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一篇课文确定适宜的教学内容,这是进行有效教学的核心环节。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不光是课标、单元学习目标、课后习题、学生学情确定,还得根据文本体式确定教学内容,归根到底就是指导学生抱着合适的目的去看待特定的文本,逐渐引导学生能从重要的地方读出重要的意思来,进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教学内容 文本体式 阅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046-02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都感觉语文教师难当, 我们语文教材的主体是课文,我们教和学的是一篇篇的课文,但课文并不是我们要教学的内容,课文仅仅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隐藏在课文之中,每篇课文都需要语文老师认真钻研教材,通过对教材的二度开发,来确定一篇文章要“教什么”,这是我们教学语文是面临的第一个难题,也是最重要难的难题——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针对一篇课文确定适宜的教学内容,这是进行有效教学的核心环节。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不光是课标、单元学习目标、课后习题、学生学情确定,还得根据文本体式确定教学内容。
王荣生教授曾经说过:“阅读,是某种特殊体式的具体文本的阅读。”在备课时,教师的文本解读,要依据这种体式的特性。合适的文本解读,有两个特征:第一,阅读取向常态,也就是像正常人(具有较高阅读能力的人)那样来读一个作品。第二,阅读方法要契合这种文章体式本身所要求的。这种体式的文章要读什么,读哪些地方呢?要合法,要有理有据。好的阅读教学,往往基于合适的文本解读。
比如散文,不管是什么体式的散文,不少教师都采用“整体感知”、“重点段分析”、“词语揣摩”的模式,这样的“文本解读”方式,不出问题才是怪事。小学教材中《生命生命》散文的教学。散文的教学主要就是体味精准语言的表达,分享作者在日常生活中独特的生活经验。针对这篇课文,教学内容就包括以下:从两段议论体味作者对生命的理解,在语境中理解这些语句的具体含义;从三个事例给我带来的关于生命的震撼和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教学目标中明文指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这就提示我们,说明文教学的宗旨不只是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内容,还要引导学生关注知识背后的语言文字、表达方式、作者善于思考、细心观察的科学态度。只有把握了这个原则,我们才会把说明文教学真正还给“语文”。《鲸》是人教版第9册的一篇说明文。在表达上运用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等多种方法,对鲸的特点作了通俗的说明。教学本课时学生了解课文介绍的鲸的有关知识,体会所运用的多种说明方法就是本文教学的内容。
比如小说《临死前的严监生》这篇课文节选自我国古典讽刺小说《儒林外史》。这是一段绝妙的描写,虽然区区三百多字,但语言精炼传神,活生生地刻画了一个守财奴、吝啬鬼的形象。因此,本课教学的重点不在分析故事情节上,而在指导学生朗读上和着眼于语言形式的探究,引导学生抓住动作描写,感悟人物形象,进而体会“讽刺”的表达效果。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教学本文感受这篇课文特有的语言现象;其次,继续渗透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的基础上还能用现代语汇去补充;再有,依托语言层层深入地感知“知音”的真正内涵,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学习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使学生实现文化意象的传承,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比如诗歌,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第三学段明文指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中华少年》是一篇诗歌。本诗作者以新时代中华少年的视角激情赞美了祖国,抒发了作为中华少年的由衷自豪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中华少年建设中华的坚强决心。教学本课,了解诗歌语言、结构、情感表达等特点。重点引导学生了解诗意,感受诗歌真挚的爱国情感和中华少年强烈的历史使命感。理解诗中形象的象征意义,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成为教学主要内容。
另外小学人教版教材二年级上册的《日记两则》和四年级上册《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这两篇课文,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文章体式也紧密联系。一篇是日记,那么日记格式一定是主要教学内容。《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这篇课文有别于其他传统课文,它由小学生张国强和大作家柯岩的信构成,形式新颖活泼。在设计和对学生实施指导时,充分地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在学生自读理解的同时,引导、提示学生掌握书信的基本格式成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依据体式来阅读,是阅读的通则。依据文本体式来解读课文,来把握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则。归根到底就是指导学生抱着合适的目的去看待特定的文本,逐渐引导学生能从重要的地方读出重要的意思来,进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阅读教学设计要诀》王荣生.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关键词】教学内容 文本体式 阅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046-02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都感觉语文教师难当, 我们语文教材的主体是课文,我们教和学的是一篇篇的课文,但课文并不是我们要教学的内容,课文仅仅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隐藏在课文之中,每篇课文都需要语文老师认真钻研教材,通过对教材的二度开发,来确定一篇文章要“教什么”,这是我们教学语文是面临的第一个难题,也是最重要难的难题——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针对一篇课文确定适宜的教学内容,这是进行有效教学的核心环节。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不光是课标、单元学习目标、课后习题、学生学情确定,还得根据文本体式确定教学内容。
王荣生教授曾经说过:“阅读,是某种特殊体式的具体文本的阅读。”在备课时,教师的文本解读,要依据这种体式的特性。合适的文本解读,有两个特征:第一,阅读取向常态,也就是像正常人(具有较高阅读能力的人)那样来读一个作品。第二,阅读方法要契合这种文章体式本身所要求的。这种体式的文章要读什么,读哪些地方呢?要合法,要有理有据。好的阅读教学,往往基于合适的文本解读。
比如散文,不管是什么体式的散文,不少教师都采用“整体感知”、“重点段分析”、“词语揣摩”的模式,这样的“文本解读”方式,不出问题才是怪事。小学教材中《生命生命》散文的教学。散文的教学主要就是体味精准语言的表达,分享作者在日常生活中独特的生活经验。针对这篇课文,教学内容就包括以下:从两段议论体味作者对生命的理解,在语境中理解这些语句的具体含义;从三个事例给我带来的关于生命的震撼和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教学目标中明文指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这就提示我们,说明文教学的宗旨不只是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内容,还要引导学生关注知识背后的语言文字、表达方式、作者善于思考、细心观察的科学态度。只有把握了这个原则,我们才会把说明文教学真正还给“语文”。《鲸》是人教版第9册的一篇说明文。在表达上运用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等多种方法,对鲸的特点作了通俗的说明。教学本课时学生了解课文介绍的鲸的有关知识,体会所运用的多种说明方法就是本文教学的内容。
比如小说《临死前的严监生》这篇课文节选自我国古典讽刺小说《儒林外史》。这是一段绝妙的描写,虽然区区三百多字,但语言精炼传神,活生生地刻画了一个守财奴、吝啬鬼的形象。因此,本课教学的重点不在分析故事情节上,而在指导学生朗读上和着眼于语言形式的探究,引导学生抓住动作描写,感悟人物形象,进而体会“讽刺”的表达效果。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教学本文感受这篇课文特有的语言现象;其次,继续渗透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的基础上还能用现代语汇去补充;再有,依托语言层层深入地感知“知音”的真正内涵,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学习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使学生实现文化意象的传承,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比如诗歌,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第三学段明文指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中华少年》是一篇诗歌。本诗作者以新时代中华少年的视角激情赞美了祖国,抒发了作为中华少年的由衷自豪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中华少年建设中华的坚强决心。教学本课,了解诗歌语言、结构、情感表达等特点。重点引导学生了解诗意,感受诗歌真挚的爱国情感和中华少年强烈的历史使命感。理解诗中形象的象征意义,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成为教学主要内容。
另外小学人教版教材二年级上册的《日记两则》和四年级上册《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这两篇课文,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文章体式也紧密联系。一篇是日记,那么日记格式一定是主要教学内容。《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这篇课文有别于其他传统课文,它由小学生张国强和大作家柯岩的信构成,形式新颖活泼。在设计和对学生实施指导时,充分地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在学生自读理解的同时,引导、提示学生掌握书信的基本格式成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依据体式来阅读,是阅读的通则。依据文本体式来解读课文,来把握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则。归根到底就是指导学生抱着合适的目的去看待特定的文本,逐渐引导学生能从重要的地方读出重要的意思来,进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阅读教学设计要诀》王荣生.中国轻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