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应该是活动,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根据心理特点,放手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的协调之中,进行自主探求知识的活动,可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实行开放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地探究性学习。
一、让学生尽可能去“想”和“看”
培养学生一个“敢”字,鼓励他们毫无顾及的尽情去想,合理的去想。“看”就是让学生观看、观察,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观察,通过“看”去发现,在此基础上去主动学习知识。
二、让学生尽可能地去“画”
学生通过亲眼去看、去体验、去想像,从不同的观察角度和思考层面把自己所获得的信息画下来,描绘出来,再用语言表达出来,使学生在课堂上更好的将手和大脑都动起来,克服学生上课只用耳听,不用小手来操作的不足。
三、让学生尽可能的去“说”和“做”
学生思维的合理性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这样通过他们的说,了解学生是怎么想的,是如何达到思维的合理性的。老师给学生创设了畅所欲言的自由空间,真正做到课堂教学的氛围和谐、民主,给学生一片自主探究的蓝天。如可以分“指名说、上台说、小组说、问答式的交流说”等方式;以学生“补充说、总结说、修改说、更正说、综合说”等内容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及快速组织语言能力。让学生尽可能去“做”。
在这里营造宽松的环境,要求学生坚持真理,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敢于怀疑前人,不唯书,不唯上。如学《蛇与庄稼》时,学生大胆地说:“庄稼得不到好收成的原因不仅仅是被洪水淹死了的原因,还因为海水是咸的,破坏了土壤,使那里的泥土不适合庄稼生长了,但过了几年,由于天上下的雨水稀释了以前被盐水破坏的土壤,所以后来庄稼又丰收了,不光是因为有了蛇的原因等。
四、教给学生“捕鱼”的“方法”和“场所”
人们常说:“授人以渔,终身受用”,面对这个知识爆炸的知识经济时代,今天的知识明天就不够用的现实,我们不能只注重教给学生“如何捕鱼”的学习方法,还需要告诉学生 “捕鱼”的场所,告诉学生学习的多种渠道和网上的庞大资源应该在何处去找、在何处去学、在何处去发现自己所需要的内容,怎样去收集一些资料,从哪儿去获取资料,即告诉学生收集资料、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渠道。如通过报纸剪贴、通过书刊摘抄、电视录音、收音机录音、光碟、磁盘、网上下载、实地调查、自己生活体验、专题采访等。对于收集到的材料又怎样来整理、处理这些资料,使之成为自己有用的资料呢?如从“电视”上知道“明天有雨”,你将怎样处理这个信息呢?如明天你就要带雨伞等等一些怎样收集信息、获取知识的途径和处理信息的方法。
五、大语文知识从小的方面学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一样宽阔。与其让学生生硬的去消化一些枯燥的语文知识,倒不如从小的方面让学生感受语文的丰富:让学生知道,语文原来是一幅漂亮的书法,是生日送给友人的温暖问候,是商场竞争的一句充满智慧的广告词。语文是影视作品中让人难以忘怀的故事情节,是一句家喻户晓的经典台词。
六、老师要讲的知识用自己的方法学
毫无疑问,教材选文“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但是对于久居校园,远离生活和历史的学生,总会有一种陌生感的产生。老师的讲解总会有带上老师自己的个人体会和感情。那么让学生找到自己的方法,用自己的思维去理解教材的内容,可能要比听老师的讲解容易得很。
让学生给自己创造一个和作品内容相似的心境或氛围,这样可能会让学生的感情很快贴近作者或融入课文的内容。让学生自己查阅故事发生的背景资料和作品相关评论,不仅能够使学生从更深的层面去理解作品的内涵和外延,而且更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让学生勇于对同学或老师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不同看法,则更能够使学生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在交流过程中,能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表达内容和方式,不断提高应对能力。总之,调动学生的一切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语文学习的真正主人。
七、课堂内的知识放在课堂外学
语文即生活。不仅是说语文的内容来源于生活。更主要的是让这些知识再回到生活。只有让学生走进生活,感受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学生才能理解生活的内涵,才会热爱人生,珍惜生活。“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课程标准也是这样说的。
让学生去观察一下自己喜爱的景物,然后结合自己所学过的文章写一篇散文,这可能要比让他们背诵一篇散文好得很。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去创作一幅自己满意的艺术品,发明一样哪怕只有自己才用得上的东西。使学生领略到什么是艺术创作的冲动和发明灵感的火花。
让学生把课内的语文知识还原到生活中去,让他们知道语文学习不只是继承,更主要是为了创新。
八、分散的语文知识整体学
不论是一个学段还是一个学期或者是一篇课文,它们都包含有许多散的知识点。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会更有利于学生对某个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老师的问题设计也要善于从大的方面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养成抓根本,抓关键的学习。
只要我们转变教育观念,给学生留下时间、空间和机会,放手让学生大胆地去想、去看、去说、去画、去做、去怀疑,既教给学习方法,又教给获取知识的途径。就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意识。
一、让学生尽可能去“想”和“看”
培养学生一个“敢”字,鼓励他们毫无顾及的尽情去想,合理的去想。“看”就是让学生观看、观察,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观察,通过“看”去发现,在此基础上去主动学习知识。
二、让学生尽可能地去“画”
学生通过亲眼去看、去体验、去想像,从不同的观察角度和思考层面把自己所获得的信息画下来,描绘出来,再用语言表达出来,使学生在课堂上更好的将手和大脑都动起来,克服学生上课只用耳听,不用小手来操作的不足。
三、让学生尽可能的去“说”和“做”
学生思维的合理性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这样通过他们的说,了解学生是怎么想的,是如何达到思维的合理性的。老师给学生创设了畅所欲言的自由空间,真正做到课堂教学的氛围和谐、民主,给学生一片自主探究的蓝天。如可以分“指名说、上台说、小组说、问答式的交流说”等方式;以学生“补充说、总结说、修改说、更正说、综合说”等内容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及快速组织语言能力。让学生尽可能去“做”。
在这里营造宽松的环境,要求学生坚持真理,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敢于怀疑前人,不唯书,不唯上。如学《蛇与庄稼》时,学生大胆地说:“庄稼得不到好收成的原因不仅仅是被洪水淹死了的原因,还因为海水是咸的,破坏了土壤,使那里的泥土不适合庄稼生长了,但过了几年,由于天上下的雨水稀释了以前被盐水破坏的土壤,所以后来庄稼又丰收了,不光是因为有了蛇的原因等。
四、教给学生“捕鱼”的“方法”和“场所”
人们常说:“授人以渔,终身受用”,面对这个知识爆炸的知识经济时代,今天的知识明天就不够用的现实,我们不能只注重教给学生“如何捕鱼”的学习方法,还需要告诉学生 “捕鱼”的场所,告诉学生学习的多种渠道和网上的庞大资源应该在何处去找、在何处去学、在何处去发现自己所需要的内容,怎样去收集一些资料,从哪儿去获取资料,即告诉学生收集资料、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渠道。如通过报纸剪贴、通过书刊摘抄、电视录音、收音机录音、光碟、磁盘、网上下载、实地调查、自己生活体验、专题采访等。对于收集到的材料又怎样来整理、处理这些资料,使之成为自己有用的资料呢?如从“电视”上知道“明天有雨”,你将怎样处理这个信息呢?如明天你就要带雨伞等等一些怎样收集信息、获取知识的途径和处理信息的方法。
五、大语文知识从小的方面学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一样宽阔。与其让学生生硬的去消化一些枯燥的语文知识,倒不如从小的方面让学生感受语文的丰富:让学生知道,语文原来是一幅漂亮的书法,是生日送给友人的温暖问候,是商场竞争的一句充满智慧的广告词。语文是影视作品中让人难以忘怀的故事情节,是一句家喻户晓的经典台词。
六、老师要讲的知识用自己的方法学
毫无疑问,教材选文“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但是对于久居校园,远离生活和历史的学生,总会有一种陌生感的产生。老师的讲解总会有带上老师自己的个人体会和感情。那么让学生找到自己的方法,用自己的思维去理解教材的内容,可能要比听老师的讲解容易得很。
让学生给自己创造一个和作品内容相似的心境或氛围,这样可能会让学生的感情很快贴近作者或融入课文的内容。让学生自己查阅故事发生的背景资料和作品相关评论,不仅能够使学生从更深的层面去理解作品的内涵和外延,而且更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让学生勇于对同学或老师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不同看法,则更能够使学生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在交流过程中,能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表达内容和方式,不断提高应对能力。总之,调动学生的一切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语文学习的真正主人。
七、课堂内的知识放在课堂外学
语文即生活。不仅是说语文的内容来源于生活。更主要的是让这些知识再回到生活。只有让学生走进生活,感受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学生才能理解生活的内涵,才会热爱人生,珍惜生活。“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课程标准也是这样说的。
让学生去观察一下自己喜爱的景物,然后结合自己所学过的文章写一篇散文,这可能要比让他们背诵一篇散文好得很。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去创作一幅自己满意的艺术品,发明一样哪怕只有自己才用得上的东西。使学生领略到什么是艺术创作的冲动和发明灵感的火花。
让学生把课内的语文知识还原到生活中去,让他们知道语文学习不只是继承,更主要是为了创新。
八、分散的语文知识整体学
不论是一个学段还是一个学期或者是一篇课文,它们都包含有许多散的知识点。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会更有利于学生对某个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老师的问题设计也要善于从大的方面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养成抓根本,抓关键的学习。
只要我们转变教育观念,给学生留下时间、空间和机会,放手让学生大胆地去想、去看、去说、去画、去做、去怀疑,既教给学习方法,又教给获取知识的途径。就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