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推进该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对于京津冀基础教育一体化进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当前来看,京津冀基础教育一体化中,教育投入情况、合作利益和实施体系以及协调机制是重要的阻力因素,启动社会联动机制、合作行动机制、文化带动机制可以有效规避阻力因素,推进京津冀基础教育全面发展。
关键词:京津冀;基础教育;一体化;阻力因素;动力机制
引言:
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党中央提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决策,这为该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发展规划纲要中已经提出,京津冀区域一体化格局,而且预期在2030年形成,使得该区域的经济结构更加合理,而且保证良好的生态环境,且公共服务水平更加均衡。京津冀发展中,教育一马当前,实现教育一体化成为必然[1] 。但是,在具体的实施中会受到各种阻力因素的影响,导致教育一体化的进程缓慢,这就需要针对动力机制进行研究。
一、津冀基础教育一体化阻力因素
(一)基础教育投入因素
京津冀基础教育一体化实现需要基础教育投入。从当前的基础教育资金投入情况来看,各个地区投入的教育资金不平衡问题非常明显,一些地区的教育资金明显不足,导致基础教育一体化进程缓慢。京津冀基础教育一体化工作中,资金到位是需要首先做到的,否则教育一体化很难展开。即便是有合作意识,由于缺少资金也无法进行下去,因此会导致基础教育一体化放缓。
(二)合作利益和实施体系
京津冀基础教育一体化是建立在合作的基础上的,不同地区的學校相互合作,优势互补,构建教育一体化实施体系,实现资源共享和利益共享。将教育一体化实施体系建立起来,无论是教育投入、行政管理、合作方式以及经济利益方面,都可以相互协商解决。具体的工作中,需要将合作方式确定下来,根据需要投入资金,按照相关的法律规制合作。学校的领导要树立合作意识,对于这种教育模式高度重视[2] 。但是,在合作的过程中更多地考虑到经济利益,在实施体系的建立中没有实现资源共享,导致教育一体化受阻。
(三)协调机制
京津冀基础教育一体化的实现,协调机制很重要。如果学校之间没有协调好,基础教育一体化就很难展开。在这项工作中,需要协调的内容有很多,诸如基础教育投入情况,除了资金投入之外,还包括资源投入,实施体系的协调、合作方式的协调以及行政管理模式的协调等等。京津冀地区的政府以及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此需要高度重视,对于各项因素的正向功能扩大化,更好地发挥出来,削弱阻力效应,让各个地区的学校看到合作中积极的一面。
二、京津冀基础教育动力机制
(一)启动社会联动机制促进京津冀基础教育一体化
京津冀基础教育一体化发展中构建社会联动机制是非常必要的。京津冀的学校教育一体化之外,社会教育机构以及教师职业培训机构也实现一体化,对于教育规范以及相关的制度方面,各个地区都要做出相应的调整,确保各方面一致[3] 。推进京津冀基础教育协同创新,将教育创新提高到科技水平,疏解北京地区的非首都功能,让首都的人口逐渐向外流动,使得北京地区的学校教育压力有所缓解。河北省的城镇体系建设步伐要加快,在基础教育功能上与北京和天津津对接,这样不仅可以改善各地区的人口状况,而且基础教育师资也会有所增强。
(二)启动合作行动机制促进京津冀基础教育一体化
京津冀基础教育一体化进程中启动合作行动机制,需要各地区学校将合作意识建立起来,对合作利益正确认识。通过提高合作行动机制的影响度,使得教育一体化中的各种问题迎刃而解。合作意识对合作方式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而且还可以避免出现合作利益方面的问题[4] 。所以,教育一体化的推进,对于思想认识方面的问题予以解决是非常必要的,关于利益方面的问题从基础教育发展全局角度出发,只要合作意识建立起来,内在愿景得以强化,合作利益就能够平衡,合作方式上也会有所创新。
(三)启动文化带动机制促进京津冀基础教育一体化
京津冀基础教育一体化进程中,文化软实力发挥着纽带作用。不同的地区,基础教育课程内容不同,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向不同,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因素就是文化差异。京津冀区域文化带动机制建立起来,就可以避免区域分割治理造成的困扰,发挥京畿文化在京津冀区域文化当中的主导作用,将“二足鼎立”的教育模式消除,促进京津冀基础教育一体化模式顺利实施。北京市的京文化强调“雅”,天津市的商业文化强调“民俗”,河北省则是“燕赵文化”的发源地[5] 。三个地区的文化各有不同,发挥京畿文化的引导作用,帮助各个地区树立共同的价值观念,强调文化认同。在文化维度中,价值观的影响力是不可小觑的,其对京津冀基础教育一体化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所以,在京畿文化的引导中强调合作,帮助各地区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实现各地区的教育文化认同,发挥文化动力作用促进京津冀基础教育一体化实现。
结束语:
通过上面的研究可以明确,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对于京津冀基础教育一体化进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当前来看,京津冀基础教育一体化中,教育投入情况、合作利益和实施体系以及协调机制是重要的阻力因素,启动社会联动机制、合作行动机制、文化带动机制可以有效规避阻力因素,推进京津冀基础教育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福建, 孙继红. 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区域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研究[J]. 当代教育科学, 2017(08):14-15.
[2] 湛维明, 王佳. 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的人才培养与配置模式研究[J]. 智富时代, 2018(7X):218-218.
[3] 王晓赛, 王珊珊, 叶迪. 京津冀外语人才一体化发展与机制对策研究[J]. 校园英语, 2019(09):14-15.
[4] 闫志军, 朱如楠, 李佳琪. 近代河北高等教育发展机理探析——基于京津冀一体化的视角[J].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3):19-23.
[5] 张端鸿, 陈庆. 省级行政区域高等教育政策创新扩散的动力机制研究——以“双一流”政策为例[J]. 教育发展研究, 2019(07):53-59.
备注:本文为河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一般资助课题《京津冀基础教育协同发展的个案研究》(课题编号:1505007)的阶段性成果
关键词:京津冀;基础教育;一体化;阻力因素;动力机制
引言:
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党中央提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决策,这为该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发展规划纲要中已经提出,京津冀区域一体化格局,而且预期在2030年形成,使得该区域的经济结构更加合理,而且保证良好的生态环境,且公共服务水平更加均衡。京津冀发展中,教育一马当前,实现教育一体化成为必然[1] 。但是,在具体的实施中会受到各种阻力因素的影响,导致教育一体化的进程缓慢,这就需要针对动力机制进行研究。
一、津冀基础教育一体化阻力因素
(一)基础教育投入因素
京津冀基础教育一体化实现需要基础教育投入。从当前的基础教育资金投入情况来看,各个地区投入的教育资金不平衡问题非常明显,一些地区的教育资金明显不足,导致基础教育一体化进程缓慢。京津冀基础教育一体化工作中,资金到位是需要首先做到的,否则教育一体化很难展开。即便是有合作意识,由于缺少资金也无法进行下去,因此会导致基础教育一体化放缓。
(二)合作利益和实施体系
京津冀基础教育一体化是建立在合作的基础上的,不同地区的學校相互合作,优势互补,构建教育一体化实施体系,实现资源共享和利益共享。将教育一体化实施体系建立起来,无论是教育投入、行政管理、合作方式以及经济利益方面,都可以相互协商解决。具体的工作中,需要将合作方式确定下来,根据需要投入资金,按照相关的法律规制合作。学校的领导要树立合作意识,对于这种教育模式高度重视[2] 。但是,在合作的过程中更多地考虑到经济利益,在实施体系的建立中没有实现资源共享,导致教育一体化受阻。
(三)协调机制
京津冀基础教育一体化的实现,协调机制很重要。如果学校之间没有协调好,基础教育一体化就很难展开。在这项工作中,需要协调的内容有很多,诸如基础教育投入情况,除了资金投入之外,还包括资源投入,实施体系的协调、合作方式的协调以及行政管理模式的协调等等。京津冀地区的政府以及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此需要高度重视,对于各项因素的正向功能扩大化,更好地发挥出来,削弱阻力效应,让各个地区的学校看到合作中积极的一面。
二、京津冀基础教育动力机制
(一)启动社会联动机制促进京津冀基础教育一体化
京津冀基础教育一体化发展中构建社会联动机制是非常必要的。京津冀的学校教育一体化之外,社会教育机构以及教师职业培训机构也实现一体化,对于教育规范以及相关的制度方面,各个地区都要做出相应的调整,确保各方面一致[3] 。推进京津冀基础教育协同创新,将教育创新提高到科技水平,疏解北京地区的非首都功能,让首都的人口逐渐向外流动,使得北京地区的学校教育压力有所缓解。河北省的城镇体系建设步伐要加快,在基础教育功能上与北京和天津津对接,这样不仅可以改善各地区的人口状况,而且基础教育师资也会有所增强。
(二)启动合作行动机制促进京津冀基础教育一体化
京津冀基础教育一体化进程中启动合作行动机制,需要各地区学校将合作意识建立起来,对合作利益正确认识。通过提高合作行动机制的影响度,使得教育一体化中的各种问题迎刃而解。合作意识对合作方式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而且还可以避免出现合作利益方面的问题[4] 。所以,教育一体化的推进,对于思想认识方面的问题予以解决是非常必要的,关于利益方面的问题从基础教育发展全局角度出发,只要合作意识建立起来,内在愿景得以强化,合作利益就能够平衡,合作方式上也会有所创新。
(三)启动文化带动机制促进京津冀基础教育一体化
京津冀基础教育一体化进程中,文化软实力发挥着纽带作用。不同的地区,基础教育课程内容不同,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向不同,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因素就是文化差异。京津冀区域文化带动机制建立起来,就可以避免区域分割治理造成的困扰,发挥京畿文化在京津冀区域文化当中的主导作用,将“二足鼎立”的教育模式消除,促进京津冀基础教育一体化模式顺利实施。北京市的京文化强调“雅”,天津市的商业文化强调“民俗”,河北省则是“燕赵文化”的发源地[5] 。三个地区的文化各有不同,发挥京畿文化的引导作用,帮助各个地区树立共同的价值观念,强调文化认同。在文化维度中,价值观的影响力是不可小觑的,其对京津冀基础教育一体化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所以,在京畿文化的引导中强调合作,帮助各地区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实现各地区的教育文化认同,发挥文化动力作用促进京津冀基础教育一体化实现。
结束语:
通过上面的研究可以明确,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对于京津冀基础教育一体化进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当前来看,京津冀基础教育一体化中,教育投入情况、合作利益和实施体系以及协调机制是重要的阻力因素,启动社会联动机制、合作行动机制、文化带动机制可以有效规避阻力因素,推进京津冀基础教育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福建, 孙继红. 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区域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研究[J]. 当代教育科学, 2017(08):14-15.
[2] 湛维明, 王佳. 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的人才培养与配置模式研究[J]. 智富时代, 2018(7X):218-218.
[3] 王晓赛, 王珊珊, 叶迪. 京津冀外语人才一体化发展与机制对策研究[J]. 校园英语, 2019(09):14-15.
[4] 闫志军, 朱如楠, 李佳琪. 近代河北高等教育发展机理探析——基于京津冀一体化的视角[J].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3):19-23.
[5] 张端鸿, 陈庆. 省级行政区域高等教育政策创新扩散的动力机制研究——以“双一流”政策为例[J]. 教育发展研究, 2019(07):53-59.
备注:本文为河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一般资助课题《京津冀基础教育协同发展的个案研究》(课题编号:1505007)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