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对学生进行语文素质训练的主要阵地,也是学生把自己的知识、体验、情感外化的一种表现,是学生知识重组、创新的过程。因此,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沃土。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特别重视鼓励自由表达,放开种种束缚,在写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针对当今的作文教学状况,如何引导学生的作文力求别具一格,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
一、立意创新
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其中创新思维是创新实践的前提和先导,因此,作文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立意创新思维的培养。只有立意深刻、新颖、有创意,作文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1、指导学生在立意中引发逆向思维。以意料之外的惊人手法,达到深刻表现的目的。巴尔扎克说得好:“艺术家的使命在于找出两种最不相干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在于能从两种最平常的事物的对比中引出令人惊奇的效果。”他道出了逆笔的奥妙:看似不合情理,实则相辅相成,顺理成章,是一种巧妙运思方法。这是一种打破常规的,非常奇特而又绝妙的创新思维方法,如果我们创新作文教学能培养学生逆向思维方法,写出来的文章就有独创性,以达到立意深刻的目的。秋天萧瑟败落,“自古逢秋悲寂寥”,可刘禹锡说“我言春日胜春潮”;都说牛是默默无闻的劳模,可在今天的社会自我宣传、速度和科技含量更重要。当然教师在启发学生时,应加以强调,不能随心所欲,随意逆向,毫无根据的怀疑一切,否定一切;在立意求新时不脱离实际。
2、指导学生在立意中引发侧向思维。著名美术家齐白石老人有句名言: “画人所不画,不画人所画。”道出了他作画出新的秘诀。画画如此,写作亦然。立意构思上妙用侧 向思维,可以使文章翻出新意,产生无穷的艺术魅力。侧向思维,是指在特定条件下,通过旁敲侧击、曲径通幽的方式另辟蹊径,将思维流向由此及彼,从侧面扩展,从新的角度探索被人们忽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它与逆向思维的区别在于,侧向思维是平行同向的,而逆向思维是逆向的。其特点是不受消极定势的影响,对一个问题从侧面进行换角度思考,随机应变地将思路转移到别人不易想到,比较隐蔽的方向去,以求突破现有的论证和观点,提出不同凡俗的新观念,获得新的结果,产生新的创造意念。
二、运用创新思维构思文章——构思新
同样是一篇材料,不同的构思却能取得完全不同的效果。如何写出富有新意、生动、新颖、匠心独运的作文呢?当然要从创新构思入手。引导学生自觉追求创造性思维,勇于突破旧思想、旧观念和旧规范对心灵的禁锢,建立开放、发散、鲜活的思维方式是非常必要的。创新构思可以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进行。从内容上说,创新思维训练主要有侧向、逆向、多向、求异等。在教学中,我有意识有步骤地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比如多向思维,“横看成岭则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一样事物,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得出的结论是千差万别的。例如“水滴石穿”这个成语,从“水”的角度看可得出“经弱胜强”或“以柔克刚”的结论;从“滴”的角度可以得出“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的结论;从“石”的角度可得出“只有要恒心,铁棒磨成针”的结论;从“穿”的角度可得出“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等等结论。这就是所谓的“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从形式上来说,构思新还可以从文章的结构篇章上下功夫,比如悬念设置构思法、欲扬先抑构思法、片断组合构思法,等等。只有内容和形式上都与众不同的文章才能在读者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们只需善于点拨,让学生学会捕捉生活中的新事物、新观点,用新角度、新眼光去观察、分析问题,一定能写出有“亮点”的佳作。
三、作文教学形式的创新
初中作文创新教学既要善于从教学内容上创新,又要善于从教学形式上创新。教学内容决定教学形式。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长期以来,传统作文教学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作文教学形式单一、僵化。教师教什么,学生写什么。教师依据教材及作文训练的安排,采取了以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的课堂教学形式。这种作文教学没有生活因素,无法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这种空洞的说教,忽视了学生感悟生活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改变这种作文教学的局面,必须要打破这种过时的作文教学模式,革新传统教学形式,才能促进初中作文教学的发展。
要打破传统作文教学模式,首先必须革新作文教学的课型。传统作文教学的课型单调,一般都是“写”与“评”两条线周而复始,学生写作与教师讲评两大块机械循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力求作文课型的丰富多彩。这不但可以教会学生写作的方法,拓宽他们的视野与知识面,而且它本身就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好手段。教师可以尝试多种课型:如写作方法指导课、佳作赏析课、写作实践课、课外阅读课、作文活动课等。作文课可以在室内上,也可以在室外上。在作文教学中,各种课型交差实施,既可以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又能拓宽学生的知识,还能开阔学生的写作视野。作文课型的大胆创新,可以使黯然无色的作文教学焕发出无穷的生机。
作文是一个人语言能力、知识水平、思想素质、思维习惯等的综合反映。初中生作文如养成了创新习惯、强化了创新意识,不但可以提高作文水平,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提高创新能力,为学生日后成长为开拓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一、立意创新
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其中创新思维是创新实践的前提和先导,因此,作文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立意创新思维的培养。只有立意深刻、新颖、有创意,作文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1、指导学生在立意中引发逆向思维。以意料之外的惊人手法,达到深刻表现的目的。巴尔扎克说得好:“艺术家的使命在于找出两种最不相干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在于能从两种最平常的事物的对比中引出令人惊奇的效果。”他道出了逆笔的奥妙:看似不合情理,实则相辅相成,顺理成章,是一种巧妙运思方法。这是一种打破常规的,非常奇特而又绝妙的创新思维方法,如果我们创新作文教学能培养学生逆向思维方法,写出来的文章就有独创性,以达到立意深刻的目的。秋天萧瑟败落,“自古逢秋悲寂寥”,可刘禹锡说“我言春日胜春潮”;都说牛是默默无闻的劳模,可在今天的社会自我宣传、速度和科技含量更重要。当然教师在启发学生时,应加以强调,不能随心所欲,随意逆向,毫无根据的怀疑一切,否定一切;在立意求新时不脱离实际。
2、指导学生在立意中引发侧向思维。著名美术家齐白石老人有句名言: “画人所不画,不画人所画。”道出了他作画出新的秘诀。画画如此,写作亦然。立意构思上妙用侧 向思维,可以使文章翻出新意,产生无穷的艺术魅力。侧向思维,是指在特定条件下,通过旁敲侧击、曲径通幽的方式另辟蹊径,将思维流向由此及彼,从侧面扩展,从新的角度探索被人们忽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它与逆向思维的区别在于,侧向思维是平行同向的,而逆向思维是逆向的。其特点是不受消极定势的影响,对一个问题从侧面进行换角度思考,随机应变地将思路转移到别人不易想到,比较隐蔽的方向去,以求突破现有的论证和观点,提出不同凡俗的新观念,获得新的结果,产生新的创造意念。
二、运用创新思维构思文章——构思新
同样是一篇材料,不同的构思却能取得完全不同的效果。如何写出富有新意、生动、新颖、匠心独运的作文呢?当然要从创新构思入手。引导学生自觉追求创造性思维,勇于突破旧思想、旧观念和旧规范对心灵的禁锢,建立开放、发散、鲜活的思维方式是非常必要的。创新构思可以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进行。从内容上说,创新思维训练主要有侧向、逆向、多向、求异等。在教学中,我有意识有步骤地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比如多向思维,“横看成岭则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一样事物,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得出的结论是千差万别的。例如“水滴石穿”这个成语,从“水”的角度看可得出“经弱胜强”或“以柔克刚”的结论;从“滴”的角度可以得出“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的结论;从“石”的角度可得出“只有要恒心,铁棒磨成针”的结论;从“穿”的角度可得出“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等等结论。这就是所谓的“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从形式上来说,构思新还可以从文章的结构篇章上下功夫,比如悬念设置构思法、欲扬先抑构思法、片断组合构思法,等等。只有内容和形式上都与众不同的文章才能在读者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们只需善于点拨,让学生学会捕捉生活中的新事物、新观点,用新角度、新眼光去观察、分析问题,一定能写出有“亮点”的佳作。
三、作文教学形式的创新
初中作文创新教学既要善于从教学内容上创新,又要善于从教学形式上创新。教学内容决定教学形式。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长期以来,传统作文教学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作文教学形式单一、僵化。教师教什么,学生写什么。教师依据教材及作文训练的安排,采取了以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的课堂教学形式。这种作文教学没有生活因素,无法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这种空洞的说教,忽视了学生感悟生活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改变这种作文教学的局面,必须要打破这种过时的作文教学模式,革新传统教学形式,才能促进初中作文教学的发展。
要打破传统作文教学模式,首先必须革新作文教学的课型。传统作文教学的课型单调,一般都是“写”与“评”两条线周而复始,学生写作与教师讲评两大块机械循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力求作文课型的丰富多彩。这不但可以教会学生写作的方法,拓宽他们的视野与知识面,而且它本身就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好手段。教师可以尝试多种课型:如写作方法指导课、佳作赏析课、写作实践课、课外阅读课、作文活动课等。作文课可以在室内上,也可以在室外上。在作文教学中,各种课型交差实施,既可以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又能拓宽学生的知识,还能开阔学生的写作视野。作文课型的大胆创新,可以使黯然无色的作文教学焕发出无穷的生机。
作文是一个人语言能力、知识水平、思想素质、思维习惯等的综合反映。初中生作文如养成了创新习惯、强化了创新意识,不但可以提高作文水平,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提高创新能力,为学生日后成长为开拓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