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养成教育”就是从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全面提高人的“知、情、意、行”素质的教育。养成教育包括各种习惯的培养,如培养良好的做人习惯、处事习惯、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思维习惯等。养成教育是一项系统而繁杂的工程,需要全社会的通力合作来完成。养成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科学规范的养成教育,能够使学生变被动行为为主动行为,变他律为自律。养成教育是学校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铺就学生成才之路的基础工程。
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关于良好习惯教育的定义,乌申斯基有一句名言:“良好的习惯是人在某种神经系统中存在的道德资本,这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享受着它的利息。”此言道出了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极为重要。养成教育虽然不是教育的主体,但却在学生成长教育中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我们培养学生的目标不仅是对学生的学业、技术、学历教育,高学历随时可以获得,而未来真正具有竞争力的是学生们自己的人格及良好的习惯。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学生的养成教育更是不能忽视,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文明习惯等道德素养决定着我们的学生在二十一世纪的品行,决定着祖国的未来。因此只有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习惯,才能达到培养学生良好道德素质,促进其终生发展。
那么怎样才能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呢?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谈看法。
一、养成教育要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养成教育的训练要有一定的规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养成教育提供了依据。从“自尊自爱、注重仪表”、“真诚友爱、礼貌待人”、“遵规守纪、勤奋学习”、“勤劳俭朴、孝敬父母”、“严于律己、遵守公德”等五个方面对学生养成教育进行科学的规划。从学生形象标准、学生行为要求、课堂纪律等内容上,对学生一天学习生活提出严格具体的要求,使学生在学习、礼仪等方面都有明确的行为准则和制度约束,时时刻刻有章可循,有规可依。这样,养成教育在内容规划上呈现阶段化、层次化,学校有规划,年级有重点,班级有特色,为强化养成教育提供了前提条件。
二、提升教师素质,以身立教
老师是学生道德品质发展最直接的榜样,因此,教师要在与学生交往的细节行为上做出示范,以具体的行动来影响、感染学生。要率先垂范,做出表率,这是最强有力的教育影响。特别是面对中小学生,仅靠美妙动人的言辞和空洞理论说教是无法达到实效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品德基础的建立不是长篇大论的说教,而是因榜样的砖块一天一天的铺砌起来的!”因此,学校要成为一片道德的净土,一个精神的特区,这就要求教师须加强师德修养,不为物役,不为名诱,有爱心、有责任感,能用自己的言行潜移默化地滋养学生的精神生活。
三、优化校园文化建设,以环境育人
从一定意义上讲,有什么样的校园文化就会有什么样的学校,就会培养造就什么样的人才。中小学生中有些学生有不良的行为习惯,易被诱惑,要想铲除危害他们成长的因素,就必须加强对学校及周边地区治安的综合治理和社会文化市场及娱乐场所的管理,坚决清除危害学生健康成长的文化垃圾,打击腐蚀和教唆学生的犯罪行为。同时,与此相对应的,在学校内,就必须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加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关注校风、校貌,以及诸如宣传栏、黑板报、广播站、阅览室、活动室等学校的物质文化环境的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可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熏陶和感染,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
四、家校合作,形成合力
可以说学校是养成教育的主阵地,家庭是养成教育的第一课堂。在养成教育工作中,学校一家庭相结合是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家访、家长开放日等形式,使家校形成合力,增强教育效果。
我们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受到不同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出身在文化层次居中的城市居民,望子成龙心切,但由于自己的文化修养所限或由于生活习惯的不良影响,或由于周围环境不够适应孩子成长之故,或多或少给我们的学生的生活习惯或学习习惯,从不同程度上受到特殊的影响。养成教育必须以家庭教育为依托。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点,任何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内容是多方面的,而重点却是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与品格的培养。从事教育的人都十分清楚,任何学生或多或少都会体现出家庭教育的程度与效果,每个孩子都会有家长的影子或特征。
家庭是人的第一个社会生活环境,是人们接受教育、德育最长久的场所。家庭德育是一个人接受品德教育的开端,它可为个体人的个性和品德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学校的德育必须要以家庭教育为依托,让家庭德育成为学校德育好的助手与补充。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一个在学校规规矩矩的好学生,回到家却是一个无规无矩,甚至是蛮不讲理的孩子,听不得别人的意见与教育。也有这样的现象:学校要求的某些行为被孩子说成是在学校才能做的事情,而脱离了学校这一要求就不存在了。所以,出现了手拿红领巾上学,出校门随手扔废纸,甚至出口成脏的情形,都是由于家庭德育与学校德育的脱节造成的。因此,我们要想使养成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就要多方面、多渠道与家庭教育结合起来,通过开办家长学校,每学年至少上课两次家教培训课,共同研讨教育子女的方法,以提高家长的科学文化、行为习惯、道德品质、思想观念等方面的素质。一方面提高家长对于学生养成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另一方面使我们的教育具有一致性,形成合力,这样就十分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其以后学习与生活打好基础。
五、活动育人,自我体验
针对青少年活泼好动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方法之一。学校有计划地利用节日开展教育活动,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促进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如“敬老日”,同学们组成小组到居民区为老人洗衣服、擦玻璃、收拾房间,“教师节”开展尊师活动,“三八节”开展慰问妈妈的活动。这些活动学生很感兴趣,利于入脑、入耳,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
一位教育家说过:“在孩子的心灵播种理想,就会收获行为;播种行为,就会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就会收获品德;播种品德,就会收获命运。”叶圣陶先生也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中小学阶段是孩子生理、心理急剧发育、变化的重要时期,正是增长知识,接受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根据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同时,应注重培养中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形成良好校的基础。因此,在基础教育的小学阶段,德育教育应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主。
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关于良好习惯教育的定义,乌申斯基有一句名言:“良好的习惯是人在某种神经系统中存在的道德资本,这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享受着它的利息。”此言道出了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极为重要。养成教育虽然不是教育的主体,但却在学生成长教育中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我们培养学生的目标不仅是对学生的学业、技术、学历教育,高学历随时可以获得,而未来真正具有竞争力的是学生们自己的人格及良好的习惯。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学生的养成教育更是不能忽视,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文明习惯等道德素养决定着我们的学生在二十一世纪的品行,决定着祖国的未来。因此只有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习惯,才能达到培养学生良好道德素质,促进其终生发展。
那么怎样才能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呢?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谈看法。
一、养成教育要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养成教育的训练要有一定的规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养成教育提供了依据。从“自尊自爱、注重仪表”、“真诚友爱、礼貌待人”、“遵规守纪、勤奋学习”、“勤劳俭朴、孝敬父母”、“严于律己、遵守公德”等五个方面对学生养成教育进行科学的规划。从学生形象标准、学生行为要求、课堂纪律等内容上,对学生一天学习生活提出严格具体的要求,使学生在学习、礼仪等方面都有明确的行为准则和制度约束,时时刻刻有章可循,有规可依。这样,养成教育在内容规划上呈现阶段化、层次化,学校有规划,年级有重点,班级有特色,为强化养成教育提供了前提条件。
二、提升教师素质,以身立教
老师是学生道德品质发展最直接的榜样,因此,教师要在与学生交往的细节行为上做出示范,以具体的行动来影响、感染学生。要率先垂范,做出表率,这是最强有力的教育影响。特别是面对中小学生,仅靠美妙动人的言辞和空洞理论说教是无法达到实效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品德基础的建立不是长篇大论的说教,而是因榜样的砖块一天一天的铺砌起来的!”因此,学校要成为一片道德的净土,一个精神的特区,这就要求教师须加强师德修养,不为物役,不为名诱,有爱心、有责任感,能用自己的言行潜移默化地滋养学生的精神生活。
三、优化校园文化建设,以环境育人
从一定意义上讲,有什么样的校园文化就会有什么样的学校,就会培养造就什么样的人才。中小学生中有些学生有不良的行为习惯,易被诱惑,要想铲除危害他们成长的因素,就必须加强对学校及周边地区治安的综合治理和社会文化市场及娱乐场所的管理,坚决清除危害学生健康成长的文化垃圾,打击腐蚀和教唆学生的犯罪行为。同时,与此相对应的,在学校内,就必须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加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关注校风、校貌,以及诸如宣传栏、黑板报、广播站、阅览室、活动室等学校的物质文化环境的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可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熏陶和感染,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
四、家校合作,形成合力
可以说学校是养成教育的主阵地,家庭是养成教育的第一课堂。在养成教育工作中,学校一家庭相结合是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家访、家长开放日等形式,使家校形成合力,增强教育效果。
我们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受到不同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出身在文化层次居中的城市居民,望子成龙心切,但由于自己的文化修养所限或由于生活习惯的不良影响,或由于周围环境不够适应孩子成长之故,或多或少给我们的学生的生活习惯或学习习惯,从不同程度上受到特殊的影响。养成教育必须以家庭教育为依托。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点,任何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内容是多方面的,而重点却是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与品格的培养。从事教育的人都十分清楚,任何学生或多或少都会体现出家庭教育的程度与效果,每个孩子都会有家长的影子或特征。
家庭是人的第一个社会生活环境,是人们接受教育、德育最长久的场所。家庭德育是一个人接受品德教育的开端,它可为个体人的个性和品德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学校的德育必须要以家庭教育为依托,让家庭德育成为学校德育好的助手与补充。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一个在学校规规矩矩的好学生,回到家却是一个无规无矩,甚至是蛮不讲理的孩子,听不得别人的意见与教育。也有这样的现象:学校要求的某些行为被孩子说成是在学校才能做的事情,而脱离了学校这一要求就不存在了。所以,出现了手拿红领巾上学,出校门随手扔废纸,甚至出口成脏的情形,都是由于家庭德育与学校德育的脱节造成的。因此,我们要想使养成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就要多方面、多渠道与家庭教育结合起来,通过开办家长学校,每学年至少上课两次家教培训课,共同研讨教育子女的方法,以提高家长的科学文化、行为习惯、道德品质、思想观念等方面的素质。一方面提高家长对于学生养成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另一方面使我们的教育具有一致性,形成合力,这样就十分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其以后学习与生活打好基础。
五、活动育人,自我体验
针对青少年活泼好动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方法之一。学校有计划地利用节日开展教育活动,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促进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如“敬老日”,同学们组成小组到居民区为老人洗衣服、擦玻璃、收拾房间,“教师节”开展尊师活动,“三八节”开展慰问妈妈的活动。这些活动学生很感兴趣,利于入脑、入耳,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
一位教育家说过:“在孩子的心灵播种理想,就会收获行为;播种行为,就会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就会收获品德;播种品德,就会收获命运。”叶圣陶先生也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中小学阶段是孩子生理、心理急剧发育、变化的重要时期,正是增长知识,接受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根据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同时,应注重培养中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形成良好校的基础。因此,在基础教育的小学阶段,德育教育应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