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聪察强毅谓之才,正直中和谓之德。才德皆备谓之圣人;才德皆失谓之愚人;才胜德谓之小人;德胜才谓之君子。”
——《资治通鉴》,中华书局版第14页。
所谓人才者,先成人而再成才也。成人,即有品德;成才,即有知识,有能力。古人云: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中华传统文化非常注重道德修养,而现代教育的德智体美劳亦是以德为首。
在倡导和谐社会的今天,德更是无处不需:“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社会公德、“正直无私、谦虚谨慎、团结友爱、勤奋刻苦、言行一致”的个人品德。
在商品、市场经济时代,由于受到家庭和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影响,正处于人格塑造期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道德观发生偏差,这带来的直接后果当然是一些学生自身的道德缺陷,但从长远来看,则是对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有唯利是图的:如某些生产经营者在食品中添加防腐剂、苏丹红、三聚氰胺而获取非法利益;有危害社会的:不劳而获、破坏公物、盗卖国家公共财产而造成他人生命、财产安全;更有人甚至在国家危急时伸出不义之手:2008年四川抗震救灾时发生哄抢救灾物资并倒卖的行为,另有打架滋事现象。这些现象的发生与他们在人格塑造期的教育环境是分不开的。在义务教育阶段打好人生品德的坚实基础,不致日后与传统美德完全背离。联系当前,义务教育阶段有相当多的问题学生,道德底线岌岌可危,有的甚至走到了法与罪的临界点,这些学生的道德缺失对目前的素质教育、对课改是不利的。可见,在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中,到底是智力开发摆在第一还是人格塑造放在首位应该是不言而喻的。
良好的道德观应该表现在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等方面。具体内化为:正义、善良和宽容,有良好的竞争合作意识,尊重他人、文明、谦虚礼让,遵纪守法、言行一致等等。而关乎国家、家庭和个人的命运良好的道德观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也并非是单方面的,而是一个诸多方面合力培育的系统工程,这需要我们自始至终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配合”。
1.师(校)与生的配合
“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各级各类学校必须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起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学校为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观提供了各方面必要的行政保障。除了要有长远的工作计划、完善的德育制度、健全的德育队伍,还要有良好的德育环境,如每周的德育活动、学校文明行为习惯的检查、学校的心理健康中心的设立与运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同时,学生德育缺失表现出来的错误也要靠学校有关部门的及时教育、纠正,还要形成一个长效的机制——建立其个人道德档案,即追踪其今后的表现并予以肯定或再教育等,学校可以通过专门成立一个学生德育会去督促。
教师应该是学生良好的道德观形成的直接指导者,是学生在学校道德熏陶的第一责任人。因此,教师自身首先应该有着良好的人品:勤奋、踏实、专业、创新、进取,以给学生正确的引导、影响;其次,教师应该寓育于教,可以利用本专业涉及的相关知识,让学生顺其自然地受到教育,如我们初中的思想品德课,无论是七年级的自我认识,如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健康心理的形成、遵纪守法等;还是八年级的和他人相处,如诚信、宽容、善意、良好的合作竞争、公平正义等;抑或是九年级的学会负责、自身一些必备素质的养成等,每一课都是学生道德观形成的一个方面,这样好的素材不应只注重是考试的内容,更应是学生道德形成的重要课程。比如:在讲到学生的责任时,可以随时联系到课堂,遵守纪律就是学生对自己、对他人的责任、是尊重他人的表现、是守法——《义务教育法》的表现。最后,教师要有智慧。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容易冲动,教师首先要使学生平静,同时可以借此进行尊重、宽容、换位思考、文明守纪等富有感情的开导,也可以运用幽默而非挖苦、讽刺的语言化解尴尬紧张的气氛。出发点要好,落脚点也要好。
学生正处于良好的道德观形成之期,是整个学校环境的主人。在班级这个大家庭中,学生要做到冷静思考、认真分析,使良好品德形成于每一门课中。而学生自身道德观、知识体系正处于形成阶段,必须有教师的耐心引导、教诲和鼓励,同时更不可或缺的是学生的理解和践行。
2.师与师的配合
学生道德观的形成基本是在未成年之前形成的,而这一阶段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学生的每一天课上所接收的信息都关乎其道德观的形成,因此,为保持品德形成的连贯性和一致性,每个教师的每一节课都不能忽视,即做到“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
各学科教师应根据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学生的共性和个性特点,充分挖掘教材的德育内容,并使之贯彻课堂,不仅教书,而且育人。但是各科并不是单纯的教是教,育是育,而是要有机结合,寓育于教。语文教师可以通过文章的欣赏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热爱并珍惜生活等情感,也可以通过创设情景感染学生。在数学课上,教师既可通过一题多解培育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新意识,在学生解题过程中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的品质,又可借此了解数学方面上下五千年的华夏文明,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操。英语学科教师更具时代性,可以利用英语格言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中的优秀品质,如Where there is a will,there is a way.(有志者事竟成。)Failure is the mather of succsess.(失败乃成功之母。);也可通过问候语等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西方交往礼仪,学习到人与人的和谐交往等。电脑课前的有序进机房,能使学生明白遵守规则的必要性。地理教师在讲地震知识时可以结合时事教育学生应该助人为乐,应该与人为善。健康课可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等等。思想品德课则更不用说,课课有题材,字字育品德,还能时时结合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各科教师都要当好挖掘者、引导者、鼓励者、渗透者。
1963年12月,洛伦兹(Lorenz)在华盛顿的美国科学促进会的一次讲演中提出蝴蝶效应一说。蝴蝶效应(The Butterfly Effect)是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这是一种混沌现象。蝴蝶在热带轻轻扇动一下翅膀,遥远的国家就可能造成一场飓风。如果每门课、每个教师重视了育人这一点,那这之间就连接了学生良好道德观形成所需的一致性、连贯性、全面性、协调性,那么,影响的甚至是学生一生的道德行为,也如蝴蝶效应一样,作用不可估量。
3.师与家长的配合
在蝴蝶效应中,仅有师与生、师与师的配合是不够的,还有一个基础条件——家庭。
(1)优化影响孩子道德观形成的家庭环境。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时时刻刻影响着自己的子女,因此,家长要和孩子一同成长,言传身教。第一,家长也要有理想。列夫·托尔斯泰说过:“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第二,家长也需不断学习。社会是不断发展的,知识的,技能的,无论你从事何种职业,都需要更新,不断充电。在提高自身这些显性素质的同时,也要提高自身隐性的素质,如与别人合作,合理竞争,团队精神,自身潜能的开发,等等,以让子女认清社会形势,明白成才最起码的要求。第三,家长也要学会如何与人相处。家长无论在外还是在家无形中流露出来的表情、手势、言语等都直接影响着子女。家长若不尊重子女的想法难免子女会顶撞,卖菜的家长缺斤短两就很难去教育子女要诚信,不赡养父母的家长也无颜要求子女来孝顺自己……因此,家长要先优化自己,如此才能优化家庭环境。
(2)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很多家长等到子女犯了错误才知道该教育了,殊不知许多子女犯错是平时不良习惯的必然演化结果。更有严重的,无视子女犯的错甚至还庇护子女,这对孩子的成长是有百害而无一益。优秀就是一种习惯。
(3)引导子女在家学会学习。
在教育问题上作出大胆决定的彭永林为女儿寻“再生父母”事件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他感觉掂着脚尖在教,觉得力不从心,认为只有寻找高级知识分子家庭才能满足女儿成长发展的需要,其实他想错了。他错在不懂得引导女儿学会学习,这是问题的关键。正如我们了解一些书本知识并不一定事必躬亲一样,子女的作业家长不可能每一题都会教他们,每个实验都会操作,每个现象都会解释……此时家长可以引导学生这些未知知识的获取不是只有一种渠道,此路不通必有他法,如可以通过网络资源查询,可以通过向该科教师询问,也可查看相关书籍,等等。总之,家长此时要做的不是置之不理,也不是自卑地唉声叹气,而是给予其正确的指引,引导其学会学习。
(4)多关注过程,弱化失败结果。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变数,我们每个人都不能完全完成既定的目标。如果努力过,但失败了,这时学生就会有失落感,甚至还会自责,而家长、老师的责备则会让他更加失望,甚至放弃。这时我们就应该弱化他的失败,肯定他在这过程中的付出,给予鼓励和引导,收起批评和指责。
有了家长的配合,学生道德观形成才会保持家校教育的连贯性、一致性,才不会让不良思想有机可乘。
有了良好的环境,才能培育良好的思想品德,即便不能人人都作出巨大的贡献,他也不至于成为一个危害社会的人,而那些能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踏踏实实、本本分分工作的人正是国家的功臣。我们每人都应努力从自我、从身边、从小事开始,为人师表,做一个思想道德建设的推动者,在培育和谐社会道德力量的过程中尽到自己应尽的一份责任。
——《资治通鉴》,中华书局版第14页。
所谓人才者,先成人而再成才也。成人,即有品德;成才,即有知识,有能力。古人云: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中华传统文化非常注重道德修养,而现代教育的德智体美劳亦是以德为首。
在倡导和谐社会的今天,德更是无处不需:“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社会公德、“正直无私、谦虚谨慎、团结友爱、勤奋刻苦、言行一致”的个人品德。
在商品、市场经济时代,由于受到家庭和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影响,正处于人格塑造期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道德观发生偏差,这带来的直接后果当然是一些学生自身的道德缺陷,但从长远来看,则是对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有唯利是图的:如某些生产经营者在食品中添加防腐剂、苏丹红、三聚氰胺而获取非法利益;有危害社会的:不劳而获、破坏公物、盗卖国家公共财产而造成他人生命、财产安全;更有人甚至在国家危急时伸出不义之手:2008年四川抗震救灾时发生哄抢救灾物资并倒卖的行为,另有打架滋事现象。这些现象的发生与他们在人格塑造期的教育环境是分不开的。在义务教育阶段打好人生品德的坚实基础,不致日后与传统美德完全背离。联系当前,义务教育阶段有相当多的问题学生,道德底线岌岌可危,有的甚至走到了法与罪的临界点,这些学生的道德缺失对目前的素质教育、对课改是不利的。可见,在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中,到底是智力开发摆在第一还是人格塑造放在首位应该是不言而喻的。
良好的道德观应该表现在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等方面。具体内化为:正义、善良和宽容,有良好的竞争合作意识,尊重他人、文明、谦虚礼让,遵纪守法、言行一致等等。而关乎国家、家庭和个人的命运良好的道德观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也并非是单方面的,而是一个诸多方面合力培育的系统工程,这需要我们自始至终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配合”。
1.师(校)与生的配合
“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各级各类学校必须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起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学校为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观提供了各方面必要的行政保障。除了要有长远的工作计划、完善的德育制度、健全的德育队伍,还要有良好的德育环境,如每周的德育活动、学校文明行为习惯的检查、学校的心理健康中心的设立与运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同时,学生德育缺失表现出来的错误也要靠学校有关部门的及时教育、纠正,还要形成一个长效的机制——建立其个人道德档案,即追踪其今后的表现并予以肯定或再教育等,学校可以通过专门成立一个学生德育会去督促。
教师应该是学生良好的道德观形成的直接指导者,是学生在学校道德熏陶的第一责任人。因此,教师自身首先应该有着良好的人品:勤奋、踏实、专业、创新、进取,以给学生正确的引导、影响;其次,教师应该寓育于教,可以利用本专业涉及的相关知识,让学生顺其自然地受到教育,如我们初中的思想品德课,无论是七年级的自我认识,如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健康心理的形成、遵纪守法等;还是八年级的和他人相处,如诚信、宽容、善意、良好的合作竞争、公平正义等;抑或是九年级的学会负责、自身一些必备素质的养成等,每一课都是学生道德观形成的一个方面,这样好的素材不应只注重是考试的内容,更应是学生道德形成的重要课程。比如:在讲到学生的责任时,可以随时联系到课堂,遵守纪律就是学生对自己、对他人的责任、是尊重他人的表现、是守法——《义务教育法》的表现。最后,教师要有智慧。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容易冲动,教师首先要使学生平静,同时可以借此进行尊重、宽容、换位思考、文明守纪等富有感情的开导,也可以运用幽默而非挖苦、讽刺的语言化解尴尬紧张的气氛。出发点要好,落脚点也要好。
学生正处于良好的道德观形成之期,是整个学校环境的主人。在班级这个大家庭中,学生要做到冷静思考、认真分析,使良好品德形成于每一门课中。而学生自身道德观、知识体系正处于形成阶段,必须有教师的耐心引导、教诲和鼓励,同时更不可或缺的是学生的理解和践行。
2.师与师的配合
学生道德观的形成基本是在未成年之前形成的,而这一阶段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学生的每一天课上所接收的信息都关乎其道德观的形成,因此,为保持品德形成的连贯性和一致性,每个教师的每一节课都不能忽视,即做到“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
各学科教师应根据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学生的共性和个性特点,充分挖掘教材的德育内容,并使之贯彻课堂,不仅教书,而且育人。但是各科并不是单纯的教是教,育是育,而是要有机结合,寓育于教。语文教师可以通过文章的欣赏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热爱并珍惜生活等情感,也可以通过创设情景感染学生。在数学课上,教师既可通过一题多解培育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新意识,在学生解题过程中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的品质,又可借此了解数学方面上下五千年的华夏文明,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操。英语学科教师更具时代性,可以利用英语格言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中的优秀品质,如Where there is a will,there is a way.(有志者事竟成。)Failure is the mather of succsess.(失败乃成功之母。);也可通过问候语等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西方交往礼仪,学习到人与人的和谐交往等。电脑课前的有序进机房,能使学生明白遵守规则的必要性。地理教师在讲地震知识时可以结合时事教育学生应该助人为乐,应该与人为善。健康课可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等等。思想品德课则更不用说,课课有题材,字字育品德,还能时时结合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各科教师都要当好挖掘者、引导者、鼓励者、渗透者。
1963年12月,洛伦兹(Lorenz)在华盛顿的美国科学促进会的一次讲演中提出蝴蝶效应一说。蝴蝶效应(The Butterfly Effect)是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这是一种混沌现象。蝴蝶在热带轻轻扇动一下翅膀,遥远的国家就可能造成一场飓风。如果每门课、每个教师重视了育人这一点,那这之间就连接了学生良好道德观形成所需的一致性、连贯性、全面性、协调性,那么,影响的甚至是学生一生的道德行为,也如蝴蝶效应一样,作用不可估量。
3.师与家长的配合
在蝴蝶效应中,仅有师与生、师与师的配合是不够的,还有一个基础条件——家庭。
(1)优化影响孩子道德观形成的家庭环境。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时时刻刻影响着自己的子女,因此,家长要和孩子一同成长,言传身教。第一,家长也要有理想。列夫·托尔斯泰说过:“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第二,家长也需不断学习。社会是不断发展的,知识的,技能的,无论你从事何种职业,都需要更新,不断充电。在提高自身这些显性素质的同时,也要提高自身隐性的素质,如与别人合作,合理竞争,团队精神,自身潜能的开发,等等,以让子女认清社会形势,明白成才最起码的要求。第三,家长也要学会如何与人相处。家长无论在外还是在家无形中流露出来的表情、手势、言语等都直接影响着子女。家长若不尊重子女的想法难免子女会顶撞,卖菜的家长缺斤短两就很难去教育子女要诚信,不赡养父母的家长也无颜要求子女来孝顺自己……因此,家长要先优化自己,如此才能优化家庭环境。
(2)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很多家长等到子女犯了错误才知道该教育了,殊不知许多子女犯错是平时不良习惯的必然演化结果。更有严重的,无视子女犯的错甚至还庇护子女,这对孩子的成长是有百害而无一益。优秀就是一种习惯。
(3)引导子女在家学会学习。
在教育问题上作出大胆决定的彭永林为女儿寻“再生父母”事件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他感觉掂着脚尖在教,觉得力不从心,认为只有寻找高级知识分子家庭才能满足女儿成长发展的需要,其实他想错了。他错在不懂得引导女儿学会学习,这是问题的关键。正如我们了解一些书本知识并不一定事必躬亲一样,子女的作业家长不可能每一题都会教他们,每个实验都会操作,每个现象都会解释……此时家长可以引导学生这些未知知识的获取不是只有一种渠道,此路不通必有他法,如可以通过网络资源查询,可以通过向该科教师询问,也可查看相关书籍,等等。总之,家长此时要做的不是置之不理,也不是自卑地唉声叹气,而是给予其正确的指引,引导其学会学习。
(4)多关注过程,弱化失败结果。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变数,我们每个人都不能完全完成既定的目标。如果努力过,但失败了,这时学生就会有失落感,甚至还会自责,而家长、老师的责备则会让他更加失望,甚至放弃。这时我们就应该弱化他的失败,肯定他在这过程中的付出,给予鼓励和引导,收起批评和指责。
有了家长的配合,学生道德观形成才会保持家校教育的连贯性、一致性,才不会让不良思想有机可乘。
有了良好的环境,才能培育良好的思想品德,即便不能人人都作出巨大的贡献,他也不至于成为一个危害社会的人,而那些能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踏踏实实、本本分分工作的人正是国家的功臣。我们每人都应努力从自我、从身边、从小事开始,为人师表,做一个思想道德建设的推动者,在培育和谐社会道德力量的过程中尽到自己应尽的一份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