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意思”即有生活情趣,“有意义”即有思想高度。小学生习作应该是“有意义”还是“有意思”?对此,广大教师莫衷一是。有的教师主张,一篇习作,如果没有思想意义,就不能算作一篇好作文。但很多教师提出了与之不同的主张,认为在小学阶段写有意思的作文比写有意义的作文更加重要,也更符合小学生的天性。两种观点此消彼长、相持不下。
事实上,《语文课程标准》前言中的“课程性质”部分已经表述得很明确:“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既然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就不应该将习作的“有意思”和“有意义”割裂开来,专挑其一翼进行考量。因为如果长期的厚此薄彼,很容易走向习作教学与评价的极端。因此,笔者认为,对于小学阶段的习作教学,教师应该在“有意思”的基础上适度探寻“有意义”,以达到二者兼顾、和谐统一。
一、触摸生活,写出情趣
生活是小学生习作的源头活水,即便想象作文也是以生活为基底的。因此,引导小学生平时留心观察生活、触摸生活并发现其中的情趣,才能使其在习作中言之有物。真实地再现生活、写出情趣应是小学生习作最基本的要求。
例如一名四年级小学生的习作《令我后悔的一件事》,讲述了自己和妈妈在逛超市时,看到了心仪已久的一款袜子上架了,但是妈妈没有带够钱,于是自己调换了袜子的标价签,“成功”地得到了心仪的袜子,只是事后感到后悔了,于是取出五元钱并写了一封道歉信来到了超市,找到负责人讲清了事情的经过,补齐五元欠款并向他们诚恳地道歉,最终得到了负责人的原谅和夸赞的故事。其中写道:这事虽然过去了近一个月,除了我和那位叔叔,没有第三人知道,但我一直为自己的一时糊涂而后悔。
小作者在作文中写出了真实的生活与真实的自我,从自己的一时糊涂、偷梁换柱到内心愧疚、煎熬自责转而走向幡然悔过、如释重负,再现了当时的情景,字里行间充满着情趣,一个自作聪明、本性善良、知错改错的小孩子形象跃然纸上。尤其是小作者的内心活动更是栩栩如生、真实可信。实践证明,反映真实生活,充满情趣的习作最能吸引读者。
二、感悟生活,写出情意
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会对小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尤其是那些最能引起他们情感共鸣的事件和经历,他们一辈子都不会忘记。因此,教师要引导小学生学会感悟生活,体验情意。心中有情,笔下才有情;心中有真情实感,笔下才会自然流泻;心中有独特感受,笔下才会妙笔生花。
母亲节前夕笔者要求學生们写一篇关于“母爱”的作文,为了让大家有充分的时间准备素材、酝酿构思,笔者在前一周的作文课上,让学生们讲一讲母亲是如何关爱自己的。有的学生讲了母亲是怎样严格要求自己、督促自己好学上进的;有的学生讲了母亲是怎样勤劳节俭、起早贪黑,培养自己读书上学的;还有的学生讲了自己生病时,母亲是怎样悉心照顾、不离左右的……但笔者发现,班上有名女生始终低着头不肯说话。
于是,笔者轻轻地走到她跟前,和她交谈起来:“不想和妈妈说点啥吗?”她还是一言不发,眼眶里噙着悔恨的泪水,笔者决定继续和她谈心。又过了一会儿,在笔者的关切询问下,她泪流满面地说:“我的妈妈是世界上最好的妈妈,我对不起她,是我害了她。”笔者趁热打铁,鼓励她有什么心事就说出来,不仅自己心里会好受些,而且大家会帮助她共同分担。
于是该生勇敢地走上讲台,讲述了自己与继母之间发生的一些事,表达出了对继母产生的由厌恶到感激再到感动的情感变化。在该生讲述时,全班特别安静,当她讲到继母“带病接‘我’、勇避车祸”时,许多学生不停地用纸巾擦拭眼泪。笔者知道,此刻他们动情了,于是趁势引导:“正如她的妈妈所说‘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生活中你们的妈妈是怎样关心、疼爱你们的,妈妈有哪些事情或哪些方面最令你感动,写出来与大家分享。”一语中的,学生们纷纷动笔写下了一篇篇充满力量的習作。“以情激情”方是唤醒学生写作热情的良药。
三、思考生活,写出旨趣
笔者在选取小标题时最初用的是“思考生活,写出深意”,可斟酌再三,终觉不够妥贴,还是觉得“写出旨趣”好一些,它更加贴近儿童和他们的生活,也更加符合儿童的认知。
“旨趣”介于“有意思”和“有意义”之间,它是小学生从“有意思”向“有意义”迈进的一个台阶。每一个儿童的个性习惯、生活经历、思维水平,甚至心理品质都不相同,他们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看法,即使观点接近但认知的角度也各有所重,认识的程度也深浅不一。如果要求所有学生都能写出“有思想高度”的作文,或者要求他们经过一两节作文课的指导就能写出“有意义”的作文,显然都是不现实的。因此笔者认为,如果教师能在小学生写出“情趣和情意”的基础上,适度引导他们去思考、揣摩生活中的人和事,发现生活的旨趣,并长期坚持写下来,自然会写出“有意义”的文章。小学阶段,教师不妨将“有意义”的标准调低一点、范围放宽一些、格局布大一些,可以采取“化整为零、循序渐进、拾级而上”的策略。
仍以《令我后悔的一件事》习作教学为例,讲评时,笔者设计了“大家评评我”这个板块,学生们纷纷对小作者进行了全面而准确的评价,对“犯错”和“改错”的认识又跃升了一个层次。日常生活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大善大美、大恩大德”,更要教会他们记录下感觉很幸福的一点一滴。如此下去,学生在习作时不仅能写出真实的生活情趣和世间情意,还能提炼出其中的旨趣。
(责任编辑 张慧籽)
事实上,《语文课程标准》前言中的“课程性质”部分已经表述得很明确:“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既然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就不应该将习作的“有意思”和“有意义”割裂开来,专挑其一翼进行考量。因为如果长期的厚此薄彼,很容易走向习作教学与评价的极端。因此,笔者认为,对于小学阶段的习作教学,教师应该在“有意思”的基础上适度探寻“有意义”,以达到二者兼顾、和谐统一。
一、触摸生活,写出情趣
生活是小学生习作的源头活水,即便想象作文也是以生活为基底的。因此,引导小学生平时留心观察生活、触摸生活并发现其中的情趣,才能使其在习作中言之有物。真实地再现生活、写出情趣应是小学生习作最基本的要求。
例如一名四年级小学生的习作《令我后悔的一件事》,讲述了自己和妈妈在逛超市时,看到了心仪已久的一款袜子上架了,但是妈妈没有带够钱,于是自己调换了袜子的标价签,“成功”地得到了心仪的袜子,只是事后感到后悔了,于是取出五元钱并写了一封道歉信来到了超市,找到负责人讲清了事情的经过,补齐五元欠款并向他们诚恳地道歉,最终得到了负责人的原谅和夸赞的故事。其中写道:这事虽然过去了近一个月,除了我和那位叔叔,没有第三人知道,但我一直为自己的一时糊涂而后悔。
小作者在作文中写出了真实的生活与真实的自我,从自己的一时糊涂、偷梁换柱到内心愧疚、煎熬自责转而走向幡然悔过、如释重负,再现了当时的情景,字里行间充满着情趣,一个自作聪明、本性善良、知错改错的小孩子形象跃然纸上。尤其是小作者的内心活动更是栩栩如生、真实可信。实践证明,反映真实生活,充满情趣的习作最能吸引读者。
二、感悟生活,写出情意
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会对小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尤其是那些最能引起他们情感共鸣的事件和经历,他们一辈子都不会忘记。因此,教师要引导小学生学会感悟生活,体验情意。心中有情,笔下才有情;心中有真情实感,笔下才会自然流泻;心中有独特感受,笔下才会妙笔生花。
母亲节前夕笔者要求學生们写一篇关于“母爱”的作文,为了让大家有充分的时间准备素材、酝酿构思,笔者在前一周的作文课上,让学生们讲一讲母亲是如何关爱自己的。有的学生讲了母亲是怎样严格要求自己、督促自己好学上进的;有的学生讲了母亲是怎样勤劳节俭、起早贪黑,培养自己读书上学的;还有的学生讲了自己生病时,母亲是怎样悉心照顾、不离左右的……但笔者发现,班上有名女生始终低着头不肯说话。
于是,笔者轻轻地走到她跟前,和她交谈起来:“不想和妈妈说点啥吗?”她还是一言不发,眼眶里噙着悔恨的泪水,笔者决定继续和她谈心。又过了一会儿,在笔者的关切询问下,她泪流满面地说:“我的妈妈是世界上最好的妈妈,我对不起她,是我害了她。”笔者趁热打铁,鼓励她有什么心事就说出来,不仅自己心里会好受些,而且大家会帮助她共同分担。
于是该生勇敢地走上讲台,讲述了自己与继母之间发生的一些事,表达出了对继母产生的由厌恶到感激再到感动的情感变化。在该生讲述时,全班特别安静,当她讲到继母“带病接‘我’、勇避车祸”时,许多学生不停地用纸巾擦拭眼泪。笔者知道,此刻他们动情了,于是趁势引导:“正如她的妈妈所说‘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生活中你们的妈妈是怎样关心、疼爱你们的,妈妈有哪些事情或哪些方面最令你感动,写出来与大家分享。”一语中的,学生们纷纷动笔写下了一篇篇充满力量的習作。“以情激情”方是唤醒学生写作热情的良药。
三、思考生活,写出旨趣
笔者在选取小标题时最初用的是“思考生活,写出深意”,可斟酌再三,终觉不够妥贴,还是觉得“写出旨趣”好一些,它更加贴近儿童和他们的生活,也更加符合儿童的认知。
“旨趣”介于“有意思”和“有意义”之间,它是小学生从“有意思”向“有意义”迈进的一个台阶。每一个儿童的个性习惯、生活经历、思维水平,甚至心理品质都不相同,他们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看法,即使观点接近但认知的角度也各有所重,认识的程度也深浅不一。如果要求所有学生都能写出“有思想高度”的作文,或者要求他们经过一两节作文课的指导就能写出“有意义”的作文,显然都是不现实的。因此笔者认为,如果教师能在小学生写出“情趣和情意”的基础上,适度引导他们去思考、揣摩生活中的人和事,发现生活的旨趣,并长期坚持写下来,自然会写出“有意义”的文章。小学阶段,教师不妨将“有意义”的标准调低一点、范围放宽一些、格局布大一些,可以采取“化整为零、循序渐进、拾级而上”的策略。
仍以《令我后悔的一件事》习作教学为例,讲评时,笔者设计了“大家评评我”这个板块,学生们纷纷对小作者进行了全面而准确的评价,对“犯错”和“改错”的认识又跃升了一个层次。日常生活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大善大美、大恩大德”,更要教会他们记录下感觉很幸福的一点一滴。如此下去,学生在习作时不仅能写出真实的生活情趣和世间情意,还能提炼出其中的旨趣。
(责任编辑 张慧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