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生的行动易受感情的支配,对逻辑性、抽象性较强的数学知识往往感到枯燥无味,学习积极性不高;同时,对所学的内容存在似懂非懂的现象,或者所学的知识弄懂了,但在实际问题面前不知道如何运用。这主要是由于许多同学没有进入到数学情境中去。
新体系的数学课程标准蕴含了这样的理念: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数学教学应向学生提供自主探究数学知识,掌握基本技能的情境和机会,只有这样,数学课堂才更富有魅力,更具有教育价值和感染功能,而成功的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正是这种新课程理念的集中体现。
一、联系现实情境
中学数学无不渗透着抽象概括的思想方法,教师应该尽可能地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考察相关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接受新知识前采取一个特别的心理定势,让他们对即将到来的思维理解活动产生期待情绪和寻求满足的情绪。而且学生对实际问题本身已经了解或比较了解,对要说明的概念、方法等内容的认识也就相对要容易一些。
我在讲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之前,布置学生参观当地的机械厂,去了解工人师傅在测量工件的内槽宽或内径时使用的是什么工具?怎样进行测量的?这种测量方法包含了哪些几何原理?这种活动,可以使学生认识学习理论知识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强烈兴趣。
通过参观,大部分学生自觉预习了新课,对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有了初步的感知。当他们回到课堂,经过师生共同的讨论、分析、总结,绝大部分同学对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原理达到了较为深刻的认识高度,并且懂得了实际工作中常利用三角形全等的原理,把不能直接度量的物体“移”到可以直接度量的位置上来,课堂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实际上,生产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可以转化为数学问题。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去观察、去思考,正所谓“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学生是不会不去进一步领会的。
从课堂教学中的数学思想出发,联系生活的具体实际,不仅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和追求知识的欲望,而且加深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巩固了课堂教学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活跃其思想,增长其才干,培养他们热爱科学的高尚情操。
讲二次函数的性质和图像时,提问:这种纯代数问题与现实生活有没有联系?为了更清楚地说明这个问题,我利用星期天带领学生到建筑工地参加劳动。在劳动中引导大家向技术员虚心请教。学生们了解到,生产实践中,物品的制造要遵循经济的原则,即工序的简约和材料的节省,在产品的形式和结构上尽可能优化、美化、简化,这里面实际隐含了最大值与最小值的知识内容。
接着,我布置了一道实例题:老张想致富,准备建鸡场,三面围篱笆,一面靠院墙,鸡场要方正,篱笆百米长,如何巧设计,围得最大方?
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很快根据题中条件写出了函数的解析式,并熟练地进行配方,作图,而且能结合图象最高点说明函数最大值的意义,进一步了解到数形统一的思想对研究解决问题的作用。
二、巧构问题情境
为了能创设出吸引学生的教学情境,应当把问题作为教学过程的出发点。问题情境的创设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问题的构思要巧妙,要紧扣教材,既要让学生动一番脑筋,但又不能使学生感到无从下手,一个成功的趣题能创设出理想的教学情境,对提高学习效率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如:在讲等腰三角形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一部分被墨水涂污了,只剩下底边BC和一个底∠B(如图),你有办法把这个等腰三角形重新画出来吗?
学生经过探究、交流,总结出如下两种画法:
(1)作BC的中垂线与BE的延长线交于点A,可得等腰三角形ABC。 (2)以BC为一边作LBCF=∠B,延长BE与CF交于点A,得所求等腰三角形ABC。
如何证明得到的三角形就是所求的等腰三角形呢?
第一种画法不难证明RTA ADB≌RTAADC,从而证得AB=AC。第二种画法一般是作顶角平分线或底边上的高AD,通过AAS定理证AABD≌AACD,从而得出:在AABC中,若∠B=∠C,则AB=AC(即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等角对等边)。
在讨论中也有一位学生提出不添辅助线的想法,他认为在AABC和
这种证法极其简洁,充分体现了学生在问题情境的启迪之下激发出的创造性。
三、拓展参与情境
我们可以以教材内容为出发点创设参与情境,利用角色效应,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去发现,这就拉近了教材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因为,情境作用于感官,强化了感受,使学生身临其境。如布置学生帮助村组丈量、分配田地,自制数学模型和仪器,参加数学实习活动,写数学小论文等等,以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意识,培养他们动手操作的能力。
不容忽视的是,在活动过程中,应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引导他们养成一种沉着、冷静、多思的健康心态。让他们明白,原来,数学知识也是有情之物,只有透彻地掌握它,熟练地运用它,才能让你享受成功的喜悦、创新的快乐。
学生参与数学活动是一个动态的教学过程。这个过程和结果反馈出来学生驾驭知识、形成能力的情况,有助于教师检查自己的教学效果,有助于教师发现具有特长和开拓性个性的学生,有助于密切师生情感,并且为学校如何有效地开发学生智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可靠的研究资料。
四、演示形象情境
随着各种媒体进入现代数学课堂,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努力创设直观的教学情境,运用教具、多媒体课件演示各种形象情境,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数学概念,促进表象学习,开展丰富的联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如:在讲到旋转对称图形时,可以通过课件演示生活中的旋转事实“实物图形的旋转运动”、“时钟走动”、“风能发电机中大风车运转”等,让学生观察、操作、欣赏认识图形的旋转变化,探索它的基本特征。清晰美观的图形、光滑醒目的线条,能给学生清新的情境和直观形象的感觉,让学生入境动情,入境生趣,使学生产生兴奋优势,心理上得到满足,思维上得到启发。
教学情境是教学过程中的普遍现象,生动的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一堂高质量课的前提,一个有价值的情境对于课堂目标的实现和学生兴趣的激发有着积极的作用。情境的创设不仅要考虑学生接受的基础和兴趣,还要考虑教材内容是否适合情境的开发,只有在实践中逐渐积累,了解学生与具体教材的特质,才能创设出多元化、实践性强的教学情境,才能渲染出中学数学教学斑斓的艺术色彩。
新体系的数学课程标准蕴含了这样的理念: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数学教学应向学生提供自主探究数学知识,掌握基本技能的情境和机会,只有这样,数学课堂才更富有魅力,更具有教育价值和感染功能,而成功的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正是这种新课程理念的集中体现。
一、联系现实情境
中学数学无不渗透着抽象概括的思想方法,教师应该尽可能地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考察相关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接受新知识前采取一个特别的心理定势,让他们对即将到来的思维理解活动产生期待情绪和寻求满足的情绪。而且学生对实际问题本身已经了解或比较了解,对要说明的概念、方法等内容的认识也就相对要容易一些。
我在讲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之前,布置学生参观当地的机械厂,去了解工人师傅在测量工件的内槽宽或内径时使用的是什么工具?怎样进行测量的?这种测量方法包含了哪些几何原理?这种活动,可以使学生认识学习理论知识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强烈兴趣。
通过参观,大部分学生自觉预习了新课,对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有了初步的感知。当他们回到课堂,经过师生共同的讨论、分析、总结,绝大部分同学对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原理达到了较为深刻的认识高度,并且懂得了实际工作中常利用三角形全等的原理,把不能直接度量的物体“移”到可以直接度量的位置上来,课堂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实际上,生产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可以转化为数学问题。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去观察、去思考,正所谓“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学生是不会不去进一步领会的。
从课堂教学中的数学思想出发,联系生活的具体实际,不仅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和追求知识的欲望,而且加深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巩固了课堂教学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活跃其思想,增长其才干,培养他们热爱科学的高尚情操。
讲二次函数的性质和图像时,提问:这种纯代数问题与现实生活有没有联系?为了更清楚地说明这个问题,我利用星期天带领学生到建筑工地参加劳动。在劳动中引导大家向技术员虚心请教。学生们了解到,生产实践中,物品的制造要遵循经济的原则,即工序的简约和材料的节省,在产品的形式和结构上尽可能优化、美化、简化,这里面实际隐含了最大值与最小值的知识内容。
接着,我布置了一道实例题:老张想致富,准备建鸡场,三面围篱笆,一面靠院墙,鸡场要方正,篱笆百米长,如何巧设计,围得最大方?
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很快根据题中条件写出了函数的解析式,并熟练地进行配方,作图,而且能结合图象最高点说明函数最大值的意义,进一步了解到数形统一的思想对研究解决问题的作用。
二、巧构问题情境
为了能创设出吸引学生的教学情境,应当把问题作为教学过程的出发点。问题情境的创设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问题的构思要巧妙,要紧扣教材,既要让学生动一番脑筋,但又不能使学生感到无从下手,一个成功的趣题能创设出理想的教学情境,对提高学习效率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如:在讲等腰三角形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一部分被墨水涂污了,只剩下底边BC和一个底∠B(如图),你有办法把这个等腰三角形重新画出来吗?
学生经过探究、交流,总结出如下两种画法:
(1)作BC的中垂线与BE的延长线交于点A,可得等腰三角形ABC。 (2)以BC为一边作LBCF=∠B,延长BE与CF交于点A,得所求等腰三角形ABC。
如何证明得到的三角形就是所求的等腰三角形呢?
第一种画法不难证明RTA ADB≌RTAADC,从而证得AB=AC。第二种画法一般是作顶角平分线或底边上的高AD,通过AAS定理证AABD≌AACD,从而得出:在AABC中,若∠B=∠C,则AB=AC(即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等角对等边)。
在讨论中也有一位学生提出不添辅助线的想法,他认为在AABC和
这种证法极其简洁,充分体现了学生在问题情境的启迪之下激发出的创造性。
三、拓展参与情境
我们可以以教材内容为出发点创设参与情境,利用角色效应,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去发现,这就拉近了教材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因为,情境作用于感官,强化了感受,使学生身临其境。如布置学生帮助村组丈量、分配田地,自制数学模型和仪器,参加数学实习活动,写数学小论文等等,以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意识,培养他们动手操作的能力。
不容忽视的是,在活动过程中,应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引导他们养成一种沉着、冷静、多思的健康心态。让他们明白,原来,数学知识也是有情之物,只有透彻地掌握它,熟练地运用它,才能让你享受成功的喜悦、创新的快乐。
学生参与数学活动是一个动态的教学过程。这个过程和结果反馈出来学生驾驭知识、形成能力的情况,有助于教师检查自己的教学效果,有助于教师发现具有特长和开拓性个性的学生,有助于密切师生情感,并且为学校如何有效地开发学生智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可靠的研究资料。
四、演示形象情境
随着各种媒体进入现代数学课堂,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努力创设直观的教学情境,运用教具、多媒体课件演示各种形象情境,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数学概念,促进表象学习,开展丰富的联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如:在讲到旋转对称图形时,可以通过课件演示生活中的旋转事实“实物图形的旋转运动”、“时钟走动”、“风能发电机中大风车运转”等,让学生观察、操作、欣赏认识图形的旋转变化,探索它的基本特征。清晰美观的图形、光滑醒目的线条,能给学生清新的情境和直观形象的感觉,让学生入境动情,入境生趣,使学生产生兴奋优势,心理上得到满足,思维上得到启发。
教学情境是教学过程中的普遍现象,生动的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一堂高质量课的前提,一个有价值的情境对于课堂目标的实现和学生兴趣的激发有着积极的作用。情境的创设不仅要考虑学生接受的基础和兴趣,还要考虑教材内容是否适合情境的开发,只有在实践中逐渐积累,了解学生与具体教材的特质,才能创设出多元化、实践性强的教学情境,才能渲染出中学数学教学斑斓的艺术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