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三年正处于儿童向青年过度的少年时期,是人生发展的黄金时代。该时期由于人的身心急剧变化,充满各种矛盾,个性发展极其复杂,常被人们称作“不稳定期”、“高危机期”;但该时期对人生整体的发展又特别重要,又常被称作“黄金期”、“最关键期”,此阶段思想品德教育显得特别重要。少年时期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及道德理想和信念已初步形成,开始支配人的道德行为,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关系到人生健康发展的方向和内动力,对后来人生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如何对初中生实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让他们沿着正确的轨道健康成长是每一位初中教师必须面对的主要人物,也是我们值得认真探讨的教育根本性问题。
不可否认,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受社会环境的制约,不时地出现“5+2=0”的现象,即一周内学校正统教育5天,往往被星期假2天的社会感染所冲淡。但这些现象一则是个别现象,并不代表主流;再则,可能与学校的德育教育太传统化、固有化,未能与现实社会相适应有关;三则,是没有弄清楚社会转型期,思想品德教育的内涵的发展变化,未能认识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中早已蕴含着不少的现代社会新元素。比如:财富价值观,人本主义观,社会和谐观等等。可见,要有效抵制社会不良因素对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负面影响,关键是学校德育教育,重点是老师的德育素养。教师是学校生活的管理者,肩负着不可推卸的品德教育管理责任,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他们的重要任务;无论哪一科的课程教学目标中都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是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目标的体现者、任务执行者和方法设计者,教师个体的道德素养及育德智慧得以下几方面的基本要求:
一、把握时代特征,明确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内涵
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道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奠定基础。作为教师,不仅要明确这些基本要求,更要认真理解时代赋予他们的心内涵。比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就必须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懂得现代多种生产要素的加入及其共同作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应懂得正确与否没有绝对标准,社会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则为正确,反之则为谬误。同时,正确与错误往往在一条直线上,正如列宁所说,“真理往前多迈半步就会变成谬误”,老师如果不懂得这些哲学观点,很难进行有效的德育教育。
与建国初期相比,我国现代初中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内涵有了新的扩展。比如,人本主义,财富价值,个性自由,消费意识,兼容包涵,和谐共处等已成为当代必不可少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但这些内容并未预约“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仍需我们抵制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私欲主义等腐朽思想,大力倡导集体主义原则,为人民服务的品格,以及爱国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仍然离不开优秀传统道德和社会主义道德为基本内容的正统道德教育。为题的关键就在这里,老师必须清楚认识其内涵,弄清前后不同观念的辩证统一关系,比如,财富价值与拜金主义的根本区别、民主自由与何人主义的本质不同、利益与责任、付出与收获的辩证关系等,并通过具体实例引导学生探究对比认识区别,使之懂得正确理解传统美德与现实价值观的相生相成关系,客观评价社会现象,逐步形成科学的认知技能。
而我们有些老师认识偏颇,面对经济社会,树立财富意识,往往就忽视了获得财富的法与德的约束;提倡以人为本、发展个性,就对一些劣迹行为听之任之,放任自流;倡导自由民主,包容兼顾,就放弃了对中学生品德行为的训规,忘记了初中生毕竟是不成熟的未成年人,需要老师的正确引导和严格要求;学生一旦出现了错误的思想认识和不良行为,就责怪学生“品行差”,“难教育”,从而出现教育行为简单粗暴,导致宽严兼误等负效应。学生的错误成因诸多,但不能不说老师缺乏现代德育新理念,缺乏民主法治观念,缺乏客观辩证认识而导致的不良教育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
二、把握心里特征,掌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基本方法
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特征,采用符合其认知特点的科学方法。比如: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导形式,品德教育应以交往和生活感悟为主,并辅以适当的理论导向。即便是初中三个年级,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方法也应有所区别。初一年级衔接小学教育,仍不能放松对学生的行为规范训练,要让其懂得初中学习生活的基本规矩,并逐步形成习惯意识;初二年级思想品德教育比较艰难,老师必须深入到学生生活,在生活交往中与学生真心交朋友,彼此感情融通,在此基础上,言传身教,让学生在良好的生活环境受积极的熏陶、受快乐的感染,才能获得良好的德育成效,如果一味的严训或强其服从,必然适得其反;初三学生逐步有了理想意识,对自己的前途命运有了一定的追求和设计,老师理应加强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并通过名人名言名事或自身经历等直观性的材料激励学生奋发努力,使之感悟人生奋斗的真谛,即是说要加强具体的而不是空洞的、针对性强的而不是泛泛的、生动形象的而不是婆婆妈妈的理论导向,并授之以自律自教的方法,培养其自律自强的意识,让学生自知其责,自明其理,自控其行。
然而有些初中教师受了大学以批判式品德教育为主的思维方式的影响,不考虑初中生的认识水平,不假思索地把批判式教育惯用于初中生的品德教育中,动不动就“指点江山”、“批评社会”、“捕捉阴暗”、“以偏概全”、“胡乱抨击”等,无形中强化了个别学生本已强烈的对抗意识,导致学生对他人对社会缺乏全面客观的认识和理解宽容的态度,认为“世上好人甚少,眼前一片黑暗”。长此以往,个别学生对学校的管理不服,对他人的帮助不信任,对老师的教育引导不认同,习惯于“鸡蛋里挑骨头”,唯我正确无错,推卸自我责任。一旦这样的习惯形成,对他们的思想品德教育就举步维艰了。所以有人说个别学生的劣迹行为,多半是老师“教”出来的。可见,初中教师如果不懂得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水平,不把握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德育教育的基本方法,你的思想品德教育往往是徒劳的,甚而会适得其反。
三、加强自我修养,严格遵守中小学教师基本道德规范
教师是一个既普通又特殊的群体,普遍就在于教师只是社会结构中一种平凡不过的职业,特殊就在于这种职业是培养未来社会接班人的神圣事业。常言道,一事之正则为范,一技之长则为师。可教师之正不只体现在一时一事上,尤其是初中教师。因为他们面对的是半幼稚班成熟的未成年人,学生的向师心理及对事物的肤浅认识就决定了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是他们的榜样,这就务求教师努力塑造真善美的自我完好形象,尤其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道德修养。既是修养情操,就不是光有美好的道德行为,更应有热爱事业的炽情,有深厚的道德认知技能以及较为系統的道德理论素养。要知道,社会对教师的道德素质要求是很高的。比如,其他行业的人,行为不修边幅,放荡不羁,老百姓并不在意,如果教师言语偏激,行为不当或育德智慧不高,就会被老百姓批评,尤其会被学生家长厌恶,可见社会对教师的道德要求是严格的。
我们农村教师队伍中不乏师德行为美好工作热情高的人,但这还远远不够,还需每一位教师高度重视自身的道德修养,能认真学习探索积累较为系统的德育理论知识,熟练掌握育德技能技巧,不断增强德育智慧,与时俱进,积极创新,以适应日益发展变化的学校德育工作新形势,适应现实社会学校思想品德教育新环境,确保所教学生的人生健康发展有强劲的内动力和正确的方向。
不可否认,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受社会环境的制约,不时地出现“5+2=0”的现象,即一周内学校正统教育5天,往往被星期假2天的社会感染所冲淡。但这些现象一则是个别现象,并不代表主流;再则,可能与学校的德育教育太传统化、固有化,未能与现实社会相适应有关;三则,是没有弄清楚社会转型期,思想品德教育的内涵的发展变化,未能认识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中早已蕴含着不少的现代社会新元素。比如:财富价值观,人本主义观,社会和谐观等等。可见,要有效抵制社会不良因素对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负面影响,关键是学校德育教育,重点是老师的德育素养。教师是学校生活的管理者,肩负着不可推卸的品德教育管理责任,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他们的重要任务;无论哪一科的课程教学目标中都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是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目标的体现者、任务执行者和方法设计者,教师个体的道德素养及育德智慧得以下几方面的基本要求:
一、把握时代特征,明确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内涵
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道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奠定基础。作为教师,不仅要明确这些基本要求,更要认真理解时代赋予他们的心内涵。比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就必须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懂得现代多种生产要素的加入及其共同作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应懂得正确与否没有绝对标准,社会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则为正确,反之则为谬误。同时,正确与错误往往在一条直线上,正如列宁所说,“真理往前多迈半步就会变成谬误”,老师如果不懂得这些哲学观点,很难进行有效的德育教育。
与建国初期相比,我国现代初中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内涵有了新的扩展。比如,人本主义,财富价值,个性自由,消费意识,兼容包涵,和谐共处等已成为当代必不可少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但这些内容并未预约“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仍需我们抵制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私欲主义等腐朽思想,大力倡导集体主义原则,为人民服务的品格,以及爱国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仍然离不开优秀传统道德和社会主义道德为基本内容的正统道德教育。为题的关键就在这里,老师必须清楚认识其内涵,弄清前后不同观念的辩证统一关系,比如,财富价值与拜金主义的根本区别、民主自由与何人主义的本质不同、利益与责任、付出与收获的辩证关系等,并通过具体实例引导学生探究对比认识区别,使之懂得正确理解传统美德与现实价值观的相生相成关系,客观评价社会现象,逐步形成科学的认知技能。
而我们有些老师认识偏颇,面对经济社会,树立财富意识,往往就忽视了获得财富的法与德的约束;提倡以人为本、发展个性,就对一些劣迹行为听之任之,放任自流;倡导自由民主,包容兼顾,就放弃了对中学生品德行为的训规,忘记了初中生毕竟是不成熟的未成年人,需要老师的正确引导和严格要求;学生一旦出现了错误的思想认识和不良行为,就责怪学生“品行差”,“难教育”,从而出现教育行为简单粗暴,导致宽严兼误等负效应。学生的错误成因诸多,但不能不说老师缺乏现代德育新理念,缺乏民主法治观念,缺乏客观辩证认识而导致的不良教育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
二、把握心里特征,掌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基本方法
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特征,采用符合其认知特点的科学方法。比如: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导形式,品德教育应以交往和生活感悟为主,并辅以适当的理论导向。即便是初中三个年级,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方法也应有所区别。初一年级衔接小学教育,仍不能放松对学生的行为规范训练,要让其懂得初中学习生活的基本规矩,并逐步形成习惯意识;初二年级思想品德教育比较艰难,老师必须深入到学生生活,在生活交往中与学生真心交朋友,彼此感情融通,在此基础上,言传身教,让学生在良好的生活环境受积极的熏陶、受快乐的感染,才能获得良好的德育成效,如果一味的严训或强其服从,必然适得其反;初三学生逐步有了理想意识,对自己的前途命运有了一定的追求和设计,老师理应加强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并通过名人名言名事或自身经历等直观性的材料激励学生奋发努力,使之感悟人生奋斗的真谛,即是说要加强具体的而不是空洞的、针对性强的而不是泛泛的、生动形象的而不是婆婆妈妈的理论导向,并授之以自律自教的方法,培养其自律自强的意识,让学生自知其责,自明其理,自控其行。
然而有些初中教师受了大学以批判式品德教育为主的思维方式的影响,不考虑初中生的认识水平,不假思索地把批判式教育惯用于初中生的品德教育中,动不动就“指点江山”、“批评社会”、“捕捉阴暗”、“以偏概全”、“胡乱抨击”等,无形中强化了个别学生本已强烈的对抗意识,导致学生对他人对社会缺乏全面客观的认识和理解宽容的态度,认为“世上好人甚少,眼前一片黑暗”。长此以往,个别学生对学校的管理不服,对他人的帮助不信任,对老师的教育引导不认同,习惯于“鸡蛋里挑骨头”,唯我正确无错,推卸自我责任。一旦这样的习惯形成,对他们的思想品德教育就举步维艰了。所以有人说个别学生的劣迹行为,多半是老师“教”出来的。可见,初中教师如果不懂得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水平,不把握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德育教育的基本方法,你的思想品德教育往往是徒劳的,甚而会适得其反。
三、加强自我修养,严格遵守中小学教师基本道德规范
教师是一个既普通又特殊的群体,普遍就在于教师只是社会结构中一种平凡不过的职业,特殊就在于这种职业是培养未来社会接班人的神圣事业。常言道,一事之正则为范,一技之长则为师。可教师之正不只体现在一时一事上,尤其是初中教师。因为他们面对的是半幼稚班成熟的未成年人,学生的向师心理及对事物的肤浅认识就决定了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是他们的榜样,这就务求教师努力塑造真善美的自我完好形象,尤其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道德修养。既是修养情操,就不是光有美好的道德行为,更应有热爱事业的炽情,有深厚的道德认知技能以及较为系統的道德理论素养。要知道,社会对教师的道德素质要求是很高的。比如,其他行业的人,行为不修边幅,放荡不羁,老百姓并不在意,如果教师言语偏激,行为不当或育德智慧不高,就会被老百姓批评,尤其会被学生家长厌恶,可见社会对教师的道德要求是严格的。
我们农村教师队伍中不乏师德行为美好工作热情高的人,但这还远远不够,还需每一位教师高度重视自身的道德修养,能认真学习探索积累较为系统的德育理论知识,熟练掌握育德技能技巧,不断增强德育智慧,与时俱进,积极创新,以适应日益发展变化的学校德育工作新形势,适应现实社会学校思想品德教育新环境,确保所教学生的人生健康发展有强劲的内动力和正确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