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创作物的著作权分析与研究

来源 :青年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cmk07js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科技的前沿,需要法律的规制。人工智能创作物涉及诸多领域,对其法律定性应该在现有的框架下进行保护和规制,因此人工智能创作物是否应该属于著作权法上的作品,应以作品的客观内容为前提不能一概而论。在人工智能创作作品的内容上,应该分为文学艺术类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类两种来分析研究。
  关键词:人工智能;著作权;作品
  随着科技的的进步,人工智能这一概念逐渐清晰,普遍认为它描述了计算机模拟人的某些思维过程和智能行为(如学习、思考、推理、规划等)的过程。工作生活当中越来越多的领域开始逐渐涉及人工智能,对于人工智能的研究与开发也是日新月异。“人工智能创作”这一新兴概念也开始与现实的法律产生联系,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始针对人工智能创作物在著作权法中定性进行研究,但针对人工智能创作物的定性问题尚无结论,众说纷纭。有人认为人工智能创作不能定义为作品,因为其生成过程没有给人工智能留下发挥聪明才智的空间,不具有个性特征,不符合独创性的要求,不能构成作品。因此,人工智能创作物不存在是否存在著作权的问题。也有人认为,人工智能创作物应该视为设计者或者所有者意志的行为产物,在内容上适应著作权关于独创性的判断标准,在满足条件的情况下,著作权归人工智能所有者享有。针对人工智能创作物是否应该享有著作权产生了截然不同的两种观点,无论是哪种观点都有其合理性存在,对于人工智能创作物在著作权法中的认定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从人工智能创作物是否属于作品出发,对其是否享有著作权进行分析与研究。
  一、人工智能创作物的范围界定
  值得著作权法保护的人工智能创作物范围的确定应该与著作权所保护的范围相一致,如果仅仅是简单的机械复刻行为,则不存在著作权保护的意义。本文探讨的人工智能创作物是否享有著作权是在存在其与人类创作相类似,且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难以区分的产物,只有这种类似于人的智力活动产生的“作品”才有讨论是否存在著作权的问题。当下关于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研究都是在此范围之类。
  我国《著作权法》第五条将时事新闻、法律法规、历法公式等排除其保护范围,因此关于人工智能创作物在著作权法中的探讨也应该遵循此规定,在人工智能时代,时事新闻等原本不属于著作权法保护的内容,仍然不值得被著作权法保护。如果人工智能创作物需要被著作权法保护,其范围也应该是属于此条所规定的创作物。只有在此前提之下才存在讨论人工智能创作物是否属于著作权法规定作品的可能性。
  二、人工智能创作物的内容定性
  在界定人工智能创作物范围以后,对于其内容是否属于著作权法上含义的作品除了考量是否属于人工智能创作以外,还要考量其创作物内容。现有大多数学说对于人工智能创作物都是一概而论,仅仅站在人工智能创作物这一立场上,并没有对其内容有过多的区分,在判定人工智能创作物是否属于著作权法中的“作品”时,没有对其创作物在内容上进行区分。如果判断人工智能创作物是否属于“作品”不考量其内容的话所得出来的结果难免有失偏颇。私以为,对人工智能创作物在内容上应该进行区分,不能一概而论。
  (一)人工智能创作物内容的区分
  笔者认为,对人工智能创作物是否应该属于作品也应从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的角度进行划分,不能一概而论。
  人工智能创作物的具体内容应是考量其是否属于作品的必要因素之一,从著作权法的角度上应该将人工智能创作物分为文学、艺术类创作物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类。因此标准划分人工智能创作物具有其相应的合理性。
  传统意义上的作品在学科上本来就存在划分。正如著作权法上的划分一样,无论是在学理上还是实践中,都对作品有学科上的划分,文学艺术类的作品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类作品本来就是不同的。传统的理论认为文学艺术类作品除了是作者的智力成果以外,还饱含了作者的情感,作者对社会生活独特理解。例如,伟大的法国浪漫主义作家雨果创作的文字作品《悲惨世界》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生活独特的感受,从文中也能让读者感受到作者想要的情感,与作者产生或悲或喜的共鸣。而工程设计图、计算机软件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类作品明显不具有表达作者情感,与读者产生共鸣这一要素。
  当今的人工智能创作物的内容已经涵盖著作权法规定的所有种类的作品,对其是否属于著作权法上的作品应从内容进行划分,虽然都是人工智能创作物,但在内容上存在客观差距。
  (二)人工智能文学、艺术类创作物的认定
  文学艺术类作品相比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类作品有其独特之处,对于人工智能创作的类似于文学艺术类的创作物应该关注其独特性,不能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类以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其创作物是否符合著作權法意义上的作品。就此而言,人工智能创作的文学艺术类创作物不属于著作权法意义上的作品。
  具体体现在,其一,人工智能创作的文学艺术类作品不符合独创性标准,无法视为表达。就目前为止,无论是学界是否认为人工智能创作物属于作品,普遍承认的观点是人工智能不具有人类的情感。文学艺术类作品无论其质量的好坏,都是主体特定思想情感的载体,作者通过特定的表达方式,以自己独特的手法传达自己对某事物的看法,传递自己的情感。人工智能创作物首先是不具有情感的,无法表达自己对于某事物的理解,就现有的人工智能来说,其表现出来的是超强的运算能力,而非创作力。人工智能创作的文学艺术类创作物只是在储存了大量的素材的情况下,在输入特定的情景之后创作出来的类似于人类作品的创作物,虽然其表面与人类作品没有明显的差距,但任然不能就此认为人工智能文学艺术类创作物属于作品的范畴。
  其二,人工智能创作的文学艺术创作物属于类似剽窃、改编的作品。人工智能进行创作是在大数据的基础之上进行的,在海量储存的情况之下,人工智能才能进行类似于人的创作,储存的内容无疑都是已经享有著作权或者将要享有著作权的作品,其进行创作的过程就是在已有的基础上,输入特定的情景之后重新进行新的排列组合,但是无论进行怎样的创作都在其已经输入的作品范围之内,存在很大的可能剽窃或是改编现有文学艺术作品的情况。   其三,将人工智能文学艺术类创作物视为著作权法意义上的作品不利于新作品的产生和市场的稳定。人工智能创作物很大的一个特点是快速性,与传统文学艺术类作品相比,人工智能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创作出一篇类似于传统作品的文学艺术作品,如果将其视为作品必然会造成对现有市场的冲击。对传统文学艺术类作品的作者而言,人工智能创作的此类作品不仅会存在抄袭的可能性,而且会打击传统作者创作的热情,这与《著作权法》的立法目的是不符的,不利于社會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作品的传播。
  (三)人工智能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类创作物的认定
  与文学艺术类不同的是,该类作品不具有饱含作者情感和对世界独特的理解这一要素。拿计算机软件来说,尽管计算机软件的种类是丰富多样的,都是作者独创性的表达,但是不会饱含作者的情感因素,在使用的过程中使用者也不会与作者产生共鸣。因此人工智能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类创作物应该被认为符合著作权法意义上的作品。
  其一,人工智能创作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类作品能够满足独创性的要求。这一点与文学艺术类作品是不同的,文学艺术类作品由于需要表达情感这一客观存在的独特性,人工智能创作并不能满足此要求,而科学领域类的作品不需要此特征就能满足独创性的要求。人工智能创作的科学类作品虽然也是在海量运算下的结果,但是其得到的成果是全新的成果,基于人工神经网络发展,人工智能的强化学习能力也在飞速提高,已经可以独立完成创作。2017年10月19日,新一代AlphaGo Zero面世,从空白状态自发学习,在物任何人类输入的条件下,迅速自学为期,击败上一代AlphaGo。可见人工智能在脱离创作者的情况下,已经能够根据自身所获取的数据解决问题,具备了独立创作的能力。因此,人工智能创作的科学领域类的作品应该被认为著作权法意义上的作品。
  其二,人工智能创作可以视为与其所有者的共同创作,其所有者可以被视为作者。我国《著作权法》第二条将著作权的主体限定为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显然,人工智能并不能作为著作权法意义上的主体。因此认定人工智能创作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类作品著作权归属应该依据《著作权法》第十一条的规定,此类作品视为依据所有者意志完成的作品。
  三、结语
  人工智能创作物在实务当中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对其内容进行划分,对不同类型的创作物作出不同的认定,一概而论的做法不仅不利于人工智能的发展,而且会造成法律上的空白。将所有的人工智能创作物视为著作权法意义上的作品,必然会打击以传统方式创作作者创作的积极性,不符合立法目的。如果将人工智能创作物全部排除在著作权法保护的范围会产生法律保护的空白,势必有一部分人工智能创作物处于模棱两可的状态,对于人工智能的发展也是不利的。在处理此类作品的法律定性时,首先在其内容上进行划分,可以在现行法律的基础上解决这一问题,既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又能在现有法律的框架下保护人工智能成果。
  参考文献:
  1.蔡自兴,等.人工智能及其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
  2.王迁.论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在著作权法中的定性[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报),2017,35(05):148-155.
  3.熊琦.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著作权认定[J].知识产权,2017(03):3-8.
  4.马治国,刘桢.人工智能创作物的著作权定性及制度安排[J].科技与出版,2018(10):107-114.
其他文献
摘要:近年来,有关建筑工程项目的安全事故时常发生,造成了难以磨灭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恶劣的社会影响,其中反映出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安全管理存在极大的问题和漏洞。正视施工安全管理工作,有效识别安全风险,从而及时采取措施预防整治,能够大大降低施工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对于企业和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建筑工程;安全管理;安全风险  建筑业是现代的高危行业之一,在整个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潜伏着
期刊
摘要:随着低碳生活理念的不断推广,建筑装饰装修也逐渐朝着低碳生活的方向发展。本文从低碳理念出发,阐述了低碳生活理念在建筑装饰装修中的重要意义并具体分析了低碳生活理念在建筑装饰装修中的应用。  关键词:建筑装饰装修;低碳生活理念;应用  近年来,人们对于建筑的装饰装修越来越追求高品质,而低碳生活理念在建筑装饰装修中的应用不仅能够使建筑材料的综合应用得到最大程度上的发挥,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装饰装修
期刊
摘要:《民法总则》第183条的立法宗旨在于鼓励见义勇为行为,保护见义勇为人的人身财产权益。其背后的法理是为了弘扬见义勇为舍己为人的精神,促进社会公平,传递正能量,但是由于受益人不是侵权责任人,对受害人而言没有任何过错,有学者认为《民法总则》第183条不能实现见义勇为条款的立法目的,本文将对其观点进行价值分析。  关键词:民法总则 见义勇为 侵权人 受益人  引言  本文通过对《民法总则》见义勇为条
期刊
摘要:本文以我国基层干部职工为探讨对象,分析其在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问题,并阐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然后提出应对这些问题的建议。  关键词:加强提高;基层干部职工;思想政治工作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基层干部职工对社会企业的发展也越来越重要,可以说其就是社会企业正常运作和未来发展的重要支柱。但这些工作者中,存在一些人员思想政治教育有欠缺和不足,严重影响其日常行为活动,不利于社会企业未来的发展,
期刊
摘要:中国知识分子不仅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结合中国实际将其传播到中国,还推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本文从中国知识分子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实践历程着手,分析并阐述实践历程的三个重要阶段即五四运动时期中国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推动作用、延安时期中国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贡献及产生的影响以及新时期中国知识分子在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中的作用与现状,从而加深对中国知识分子在马克思主义
期刊
摘要:在推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之中,我国的综合经济实力有了极大的提升,国有企业也在这样的大体背景之下实现了快速的发展。作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有企业的内部运作模式非常复杂,为了保证自身在激烈的国际社会竞争中获得更多的优势,管理层通过创造性的策略和手段来提高自身的综合运作实力。对此,本文站在宏观的角度,对国有企业基层党支部建设工作的内容及策略进行相应的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加强改进;国
期刊
摘要: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科学理论,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作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思想武器,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显得至关重要;但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关键在于读法和用法,在于能不能从理论回到实践。毛泽东曾认为马克主义理论是革命者必学的科学,他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学习和运用可谓是独树一帜;研究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独特认识、学习经验和运用方
期刊
摘要:高校信访工作是推动高校内涵发展的重要监督手段,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保障。在巡视巡查大背景下,随着高校改革发展所凸显出的越来越多的深层次矛盾,高校信访工作呈现出许多新特点、新问题、新挑战,信访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影响高校自身发展建设的重要因素。透过对高校信访整体形势的解析,针对高校信访工作特点重新认识高校信访作为高校重要的外部监督途径的功能,把信访工作纳入“大督查”整体格局,并力求以此为基础进
期刊
摘要: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推动下,各个行业普遍提高了在计算机系统方面的应用,以实现自身发展需求。同时为了保证市场需求能够得到满足,软件开发企业又对前沿技术加以重视,积极引进,其技术更新是促进软件开发发展的重要助力。在新时期背景下对于计算机系统的应用中,计算机软件平台就需要保证其软件研究技术的开发能够满足人们发展需求,又为自身平台稳定发展提供保障。  关键词:计算机软件;系统开发;软件研究  当前,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以及对于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做出了分析,同时提出了一些促进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的对策。  关键词:人际关系;心理健康;关系  人际关系是人在社会当中与其他人之间互动的标志,一个人的人际关系网络能够充分的体现出他的心理特点和交际特点,在人们交往的过程当中会产生许多复杂的情绪,会给人们的人际关系带来促进或是阻碍的作用,也会给当事人的心理健康带来直接的影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