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管道工程建设生态保护与植被恢复模式探究

来源 :科技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uyaowenwo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随着西气东输工程的实施,大量的管道建设扰动地表,造成水土流失和植被破坏,尤其在西部生态脆弱区,植被恢复困难,因此研究和探讨西部管道工程建设的生态保护和植被恢复模式,对保护和维护西部地区生态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西部长输管道经过的天山地区山地亚区,河西走廊地区平原亚区,河西走廊地区荒漠戈壁亚区,河西走廊及黄土高原干草原区域等四个区域作为生态恢复典型区域,提出其生态保护和植被恢复模式。
  关键词:天山地区;河西走廊;黄土高原;生态恢复
  近年来,随着我国西部地区大量的管道工程建设,管道铺设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对沿线的植被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由于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植被恢复困难,由此产生的生态破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1],也引发了对于植物恢复措施的大量探讨,哈岸英等[2]提出剥蚀残丘、山前洪积扇、山前洪积平原、沙滩地、沙丘和黄土梁峁六个立地条件类型的植物恢复措施;白玉等[3]采用实地监测,筛选出4个草种作为西气东输二线工程(西段)管道绿化用草。张秀珍等[4]根据西气东输(陕西靖边至甘肃瓜州段)的植被恢复工作,提出了因地制宜、保护性治理、注重促进原生植被发育的建设思路。郑锟[5]针对新疆油气管道工程,结合不同立地类型区,从植物措施入手进行了管道水土保持研究。沈中原等[6]提出应根据“适地适树、适地适草”原则对不同侵蚀区类型采取不同的植被恢复方案。上述研究基本上都是按照立地条件,提出植被恢复措施,本文从管道工程区生态保护和植被恢复模式的角度,进一步探讨不同类型区所采取的对策,为西部管道工程建设中的生态保护和植被恢复提供借鉴。
  1西部管道工程所经区域生态环境特点
  1.1天山地区山地区
  天山地区山地区处于温带荒漠地带,林草覆盖率10%。植物种类以灌木、小乔木为主,具有明显旱生植被特征:叶片缩小,叶子退化成刺,叶片完全退化,茎、叶被有密集绒毛,或出现肉质茎和肉质叶等,同时根系特别发达。
  天山地区水文环境恶劣,径流以天山的融雪和大气降水为水源,具有比降大、暴雨洪水洪峰量流量大的特点。一般情况下,山区降雨量是平原区的 5~6 倍。尤其是 6~9 月,中低山区骤降暴雨,由于植被贫乏,沟道坡道较大,保水蓄水能力差,极易在短时间内形成洪水径流。
  该区域生态恢复难点在于,管道沿线气候条件恶劣,降水量介于150mm-290mm,降水不足并且水文条件恶劣,土壤以粘粒较少的灰钙土、灰漠土为主,土壤贫瘠,适生树种草种有限,且荒漠草地植被稀疏,加之土壤养分含量低,致使荒漠生态系统弹性较小,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
  1.2河西走廊地区荒漠戈壁区
  河西走廊地区荒漠戈壁亚区处于温带荒漠地带,荒漠戈壁地貌是该地区的主要地貌类型,年降雨量只有6~38mm,年大风天数达到25~45d,林草覆盖率低于10%。荒漠地区气候干旱,温差大,风沙多,土层质地粗糙,缺乏有机质,强度盐渍化,降水稀少,年降水量少于100毫米,年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数倍至几十倍,植被稀疏且种类贫乏。荒漠植被在温带以藜科、柽柳科、菊科、豆科为主,为适应严酷的生态条件,植物有的叶面缩小或退化,呈鳞片状、刺状或呈无叶类型,以减少蒸发;有的具肉质茎或叶,以贮存水分;有的茎叶被茸毛,以抵抗灼热;大多数植物具发达根系,以利从深层土中吸收水分;也有在春或夏秋完成生长,旱季或冬季来临,以种子或根茎、块茎和鳞茎生存。荒漠植被生产量很低,生物物质积累缓慢。荒漠植被是由超旱生的半乔木,半灌木和灌木或者旱生的肉质植物占优势的稀疏植被。主要土壤类型为灰漠土、风沙土。
  该区域生态恢复难点在于,管道沿线气候条件恶劣,土壤贫瘠,水土流失及沙漠化嚴重,生态系统非常脆弱,植被生长环境恶劣,自然恢复的能力很弱,且道路沿线由于干旱、大风等自然因素,风蚀沙化现象严重,对植被造成极大破坏。
  1.3河西走廊荒漠草原区
  河西走廊地区荒漠草原区处于温带荒漠地带,林草覆盖率20~30%。植物种类以灌木、小乔木为主,具有明显旱生植被特征:叶片缩小,叶子退化成刺,叶片完全退化,茎、叶被有密集绒毛,或出现肉质茎和肉质叶等,同时根系特别发达。
  该区域生态恢复难点在于,管道沿线经过的区域土地利用类型多样,除了荒漠草地之外还有盐碱地等敏感地区。在这些敏感区域环境恶劣,土壤贫瘠,植被生长环境差且易于受到干扰导致生态环境恶化。荒漠草地植被稀疏,土壤养分含量低,受干扰后恢复能力低。
  1.4河西走廊及黄土高原干草原区
  河西走廊及黄土高原干草原区域属于河西走廊及黄土高原之间的过度区域,属于温带草原地带,该地区的土壤主要为灰钙土、黄绵土,林草覆盖率30~40%。该区域年降水量180~400mm,降雨主要集中在7-9月。本地区水土流失以风力侵蚀为主,水力侵蚀也较为普遍。管道沿线主要经过腾格里沙漠边缘,间有滩地,总体地势相对平坦,局部丘陵。本区域的土地利用类型以草地为主,零星分布耕地,林地较少。
  生态修复难点是水分缺乏。
  2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
  2.1天山地区山地亚区
  管线施工时期,工程施工干扰地表,对沿线施工地区的土壤和植物造成破坏,破坏土地的利用及植被的生长,使植被覆盖和生长受到了影响。天山地区山地亚区属于荒漠草原地带,当管线经过这个植被带时,管线开挖扰动地表,破坏土壤结构和减少土壤中固有水分、养分含量,另外蒸发远大于降水,会引起风蚀的加剧,植物不宜生长。在该区植被恢复的影响因子主要是气候干旱、地表物质组成疏松、大风日多且集中。伴随工程进行本身水资源开采利用对区域水环境、生态环境的综合性、长期性、系统性的影响。工程临时占地的影响从施工期已经开始,并且随着工程的不断进行对生态环境会造成越来越明显的影响。因为临时措施的建设,导致这一部分立地的利用方式和功能发生了改变,从而影响了植被的生长发育,易引起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工程实施过程中,营地及站场的生活垃圾等人为活动对营地生态环境造成污染,伴行道路车辆的减压以及渣土场建设对施工区域内的地被植物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开挖过程中产生的沟道更容易使得坡面汇流,并且疏松的地表在水力作用更容易随着坡面径流运动,不仅仅使得土壤物质快速流失,更可能使得泥石流的产生风险增大。   而在管线施工结束后,开挖扰动地表,地表物质疏松,受到的风力侵蚀和水力侵蚀可能会使得项目区风蚀作用和水蚀作用加剧,加剧水土流失,造成地表细粒物质和土壤养分、有机质的大量流失,生物赖以生存的土壤环境造成了严重损害,从而影响了植被的生长发育,易引起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
  2.2 河西走廊地区平原亚区
  在河西走廊平原亚区冲洪积平原区地面裸露,植被稀疏,气候干燥。在河西走廊低于平原亚区,降水量介于100mm-200mm之间,属于荒漠草原带。由于土壤多为质地疏松的土壤,所以在大风作用下极易随风扬起,造成风蚀。在对作业区进行表土剥离后,土地表面结构被破坏,结构松散,容易加剧风蚀和水蚀作用的发生管线施工时期,工程施工干扰地表,对沿线施工地区的土壤和植物造成破坏,破坏土地的利用及植被的生长,使植被覆盖和生长受到了影响。伴随工程进行本身水资源开采利用对区域水环境、生态环境的综合性、长期性、系统性的影响。工程临时占地的影响从施工期已经开始,并且随着工程的不断进行对生态环境会造成越来越明显的影响。必然有大量的车辆通行,无论修建正规公路还是简易公路,都要用推土机推两侧的土来垫路基,从而破坏了地表植被。有的大型车辆不按规定的线路行驶,随意碾压地表植被,使之遭受严重破坏。在营地等临时工程修建过程中,占用了大面积的沙地草地,场地清理会清除地面植被的地上部分,地面挖掘破坏植被的地下部分,材料堆存会影响植被的生长,造成了植物生产能力下降,植被覆盖率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从而导致其环境功能的下降,系统的总生物量减少。尤其是沙地生态环境较脆弱,植被覆盖度低,施工时草本植物被大量铲除破坏,减少了物种丰富度,降低了生物多样性。在铺设输气管线过程中,开挖管沟、施工工作带的平整以及施工人员的活动等,都会破坏自然植被。同时,在河西走廊地区平原亚区存在着农地以及盐碱地,管线开挖在经过少量的农田和盐碱地时,在这些地区进行作业必然会对其占用的农田生态系统等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农田防护林工程的施工时对原有树木可能造成破坏,使得地表的抗侵蚀能力变弱,风蚀作用增强。管线施工对于渠系造成破坏。管线的开挖会导致原有农田的破坏,风力侵蚀作用使得地表细粒物质和土壤养分、有机质的大量流失,农用地的土地生产力降低。施工结束后,疏松的地表容易受到风力作用侵蚀,造成地表物质的流失,水土流失加剧。盐沼地植被稀少,生态环境脆弱,管线的施工容易破坏地表植物,引起生态环境恶化。管线的施工可能加剧盐沼地盐碱化加剧。盐渍土地基遇水产生冻胀作用和松胀作用引起管线区域管沟沉降,土壤结构变得疏松。风蚀作用的加强使得盐沼地盐碱化恶化,可能产生坍塌。
  沿线的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恶劣,开挖管线对于沿线土地的破坏扰动和植物的破坏使得地表物质疏松,在施工完成后若不进行相应措施建设,容易受到风力侵蚀使得水土流失加重,造成地表细粒物质和土壤养分、有机质的大量流失,生物赖以生存的土壤环境造成了严重损害,从而影响了植被的生长发育,易引起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扬起的风沙造成能见度降低,导致大气污染。
  2.3 河西走廊地区荒漠戈壁区
  河西走廊地区荒漠戈壁区是河西走廊地区降水低于100mm的区域,生态环境脆弱,尤其是经过该区域内的沙漠段,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平原戈壁区域沿线植被主要为灌木,小乔木的旱生树种,沿线的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恶劣。管线施工时期,工程施工干扰地表,对沿线施工地区的土壤和植物造成破坏,破坏土地的利用及植被的生长,使植被覆盖和生长受到了影响。敷设管道将施工所用材料运至施工现场,在现场进行组对焊接、补口、管道回填作业中,修建临时营地,开辟临时进场道路,平整场地,开挖管沟,用设备、车辆进行运输,大量的人员、机具在作业带施工等这些作业都不可避免对沿线原始地貌造成一定的破坏,破坏原有的生态环境、作业带内的植被或树木,导致水土流失。
  管线的开挖过程扰动地表,对于沿线土地的破坏扰动和植物的破坏使得地表物质疏松,在施工完成后若不进行相应措施建设,容易受到风力侵蚀使得水土流失加重,造成地表细粒物质和土壤养分、有机质的大量流失,扬起的风沙造成能见度降低,导致大气污染。
  2.4 河西走廊及黄土高原干草原区
  该区域处于河西走廊与黄土高原过渡区域,降水量介于180mm-400mm,植被类型为温带草原地带。工程的施工干扰,如管沟开挖、作业带、伴行公路修建会破坏地表的植被、土壤,改变微地貌,使管道沿线地区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并形成障碍,加重该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导致生态系统退化。
  当管线经过这个植被带时,地表扰动,破坏表层植被,干旱草原的温度变化大,降水少,植被也稀疏矮小,破坏影响更大。其主要影响植被恢复的因子有温度变化大、气候干旱等。管线施工结束后,开挖扰动地表,地表物质疏松,受到的风力侵蚀和水力侵蚀可能会使得项目区风蚀作用和水蚀作用加剧,加剧水土流失,造成地表细粒物质和土壤养分、有机质的大量流失,生物赖以生存的土壤环境造成了严重损害,从而影响了植被的生长发育,易引起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
  3 生态恢复模式
  基于西部脆弱的生态环境,生态恢复模式可以分成2类,一类为预防保护模式,一类为植被恢复模式。
  3.1 天山山地区
  3.1.1 预防保护模式
  (1)控制扰动面积。为了控制项目建设区域对原有立地的扰动面积,在施工开始前,根据输油管道路线图,确定合理的施工范围,使用彩条旗对施工区域进行严格划分,在确保不影响施工的情况下尽量减少施工面积,减少机械及人工活動范围,减轻施工过程中一系列的施工活动对项目区域的地面扰动及破坏,保护施工活动原有立地的生态环境。
  (2)降低地表扰动。在时间上,为了减少施工过程对项目区的地表扰动,对施工工艺进行优化,加快施工速度,缩短施工工期,减少对项目区立地的扰动。   在施工过程中,针对该地区管道沿线气候条件恶劣,土壤贫瘠,适生树种草种有限,且荒漠草地植被稀疏,土壤养分含量低的特点,对于管沟开挖部位,为了尽可能减少对施工作业区域植物的破坏,施工作业应坚决贯能移不毁的原则加强对施工现场的植被保护,将开挖部位植被连带土壤层推至管沟沟边集中堆放,施工结束后使用原植被进行地表植被的恢复。山区作业坡下部植被难于保存,对立地原表土进行保存。
  (3)减少外部环境对施工区域影响。针对天山地区的山地坡地区域水文环境恶劣,降雨集中,具有比降大、暴雨洪水洪峰量流量大的特点,对于横坡敷设的管线区域,为减小坡面汇水冲刷对项目区的影响,设置截水沟、护坡等措施进行防护疏导,减少坡面径流的动能,可以有效地分散、减少和疏导了降雨径流,减少由于管道建设诱发的人为水土流失,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减少水土流失对管道造成的危害。
  (4)减少施工区域对外部环境影响。为了减少项目区对坡下部的影响,在管道横坡敷设时,管沟开挖土体于距管线开挖边坡下方堆放,土体回覆后将管道作业带修建为梯级缓坡,缓坡下侧修建挡渣墙。
  3.1.2 生态恢复模式
  (1)自然恢复模式。针对管沟开挖区域和机械施工区,将在开挖过程中连带土壤层推至管沟沟边集中堆放的植被,在施工结束后使用原植被进行地表植被的自然恢复。
  对于堆土区域,表层土壤尽可能推到合适的地方并集中起来,待施工结束后,再施用到进行植被恢复的地段,使其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促使植被自然恢复。
  (2)人工促进恢复模式。在立地条件不足以依靠自然恢复完全恢复生态环境的管沟开挖区域和机械作业带区域,除去在对施工后项目区原有植被的恢复上,根据立地条件,采取播撒草籽、种植灌草等生物措施及时恢复植被,人工促进项目区的植被恢复。
  3.2 河西走廊荒漠戈壁区
  (1)减少扰动面积。在施工开始前,根据输油管道路线图,确定合理的施工及配套设施的范围,使用彩条旗对施工区域进行严格划分,在确保不影响施工的情况下尽量减少施工面积,减少机械及人工活动范围,减轻施工过程中一系列的施工活动对项目区域的地面扰动及破坏,保护施工活动原有立地的生态环境。
  (2)降低地表扰动。为了减少该地区对于地表的扰动,对该地区的临时堆土区域进行先土工膜覆盖后堆土的形式,减少堆土区域的地表扰动。
  (3)降低外部环境对施工区影响。在管沟开挖完成后,对管沟作业区域进行砾石压盖,减小风蚀对项目区的影响。
  3.3 河西走廊荒漠草原区
  3.3.1 预防保护模式
  (1)减少扰动面积。在施工开始前,根据输油管道路线图,确定合理的施工及配套设施的范围,使用彩条旗对施工区域进行严格划分,在确保不影响施工的情况下尽量减少施工面积,减少机械及人工活动范围,减轻施工过程中一系列的施工活动对项目区域的地面扰动及破坏,保护施工活动原有立地的生态环境。
  (2)降低地表扰动。针对该地区管道沿线环境恶劣,土壤贫瘠,植被生长环境差且易于受到干扰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特点,在施工过程中,对项目建设区域采取地膜覆盖,尽可能的减少施工过程中对地表土壤以及植被的扰动。对于管沟开挖部位,为了尽可能减少对施工作业区域植物的破坏,施工作业应坚决贯能移不毁的原则加强对施工现场的植被保护,将开挖部位植被连带土壤层推至管沟沟边集中堆放,施工结束后使用原植被进行地表植被的恢复。在管道沿盐沼湿地敷设时,应注重盐结皮保护。
  (3)降低外部影响。在该区域管道施工对原有立地的干扰主要是加大项目区的风蚀,针对该地区风大且地表物质疏松的特点,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根据风向等条件设置生物沙障,一般垂直于风向布置沙障,固定沙丘,降低风力侵蚀对于施工地区的影响,材料以柽柳科植物为主或者当地适合树种。
  3.3.2 生态恢复模式
  (1)植被自然恢复模式。针对管沟开挖以及机械作业带区域,将在开挖过程中连带土壤层推至管沟沟边集中堆放的植被,在施工结束后使用原植被进行地表植被的恢复。
  对于堆土区,以自然恢复模式为主,将原有植被及表层0.3m厚的土壤尽可能推到合适的地方并集中起来,待施工结束后,再施用到进行植被恢复的地段,使其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
  (2)人工促进恢复模式。对于管沟开挖位置以及机械作业带,以人工促进恢复为主。人工促进恢复以草方格固沙的工程固沙措施为主,条件适宜时辅以植物措施。
  在沙漠边缘区管道穿越固定、半固定沙丘,风蚀强烈,设置草方格低立式沙障固沙,增加管线地表粗糙度,形成风蚀基准面,削减风速、阻挡蠕动沙粒,减缓或阻止沙丘移动。管道敷设完毕后,对作业带进行平整,根据立地条件和沙地特性沿主风向在作业带中心线两侧各20~25m范围内采取草方格沙障固沙。沙障设计为直立式柴草沙障,网格尺寸1.0~1.5m,网格内可播撒草种或栽植灌木。
  针对该地区所经过的盐碱地地区,除了对立地原有植被进行保护外,可采取人工种植聚盐植物进行生态恢复。河西走廊上的聚盐植物主要有碱蓬属、滨藜属的一些植物。
  3.4 河西走廊及黄土高原干草原区
  3.4.1预防保护模式
  (1)减少扰动面积。在施工开始前,根据输油管道路线图,确定合理的施工及配套设施的范围,使用彩条旗对施工区域进行严格划分,在确保不影响施工的情况下尽量减少施工面积,减少机械及人工活动范围,减轻施工过程中一系列的施工活动对项目区域的地面扰动及破坏,保护施工活动原有立地的生态环境。
  (2)降低地表扰动。针对该地区管道沿线环境恶劣,土壤贫瘠,植被生长环境差且易于受到干扰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特点,在施工过程中,对项目建設区域采取地膜覆盖,尽可能的减少施工过程中对地表土壤以及植被的扰动。对于管沟开挖部位,为了尽可能减少对施工作业区域植物的破坏,施工作业应坚决贯能移不毁的原则加强对施工现场的植被保护,将开挖部位植被连带土壤层推至管沟沟边集中堆放,施工结束后使用原植被进行地表植被的恢复。   (3)降低外部影响。在该区域管道施工对原有立地的干扰主要是加大项目区的风蚀,针对该地区风大且地表物质疏松的特点,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根据风向等条件设置生物沙障,一般垂直于风向布置沙障,固定沙丘,降低风力侵蚀对于施工地区的影响,材料当地适合树种。
  3.4.2生态恢复模式
  (1)自然恢复模式。针对堆土作业区,将在开挖过程中连带土壤层推至管沟沟边集中堆放的植被,在施工结束后使用原植被进行地表植被的恢复。
  对于堆土区,以自然恢复模式为主,将原有植被及表层0.3m厚的土壤尽可能推到合适的地方并集中起来,待施工结束后,再施用到进行植被恢复的地段,使其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对施工作业后的区域进行围栏封禁,草场围封对退化草场恢复效果显著,松土、围封使植物群落发生变化,植被的高度、盖度、密度均有所增加,加大优良植物的比例,植物群落向着良性发展。
  (2)人工促进恢复模式。对于管沟开挖位置以及机械作业带,以人工促进恢复为主。
  ①根据立地条件,采取播撒草籽、栽植草等生物措施及时恢复植被,人工促进项目区的植被恢复。
  ②对施工作业后的区域进行围栏封禁,草场围封对退化草场恢复效果显著,松土、围封使植物群落发生变化,植被的高度、盖度、密度均有所增加,加大优良植物的比例,植物群落向着良性发展。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本研究以安全性和生态性为原则,结合水工保护措施,以径流调控为目标,针对新疆天山地区不同的地形地貌特点,提出了四种模式体系。
  (1)管道横坡敷设于山区坡面时,采用“上截下拦”的径流调控模式,由护坡、排水渠、截水墙、挡渣墙和植物措施五部分组成;管道纵坡敷设于山区坡面时,采用“侧排中挡”的径流调控模式,由排水沟、护坡、成套的挡水埂和截水墙四部分组成。
  (2)管道敷设于戈壁冲洪积扇区时,采用“以挡为主,以导为辅”的径流调控模式,由截水墙、过水面、齿墙和一套导流堤四部分组成。
  (3)管道敷设于河沟道区时,并采用“防冲护岸”的径流调控模式,由凹岸防冲墙、丁坝、防汛挡墙、过水面、坡式护岸、地下防冲墙和植生带护坡组成,兼顾临时措施的围堰和导流堤,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按需求调整措施。
  4.2 建议
  在具体应用时,应根据所在地区的具体情况,进一步细化、核定每种措施的材料、规格和工程量,确定适宜于不同情形的措施设计标准、规格,最终形成管道工程建设规范或者管道建设水土保持指南,从而提升管道工程水土流失灾害防治能力,保障管道工程运营安全。
  参考文献:
  [1]肖峻,汪亚峰,时鹏,等.荒漠草原区油气管道建设对地表植被格局的影响[J].中国环境科学,2013, 33(11):2027-2034.
  [2]哈岸英,朱记伟,马斌,等. 西气东输管道工程宁夏段水土保持生物植被恢复措施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 2006, 26(4):52-55.
  [3]白玉,徐成,秦百顺,等.长输管道植被恢复及关键种植技术[J].水土保持通报,2016,36(1):201-205.
  [4]张秀珍,冯强,崔瀚中.实施植被恢复打造绿色管线--石油管道工程植被恢复工作的探索[J].甘肃农业, 2014(23):107-108.
  [5]郑锟.新疆油气管道工程的水土保持植物措施[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3(s1):29-33.
  [6]沈中原,趙罡,李占斌,等.生态脆弱区输气管道沿线生态修复措施探讨——以西气东输宁夏段为例[J]. 安全与环境学报,2005,5(5):71-74.
其他文献
摘 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新课改、新课程的育人目标。“人文素养”是“全面发展”的重要指标。高中语文作为人文学科,对人文素养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人文素养的提高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高中语文教师,需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在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教育。  关键词:高中语文;人文素养;培养;渗透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在
期刊
摘要:新的时代对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以河北医科大学为例,试图将该校拓展校史研究视野、丰富校史内涵、创新校史教育形式的探索路径归纳整理,更好地发挥校史育人功能。  关键词:政治思想教育;校史;医学生  每所高校都拥有独特的校史资源,我国高校校史既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中国教育史和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校史丰富的内涵注定对加强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起到
期刊
摘 要:当前我国各级各类高校正大力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强调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與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实现三全育人新格局,落实立德树人目标,培养德才兼备人才。文章以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为例,分析当前学生职业素养缺失问题,以课程思政为切入点,探讨如何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实现人才职业素养培育和提升。  关键词:课程思政;会计专业;职业素养;培育提升   传统高校思政课程是学生思政教育的主阵地,
期刊
摘要:早在二百多年前京剧开始形成的时候,就充满了传奇色彩。在钢琴传入中国以后,历经多年的演变,戏曲艺术与西方的钢琴艺术已有了完美融合。虽然两者产生于不同的文化语境,但是在中西方音乐中各自占有了非常重要地位并产生了深远影响,张朝的《皮黄》就是一部将戏曲艺术元素成功“钢琴化”的作品。本文通过对钢琴曲《皮黄》中京剧元素的剖析,确认为这是一部在内容上充满浪漫主义精神,在形式上堪称中西结合典范的钢琴作品。 
期刊
摘要:针对传统焊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时代局限性,结合生产企业实际需求,制定出更为合理的新型智能化焊接技能人才培养方案。通过行业,企业的调研,制定了智能化焊接方向的人才方案,并应用该方案进行人才培养该人才培养,培养效果得到了社会和企业的高度认同;智能化焊接人才培养方案突出了职业教育应紧跟国家、社会、企业需求,紧跟行业技术发展的特点,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人才支持,为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的焊接智能化稳步
期刊
摘 要:单片机这一门课程是高校广泛开设的一项工程技术类课程,其教学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单片机系统分析、单片机设计以及初步产品开发等实际应用能力。而实践教学则是工程技术专业应用能力培养的重要方法,与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息息相关。本文主要基于此背景,首先分析当前单片机教学的现状,然后提出以能力为导向的单片机应用实践教学具体措施,给相关教学工作者以参考。  关键词:能力导向;单片机;
期刊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信息化教学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师的青睐。我们通过课堂实践,在《预防医学》教学中使用信息化手段,不仅打开了教师的教学思路,也可以使得课堂更加生动,激活学生学习兴趣,有效强化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进而提高了教学质量。  关键词:预防医学;尘肺;信息化;教学设计   本文将以《预防医学》课程中的“尘肺”部分为例,从教学分析,教学策略,教学过程和
期刊
摘 要:实验室建设、发展、使用是一个系统工程,管好、用好实验室对学校的发展和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起着关键作用。本文简单阐述在网络环境下中学物理实验室怎样管理以及如何高效的开展实验教学及探究实验。  关键词:实验室;实验管理;实验教学;探究实验  一、实验室管理  实验室是中学教学、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实验室管理工作应做到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信息化、现代化。实验员一般要对实验室、仪器室以及相关档案
期刊
摘 要:本文探讨了基于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技术推动方案,即通过应用财务共享综合实训平台对中级财务会计课程进行教学改革。首先,探讨了随着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的发展,财务职能的演变和发展趋势;其次,指出了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一是注重理论基础教学,忽略实践的教学模式,难解决“纸上谈兵”。二是难以适应财务管理新常态的迫切需要。三是重“校”轻“企”,“工”、“学”脱节;最后,提出解决方案,也就是
期刊
摘要: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主体文化,中华民族以勤劳智慧著称,与黄河文化的智慧性内涵有关。“河出图”,河图表述了生生循环的自然规律、蕴含了天人合一观的理论根基,以此教导先民认识规律、掌握规律并遵循规律从事生存活动,奠定了古智慧文明的基础。济南市在实施携河发展、建设国家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过程中,通过深挖名士文化、宣传养生文化、加强人的教育、成立研究机构等途径,对传承发展黄河文化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