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福州市多措并举,不断提高都市农业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都市现代农业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特别是在保障大中城市农产品有效供给、改善城市生态人居环境、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提升创新居民幸福指数等方面成效显著。
2014年福州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常年居全省首位,金额高达731亿元,比去年增长4.7%。水产、水果、蔬菜、茶叶、食用菌、畜牧、花卉等农业主导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90%以上,其中,水产品产值、产量、加工量、加工产值均居全省第一,蔬菜、禽蛋等农产品产量居全省首位。福州市已成为全国主要渔业基地、远洋渔业基地之一,是全省重要的禽蛋、蔬菜、李果、橄榄和秀珍菇、白色金针菇生产基地。设施农业、休闲农业也是另一大特色,设施农业面积达26.5万亩,休闲农场(农家乐)436家,其中闽侯县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示范县。
在农业品牌创建上,成效显著,230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拥有200个省级以上品牌,福州市先后荣获“中国纯天然远洋捕捞产品产销基地”、“中国鱼丸之都”、“中国金鱼之都”、“中国鳗鲡之都”等称号,福州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成功举办了渔业周、渔博会活动,展会规模位居全国渔业专业展会第二位。“一区两园”建设稳步推进,福清市被批准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改革建设试点和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
2011年福州市农民年人均收入过万元,2014年达14012元,比增11.2%,增速连续四年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长水平,连续五年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同时,农村贫困人口数量逐年减少,通过推进自立增收、造福搬迁、整村推进三大帮扶工程,深入开展第五轮扶贫济困春风行动,“十二五”期间减少农村贫困户9万人。2012年,福州市委、市政府全面启动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工作,通过严格标准、严格督查、严厉处理,有效改善了农村环境面貌,农村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基本完善,保洁制度基本健全,群众文明和卫生意识明显增强。在此基础上, 2015年福州市启动实施新农村“幸福家园工程”建设,市县联合打造9个市级新农村“幸福家园工程”示范村,各县(市)区另外打造2-5个县级示范村,突出家园元素,进一步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使村庄建设过程和建设成果可示范、可复制、可推广,真正惠及广大农民。
2014年4月29日,这是一个注定被世界茶业史所铭记的日子。这一天,在意大利罗马举行的联合国粮农组织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指导委员会和科学委员会上,福州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不负众望,成功入选“全球重要文化遗产”。这是继2011年福州被授予“世界茉莉花发源地”、2012年福州茉莉花茶被授予“世界名茶”称号之后,福州茉莉花茶获得的又一项世界殊荣。作为福州的市花,“申遗”的成功让茉莉花茶成为了福州最鲜明的一张历史文化名片。
茶与城 共生共荣
提到福州,首先想到就是茉莉花茶。冰心曾在她的文章《茶的故乡和我故乡的茶》中写道:“我的故乡福建既是茶乡,又是茉莉花茶的故乡。”喝茶是福州人的习惯,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到福州人家里做客,主人首先要做的就是为客人泡茶,两人之间的交谈也自然从品茶开始。
福州是中国东南大门上的一颗明珠,背山依江面海,特殊的地理位置使福州成为我国古往今来高度对外开放的城市之一。“海上丝绸之路”带了美丽的“舶来品”茉莉花。产自波斯的茉莉,虽无国色却有天香,与神奇的东方树叶——茶“结为伉俪”,成为蜚声海内外的福州茉莉花茶。每年7月到9月,正是茶人繁忙的时节,在福州近郊的茉莉花田里,茶人们顶着烈日采摘茉莉,此时的花香溢满福州城镇、乡间,漫步在城市街头,阵阵茉莉清香在似有似无间传来,何等惬意。
据介绍,为了推动福州茉莉花茶产业蓬勃发展,打造福州“世界级的城市名片”,福州市于2010年和2014年先后出台了《福州茉莉花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管理细则》、《福州市茉莉花茶保护规定》。针对茉莉花种植面积减少的问题,2009年以来,福州市对新植茉莉花生产基地给予财政补贴,保护茉莉花最适宜种植区域,并取得一定成效。2009年11月,农业部对福州茉莉花茶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福州茉莉花茶成为首个同时获准核发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的茶类。在世界茶文化交流互动中,福州茉莉花茶的独特魅力也得到了当今世界茶叶界的高度认可。在2014年中国茶叶区域公共品牌价值评估中,福州茉莉花茶品牌已经达到23.26亿元,位列全国十强。
茶因城兴,城因茶靓。事实证明,福州这方水土和文化滋养着福州茉莉花茶,创造出蜚声海内外的“中国春天的味道”的茶业传奇;茉莉花茶也让福州成为西方人眼中“花与蜜的城市”。从福州茉莉花茶诞生之日起,茶与城,就在共生共荣的发展中相互成就着彼此,依赖着彼此。
花与茶 芳韵天成
福州茉莉花茶与茶文化系统是福州人在农业上的杰作之一,其独特品质的形成与福州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优质的茉莉鲜花和精湛的窨制工艺密切相关,既有烘青绿茶的香高味爽,又有茉莉花的鲜灵浓郁花香,使茶味花香完美地融为一体。
福州茉莉花与茶文化农业文化遗产涉及三方面的内容,即茉莉花生态系统、茶树生态系统和茉莉花茶的制作工艺及文化系统。福州茉莉花茶的原料为绿茶和茉莉鲜花,而福州恰好有适宜茉莉花与茶树生长的地理条件。福州地处中亚热带过渡带,虽为滨海沿江城市,但山地丘陵众多,地势自西向东倾斜。茉莉花、茶种植区主要分布在闽侯县、长乐市、永泰县、连江县和福州市区,该分布区中部属于典型的河口海积盆地,盆地四周被群山峻岭所环抱,其海拔多在600—1000米之间。茉莉花与茶树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不同,结合福州市多样的地形,形成了自山上至河流依次为“林—茶—林—城市—茉莉—河流”的垂直景观。在石质山丘上,就地取材,利用石料修葺石壁,用以保持土壤、减少水土流失,最终形成在山上为石埂梯田式茶园、山脚为森林的景观;在土质山丘中,直接被开发成梯田式茶园,梯田围绕山峰层层环绕向下延伸至海拔200米左右,再向下为森林,形成山顶部为梯田式茶园、山麓为森林的壮丽景观。在冲积而成的河流沿岸平原种植茉莉,每到春、夏、秋开花季节,万亩茉莉竞相开放,雪白如画,香飘全城。正所谓“山塘日日花城市,园客家家雪满田”,甚为壮观。 荔枝、龙眼和橄榄树与茉莉间作的景观也成为当地一大特色,由于荔枝、龙眼与橄榄树树干较高,遮蔽度较低,稀植对茉莉花生长影响较小,当地居民便实行了荔枝—茉莉、龙眼—茉莉、橄榄树—茉莉等间作种植,形成河流两岸果树与茉莉相间的景观。茉莉花和茶树成片集中种植,使区域的蒸腾作用加强,形成稳定的小气候,对当地气候起到调节作用,在空气温度、湿度、空气负氧离子含量等指标上,高度1.5米处茉莉花种植园均优于邻近无植被覆盖区域,茶园也明显优于邻近无植被覆盖区域。此外,茉莉和茶树叶也具有吸附烟尘与净化空气的功能。福州茉莉花和茶的这些种植技术蕴含着许多生态智慧,是对自然的合理利用,充分体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
传统技艺 延续千年
“露华洗出通身白,沉水熏成换骨香”,这句诗中透露了茉莉花茶的加工过程非常复杂。茉莉花茶是由茉莉花和茶两种原料加工而成的,通过鲜花吐香、茶坯吸香,一吐一吸,使茶味与花香融合无间。
据了解,福州是茉莉花茶的发源地,制茶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茉莉花茶属于绿茶再加工茶,是福州人民在传承中的创新成果,要经过茶坯处理、伺花、筛花、窨花、盖面、通花、复窨、起花、烘培、转窨、提花,反复多次后匀堆装箱等百道以上工序,这是茉莉花茶独特的制作技术,历经锤炼,百般加工,才能诞生这馥郁芬芳、茶韵长存的茉莉花茶。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茉莉花茶制作过程里最关键的一个步骤是“窨茶”。窨,是福州茉莉花茶独特的制作技术,是把福州茉莉花和茶叶结合,茶中有花香,见茶不见花。福州茉莉花茶采用烘青绿茶作茶坯,用含苞欲放的茉莉花花蕾和其拌拼窨制而成,窨制就是让茶坯吸收花香的过程。工作人员特意强调,花茶的窨制是很有讲究的,有四到九个窨次,每一窨次的每一道工序对水分、温度、时间都有精确的要求,稍有误差便难以窨制出高品质的茉莉花茶。
在福州鼎寿茶叶的制茶坊,记者远远就闻到了一股茉莉花的清香,推门进入制茶坊后,迎面扑来的除了花香,还有一阵阵的热浪,原来是刚刚运来的茉莉花正在“散热”。工作人员介绍,茉莉花采用的是伏天、晴天、下午采收的含苞欲放的花蕾,不能用雨天、露水天的花。鼎寿茶业的制茶大师一边指挥工人一边向我们介绍:“鲜花在运送过程中由于装压,呼吸作用产生热量,必须迅速摊凉,使其散热降温,恢复生机,花也要有一定的温度,37度最适合它开放”,为了让整批茉莉花最大程度盛开放香,必须反复堆花和摊花。等到鲜花开放率达到80%左右时,还要进行筛花,这一系列过程就叫做“伺花”。当茉莉花吐着香气开放时,制茶坊里便开始忙着晒花。紧接着,就要进行茉莉花茶窨制过程中最重要的一道工序,即茶花拼合,也叫做窨花。窨花是将鲜花与事先准备好的绿茶放在一起,让鲜花吐香,茶叶吸香的过程。茉莉花茶制作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加工生产过程超过一个月。
古人认为,好茶配好花,三月茶配八月花,四月茶配七月花,五月茶配六月花。因此,早春三月份的绿茶,要到八九月份,伏天茉莉花才开始生产,半年时间才能成品。经过一千多年的历史沉淀,这些传统的制作工艺一直完好地传承下来。2014年8月,“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香茉莉福州茶,茉莉的淡雅清香给这座城市带来了荣誉也带来了经济效益。福州人将茉莉花茶与茶文化系统视为珍宝,它的精髓在于对成本、工艺、贸易等方面的全面精细控制,是古人千年经验与教训的积累,他们做到了通过农业养活老小、创造利润的同时,维系了自然环境的青山不改、绿水长流。
2014年福州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常年居全省首位,金额高达731亿元,比去年增长4.7%。水产、水果、蔬菜、茶叶、食用菌、畜牧、花卉等农业主导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90%以上,其中,水产品产值、产量、加工量、加工产值均居全省第一,蔬菜、禽蛋等农产品产量居全省首位。福州市已成为全国主要渔业基地、远洋渔业基地之一,是全省重要的禽蛋、蔬菜、李果、橄榄和秀珍菇、白色金针菇生产基地。设施农业、休闲农业也是另一大特色,设施农业面积达26.5万亩,休闲农场(农家乐)436家,其中闽侯县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示范县。
在农业品牌创建上,成效显著,230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拥有200个省级以上品牌,福州市先后荣获“中国纯天然远洋捕捞产品产销基地”、“中国鱼丸之都”、“中国金鱼之都”、“中国鳗鲡之都”等称号,福州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成功举办了渔业周、渔博会活动,展会规模位居全国渔业专业展会第二位。“一区两园”建设稳步推进,福清市被批准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改革建设试点和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
2011年福州市农民年人均收入过万元,2014年达14012元,比增11.2%,增速连续四年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长水平,连续五年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同时,农村贫困人口数量逐年减少,通过推进自立增收、造福搬迁、整村推进三大帮扶工程,深入开展第五轮扶贫济困春风行动,“十二五”期间减少农村贫困户9万人。2012年,福州市委、市政府全面启动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工作,通过严格标准、严格督查、严厉处理,有效改善了农村环境面貌,农村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基本完善,保洁制度基本健全,群众文明和卫生意识明显增强。在此基础上, 2015年福州市启动实施新农村“幸福家园工程”建设,市县联合打造9个市级新农村“幸福家园工程”示范村,各县(市)区另外打造2-5个县级示范村,突出家园元素,进一步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使村庄建设过程和建设成果可示范、可复制、可推广,真正惠及广大农民。
2014年4月29日,这是一个注定被世界茶业史所铭记的日子。这一天,在意大利罗马举行的联合国粮农组织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指导委员会和科学委员会上,福州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不负众望,成功入选“全球重要文化遗产”。这是继2011年福州被授予“世界茉莉花发源地”、2012年福州茉莉花茶被授予“世界名茶”称号之后,福州茉莉花茶获得的又一项世界殊荣。作为福州的市花,“申遗”的成功让茉莉花茶成为了福州最鲜明的一张历史文化名片。
茶与城 共生共荣
提到福州,首先想到就是茉莉花茶。冰心曾在她的文章《茶的故乡和我故乡的茶》中写道:“我的故乡福建既是茶乡,又是茉莉花茶的故乡。”喝茶是福州人的习惯,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到福州人家里做客,主人首先要做的就是为客人泡茶,两人之间的交谈也自然从品茶开始。
福州是中国东南大门上的一颗明珠,背山依江面海,特殊的地理位置使福州成为我国古往今来高度对外开放的城市之一。“海上丝绸之路”带了美丽的“舶来品”茉莉花。产自波斯的茉莉,虽无国色却有天香,与神奇的东方树叶——茶“结为伉俪”,成为蜚声海内外的福州茉莉花茶。每年7月到9月,正是茶人繁忙的时节,在福州近郊的茉莉花田里,茶人们顶着烈日采摘茉莉,此时的花香溢满福州城镇、乡间,漫步在城市街头,阵阵茉莉清香在似有似无间传来,何等惬意。
据介绍,为了推动福州茉莉花茶产业蓬勃发展,打造福州“世界级的城市名片”,福州市于2010年和2014年先后出台了《福州茉莉花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管理细则》、《福州市茉莉花茶保护规定》。针对茉莉花种植面积减少的问题,2009年以来,福州市对新植茉莉花生产基地给予财政补贴,保护茉莉花最适宜种植区域,并取得一定成效。2009年11月,农业部对福州茉莉花茶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福州茉莉花茶成为首个同时获准核发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的茶类。在世界茶文化交流互动中,福州茉莉花茶的独特魅力也得到了当今世界茶叶界的高度认可。在2014年中国茶叶区域公共品牌价值评估中,福州茉莉花茶品牌已经达到23.26亿元,位列全国十强。
茶因城兴,城因茶靓。事实证明,福州这方水土和文化滋养着福州茉莉花茶,创造出蜚声海内外的“中国春天的味道”的茶业传奇;茉莉花茶也让福州成为西方人眼中“花与蜜的城市”。从福州茉莉花茶诞生之日起,茶与城,就在共生共荣的发展中相互成就着彼此,依赖着彼此。
花与茶 芳韵天成
福州茉莉花茶与茶文化系统是福州人在农业上的杰作之一,其独特品质的形成与福州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优质的茉莉鲜花和精湛的窨制工艺密切相关,既有烘青绿茶的香高味爽,又有茉莉花的鲜灵浓郁花香,使茶味花香完美地融为一体。
福州茉莉花与茶文化农业文化遗产涉及三方面的内容,即茉莉花生态系统、茶树生态系统和茉莉花茶的制作工艺及文化系统。福州茉莉花茶的原料为绿茶和茉莉鲜花,而福州恰好有适宜茉莉花与茶树生长的地理条件。福州地处中亚热带过渡带,虽为滨海沿江城市,但山地丘陵众多,地势自西向东倾斜。茉莉花、茶种植区主要分布在闽侯县、长乐市、永泰县、连江县和福州市区,该分布区中部属于典型的河口海积盆地,盆地四周被群山峻岭所环抱,其海拔多在600—1000米之间。茉莉花与茶树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不同,结合福州市多样的地形,形成了自山上至河流依次为“林—茶—林—城市—茉莉—河流”的垂直景观。在石质山丘上,就地取材,利用石料修葺石壁,用以保持土壤、减少水土流失,最终形成在山上为石埂梯田式茶园、山脚为森林的景观;在土质山丘中,直接被开发成梯田式茶园,梯田围绕山峰层层环绕向下延伸至海拔200米左右,再向下为森林,形成山顶部为梯田式茶园、山麓为森林的壮丽景观。在冲积而成的河流沿岸平原种植茉莉,每到春、夏、秋开花季节,万亩茉莉竞相开放,雪白如画,香飘全城。正所谓“山塘日日花城市,园客家家雪满田”,甚为壮观。 荔枝、龙眼和橄榄树与茉莉间作的景观也成为当地一大特色,由于荔枝、龙眼与橄榄树树干较高,遮蔽度较低,稀植对茉莉花生长影响较小,当地居民便实行了荔枝—茉莉、龙眼—茉莉、橄榄树—茉莉等间作种植,形成河流两岸果树与茉莉相间的景观。茉莉花和茶树成片集中种植,使区域的蒸腾作用加强,形成稳定的小气候,对当地气候起到调节作用,在空气温度、湿度、空气负氧离子含量等指标上,高度1.5米处茉莉花种植园均优于邻近无植被覆盖区域,茶园也明显优于邻近无植被覆盖区域。此外,茉莉和茶树叶也具有吸附烟尘与净化空气的功能。福州茉莉花和茶的这些种植技术蕴含着许多生态智慧,是对自然的合理利用,充分体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
传统技艺 延续千年
“露华洗出通身白,沉水熏成换骨香”,这句诗中透露了茉莉花茶的加工过程非常复杂。茉莉花茶是由茉莉花和茶两种原料加工而成的,通过鲜花吐香、茶坯吸香,一吐一吸,使茶味与花香融合无间。
据了解,福州是茉莉花茶的发源地,制茶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茉莉花茶属于绿茶再加工茶,是福州人民在传承中的创新成果,要经过茶坯处理、伺花、筛花、窨花、盖面、通花、复窨、起花、烘培、转窨、提花,反复多次后匀堆装箱等百道以上工序,这是茉莉花茶独特的制作技术,历经锤炼,百般加工,才能诞生这馥郁芬芳、茶韵长存的茉莉花茶。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茉莉花茶制作过程里最关键的一个步骤是“窨茶”。窨,是福州茉莉花茶独特的制作技术,是把福州茉莉花和茶叶结合,茶中有花香,见茶不见花。福州茉莉花茶采用烘青绿茶作茶坯,用含苞欲放的茉莉花花蕾和其拌拼窨制而成,窨制就是让茶坯吸收花香的过程。工作人员特意强调,花茶的窨制是很有讲究的,有四到九个窨次,每一窨次的每一道工序对水分、温度、时间都有精确的要求,稍有误差便难以窨制出高品质的茉莉花茶。
在福州鼎寿茶叶的制茶坊,记者远远就闻到了一股茉莉花的清香,推门进入制茶坊后,迎面扑来的除了花香,还有一阵阵的热浪,原来是刚刚运来的茉莉花正在“散热”。工作人员介绍,茉莉花采用的是伏天、晴天、下午采收的含苞欲放的花蕾,不能用雨天、露水天的花。鼎寿茶业的制茶大师一边指挥工人一边向我们介绍:“鲜花在运送过程中由于装压,呼吸作用产生热量,必须迅速摊凉,使其散热降温,恢复生机,花也要有一定的温度,37度最适合它开放”,为了让整批茉莉花最大程度盛开放香,必须反复堆花和摊花。等到鲜花开放率达到80%左右时,还要进行筛花,这一系列过程就叫做“伺花”。当茉莉花吐着香气开放时,制茶坊里便开始忙着晒花。紧接着,就要进行茉莉花茶窨制过程中最重要的一道工序,即茶花拼合,也叫做窨花。窨花是将鲜花与事先准备好的绿茶放在一起,让鲜花吐香,茶叶吸香的过程。茉莉花茶制作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加工生产过程超过一个月。
古人认为,好茶配好花,三月茶配八月花,四月茶配七月花,五月茶配六月花。因此,早春三月份的绿茶,要到八九月份,伏天茉莉花才开始生产,半年时间才能成品。经过一千多年的历史沉淀,这些传统的制作工艺一直完好地传承下来。2014年8月,“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香茉莉福州茶,茉莉的淡雅清香给这座城市带来了荣誉也带来了经济效益。福州人将茉莉花茶与茶文化系统视为珍宝,它的精髓在于对成本、工艺、贸易等方面的全面精细控制,是古人千年经验与教训的积累,他们做到了通过农业养活老小、创造利润的同时,维系了自然环境的青山不改、绿水长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