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为了探索桑树(Morus alba)幼苗生长发育对红蓝组合光的响应机制,本研究采用LEDs为光源,以桑树幼苗为研究材料,设红光(无蓝光,记为0B)、蓝光(100%B)和红蓝组合光(15%B、20%B、
【机 构】
:
金正大生态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养分资源高效开发与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农业部植物营养与新型肥料创制重点实验室,东北林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基金项目】
:
哈尔滨市科技创新人才研究专项(2013RFXXJ063);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作物节本增效高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鲁科字[2016]16号);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2016GNC11003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探索桑树(Morus alba)幼苗生长发育对红蓝组合光的响应机制,本研究采用LEDs为光源,以桑树幼苗为研究材料,设红光(无蓝光,记为0B)、蓝光(100%B)和红蓝组合光(15%B、20%B、30%B、50%B)6个处理,以白光为对照,研究不同配比红蓝光对桑树幼苗碳氮代谢、微量元素含量、内源激素含量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红光处理引起桑树幼苗碳氮代谢能力、微量元素(Mn、Cu和Zn)含量和根系活力下降,而补充蓝光却逆转或削弱了这些红光的负面效应。蓝光比例增加(0~100%)可造成桑树幼苗茎、叶中赤霉素(GA3)含量逐渐降低,红光、蓝光也可调节桑树幼苗茎对GA3的敏感性,而红蓝光配比的变化对茎叶中脱落酸(ABA)含量影响较小。由此可知,一定比例的红蓝组合光(15%B和20%B)可减弱单质红光、蓝光对桑树幼苗生理代谢的不利影响,更适于桑树幼苗生长发育。
其他文献
苜蓿蚜虫是苜蓿(Medicago sativa)田的重要害虫之一。为了明确苜蓿蚜虫在青岛地区苜蓿田的空间分布格局和种群动态规律,为综合防治提供依据,2013年对青岛地区苜蓿蚜虫混合种群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能源危机和粮食短缺问题日渐凸显。甜高粱(Sorghum bicolor)作为一种有多重用途的作物,其茎秆能用作牧草、干草、青饲料和青贮
针对国内变电站自动化系统设备互操作性不足、实时性和可靠性不高等问题,论述了基于DSP/BIOS软件平台的嵌入式以太网在变电站通信系统中的应用。对基于IEC61850标准的变电站自
颜青和丈夫结婚已经i年,性生活和谐美满,但最近几个月。她对性的渴望却荡然无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