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对学生的训练中,我们不可能回避或逾越"表达思想感情"这一关,却又浅尝辙止,不深入不到位。而对于课文中语言文字表达形式的训练,更是存在着疏忽和不经意。由此造成形式与内容、形式与情感的互相游离,减弱了训练的渗透力,难以达到训练的理想效果。这里,我们对语言文字表达训练进行研究和探讨,对教学相长或有裨益。①强化语言文字表达训练的必要性;②如何强化语言文字表达训练;③语言文字表达训练的结语。
【关键词】课文 阅读教学 语言文字 表达形式 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读懂课文。要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提高认识,受到思想教育;教师要指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对"理解课文内容"这个层面研究得比较多,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但往往容易忽视"指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这一面。在对学生的训练中,我们不可能回避或逾越"表达思想感情"这一关,却又浅尝辙止,不深入不到位。而对于课文中语言文字表达形式的训练,更是存在着疏忽和不经意。由此造成形式与内容、形式与情感的互相游离,减弱了训练的渗透力,难以达到训练的理想效果。这里,我们对语言文字表达训练进行研究和探讨,对教学相长或有裨益。
1.强化语言文字表达训练的必要性
强化语言文字表达训练是促进读写结合的有效途径。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一环。学生在理解了课文的基本内容之后,教师还应当引导学生从文字运用的角度、词汇和句法结构所提供的叙述意义上,对课文做深一步的解读。如此方能够使学生深刻理解作者写作方法和技巧,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一个比较深刻的感受,就是学生对他所阅读的课文内容,能够达到认知的程度,已属不易,教师不必要求他们心领神会、刻骨铭心地吃透理解。作为少年儿童,他们对事物的理解力毕竟有限,尤其是自身以外的社会事物,更难身同感受。语文教学,着重于形式方面的理解,是强化语言文字表达训练的侧重点。
2.如何强化语言文字表达训练
2.1 合理分配时间,保证训练的量。
课堂教学讲究节奏,就象一首乐曲,一幕戏剧,波澜起伏,跌宕有致。特别是语文课,缓急适度,生动活泼,学生就会兴趣大增,对课文的重点记忆深、理解快。即使简略的地方,也不至于当成"耳旁风"。这种对节奏的把握,教师在备课时,就应把课堂时间进行合理分配、科学运筹。小学高年级,学生已具备了相当的阅读能力,对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几乎过目成诵。如果不是古诗词之类,大凡课文内容,学生都能在阅读的同时也就理解了。因此,就理解内容而言,在课堂上应加快节奏,压缩时间,如果某篇课文计划两课时授完,第一课时的前半时,完成语言文字的阅读和主要内容的理解,后半时则深入到内容所蕴含情感中,至少使学生产生出对某种情感的认同。爱与恨,悲与喜,教师与学生必须达到清晰的确认。调动情感投入,语文课就有声有色、丰富多彩。
2.2 明确教学目标,保证训练的质。
现行语言教材的编排,都是划分成若干训练组的。每组大都安排了重点读写训练项目。而每个读写训练项目又都是按"大纲"规定的不同年级、年段,有着不同的要求,是按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规律编排的。因此,教师要根据语文课教学的实际要求,确定语言文字表达训练的目标。没有目标的教学,如同散点巡视,无法明确一个聚集重点。然而当你确定某种语言文字表达训练的目标时,又必须照应编排组中的重点训练项目,做到两种训练的有机结合。如果该组是侧重于"读"的方面的训练,就应当把你计划的语言文字表达训练目标调整到偏重阅读、朗读或背诵。若该组的训练项目是侧重于"写",则应要求学生默写、摹写或缩写、改写等,以求最终达到计划目标。
2.3 强化品读课文。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语言文字表达的理解,都是先通过"读"来完成的。所谓品评读文,就是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就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巧妙,进行认真品味,从而领会汉语言文字特有的表达能力。尤其是逐字逐句的品评,其味无穷。在《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有一句是"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钟头才渐渐熄灭。"还有一句是"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20分钟"。两个"才"字,在不同句中的含义有什么区别呢?教师指导阅读时,让学生去掉"才"字和保留"才"字对比着读,反复品味。显然,第一个"才"字表达的是着急、痛惜,第二个"才"字表达的是胜利的骄傲和快意,使学生在品评中受益匪浅。
3.语言文字表达训练的结语
通常的情理是,阅读教学要走一个来回。小学高年级着重进行的应是篇的训练,而不应把整篇课文肢解了分别进行。也就是说,语言文字表达训练,是在认知或理解了整篇课文的内容之后再进行。可以把整篇课文划分成若干部分,分别进行语言文字表达训练。一篇有着整体主题和完整故事的课文,在理解整篇课文思想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语言文字表达训练。小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有其内在的逻辑性,他们认识事物是伴随年龄的增长和年级的升高不断变化的。小学高年级尤其不能忽视他们思维的连续性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我的一个体会也是,如果学生未通读全文,没有认知或理解课文的全部内容,进行语言文字表达训练就会失去上下前后的照应和对比,难达训练目标。
【关键词】课文 阅读教学 语言文字 表达形式 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读懂课文。要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提高认识,受到思想教育;教师要指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对"理解课文内容"这个层面研究得比较多,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但往往容易忽视"指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这一面。在对学生的训练中,我们不可能回避或逾越"表达思想感情"这一关,却又浅尝辙止,不深入不到位。而对于课文中语言文字表达形式的训练,更是存在着疏忽和不经意。由此造成形式与内容、形式与情感的互相游离,减弱了训练的渗透力,难以达到训练的理想效果。这里,我们对语言文字表达训练进行研究和探讨,对教学相长或有裨益。
1.强化语言文字表达训练的必要性
强化语言文字表达训练是促进读写结合的有效途径。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一环。学生在理解了课文的基本内容之后,教师还应当引导学生从文字运用的角度、词汇和句法结构所提供的叙述意义上,对课文做深一步的解读。如此方能够使学生深刻理解作者写作方法和技巧,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一个比较深刻的感受,就是学生对他所阅读的课文内容,能够达到认知的程度,已属不易,教师不必要求他们心领神会、刻骨铭心地吃透理解。作为少年儿童,他们对事物的理解力毕竟有限,尤其是自身以外的社会事物,更难身同感受。语文教学,着重于形式方面的理解,是强化语言文字表达训练的侧重点。
2.如何强化语言文字表达训练
2.1 合理分配时间,保证训练的量。
课堂教学讲究节奏,就象一首乐曲,一幕戏剧,波澜起伏,跌宕有致。特别是语文课,缓急适度,生动活泼,学生就会兴趣大增,对课文的重点记忆深、理解快。即使简略的地方,也不至于当成"耳旁风"。这种对节奏的把握,教师在备课时,就应把课堂时间进行合理分配、科学运筹。小学高年级,学生已具备了相当的阅读能力,对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几乎过目成诵。如果不是古诗词之类,大凡课文内容,学生都能在阅读的同时也就理解了。因此,就理解内容而言,在课堂上应加快节奏,压缩时间,如果某篇课文计划两课时授完,第一课时的前半时,完成语言文字的阅读和主要内容的理解,后半时则深入到内容所蕴含情感中,至少使学生产生出对某种情感的认同。爱与恨,悲与喜,教师与学生必须达到清晰的确认。调动情感投入,语文课就有声有色、丰富多彩。
2.2 明确教学目标,保证训练的质。
现行语言教材的编排,都是划分成若干训练组的。每组大都安排了重点读写训练项目。而每个读写训练项目又都是按"大纲"规定的不同年级、年段,有着不同的要求,是按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规律编排的。因此,教师要根据语文课教学的实际要求,确定语言文字表达训练的目标。没有目标的教学,如同散点巡视,无法明确一个聚集重点。然而当你确定某种语言文字表达训练的目标时,又必须照应编排组中的重点训练项目,做到两种训练的有机结合。如果该组是侧重于"读"的方面的训练,就应当把你计划的语言文字表达训练目标调整到偏重阅读、朗读或背诵。若该组的训练项目是侧重于"写",则应要求学生默写、摹写或缩写、改写等,以求最终达到计划目标。
2.3 强化品读课文。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语言文字表达的理解,都是先通过"读"来完成的。所谓品评读文,就是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就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巧妙,进行认真品味,从而领会汉语言文字特有的表达能力。尤其是逐字逐句的品评,其味无穷。在《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有一句是"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钟头才渐渐熄灭。"还有一句是"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20分钟"。两个"才"字,在不同句中的含义有什么区别呢?教师指导阅读时,让学生去掉"才"字和保留"才"字对比着读,反复品味。显然,第一个"才"字表达的是着急、痛惜,第二个"才"字表达的是胜利的骄傲和快意,使学生在品评中受益匪浅。
3.语言文字表达训练的结语
通常的情理是,阅读教学要走一个来回。小学高年级着重进行的应是篇的训练,而不应把整篇课文肢解了分别进行。也就是说,语言文字表达训练,是在认知或理解了整篇课文的内容之后再进行。可以把整篇课文划分成若干部分,分别进行语言文字表达训练。一篇有着整体主题和完整故事的课文,在理解整篇课文思想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语言文字表达训练。小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有其内在的逻辑性,他们认识事物是伴随年龄的增长和年级的升高不断变化的。小学高年级尤其不能忽视他们思维的连续性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我的一个体会也是,如果学生未通读全文,没有认知或理解课文的全部内容,进行语言文字表达训练就会失去上下前后的照应和对比,难达训练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