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亏损1200亿的背后等

来源 :英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bin8110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才解读每年避税达300亿元以上。外企玩的原来是“逃税冰山”的游戏。
  表面上外企们生意做得风光红火,品牌知名度在国内也节节攀升,应该都赚翻了吧?
  怪就怪在这,被揭开冰山一角的事实是:在华外企有60%以上都是亏损,年亏损总额达到1200亿元以上。原来,这么多外企是不“盈利”的。难道他们在赔本赚吆喝么?
  让人费解的是,这些外企大都置多年亏损而不顾,在亏损之后竟又接连追加投资。到底他们是疯了,还是不正常?
  好了,谜底早就被国税部门的官员揭开了,他们透露的信息是,事实上不少外资企业是盈利的,但相当多的跨国公司利用非法手段,每年避税达300亿元以上。外企玩的原来是“逃税冰山”的游戏。
  他们怎么玩的呢?其实很简单,多是通过利用关联交易,采取几种转移订价的手段:在投资方面,一是抬高作为投资进口的机器设备、零部件和其他物料的价格;二是抬高作为投资或转移的无形资产的价格;三是抬高租赁有形财产的租金;四是减少自有资本,扩大借贷资本比例,通过上述人为地增加企业当期资产折旧或摊销费用、增加企业当期租金或利息支出等手法,将一部分利润转移至境外母公司。
  这让我们反思的是,至今各地还在奉行的改革开放初期实行内外有别的税收优惠政策,是不是有点跟不上经济形势发展了?它起到了推进对外开放、吸收外资、增加投资、提升国内技术水平,从而促进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也让中国成为外企偷税漏税的乐园!
  开放至今,优惠足矣。实行内外基本一致的税收优惠政策,应该提到我们的议事日程里来了,必须敲破外企们的“逃税冰山”了。
  即使会引起外商投资在一定时期和程度上的减少,但以此作为成本换取中国企业的平等竞争,提高国内企业的竞争力,保证政策的税收收入,是必要的也是值得的。
  否则,在中国已经加入WTO的大背景下,内外有别的税收优惠政策给中国带来的经济和政治损失,难以估量。
  
  中国大陆投资占GDP比重达40%,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的22%。
  储蓄热何以冷不下来
  文·张大丰
  
  今年第一季度中国经济成长率高达9.5%,意味着中国经济繁荣势不可挡。和欧美国家不同,投资及外贸顺差是中国经济快速成长的两大动力,而并非消费趋动型的经济体。
  中国大陆投资比重过高,已经是一个很长时期的问题了。抛开地区竞争、政府行为扭曲等原因外,储蓄率一直居高不下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据国家统计局调查,人民家庭财产的持有方式,第一名是占47.9%的房产,其次是占24.5%的储蓄。尽管储蓄利息率一降再降,但是仍然没有根本的变化。进一步抑制老百姓存款,这样的政策思考的科学性可能有所偏差。
  我们的社会谈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已经太多,却很少考虑老百姓如何保值增值。老百姓多余的钱必须留下相当的部分不能花费掉,一方面自己养老,更重要的是孩子的教育投资。那么可怜的一点钱干什么能够保值?实际上,存银行已经没有多少保值的意义了,也就相当于入一个“看守所”罢了。
  因此,不能认为老百姓存钱不对,存银行仅仅是无奈。归根结底是没有从生活到生产的转化渠道:
  国有银行几乎是惟一的选择,尽管国有银行坏账多得多,但是毕竟是国家给担保,还是最为保险;
  老百姓买股票?一些上海退休老人把一生积蓄押进去血本无归;
  垄断行业挣足了老百姓的钱,买这些股票应该保险,不过这些垄断行业的企业股票主要卖到境外,大陆手机每月50元固定费给香港人发了红利;
  本来股票市场应该按台阶走,先是柜台交易,再是二板,最后到一板,中国正好颠倒过来,一步登天,就是现在也没有找到门路;
  国外证券以债券市场为主,投机性小一些,中国不是,企业债券不让发,企业也不想发,国家不愿让企业发,依然是国债唱主角;
  美国居民开放基金拥有量超过银行储蓄,但是在中国不行,因为中国股票难以分红,开放基金也成了无本之木;
  发达国家生命保险公司是将个人长期投资转化为企业长期资金来源的重要渠道,中国社会保险还没有搞好,商业人寿保险更加困难.
  总而言之,老百姓有点钱不是坏事,当务之急是疏通转化渠道,拼命降低银行储蓄利率是一个非常愚蠢的选择。
其他文献
财经记者眼中的中国商业领袖  如果有人跟我讨论企业家形象,我的第一反应是:先减肥。   在我的采访经历中,大多数企业家身材臃肿,大腹便便。但也不乏正面典型,比如招商国际总裁傅育宁、深赤湾总经理郑少平、空中网董事长周云帆等,都属于身材匀称、形象健康的楷模。   值得关注的是,他们的形象气质与其公司高度吻合,起到相得益彰的效果。比如傅育宁,第一次见到他,我就觉得他是典型的英伦绅士,后来才得知他确是被英
期刊
学者眼中的中国商业领袖  在形象方面,能够给我留下记忆的企业家很少。留下记忆的,不是衣着华丽、讲话狂妄,就是身边有很多保镖前呼后拥的企业家。  但是,现任中国建设银行董事长郭树清,他谦和的态度却在我头脑里打下了很深的烙印。  第一次见到郭树清,是四五年前,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的一个论坛上。我看到一个衣着整齐、长相清秀的人,很安静的坐着,乍一看还以为是一位青年学者。  等到他发言时,我才知道他是
期刊
传记作家眼中的中国企业家  关于中国第一首富黄光裕的所有一切,恐怕都令人兴趣盎然。一个汕头农家子弟,如何创造了中国当代商业史上的财富神话?  不过首富很低调,能单独采访到他的记者寥寥无几,我有幸是那少数派中的一个。    第一印象    记得当我步入如巨型蓝色城堡的北京鹏润大厦18层,走进一扇开启的办公室大门,身着休闲西装、梳着一丝不苟大背头的黄光裕坐在桌后看着我,身边站着一个同样西装革履的男秘书
期刊
博客眼中的中国企业家  我与陈天桥的第一次见面是在北京,时间大概是在2002年的时候,那时盛大已经有了一点名气,但因为做的是游戏,口碑并不很好。陈天桥找到我,其实很偶然,因为当时微软打击盗版,陈天桥就到北京找救援,开始找到求伯君,求伯君就说:那你找方兴东好了,他就过来找我。  当时我对陈天桥的第一印象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其实,我一直觉得整个IT业的企业家都没什么太突出的特质。盖茨也好,钱伯斯也好
期刊
在邮票市场三个春天里,老安在失意与得意中徘徊,最终有了几百万的获利 。  老安的儿子现在就读于英国某大学,每年的各项开支总计约20万元,尽管开支这么大,但是却看不出老安有什么明显的压力。之所以如此,这与老安从6岁便开始集邮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而老安第一次认识到了邮票的经济价值却是出于偶然。一次,老安去北京东华门的马路邮票交换市场,发现有人在高价兜售“文革”邮票给外国人,成交价竟然高达120元外
期刊
中国商业领袖想说的话  北大的校领导来方正集团参观,觉得装修很“豪华”,我就跟他解释:有两种公司,一种是给别人投资的公司,另一种是拿别人的钱干事的公司。这两类公司从办公条件上就可以看出明显不同。  拿别人钱干活的公司,因为投资者不希望把钱花在“面子”上,需要你精打细算,所以办公环境比较“经济、实用”。但是投资型的公司为了显示其实力,一般都比较注重形象,在美国,即使是几个人的基金,其办公环境的豪华程
期刊
中国广告现在还是个专业,而在国外,广告是一个行业。  “拿到客户不是成功,做好客户才是成功。”   这是一个什么都可以贩卖的年代,只要你有足够的“本钱”:资本的本钱、身体的本钱、智慧的本钱、甚至灵魂的本钱。  他们制造繁荣,也制造虚幻;  他们可以让最新的产品流行,也可以让过气的产品走俏;  他们可以让人毫无顾忌地掏钱,也可以让人轻而易举地变成消费的奴隶。  他们是全新的阶层代表,他们是时尚的幕后
期刊
“佩玉锵锵,洵美且都”,为了追求盛佩玉,邵洵美将原名“云龙”改为“洵美”,也由此演绎出一生情爱。  中国商父盛宣怀孙女的凄美爱情  我清朝出生,祖父是盛宣怀。邵洵美本是我四姑母的大儿子,和我是表兄妹,直到送祖父灵柩到苏州那一年,才第一次见面。  之后,亲戚们到杭州去玩。我常坐在“清泰第二旅馆”的房门前走廊的摇椅上,洵美偷偷为我拍了张照,直到我读了洵美写的《偶然想到的遗忘了的事情》,才明白了我们早就
期刊
英才解读  这一切看起来好像很正常,实际上是否有些异常的原因在起作用呢?  现在的北京,到处可以看到一个口号,叫做“总部经济”。其意思是说,欢迎外国大企业都把总部搬到北京来注册登记。中关村、CBD、金融街还有许多地方都打出相同的口号,内部之间已经争得“刺刀见红”了。初步的印象是,这不过是一相情愿的“单相思”而已——站在对方的角度看,为什么非要选择你不可呢?  首先我们来考察一下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由
期刊
他是四家上市公司的控制人,他是企业多元化的鼓吹者。  新产业资本家汪力  “很多人都用怀疑的眼光来看华立,因为很多公司都不可避免地出了问题。但是我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大家,我们华立系不会出现问题。”华立集团董事局主席汪力成说出此言的用意,就是不希望外界在谈论华立时,脑子里却想到德隆系、成功系、鸿仪系、格林柯尔系等声名显赫的资本玩家。  “有一些论坛,我一看邀请名单里大部分都是资本大鳄,我基本上就不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