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企业层面循环经济和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割裂
(一)企业层面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循环经济的核心就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减少废弃物排放,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企业层面的循环经济是基于技术、管理、环境保护和社會监督的系统工程。
我国在企业层面发展循环经济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都是基于压力——响应模型,随着外在压力的减小,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力也就减小了。在实际中表现为:企业缺少创新,资源利用率低下,主动要求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识不强。企业在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中需要自觉走上发展循环经济的道路。
(二)生产性服务业
生产性服务业是指为保持工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工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保障生产服务的服务行业。生产性服务业依附于制造业企业而存在,贯穿于企业生产的上游、中游和下游诸环节中,以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作为主要投入,把日益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引进制造业,是二三产业加速融合的关键环节。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生产性服务业最重要的发展条件是生产规模化。根据科斯交易费用理论,如果企业内部管理成本大于外部交易费用,企业会选择外部交易方式进行生产。当前最关键的问题是找到为生产性服务业提供发展的土壤和平台。
二、企业层面循环经济与生产性服务业耦合分析
(一)理论耦合
目前,我们对企业层面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还不深入。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对企业层面循环经济理论基础研究还不够。从整个产业链条上看,由于生产性服务是专业化、规模化经营,资源和能源能得到综合利用,总的来说废弃物和有毒物质的排放就会减少。从这个角度看,生产性服务业能从各个角度促进企业层面循环经济的发展,从中可以系统地,整体地分析企业层面循环经济各种问题,因此我们可以说生产性服务业是企业层面循环经济理论的一个基础。另一方面,企业层面循环经济理论扩展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内涵。第二,对企业层面循环经济相关理论建设不够,表现为关于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主要还是局限于对循环经济理论本身的研究。循环经济会涉及很多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从生产性服务业角度研究循环经济将是企业层面循环经济理论一个重要补充,而生产性服务业也会因企业层面循环经济理论扩展其内涵与外延。
(二)主体耦合
从单个个体来看,生产性服务业是为企业服务的,但是从整个产业链条上看,生产性服务业和企业层面循环经济主体是统一的,他们相互依存,相互发展。更确切地说,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已成为重要趋势。随着大规模生产日渐普遍,纯制造业过程已不能产生更多的附加值,只有更多的服务渗透的生产过程才能获得竞争上的优势,二三产业的融合顺应了这样的形式。由于专业化分工日益清晰,原先依附于制造业中的生产性服务开始壮大,并逐渐脱离制造企业独立出来,形成了融合二三产业特性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但是他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都是朝着一个共同目标:即实现效率和效益,在这之中,生产性服务业推动了企业层面循环经济的发展,反过来,企业层面循环经济的发展又促进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三)市场机制耦合
企业层面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市场机制,发展循环经济必须依靠市场机制才具生命力,但是企业层面循环经济不是以社会效益最大化为目标,也不是以解决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为目标,这是市场机制自身所无法解决的问题。就当前而言,推进企业层面循环经济发展的外在动力和内在利益共享机制还没有普遍形成。由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存在,企业层面发展循环经济时,市场机制还是起作用的,只不过转移到生产性服务业。但企业层面循环经济和生产性服务业主体耦合,就可知企业层面循环经济和生产性服务业市场机制也耦合。
(四)技术耦合
技术是制约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一个瓶颈。企业缺乏科技创新的动力。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企业应该是循环经济技术开发与创新的主体。但是目前从全世界范围来看,循环经济发展的水平都不高,在发展过程中面临一系列的技术问题,必须加快建立适合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另一方面,即使在现有的技术水平下,企业在选用循环经济技术时,也会按照期望投资与期望收益最大化的准则,对采用这类技术的可行性加以评价。而大多数这类技术与一些效益型或资源消耗型的技术相比,其期望收益较低而期望成本较高,因此企业宁愿交排污费甚至罚款,也不愿意采用此类循环技术。生产性服务业能够为生产企业或服务对象提供专业知识的服务。企业层面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缺失可以由生产性服务业来补充,这主要是由于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规模化经营,可以使其规模报酬递增。另一方面,生产性服务业比生活性服务业能够获得更高的收益,生产性服务业就有创新动力。总的来说,企业层面循环经济和生产性服务业技术是耦合的。
三、耦合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从认识上看
人们认为生产过程创造价值,而服务过程不创造价值。因此在实际中的表现为重生产、轻服务,重视工业发展,忽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这些认识上的偏差,严重制约了生产性服务业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应充分认识到,现代企业与传统企业的一个显著区别,就是它包含了大量的服务性内容,在现代企业生产网络和营销网络形成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伴随着服务需求,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又为制造业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撑。
(二)从体制上看
由于体制、政策的原因,生产性服务业的市场准入门槛普遍高于工业,管制过多、市场化程度低的问题较为突出。另外基本公共服务与市场化服务不分,行业垄断问题还比较严重,以及服务行业标准不完善、社会诚信体系不健全、市场秩序不规范等。
总之,我们应该认识到生产性服务业是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生产性服务业有利于深化分工提高效率,对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关系日趋紧密。从政策上,我们要实施生产性服务业优先发展战略目标;放宽行政管制,提供金融及政策支持;推动制造业服务化趋势,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创造广阔的市场需求;实施人才兴业战略,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供智力保障。
(徐文华,江西临川人,华东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陈建青,江西南昌人,华东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产业经济学专业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
(一)企业层面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循环经济的核心就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减少废弃物排放,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企业层面的循环经济是基于技术、管理、环境保护和社會监督的系统工程。
我国在企业层面发展循环经济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都是基于压力——响应模型,随着外在压力的减小,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力也就减小了。在实际中表现为:企业缺少创新,资源利用率低下,主动要求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识不强。企业在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中需要自觉走上发展循环经济的道路。
(二)生产性服务业
生产性服务业是指为保持工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工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保障生产服务的服务行业。生产性服务业依附于制造业企业而存在,贯穿于企业生产的上游、中游和下游诸环节中,以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作为主要投入,把日益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引进制造业,是二三产业加速融合的关键环节。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生产性服务业最重要的发展条件是生产规模化。根据科斯交易费用理论,如果企业内部管理成本大于外部交易费用,企业会选择外部交易方式进行生产。当前最关键的问题是找到为生产性服务业提供发展的土壤和平台。
二、企业层面循环经济与生产性服务业耦合分析
(一)理论耦合
目前,我们对企业层面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还不深入。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对企业层面循环经济理论基础研究还不够。从整个产业链条上看,由于生产性服务是专业化、规模化经营,资源和能源能得到综合利用,总的来说废弃物和有毒物质的排放就会减少。从这个角度看,生产性服务业能从各个角度促进企业层面循环经济的发展,从中可以系统地,整体地分析企业层面循环经济各种问题,因此我们可以说生产性服务业是企业层面循环经济理论的一个基础。另一方面,企业层面循环经济理论扩展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内涵。第二,对企业层面循环经济相关理论建设不够,表现为关于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主要还是局限于对循环经济理论本身的研究。循环经济会涉及很多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从生产性服务业角度研究循环经济将是企业层面循环经济理论一个重要补充,而生产性服务业也会因企业层面循环经济理论扩展其内涵与外延。
(二)主体耦合
从单个个体来看,生产性服务业是为企业服务的,但是从整个产业链条上看,生产性服务业和企业层面循环经济主体是统一的,他们相互依存,相互发展。更确切地说,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已成为重要趋势。随着大规模生产日渐普遍,纯制造业过程已不能产生更多的附加值,只有更多的服务渗透的生产过程才能获得竞争上的优势,二三产业的融合顺应了这样的形式。由于专业化分工日益清晰,原先依附于制造业中的生产性服务开始壮大,并逐渐脱离制造企业独立出来,形成了融合二三产业特性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但是他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都是朝着一个共同目标:即实现效率和效益,在这之中,生产性服务业推动了企业层面循环经济的发展,反过来,企业层面循环经济的发展又促进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三)市场机制耦合
企业层面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市场机制,发展循环经济必须依靠市场机制才具生命力,但是企业层面循环经济不是以社会效益最大化为目标,也不是以解决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为目标,这是市场机制自身所无法解决的问题。就当前而言,推进企业层面循环经济发展的外在动力和内在利益共享机制还没有普遍形成。由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存在,企业层面发展循环经济时,市场机制还是起作用的,只不过转移到生产性服务业。但企业层面循环经济和生产性服务业主体耦合,就可知企业层面循环经济和生产性服务业市场机制也耦合。
(四)技术耦合
技术是制约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一个瓶颈。企业缺乏科技创新的动力。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企业应该是循环经济技术开发与创新的主体。但是目前从全世界范围来看,循环经济发展的水平都不高,在发展过程中面临一系列的技术问题,必须加快建立适合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另一方面,即使在现有的技术水平下,企业在选用循环经济技术时,也会按照期望投资与期望收益最大化的准则,对采用这类技术的可行性加以评价。而大多数这类技术与一些效益型或资源消耗型的技术相比,其期望收益较低而期望成本较高,因此企业宁愿交排污费甚至罚款,也不愿意采用此类循环技术。生产性服务业能够为生产企业或服务对象提供专业知识的服务。企业层面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缺失可以由生产性服务业来补充,这主要是由于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规模化经营,可以使其规模报酬递增。另一方面,生产性服务业比生活性服务业能够获得更高的收益,生产性服务业就有创新动力。总的来说,企业层面循环经济和生产性服务业技术是耦合的。
三、耦合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从认识上看
人们认为生产过程创造价值,而服务过程不创造价值。因此在实际中的表现为重生产、轻服务,重视工业发展,忽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这些认识上的偏差,严重制约了生产性服务业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应充分认识到,现代企业与传统企业的一个显著区别,就是它包含了大量的服务性内容,在现代企业生产网络和营销网络形成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伴随着服务需求,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又为制造业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撑。
(二)从体制上看
由于体制、政策的原因,生产性服务业的市场准入门槛普遍高于工业,管制过多、市场化程度低的问题较为突出。另外基本公共服务与市场化服务不分,行业垄断问题还比较严重,以及服务行业标准不完善、社会诚信体系不健全、市场秩序不规范等。
总之,我们应该认识到生产性服务业是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生产性服务业有利于深化分工提高效率,对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关系日趋紧密。从政策上,我们要实施生产性服务业优先发展战略目标;放宽行政管制,提供金融及政策支持;推动制造业服务化趋势,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创造广阔的市场需求;实施人才兴业战略,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供智力保障。
(徐文华,江西临川人,华东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陈建青,江西南昌人,华东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产业经济学专业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