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摇啊摇,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我在外婆耳畔唱起这首歌,(开头用歌曲导入,往往能引起读者的深思,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她早已枯涩的眼里荡起了水意,轻轻说着:“三子带外婆去桥上数星星……”听后,我不禁潸然泪下。
外婆爱这桥。
当我还是孩子时,外婆也还不是个老人。(倒叙手法,引出“我”和外婆相处的往事)从外婆家门口望去,不远处有一条小溪,溪上有座桥,用青砖砌成,砖头缝隙处有些青苔,残留着岁月的痕迹。村里人把这桥叫作“幸福桥”。(恰当的景物描写,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也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奠定基础)这便是我童年的乐土。那时,每当我提起这桥,外婆便扶着眼镜笑道:“我跟你阿公就是在桥上认识的。”她只告诉我这些,在我反复纠缠下,她才又说:“待你长大了,就知道了。”
在我的记忆中,外婆常扎着辫子,头上簪朵红花。每当她挎着个竹篮子,我便知道,她要去老街了。每次她去老街,我都会在她后面屁颠屁颠地跟着,这时,她便会故意走得很快,回头笑着说:“三子追不上喽,三子追不上喽!”我一听又气又急,总是停下来愤愤地踩着桥,表示自己的不满和抗议。外婆就又说:“这可不成,桥踩坏了,幸福就没有喽!”那时,我觉得这是一件很严重的事,便听她的,停下脚步。(插叙“我”与外婆嬉闹的场景,字里行间孕育着外婆对“我”浓浓的关爱,读后令人动容。)
最好玩的,还属夏日,外婆带我来“幸福桥”上数星星。“看,好多星星哦!那几颗像勺子。”外婆一只手指着天上,一只手摇着蒲扇,又摇摇头,“不……不,像三子的耳朵。”说罢,我们都笑了。坐在桥头,看着星星,幸福便在不知不觉中悄然降临。这时,外婆总会唱:“摇啊摇,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的声音很细腻,很好听。可是,“外婆桥”是什么?我总会问:“外婆,你是我的桥嗎?”她总是笑而不答。我再问,她便说:“你看这桥,是不是你的?”我还是有点迷糊。(数星星的过程中,“我”不自觉地把外婆当成了自己的那座“桥”;然而,外婆的回答却让“我”感到疑惑,这便为下文埋下伏笔。)
再后来,我被在外打工的父母带到城市,进了一个叫“学校”的地方,开始了一场叫“学习”的旅程。从此,我便极少见到星星了,即使有,也没有了当初陪我数星星的人。(长大后的“我”,身边再也没有了外婆的陪伴,此时,孤单寂寞的心境与儿时数星星的热闹形成了鲜明对比,使人感同身受。)
常言道,地上一个人,天上一颗星。不知何时,外公也成了天上的一颗星星,剩下外婆一人,常常独自坐在桥上发呆。就这样,一晃就是好几年过去了,我长大了,她却成了孩子。(外公的离去,似乎也带走了外婆的情感,这里再次使用对比手法,凸显了外婆此时的孤独。)
想念真的很深很深,但我回乡的时候却很少很少。(对比手法的三次使用,再次申明了“我”自从长大后,因为学业加重,很少回到家乡看外婆的事情。)
“三子,你知道哪里有桥啊?我想去玩!”外婆一见我,苍老的面庞便泛起笑容,深深的皱纹此时都成了漾开的涟漪。(简单的神态描写,将外婆此时如小孩儿的心态绘声绘色地描绘出来,让人心生伤感)我带她来到久违了的“幸福桥”。坐在桥头,外婆说:“看,好多星星啊!那几颗像勺子。”我说:“不!外婆,那是一座桥,是‘外婆桥’,是我们的‘幸福桥’!”“对,是‘外婆桥’,是‘幸福桥’,和咱们坐的这桥一样!”外婆笑着说,“你外公随时都看着咱们呢。”听了外婆的话,我便往天上搜寻,看哪颗星星是外公。
“摇啊摇,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轻轻地唱着,声音还是那么细腻。(歌声再次响起,成为文章的点睛之笔)我与外婆依偎在一起,仿佛忘记了整个世界的存在……
此时,我也终于懂了,什么叫“外婆桥”,什么叫“幸福桥”!
点评
本文以“桥”(幸福桥)为线索,再现了“我”与外婆在一起的美好往事,传递了那份至纯至美的祖孙之情。“我”与外婆的故事肯定不少,但小作者只写了与“桥”相关的部分,从局部来体现这份情感。在叙述方式的处理上,文章从现实回到过去再回到现实,如电影镜头的转换。第二段中“外婆爱这桥”是个过渡句,十分简洁,却具有很强的切换功能,可见小作者的语言功底十分扎实。
此外,文中对“外婆桥”从不懂到懂的前后照应,既顺应了人的成长规律,也是一种文章写作的方法。而“幸福桥”与“外婆桥”的巧妙关联,也使本文具有丰富而悠长的回味。
外婆爱这桥。
当我还是孩子时,外婆也还不是个老人。(倒叙手法,引出“我”和外婆相处的往事)从外婆家门口望去,不远处有一条小溪,溪上有座桥,用青砖砌成,砖头缝隙处有些青苔,残留着岁月的痕迹。村里人把这桥叫作“幸福桥”。(恰当的景物描写,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也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奠定基础)这便是我童年的乐土。那时,每当我提起这桥,外婆便扶着眼镜笑道:“我跟你阿公就是在桥上认识的。”她只告诉我这些,在我反复纠缠下,她才又说:“待你长大了,就知道了。”
在我的记忆中,外婆常扎着辫子,头上簪朵红花。每当她挎着个竹篮子,我便知道,她要去老街了。每次她去老街,我都会在她后面屁颠屁颠地跟着,这时,她便会故意走得很快,回头笑着说:“三子追不上喽,三子追不上喽!”我一听又气又急,总是停下来愤愤地踩着桥,表示自己的不满和抗议。外婆就又说:“这可不成,桥踩坏了,幸福就没有喽!”那时,我觉得这是一件很严重的事,便听她的,停下脚步。(插叙“我”与外婆嬉闹的场景,字里行间孕育着外婆对“我”浓浓的关爱,读后令人动容。)
最好玩的,还属夏日,外婆带我来“幸福桥”上数星星。“看,好多星星哦!那几颗像勺子。”外婆一只手指着天上,一只手摇着蒲扇,又摇摇头,“不……不,像三子的耳朵。”说罢,我们都笑了。坐在桥头,看着星星,幸福便在不知不觉中悄然降临。这时,外婆总会唱:“摇啊摇,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的声音很细腻,很好听。可是,“外婆桥”是什么?我总会问:“外婆,你是我的桥嗎?”她总是笑而不答。我再问,她便说:“你看这桥,是不是你的?”我还是有点迷糊。(数星星的过程中,“我”不自觉地把外婆当成了自己的那座“桥”;然而,外婆的回答却让“我”感到疑惑,这便为下文埋下伏笔。)
再后来,我被在外打工的父母带到城市,进了一个叫“学校”的地方,开始了一场叫“学习”的旅程。从此,我便极少见到星星了,即使有,也没有了当初陪我数星星的人。(长大后的“我”,身边再也没有了外婆的陪伴,此时,孤单寂寞的心境与儿时数星星的热闹形成了鲜明对比,使人感同身受。)
常言道,地上一个人,天上一颗星。不知何时,外公也成了天上的一颗星星,剩下外婆一人,常常独自坐在桥上发呆。就这样,一晃就是好几年过去了,我长大了,她却成了孩子。(外公的离去,似乎也带走了外婆的情感,这里再次使用对比手法,凸显了外婆此时的孤独。)
想念真的很深很深,但我回乡的时候却很少很少。(对比手法的三次使用,再次申明了“我”自从长大后,因为学业加重,很少回到家乡看外婆的事情。)
“三子,你知道哪里有桥啊?我想去玩!”外婆一见我,苍老的面庞便泛起笑容,深深的皱纹此时都成了漾开的涟漪。(简单的神态描写,将外婆此时如小孩儿的心态绘声绘色地描绘出来,让人心生伤感)我带她来到久违了的“幸福桥”。坐在桥头,外婆说:“看,好多星星啊!那几颗像勺子。”我说:“不!外婆,那是一座桥,是‘外婆桥’,是我们的‘幸福桥’!”“对,是‘外婆桥’,是‘幸福桥’,和咱们坐的这桥一样!”外婆笑着说,“你外公随时都看着咱们呢。”听了外婆的话,我便往天上搜寻,看哪颗星星是外公。
“摇啊摇,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轻轻地唱着,声音还是那么细腻。(歌声再次响起,成为文章的点睛之笔)我与外婆依偎在一起,仿佛忘记了整个世界的存在……
此时,我也终于懂了,什么叫“外婆桥”,什么叫“幸福桥”!
点评
本文以“桥”(幸福桥)为线索,再现了“我”与外婆在一起的美好往事,传递了那份至纯至美的祖孙之情。“我”与外婆的故事肯定不少,但小作者只写了与“桥”相关的部分,从局部来体现这份情感。在叙述方式的处理上,文章从现实回到过去再回到现实,如电影镜头的转换。第二段中“外婆爱这桥”是个过渡句,十分简洁,却具有很强的切换功能,可见小作者的语言功底十分扎实。
此外,文中对“外婆桥”从不懂到懂的前后照应,既顺应了人的成长规律,也是一种文章写作的方法。而“幸福桥”与“外婆桥”的巧妙关联,也使本文具有丰富而悠长的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