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是教师组织、实施教学的依据,是学生学习、巩固知识的凭借。教材的作用十分重要,但是出于教师的教学理念、认识理解能力的不同,对同一教材的处理也各有不同。在信息技术课上,教师对教学活动和教学设计比较重视,而常常会忽略了对教材的处理,学生上课的书本有时形同虚设。其原因在于,一方面是有些教师认为信息技术课,作为操作性的课程不需要过多关注理论;另一方面是认为教材在更新度、有效性和适应性方面还不够。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以浙教版高中信息技术教材为例来谈谈自己在教材处理方面的实践和思考。
● 教材处理要把握知识核心脉络,连线串珠
信息技术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结合的工具课程。技能是重要的,但是如果只看到了表面的技能操作,而忽略了内在的知识联系以及学科基本结构,就会发生一叶障目的现象。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握知识核心脉络,提炼教材隐含的技术本质,逐渐形成自己对信息技术的技术思想和一般方法的理解。
例如,高中信息技术书本的每章起始页或小结处都有一张知识脉络图,我经常会引导学生去观察和思考,让学生逐渐学会自己去把握本章在书中的地位,每节之间的关联。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学习这一节的内容,而且有助于学生自学新的知识,培养从全局观来看待问题的能力。从知识脉络图展开,学生自然就知道了书中PS和Flash内容出现的用意。
● 教材处理要以课标为依据,攻其重点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是编写信息技术教材、实施教学和评价的依据。有效化的教材处理、要求教师深入分析并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信息技术书本中某些章节对操作的描述,有时会耗用大量篇幅,而教师如果完全按照教材来组织教学,就会搞不清重点,在有限的课时内,变得杂乱不堪。所以教师在处理教材时,目标要明确、集中,忌多而杂,集中力量攻其一点。有时在教材处理上觉得只讲“这一点”,而“少了那一点”的做法是对的,面面俱到反而得不偿失,影响教学效果。
例如,信息技术基础中的3.2.1节,6个小自然段500多个字中,有提到的操作分栏和表格、自动生成章节、自动目录管理、文档中插入图片、自动修正、批注和修订上。如果教师完全按照书本教学,必定会眉毛胡子一把抓。所以在授课前,教师首先要搞清楚文字处理的教学目标是了解文字处理软件Word的基本特点,利用Word编辑、修改文档,明确重点是字处理软件的加工,如编辑、排版、美化,分析教材时就知道该如何取舍,课时怎么安排,也不会觉得内容多而无从下手了。
● 教材处理要捕捉疑点,突破难点
信息技术教材中,有些知识一看就懂,操作一教就会,但是有些章节,信息容量大,疑点多,难度大。由于学生难学致使教师难教,若是教不得法,势必学无头绪,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通常在处理教材时,要想尽办法把难点分散,化难为易,根据学生水平,引导学生直接质疑问难,通过讨论思考等方法,学习技术,探索知识的奥妙。
例如,教材中7.3节信息的安全与保护,对病毒的现象、种类和特征做了描述,内容比较抽象,如果教师上课仅仅是照本宣科,泛泛而谈,估计学生上完课也就忘得一干二净。教师传授给学生的知识不能仅停留在文字的表面,所以对这块教材要捕捉疑点和难点。现在的学生分小组共同完成书中“计算机病毒防治的工作原理”的讨论交流,加深了对计算机病毒特征的理解。通过教材这样巧妙处理,学生不仅知道了病毒的现象、种类和特征,也在讨论交流中提升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自省能力,保护信息安全的意识,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是有帮助的。
● 教材处理要根据学生知识经验,适当增删
教材处理必须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设计认知冲突,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吸收和同化新知识,将新知识与学生头脑中已有的观念建立实质性联系,促进新知识的内化。处理教材权衡轻重,判断如果学生能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学理解的内容可以从略;有时教材叙述不多,虽然一两句话,但是学生不易理解或前后教材有密切联系,处理时不可略过,反而应该强化。
在高中信息技术书本中,对表格数据的建立、计算、排序,图表都有做讲解,并附了图。例如,教材3.2.3节,根据课标要求,是熟练使用图表处理等工具软件加工信息,表达意图。教学指导意见为它分配了3个课时。但是大多数学生在初中对表格数据的建立,和计算都有接触。所以,在教材处理上,如果再把这块内容完全作为新课讲解,学生会感觉有所厌烦。因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对教材内容有所删减,采用让学生先自行完成基础操作,遇到困难再求助教师、同学或教学辅助平台。而对图表的制作,学生却不太理解,往往即使做出了图表形状,却不会进行数据分析,所以在教材处理上对图表要多花一些心思,了解了学情,更能在课堂有限时间内突破难点,而从实际授课情况看,通过调整教材,学生学习更为主动了。
再如,教材4.2数据库系统,就需要对教材内容适当补充,作为信息管理是信息处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材中,数据库、数据库系统、数据库应用系统、数据库系统这四个比较抽象且容易混淆的概念,使用平铺直叙的呈现,使得学生在理解上存在很大的难度,所以需要教师增加内容把原本抽象的概念结合形象生动的结构图来讲解。4.2.2节教材通过Access对一个简单的数据库进行解剖分析,让学生初步了解在数据库中如何组织数据。然而教材却忽视了学生对于角色转变的适应:普通用户直面的是前台的应用程序,而不是后台的数据库;教材所设计的角色是系统管理员。而教材中所涉及Access中用于存储数据的“表”对象,给学生的感觉是Access的功能在Excel中也能实现,且Access的实现反而更为繁琐。所以如果按照教材上课,有时一堂课上下来,有学生问:我们为什么不能用Excel来做,还要去学Access呢?这是因为教材没有凸显Access在数据管理方面相较于Excel的优势。所以教师要在课堂中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增加利用Access与Excel相类比,实现知识的迁移内容。
● 教材处理要依据学生生活视角,进行适当调整
信息技术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工具课程,应该从问题解决出发,让学生亲历处理信息的过程,所以在教材处理上要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来处理教材,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对一些不适合学生实际的内容则完全可以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将其进行更换。这样让教材进行重组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能够让学生感觉学习了信息技术对自己的日常生活有很大的帮助。
例如,教材3.2.3节使用字处理和表处理软件选用了《主要国家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比较》的报告举例。作为学生,其实对这个报告中的经济力,科技力,军事力,生态力等数据信息所指的含义非常陌生,所以在教学中如果按照教材,对数据进行了排序,图表的制作,只是在技术层面中对数据进行了处理。对于得到的综合国力结论,学生由于没有切实的感受,所以对进一步的数据分析也就兴味索然了,这样把技术应用到生活的教学目标也就无法达成。而教材3.2.2节的表处理中对水、电、煤等费用的统计,我觉得就更为适合学生生活。通常我会在课前请学生收集其家庭中12个月的水、电、煤的费用。素材容易获得,学生也比较感兴趣,通过计算、排序,图表等数据分析后,他们对其他同学家庭的水、电、煤和自己家的做一番比较,会产生很多好奇,这种好奇心有助于学生去贴近生活,通过数据分析,请学生思考如何能做到更节能环保,把环保知识融入到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这样知识和技术服务于生活,学生能够体验到信息技术蕴涵的文化内涵,激发了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的态度。
总之,教材处理是科学的,也是艺术的,只有把握住教材处理的依据,对教材科学合理地整合、重组和超越,才能智慧地使用教材,形成高超的教材处理艺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学习。
● 教材处理要把握知识核心脉络,连线串珠
信息技术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结合的工具课程。技能是重要的,但是如果只看到了表面的技能操作,而忽略了内在的知识联系以及学科基本结构,就会发生一叶障目的现象。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握知识核心脉络,提炼教材隐含的技术本质,逐渐形成自己对信息技术的技术思想和一般方法的理解。
例如,高中信息技术书本的每章起始页或小结处都有一张知识脉络图,我经常会引导学生去观察和思考,让学生逐渐学会自己去把握本章在书中的地位,每节之间的关联。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学习这一节的内容,而且有助于学生自学新的知识,培养从全局观来看待问题的能力。从知识脉络图展开,学生自然就知道了书中PS和Flash内容出现的用意。
● 教材处理要以课标为依据,攻其重点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是编写信息技术教材、实施教学和评价的依据。有效化的教材处理、要求教师深入分析并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信息技术书本中某些章节对操作的描述,有时会耗用大量篇幅,而教师如果完全按照教材来组织教学,就会搞不清重点,在有限的课时内,变得杂乱不堪。所以教师在处理教材时,目标要明确、集中,忌多而杂,集中力量攻其一点。有时在教材处理上觉得只讲“这一点”,而“少了那一点”的做法是对的,面面俱到反而得不偿失,影响教学效果。
例如,信息技术基础中的3.2.1节,6个小自然段500多个字中,有提到的操作分栏和表格、自动生成章节、自动目录管理、文档中插入图片、自动修正、批注和修订上。如果教师完全按照书本教学,必定会眉毛胡子一把抓。所以在授课前,教师首先要搞清楚文字处理的教学目标是了解文字处理软件Word的基本特点,利用Word编辑、修改文档,明确重点是字处理软件的加工,如编辑、排版、美化,分析教材时就知道该如何取舍,课时怎么安排,也不会觉得内容多而无从下手了。
● 教材处理要捕捉疑点,突破难点
信息技术教材中,有些知识一看就懂,操作一教就会,但是有些章节,信息容量大,疑点多,难度大。由于学生难学致使教师难教,若是教不得法,势必学无头绪,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通常在处理教材时,要想尽办法把难点分散,化难为易,根据学生水平,引导学生直接质疑问难,通过讨论思考等方法,学习技术,探索知识的奥妙。
例如,教材中7.3节信息的安全与保护,对病毒的现象、种类和特征做了描述,内容比较抽象,如果教师上课仅仅是照本宣科,泛泛而谈,估计学生上完课也就忘得一干二净。教师传授给学生的知识不能仅停留在文字的表面,所以对这块教材要捕捉疑点和难点。现在的学生分小组共同完成书中“计算机病毒防治的工作原理”的讨论交流,加深了对计算机病毒特征的理解。通过教材这样巧妙处理,学生不仅知道了病毒的现象、种类和特征,也在讨论交流中提升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自省能力,保护信息安全的意识,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是有帮助的。
● 教材处理要根据学生知识经验,适当增删
教材处理必须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设计认知冲突,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吸收和同化新知识,将新知识与学生头脑中已有的观念建立实质性联系,促进新知识的内化。处理教材权衡轻重,判断如果学生能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学理解的内容可以从略;有时教材叙述不多,虽然一两句话,但是学生不易理解或前后教材有密切联系,处理时不可略过,反而应该强化。
在高中信息技术书本中,对表格数据的建立、计算、排序,图表都有做讲解,并附了图。例如,教材3.2.3节,根据课标要求,是熟练使用图表处理等工具软件加工信息,表达意图。教学指导意见为它分配了3个课时。但是大多数学生在初中对表格数据的建立,和计算都有接触。所以,在教材处理上,如果再把这块内容完全作为新课讲解,学生会感觉有所厌烦。因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对教材内容有所删减,采用让学生先自行完成基础操作,遇到困难再求助教师、同学或教学辅助平台。而对图表的制作,学生却不太理解,往往即使做出了图表形状,却不会进行数据分析,所以在教材处理上对图表要多花一些心思,了解了学情,更能在课堂有限时间内突破难点,而从实际授课情况看,通过调整教材,学生学习更为主动了。
再如,教材4.2数据库系统,就需要对教材内容适当补充,作为信息管理是信息处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材中,数据库、数据库系统、数据库应用系统、数据库系统这四个比较抽象且容易混淆的概念,使用平铺直叙的呈现,使得学生在理解上存在很大的难度,所以需要教师增加内容把原本抽象的概念结合形象生动的结构图来讲解。4.2.2节教材通过Access对一个简单的数据库进行解剖分析,让学生初步了解在数据库中如何组织数据。然而教材却忽视了学生对于角色转变的适应:普通用户直面的是前台的应用程序,而不是后台的数据库;教材所设计的角色是系统管理员。而教材中所涉及Access中用于存储数据的“表”对象,给学生的感觉是Access的功能在Excel中也能实现,且Access的实现反而更为繁琐。所以如果按照教材上课,有时一堂课上下来,有学生问:我们为什么不能用Excel来做,还要去学Access呢?这是因为教材没有凸显Access在数据管理方面相较于Excel的优势。所以教师要在课堂中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增加利用Access与Excel相类比,实现知识的迁移内容。
● 教材处理要依据学生生活视角,进行适当调整
信息技术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工具课程,应该从问题解决出发,让学生亲历处理信息的过程,所以在教材处理上要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来处理教材,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对一些不适合学生实际的内容则完全可以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将其进行更换。这样让教材进行重组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能够让学生感觉学习了信息技术对自己的日常生活有很大的帮助。
例如,教材3.2.3节使用字处理和表处理软件选用了《主要国家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比较》的报告举例。作为学生,其实对这个报告中的经济力,科技力,军事力,生态力等数据信息所指的含义非常陌生,所以在教学中如果按照教材,对数据进行了排序,图表的制作,只是在技术层面中对数据进行了处理。对于得到的综合国力结论,学生由于没有切实的感受,所以对进一步的数据分析也就兴味索然了,这样把技术应用到生活的教学目标也就无法达成。而教材3.2.2节的表处理中对水、电、煤等费用的统计,我觉得就更为适合学生生活。通常我会在课前请学生收集其家庭中12个月的水、电、煤的费用。素材容易获得,学生也比较感兴趣,通过计算、排序,图表等数据分析后,他们对其他同学家庭的水、电、煤和自己家的做一番比较,会产生很多好奇,这种好奇心有助于学生去贴近生活,通过数据分析,请学生思考如何能做到更节能环保,把环保知识融入到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这样知识和技术服务于生活,学生能够体验到信息技术蕴涵的文化内涵,激发了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的态度。
总之,教材处理是科学的,也是艺术的,只有把握住教材处理的依据,对教材科学合理地整合、重组和超越,才能智慧地使用教材,形成高超的教材处理艺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