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就应做到以读为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带领学生读细、读深、读实、读真,强化字词的理解,突出言语表达,体会真情实感,进行情感抒发,从而提升阅读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阅读教学;朗读 ;教学之本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01-0058-0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这一切都应以读为本,放弃了读,就等于放弃了一切。张田若先生曾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笔者以《黄鹤楼送别》的教学为例,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在读懂的过程中体会情感、培养语感、积累语言,从而提高阅读能力。
《黄鹤楼送别》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描绘了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好友孟浩然的情景,表达了朋友间依依惜别的真情,展现了李白创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名诗的过程。课堂上,如何让学生体会到隐藏在字里行间的真挚友情,品味文章如诗般的语言呢?在教学设计中,我以“读”为首,引领学生咬文嚼字,品词析句,读出文章的味道,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读得细,强化字词理解
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后,我设计了“诗文相融,感触真情”这一环节,安排了两个点拨环节:
1.这段话里出现了一个新词——“饯行”,什么是“饯行”呢?(备下美酒佳肴为朋友送行就叫“饯行”)由“饯行”一词你想到了什么?(友谊)
2.“伫立、凝视”这两个词表面看起来如雕塑一般,但是透过这平静,我们可以看到李白怎样的内心世界?
我们知道词语是语言的最小的有意义的单位,而“沉入”是一个慢慢进入的过程。如果把文本当作水来看的话,教师引导学生慢慢地读,咀嚼词语,也就意味着学生跟文本是全身心的接触,而不是表层接触,这应是一个能够触动学生心弦的细读。这样读后再点拨畅谈,能够很巧妙地促使学生潜心会文,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为下面的体会人物情怀做好铺垫。
二、读得深,突出言语表达
我们知道,细读文本的起点和终点都应该是语言,应重在培养学生理解、分析、运用语言的能力。在“潜心深读,品酒悟情”这个环节中,在学生自读课文,勾画词句,自悟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真情之后,我放手让他们自由汇报,师生共同交流,共悟真情。当交流到 “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这一句时,我紧紧抓住“藏”字做文章,让学生大胆想象:“诗人内心藏的是什么呢?为什么要藏?”
在学生自由畅谈,思维和情感都处于亢奋的状态下,我很自然地出示了一段互诉别情的对白:
白弟,
[关键词]阅读教学;朗读 ;教学之本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01-0058-0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这一切都应以读为本,放弃了读,就等于放弃了一切。张田若先生曾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笔者以《黄鹤楼送别》的教学为例,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在读懂的过程中体会情感、培养语感、积累语言,从而提高阅读能力。
《黄鹤楼送别》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描绘了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好友孟浩然的情景,表达了朋友间依依惜别的真情,展现了李白创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名诗的过程。课堂上,如何让学生体会到隐藏在字里行间的真挚友情,品味文章如诗般的语言呢?在教学设计中,我以“读”为首,引领学生咬文嚼字,品词析句,读出文章的味道,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读得细,强化字词理解
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后,我设计了“诗文相融,感触真情”这一环节,安排了两个点拨环节:
1.这段话里出现了一个新词——“饯行”,什么是“饯行”呢?(备下美酒佳肴为朋友送行就叫“饯行”)由“饯行”一词你想到了什么?(友谊)
2.“伫立、凝视”这两个词表面看起来如雕塑一般,但是透过这平静,我们可以看到李白怎样的内心世界?
我们知道词语是语言的最小的有意义的单位,而“沉入”是一个慢慢进入的过程。如果把文本当作水来看的话,教师引导学生慢慢地读,咀嚼词语,也就意味着学生跟文本是全身心的接触,而不是表层接触,这应是一个能够触动学生心弦的细读。这样读后再点拨畅谈,能够很巧妙地促使学生潜心会文,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为下面的体会人物情怀做好铺垫。
二、读得深,突出言语表达
我们知道,细读文本的起点和终点都应该是语言,应重在培养学生理解、分析、运用语言的能力。在“潜心深读,品酒悟情”这个环节中,在学生自读课文,勾画词句,自悟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真情之后,我放手让他们自由汇报,师生共同交流,共悟真情。当交流到 “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这一句时,我紧紧抓住“藏”字做文章,让学生大胆想象:“诗人内心藏的是什么呢?为什么要藏?”
在学生自由畅谈,思维和情感都处于亢奋的状态下,我很自然地出示了一段互诉别情的对白:
白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