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我国古代的反贪立法及启示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jie041132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国家或集体公职人员利用职权牟取私利,是历代整饬吏治的重要内容,也是反贪立法的着眼点。纵观历史,历代统治者都不同程度地运用法律武器来规范各级官员,由此形成了我国古代丰富的反贪法律史料。本文笔者试分别谈论分析了我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反贪立法状况及特点,进而提出对我们今天的反贪斗争的启示。
  关键词:反贪;立法;特点;处罚;启示
  
  贪污是阶级社会的产物,是社会的丑恶现象,不仅损害政府形象,而且危害统治阶级的统治
  和国家的稳定。因此,历代都十分重视对腐败行为的防治,并力图从制定和完善立法上来加以保证。总结古代中国在反贪立法方面的经验,剖析历朝廉政监督机制的优点与缺陷,指出各代反贪立法的成败与得失,都将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
  
  一、我国历代的反贪立法状况及特点
  
  (一)秦以前的反贪立法情况及特点
  夏、商、周时代我们称之为先秦时代。从立法角度讲,先秦法律尚不完善,但在具有法律效力的“朕命”和“礼”中,都包含有反贪、戒贪的内容。最早见诸文献的反贪立法要数商朝。《尚书•伊训》载,殷汤制官刑,把“殉于货色”即贪求财物美色列入可导致亡国败身的“三风十(衍心)”之中,并告诫,如“臣下不匡,其刑墨”。《吕刑》规定了官吏贪赃枉法必受惩处,并指明如果不予严惩,天下就不会有廉明的政治。 春秋战国时期反贪立法比夏、商、周更为完善。
  先秦时期反贪立法总的特点是对贪污犯罪无正式罪名,处罚没有具体规定,尚处于萌芽阶段。
  (二)秦汉是中国古代反贪立法初步发展时期,并呈现出新的特点。
  第一,对贪污犯罪有了明确的量刑规定;第二,贪污犯罪的罪名日趋完善。如规定了一种罪名叫“受金漏言”,即接受贿赂泄露机密罪。第三,对性质严重的贪污行为如监守自盗等处以重刑。
  秦朝奉行法家的重刑主义,其反贪立法可从《睡虎地秦墓竹简》中窥见大概。秦朝对官吏的要求就是“清洁正直”,“审悉毋私”,即清正廉洁,不谋私利。1、对贪污行为的惩治有了明确的规定,如规定:“府中公金钱私货用之,与盗同罪。” 2、对于利用职权损公肥私的贪污行为,可以想象将受到比盗窃罪更严厉的处罚。3、对行贿受贿罪,《法律答问》规定行贿一钱即“(黑京)城旦罪”,也就是肉刑、徒刑并用。4、对于利用职务便利进行商业活动,也视为违法犯罪的行为。
  汉代对贪污行为的查处比秦更为系统、严格。从零星记载的汉律看,汉代对贪污受贿处以重刑,包括免官、禁锢、徒刑、弃市等。
  汉代对防范和惩治贪赃十分重视,如汉武帝时的《汉官典职仪》,规定十三部刺史察问郡县,考察官吏,以六条问事。六条中有三条涉及到官吏贪赃枉法、徇私舞弊、侵渔百姓等罪。
  秦汉时期的贪污罪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种:1.受财枉法;2.主守自盗;3.接受属官馈赠;4.利用职务之便贱买贵卖;5.行贿;6.挪用公款公物,汉代称“放散官钱”。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对惩贪从立法上作出了努力,而且不少朝代如晋、陈、北魏对贪污的惩治是比较严厉的。
  《魏律》在前代的基础上,把《盗律》和《杂律》中相类似的条文集中在一起,创辟《请赇律》。这是中国最早的惩治贪污的系统化法律。
  南北朝多承魏、晋律。可以说,在惩贪的法律系统化方面,魏晋南北朝超过了前代。《晋律》有一条规定:“吏犯不孝、谋杀……受财枉法及掠人和卖、诱藏亡奴婢,虽遇赦,皆除名为民。”这条律令把官吏贪污受贿枉法断事与不孝、谋杀等重罪并列,作为不能赦免的罪行之一,实际上开了唐宋及以后赃罪“遇赦不原”的先河。
  这一时期反贪法规还有一个特点,即对贪污罪的规定进一步明确化。
  (四)隋唐是中国古代封建立法发展成熟的时期,反贪立法也随之步入发展和定型阶段。
  隋唐时,封建法律达到了高度的成熟与完善。当时已出现了“六账”之名,在《名例》律“以账入罪”和《杂》律“坐账致罪”等规定中,都提到“六账”,这是对六种非法占取公私财物的合称:一受财枉法,二受财不枉法,三受所监临,四强盗,五窃盗,六坐账。这里除一种(强盗)外,其他有三种直接为官吏和有关主管人员所设,另外两种也常与官吏贪污受贿以非法手段就获取财产有关。
  唐律《职制》律中规定官吏因职务从他人得到非法利益的各种犯罪。比如,利用职务便利而授受贿赂,在唐律中称为“受财”,不按法律办事叫做“枉法”。
  此外,单纯请托的也构成犯罪,也就是说不使用财物只因人情的也不允许。
  还有从隋唐的一些诏令中,也可窥见当时在立法上对贪污犯罪的严格规定。如隋文帝时告诫官吏不要利用职务之便经商牟利。武则天的《改元光宅诏》则正式明确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官吏枉法受财等与“十恶”等常赦不免之罪一样,都不在赦免之例。
  总结隋唐时期反贪立法的特点,主要有三:一是集以往反贪立法之大成,对贪污犯罪行为的不同罪名的概念、以及量刑处刑的原则,作了较为明确的规定;二是唐律对贪污行为作了明细的区分,成为后世反贪立法的蓝本;三是对受财枉法、监守自盗等性质严重的贪污行为“遇赦不原”的规定,已正式定型化,来及以后多沿用不改。
  (五)宋辽金元时期的反贪立法基本沿用唐律,但亦有特点,如:
  第一,对贪污行为的防范和惩治更加严密。如《宋刑统》除重申唐律对贪污行为的规定外,还利用“准敕”、“臣等参详”的形式,加强对赃罪的法律规定。
  在量刑上,宋律也加重了对赃吏的惩处。
  元代对贪污行为的法律规定较为全面,但与前代相比,在量刑上要宽大得多。
  第二,对犯赃官员实行连坐制。宋法规定,犯赃官吏不能任亲民官,不能得到荐举,而且要连累以前的举荐人和上司,并影响子孙的仕途。金朝、元代也有相类似的规定。
  第三,制定严厉的惩治贪污行为的单行法规。宋代有颁行于神宗熙宁三年的“诸仓丐取法”。元代则制订了关于官吏收受贿赂的专门法令“官吏受赇条格”和作为处理官吏犯赃的基本规范 “赃罪条例十二章”。
  (六) 明清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后期,反贪立法多承唐、宋,但要更系统一些。
  明代反贪立法多集中在《大明律》中。《大明律》共分名例、吏、户、礼、兵、刑、工7篇,下设 30门,共460条。该律上承唐律,特点是“视唐简核,而宽厚不如宋”,体现了明太祖刑用重典、为法当简的法治思想。
  《大明律》颁行后,明太祖后世子孙为补律之所未备,历代都编修条例,称“问刑条例”,其中增加了不少反贪条款。如《万历问刑条例》规定:文职官吏、监生、知印、承差,犯枉法赃该绞者,发近卫充军等等。“问刑条例”的许多内容被收入《明会典》中。清律以明律为蓝本,变化不大,只是补充了一些条款。
  明清律都增加了反贪罪名,另外对监守自盗、枉法赃、不枉法赃、行贿、挪用官物、敲诈勒索以及介绍贿赂等罪,都作了明确的量刑规定。
  
  二、古代反贪立法给我们的启示
  
  整饬吏治,维护统治阶级的长治久安,是中国历代反贪立法的基本精神。目先秦以来的反贪立法,都遵循着这一基本精神,不断完善法律法规,以此作为打击贪污等腐败行为的有力武器,以维护本阶级的统治。 纵观中国历史,古代贯彻反贪法精神,惩治贪污较好的时期主要有北魏孝文帝时期、唐太宗时期、北宋初年、金世宗时期,以及明初和清代前期。而这些时期,也正是中国封建社会里被人所称道的政治清明、社会经济发展的时期。古代的反贪立法及其严惩赃吏,无疑有可资借鉴的经验的一面,但必须看到其固有的历史和阶级局限性。笔者认为从古代反贪立法中可借鉴的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立法比较重视,在立法之初便充分吸收过去的宝贵经验,很少有等到问题恶化情况严重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才去认真细致地立法。二是立法较细,既让官吏很清楚地知道哪些是不能做的,罪与非罪的界限在哪些,也使惩罚那些敢于违法的官吏时有明确的法规可循。三是立法较严,这首先是表现在各种情况都考虑到,使官吏更无隙可乘;其次表现在从小的方面抓起,只要有轻微的非法举动,便有相应的惩罚措施。
  中国古代是封建国家,对其官吏所定的处罚都如此严格,而我们现在是社会主义制度下,我们的国家工作人员是人民的公仆,我们的干部是人民的勤务员,我们对自己的干部要求上,即使不比历史上曾经有过的制度更高更严,也应该不亚于封建时代。
  
  参考文献:
  [1]张建国《帝国时代的中国法》 法律出版社
  [2]王利民《中国法制史学》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3]曾宪义《中国法制史》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其他文献
近年来,群众涉法信访居高不下,对社会稳定及党和政府的形象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在涉法信访中,涉及检察机关的信访占有一定的比例,我们称之“涉检信访”。作为检察机关,积极稳妥地处理好涉检信访问题责无旁贷,也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实现“执法为民”思想的主要体现。笔者拟对涉检信访反映的主要问题、产生原因及解决对策予以分析。    一、涉检信访反映的主要问题    当前涉检信访反映的问题比较
期刊
摘 要:传统刑事法一般认为刑事法(包括刑事实体法、刑事程序法及刑事执行法)具有公法性,而刑事和解由于其参考当事人协商的因素,显然不能归为纯粹的公法制度。从刑事法价值上理解,刑事和解不仅不是刑事法理念的违反,却恰恰是刑事法价值实现的体现,并反映了现代刑事法由纯粹的公法性,逐步渗透了社会性,即公法的社会化。  关键词:刑事和解;刑法价值;刑法性质;法定化    如果说犯罪是犯罪人的一种人格的话,那么刑
期刊
私分国有资产罪是指国有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违反国家规定,以单位名义将国有资产集体私分给个人,数额较大的行为。当前,私分国有资产行为带来的社会危害性越来越大、越来越明显,这种以单位名义实施而使个人中饱私囊的行为,侵害了国家财产所有权,检察机关机在查办这种“群体性”的违法犯罪活动时,由于“利益共同体”的作用而使整个单位“空前团结”,不易取证,查处困难。认真研究这类犯罪特点,摸清其
期刊
检察委员会(以下简称检委会)制度设立的初衷,是为了发挥集体智慧,在民主集中制原则下对重大案件和其他重大问题进行讨论,以保证重大业务决策的质量。检委会制度在保障案件质量、行使法律监督职责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在实践中仍出现一些问题,特别是在基层检察院的工作中更为明显。那么,检察委员会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势在必行。  (一)完善检委会工作是由检察机关的性质所决定  宪法规定,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
期刊
职务犯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及在非国有单位从事与公共利益相关的职务活动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进行非法活动,或者滥用职权、玩忽职守、放弃职责,或者进行其他渎职活动,破坏国家对职务行为的管理,致使国家、集体或社会公共利益遭受重大损失,依法应受到刑法处罚的一类犯罪行为的总称。    一、职务犯罪的现状及其特点    近几年来,职务犯罪一直呈高发态势,严重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而且还危及社会稳定和经济建设。根据
期刊
一、职务犯罪侦查一体化机制的含义    针对我国检察机关在领导体制上存在的问题以及日益复杂的职务犯罪形势,最高检于2002年提出职务犯罪侦查一体化办案模式。对于职务犯罪侦查一体化机制的定义,一般概括为,是指“为了优化职务犯罪侦查资源配置,提高侦查整体效能”,建立的以上级院为“龙头”,以基层院为支点,“以侦查指挥中心为组织形式,以提办、交办、督办、参办(联办)为主要办案方式,实行侦查活动统一组织指挥
期刊
近年来,山东省费县人民检察院严格按照高检院及省、市院的部署,将深入查办涉农职务犯罪案件、保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切实履行法律监督职能,不断加大查办涉农职务犯罪的力度。2006年以来,共立查各类涉农职务犯罪案件16件16人,挽回经济损失200余万元,收到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为更好的查办涉农职务犯罪案件,防止和减少涉农职务犯罪案件的发生,笔者结合近年来费县院查办的涉农职务犯
期刊
自2005年以来,铅山县检察院加强组织领导,采取切实措施,积极查办发生在群众身边、直接侵害农民利益的贪污贿赂案件。把查办涉农职务犯罪案件作为自觉服从服务于大局、保护民生、维护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体现。三年来,该院共查处涉农职务犯罪案件10件17人,占立案总人数的18%。法院共作出有罪判决15人。    一、犯罪特点    1、犯罪领域相对集中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  在查办的17人中,
期刊
寻衅滋事罪是从1979年刑法典的流氓罪中分离出来的。在司法实践中,寻衅滋事罪容易与故意伤害、抢劫以及聚众斗殴等罪混淆。关于寻衅滋事罪的构成要件,其主体是一般主体,客观方面即刑法二百九十三条规定的四项情形,在这两个方面一般没有分歧,而在该罪的主观方面和犯罪客体方面有一些模糊的认识,笔者就从该罪的构成要件出发,以求正确分析该罪。    一、 关于该罪主观要件的几种见解    1、抽象说。认为寻衅滋事罪
期刊
民生所指,民心所向,国运所系。十七大对民生问题给予了全面而深切的关注,将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科学发展观纳入了重要议事日程。作为服务与改善民生重要保障力量与有生建设力量的检察机关,如何立足自身职能关注和改善民生,服务于社会稳定和谐,国家富强民安,是当前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树立“护民、亲民、利民”的执法理念,强化民生意识  关注民生是检察机关服务大局的客观要求, 是检察机关执法为民的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