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些收入不高的年轻人最近在网络上公开表态“不愿生育‘穷三代’”,理由是“穷二代”的孩子,人生一开始就输在了起跑线,注定要在穷困的环境下艰难挣扎,所受教育也将比社会其他阶层落后许多,改变世袭贫困命运的难度加大……
时代总是制造新词汇,一不留神,我们就容易被认为是“奥特曼”(out man),即被时代驱逐的人。当我们刚刚知道什么是“富二代”、“穷二代”,结果“穷二代”又大声疾呼,说他们不愿意生育“穷三代”。贫困和富有一直是相伴而生的,贫困问题是困扰人类的始终性难题,它不仅关联着物质的占有程度,也包含内心的压力、恐惧、迷惘和不公平感,这种复杂而消极的感受被认为是贫困的焦虑表现。
贫困具有了“遗传”的特性
“穷二代”一定会生出“穷三代”吗?有人质疑,有人赞同,有人反驳。但是事实上,的确有一种现象已经被证明,这就是贫困具有“代际遗传性”。就像许多疾病一样,贫困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了“遗传”的特性。
一个在贫困家庭出生的孩子,从小接受的教育条件和教育环境会相对一般,加之父母无力负担更好的教育资源,使得儿童在最初的受教育过程中很难占据领先资源。与此同时,生活条件的简陋、父母缺乏辅导的时间和知识,以及相对的学习条件的匮乏,使得贫困子女要取得优良学业会相对困难。这使得更多的“穷二代”会在初中和高中阶段慢慢流失,选择就读相应的职业技术院校或者干脆选择提前就业,此结果造成其就业的知识储备量有限,寻找向上流动的道路就会变得狭窄,工作的选取一般仍会与父母相一致,大多以体力劳动居多或社会底层工作。从一般规律来看,子女在成年后会在工作的2-4年内完成择偶和婚姻的过程,爱情和婚姻也在一定程度上秉持着“社会交换”的原则,贫困二代一般会与自己相同社会阶层的人婚配,并在婚姻之后的5年之内繁衍下一代。这样,下一代事实上正如很多人所言,成为“穷三代”的可能性很大。
也就是说,贫困代际传递是贫困以及导致贫困的相关条件和因素在家庭内部由父母传递给子女,使子女在成年后重复父母的境遇,继承上一代的贫困和各种不利因素并将它们传递给后代的一种恶性遗传链。有时也表征一定的社区或阶层范围内,贫困以及导致贫困的相关条件和因素在代际之间的延续。这一概念来自于社会学阶层继承和地位获得的范式。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社会学家布劳和邓肯就认为,一个人的成就绝对不是偶然的,他可能受到个人的天赋才能和后天努力的影响,但也受到家庭背景等因素的影响,甚至上一代的阶层定位会全部或部分地在下一代身上再现。
贫困遗传由哪些因素决定
在我国,这些“穷二代”一般是相对于富二代而言,“穷二代”中既包括打工者子弟,也包括失业的家庭子女和低收入、弱势群体子女等。在贫困的代际遗传链条上,起作用的是以下一些因素:
其一,贫困家庭一般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所以贫困的“遗传”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与教育水平的“遗传”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国家,教育是降低贫穷、创造财富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所以我们一再提倡“知识改变命运”,就是如此。在向上流动的阶梯上,依靠受教育而进行的流动是最为稳定,也是相对最为公平的路径。
其二,人力资本和贫困之间也有密切的关系。富人由于先天的优势,占有的资源更多,也更容易更富,其中他们掌握的人力资本也會非常丰富。这就是典型的马太效应,即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现象。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说,“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多余的;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这就是贫困中的两极化现象。所以穷人因为诸多不利条件而更容易继续贫困,而富人本来就有积累优势,反而他们会具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就和进步,也就是所谓的“胜者通吃”。
其三,贫困有时是一种亚文化圈层,贫困居住区和生活圈层会逐渐形成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和自我意识,这是与主流文化相隔离的,儿童从小就会对圈层内的亚文化予以接受和内化,从而在文化角度不断复制贫困的自我意识和贫困的观念,当然也在不断复制贫困的焦虑心态和生活方式。
但是,贫困的代际遗传并非是世纪顽症,它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予以消减的。在一个社会中,如果大多数社会成员在等级有序的阶层结构中获得相应的社会位置主要由阶级出生和家庭背景决定,那么这个社会是典型的封闭性社会,例如传统社会就是如此。子女的地位大多不是自致性的,而是天赋性的,此时,子女会享有父辈的地位和阶层。这就是我们以往的传统社会。
然而,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和民主性的社会,社会中的大多数人应该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去获得相应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层级,每个人都可以在开放的社会中获得向上流动的机会,从而摆脱目前的生活窘境。事实上,在社会中,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贫穷的人努力了、奋斗了、拼命了,可结果还是穷人。上升的路径被堵塞,社会缺乏公平和公正的发展空间。因而,社会阶层之间的通畅性是需要保障的,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是需要重视的。
贫困和富有是我们出生时无法选择的,但生活的道路是可以选择的,世上没有注定的穷人,也没有注定的富人。对于“穷二代”而言,关键的是心态问题,即“穷二代”的自我奋起的观念和“将相本无种”的良好心态,用思考代替狂躁,以努力驱逐抱怨,凭勤奋实现理想。生活的乐趣本身在于追逐中的快乐和获得中的感恩,因而穷二代不能丧失斗志,更不能凭空剥夺了所谓“穷三代”出生和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作者为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社会心理学系副教授)
时代总是制造新词汇,一不留神,我们就容易被认为是“奥特曼”(out man),即被时代驱逐的人。当我们刚刚知道什么是“富二代”、“穷二代”,结果“穷二代”又大声疾呼,说他们不愿意生育“穷三代”。贫困和富有一直是相伴而生的,贫困问题是困扰人类的始终性难题,它不仅关联着物质的占有程度,也包含内心的压力、恐惧、迷惘和不公平感,这种复杂而消极的感受被认为是贫困的焦虑表现。
贫困具有了“遗传”的特性
“穷二代”一定会生出“穷三代”吗?有人质疑,有人赞同,有人反驳。但是事实上,的确有一种现象已经被证明,这就是贫困具有“代际遗传性”。就像许多疾病一样,贫困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了“遗传”的特性。
一个在贫困家庭出生的孩子,从小接受的教育条件和教育环境会相对一般,加之父母无力负担更好的教育资源,使得儿童在最初的受教育过程中很难占据领先资源。与此同时,生活条件的简陋、父母缺乏辅导的时间和知识,以及相对的学习条件的匮乏,使得贫困子女要取得优良学业会相对困难。这使得更多的“穷二代”会在初中和高中阶段慢慢流失,选择就读相应的职业技术院校或者干脆选择提前就业,此结果造成其就业的知识储备量有限,寻找向上流动的道路就会变得狭窄,工作的选取一般仍会与父母相一致,大多以体力劳动居多或社会底层工作。从一般规律来看,子女在成年后会在工作的2-4年内完成择偶和婚姻的过程,爱情和婚姻也在一定程度上秉持着“社会交换”的原则,贫困二代一般会与自己相同社会阶层的人婚配,并在婚姻之后的5年之内繁衍下一代。这样,下一代事实上正如很多人所言,成为“穷三代”的可能性很大。
也就是说,贫困代际传递是贫困以及导致贫困的相关条件和因素在家庭内部由父母传递给子女,使子女在成年后重复父母的境遇,继承上一代的贫困和各种不利因素并将它们传递给后代的一种恶性遗传链。有时也表征一定的社区或阶层范围内,贫困以及导致贫困的相关条件和因素在代际之间的延续。这一概念来自于社会学阶层继承和地位获得的范式。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社会学家布劳和邓肯就认为,一个人的成就绝对不是偶然的,他可能受到个人的天赋才能和后天努力的影响,但也受到家庭背景等因素的影响,甚至上一代的阶层定位会全部或部分地在下一代身上再现。
贫困遗传由哪些因素决定
在我国,这些“穷二代”一般是相对于富二代而言,“穷二代”中既包括打工者子弟,也包括失业的家庭子女和低收入、弱势群体子女等。在贫困的代际遗传链条上,起作用的是以下一些因素:
其一,贫困家庭一般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所以贫困的“遗传”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与教育水平的“遗传”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国家,教育是降低贫穷、创造财富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所以我们一再提倡“知识改变命运”,就是如此。在向上流动的阶梯上,依靠受教育而进行的流动是最为稳定,也是相对最为公平的路径。
其二,人力资本和贫困之间也有密切的关系。富人由于先天的优势,占有的资源更多,也更容易更富,其中他们掌握的人力资本也會非常丰富。这就是典型的马太效应,即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现象。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说,“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多余的;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这就是贫困中的两极化现象。所以穷人因为诸多不利条件而更容易继续贫困,而富人本来就有积累优势,反而他们会具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就和进步,也就是所谓的“胜者通吃”。
其三,贫困有时是一种亚文化圈层,贫困居住区和生活圈层会逐渐形成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和自我意识,这是与主流文化相隔离的,儿童从小就会对圈层内的亚文化予以接受和内化,从而在文化角度不断复制贫困的自我意识和贫困的观念,当然也在不断复制贫困的焦虑心态和生活方式。
但是,贫困的代际遗传并非是世纪顽症,它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予以消减的。在一个社会中,如果大多数社会成员在等级有序的阶层结构中获得相应的社会位置主要由阶级出生和家庭背景决定,那么这个社会是典型的封闭性社会,例如传统社会就是如此。子女的地位大多不是自致性的,而是天赋性的,此时,子女会享有父辈的地位和阶层。这就是我们以往的传统社会。
然而,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和民主性的社会,社会中的大多数人应该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去获得相应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层级,每个人都可以在开放的社会中获得向上流动的机会,从而摆脱目前的生活窘境。事实上,在社会中,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贫穷的人努力了、奋斗了、拼命了,可结果还是穷人。上升的路径被堵塞,社会缺乏公平和公正的发展空间。因而,社会阶层之间的通畅性是需要保障的,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是需要重视的。
贫困和富有是我们出生时无法选择的,但生活的道路是可以选择的,世上没有注定的穷人,也没有注定的富人。对于“穷二代”而言,关键的是心态问题,即“穷二代”的自我奋起的观念和“将相本无种”的良好心态,用思考代替狂躁,以努力驱逐抱怨,凭勤奋实现理想。生活的乐趣本身在于追逐中的快乐和获得中的感恩,因而穷二代不能丧失斗志,更不能凭空剥夺了所谓“穷三代”出生和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作者为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社会心理学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