涵
当学生在“产品推销”环节传达灰雕的思想时,他们这样说:“我推荐的这支笔上面是一个冒着热气的蒸笼,表示你用它学习的话,你的成绩就会蒸蒸日上,而且这里还有一个小花形的握笔矫正器,既实用又美观!”“我做的是一个灰雕头箍,这是飛翔的凤凰造型,寓意望女成凤。”……从学生的介绍语中,笔者感受到了“商都娃娃”所化身的“文创师”们不仅能准确把握了消费者的心理,还努力地让自己的作品充满人文关怀。这也让笔者更加相信,只有抓好非遗的文化内涵,才能拥有持久的传播力量。
2.秀文创,寻价值
在做作业前,每个小组就已经接受了教师所给的终极任务:各组要为自己的产品作一场闪亮的秀。于是,提前完成作业的学生开始结伴商讨并进行彩排,借助教师提供的设备或拍摄,或调整。学生的灵感源源不断,有的学生甚至还给产品打起了广告。随着一个个秀的设计完工,学生都跃跃欲试地想让自己组的“产品秀”惊艳其他同学。当视频呈现、音乐响起时,作品和小模特们的亮相简直绝了!课后,学生还拿着自己的作品一路畅谈要如何用它们,并意犹未尽地准备回家继续制作。由此可见,最好的传承和弘扬非遗就是以人们都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非遗传播,让大家喜欢非遗作品并乐于应用在生活中,而非单薄的“保护”。
结 语
随着非遗课程教学的展开,学生、家长、教师都看到了受历史浸润的路桥灰雕在现代社会展现的无限可能。教师应变古老为时尚,让灰雕故事和文化走出路桥,走进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感受当代艺术与非遗融合带来的视觉惊喜。笔者坚信,只有将优秀民间传统文化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才能真正提高地方文化的软实力!
[参考文献]
张道一.乡土玩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6.
余洋.校园隐性美术教学资源开发利用研究——以合肥一中校园美术活动为例[J].中国美术教育,2015(02):65-68.
作者简介:潘敏燕(1979.11—),女,浙江台州人,高级教师。
关键词:非遗课堂;教学策略;自主探寻
中图分类号:G40-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0)34-0093-02
引 言
“非遗进校园”是当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形式之一。2015年颁布的《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这一重要文件给非遗教学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时机。路桥灰雕于2007年被评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作为路桥民居的建筑装饰艺术,其兴于宋朝,盛于明清。然而,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在很多年轻人眼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仍然是“非常遗憾的过时”,并给它们贴上了“土气”的标签,更别说保护和传承了[1]。
一、探人文:寻商贾志趣
灰雕作为一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建筑工艺,是近一个世纪以来勤劳的路桥人用智慧凝固的艺术,铭刻着作为商贾之地的路桥十里长街一代又一代人对生活、事业的柔美情怀。追根溯源,学生只有在了解路桥灰雕的人文与历史起源后,方可立足传承并进行整体创新。在上课前,学生已经提前完成了对灰雕实地探访的导学单,如此便有了以下的课堂。
1.设场景,自主探
基于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笔者将收集的灰雕图片与实物等布置在画室里,将画室打造成真正的“灰雕生活馆”,并将其分为人文区、传承区、衍生区和操作区。学生一进画室便激动地边欣赏边讨论起来,甚至有的学生担心自己的下一代会没机会见到这些古老的灰雕了。在笔者展示那些百年灰雕照片并对其背后的励志故事娓娓道来时,学生进行了热情的互动,有的学生建议把灰雕打造成路桥的名片,让人们都来认识它、保护它;有的学生提议联名写一封信给区委书记,把十里长街整修工程中拆掉的灰雕送进区博物馆。这一教学方法正和陶行知先生提倡的“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相一致。
2.赏纹样,找寓意
传统路桥灰雕纹样装饰的多样性和其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值得细细品味与研究。当学生的学习热情被点燃后,笔者乘机引出知识点:“古时候的路桥人都会在房屋的灰雕上寄托主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下面各小组根据老师提供的灰雕照片,讨论其中的纹样都蕴含着哪些美好的寓意,或者可以解读出房屋主人的哪些信息呢?”话音刚落,教室里的讨论声便此起彼伏。有的学生认为圆圆的南瓜象征团圆、幸福美满,因为人们做生意和出海打鱼都会经常跟家人分别,所以一家人团圆的日子是他们最期待的;也有的学生说南瓜又称“金瓜”,可能有“金玉满堂”的意思。
为了让学生始终保持不断追问的心态,笔者在肯定这些推测的同时,也向学生介绍了记录中国传统吉祥圖案的《凡俗心愿》和描述十里长街历史的《亚王府》两本书。在此,教师的引导是在学生经过充分独立思考后进行的,正如孔子所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二、探创意:寻表现意趣
对于小学生而言,非遗教学应让他们在情感上接受、生活中关注,并运用语言、图像等表达自己的认知和感受。那么,在守住千年灰雕文化传统的“根”的同时,如何让灰雕融入时代、走近学生生活,给予创新更多的内容呢?
1.借材料,悟呈现
当笔者问道“路桥灰雕还可以出现在哪里?”时,天马行空的学生开始争先恐后地炫耀着他们强大的发散性思维:帽子上、书包上、杯子上……终于,这一发不可收拾的场面在一个瞬间醒悟的学生那里画上了句号:“可以在任何你所想到的东西上!”这些看似毫无章法的回答却让学生心里有了自己的考量。在笔者举着一顶帽子问他们“如何用灰雕元素进行装饰?”时,学生A说可以把灰雕图案印或画上去;学生B则说可以用硬纸之类的东西固定在上面做成立体装饰。
2.谈理想,构意趣
每位学生都是一粒种子,都有梦想与追求。教师应认真倾听学生的想法,并及时给予其肯定和鼓励。例如,当一位男生说到可以把轻质黏土装饰在笔上时,笔者追问:“你准备设计怎样的灰雕图案呢?”男生毫不犹豫地回答道:“我要捏一支毛笔的造型,这样弯曲地翘起来就成为灰雕的翘角了!”他一边比画一边说。“为什么是一支毛笔的造型,有讲究吗?”笔者继续追问。“因为这样它就可以助我‘逢考必过’呀!”男生的口气与表情把学生都逗乐了!笔者也忍不住竖起大拇指道:“是的,‘笔’与‘必’同音。古人在文官考试的前一日,通常会赠送毛笔、糕点、粽子,意为‘必定高中’!”在言谈中,男生从惊讶到有点小骄傲,面对随之而来的掌声又不免有几分羞涩。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也让其作品在情感中浸染、在探索中生发。
3.切主题,表志气
随后,笔者让学生列举表达追求美好生活的词句,并引导他们通过谐音或动、植物的自身特点来进行联想,再设计出平面或立体的草稿[2]。当一位学生拿出自己的草稿“尝尽天下美食”,即用汉堡、可乐、冰激凌之类的食物纹样来表达当美食家的梦想时,某学生忍不住提醒:“小心吃成大胖子!”此时,笔者也提醒道:“在品尝美食的同时还要关注健康问题,一位真正的美食家还需引领大家学会合理搭配饮食,吃出好习惯、吃出好身体!”这时,这位学生说道:“我知道了!再加一把宝剑,寓意健(剑)康,还可以辟邪!”他为自己的创意激动不已。此时,笔者出示了传统灰雕中宝剑等图式的运用方式,让学生在欣赏中感知传统灰雕的魅力,既学会了从生活中汲取创作灵感,又了解到了灰雕艺术创作的特点,也为后续学习作了情感与认知上的储备。 三、探方法:寻制作艺趣
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学校教育是培养新时代的新人才的地方,教师应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中有更多的自主探究及“在互动中解决问题”的时间,笔者巧妙地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自主探,学适切表现法
为追求作业表现方法的丰富性与创新性,笔者在“操作区”设置了“手绘”“印染”和“立体造型”三个平台,每个平台放着相关材料、范作和提示单。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草稿特色及设计需求自主采用适切表现法,在创作过程中,可结伴完成也可独立创作。例如,学生E设计的是火纹翘角,擅长手工制作的她选择制作头箍,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还研发了与提示单上不一样的固定法,并影响了一批学生就地取材进行饰品创新。《学生第一》一书中提道:“学习无小事,事事皆教育。”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教学,基于学情开展活动,从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2.情境探,寻商品实用性
教师应让学生扮演更多的角色,如让学业发展与社会职业建立有效联系,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面对在商贸文化浸润下成长的路桥学生,为了让他们将灰雕中所蕴含的智慧与审美融入创作中,笔者将学生定位为“灰雕文创师”,并设计模拟市场,让学生设计的作品接受“市场”的考验,得到“顾客”(班级学生)的投票才算一件成功的商品。例如,学生A看到许多学生在利用身边的媒介完成作业时,灵机一动拿下自己的近视眼镜对其进行装饰,结果由于做得太大而影响了眼镜的重量,于是反复调整,终于获得满意的效果,并得到了“顾客”的肯定。这样的创作过程让学生意识到设计师只考虑作品的美观是远远不够的。
四、探价值:寻文创童趣
如今越来越多的非遗项目借助互联网衍生创意设计走出博物馆,从展览品变成消费品。因此,学校的非遗课程应与时俱进,在赋予其时代价值的同时让学生意识到非遗也可以很好玩。
1.评习作,品内涵
当学生在“产品推销”环节传达灰雕的思想时,他们这样说:“我推荐的这支笔上面是一个冒着热气的蒸笼,表示你用它学习的话,你的成绩就会蒸蒸日上,而且这里还有一个小花形的握笔矫正器,既实用又美观!”“我做的是一个灰雕头箍,这是飛翔的凤凰造型,寓意望女成凤。”……从学生的介绍语中,笔者感受到了“商都娃娃”所化身的“文创师”们不仅能准确把握了消费者的心理,还努力地让自己的作品充满人文关怀。这也让笔者更加相信,只有抓好非遗的文化内涵,才能拥有持久的传播力量。
2.秀文创,寻价值
在做作业前,每个小组就已经接受了教师所给的终极任务:各组要为自己的产品作一场闪亮的秀。于是,提前完成作业的学生开始结伴商讨并进行彩排,借助教师提供的设备或拍摄,或调整。学生的灵感源源不断,有的学生甚至还给产品打起了广告。随着一个个秀的设计完工,学生都跃跃欲试地想让自己组的“产品秀”惊艳其他同学。当视频呈现、音乐响起时,作品和小模特们的亮相简直绝了!课后,学生还拿着自己的作品一路畅谈要如何用它们,并意犹未尽地准备回家继续制作。由此可见,最好的传承和弘扬非遗就是以人们都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非遗传播,让大家喜欢非遗作品并乐于应用在生活中,而非单薄的“保护”。
结 语
随着非遗课程教学的展开,学生、家长、教师都看到了受历史浸润的路桥灰雕在现代社会展现的无限可能。教师应变古老为时尚,让灰雕故事和文化走出路桥,走进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感受当代艺术与非遗融合带来的视觉惊喜。笔者坚信,只有将优秀民间传统文化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才能真正提高地方文化的软实力!
[参考文献]
张道一.乡土玩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6.
余洋.校园隐性美术教学资源开发利用研究——以合肥一中校园美术活动为例[J].中国美术教育,2015(02):65-68.
作者简介:潘敏燕(1979.11—),女,浙江台州人,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