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探讨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程度与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的相关性,为糖尿病患者并发OP的早期诊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12月-2019年12月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且年龄≥50岁的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404例,按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程度分为0级(n=236)、1级(n=64)、2级(n=53)、3级(n=51),比较不同微血管病变程度患者的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及T值;分析T2D
【机 构】
: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 广东深圳518000;汕头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系;汕头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系;北京大学深圳医院 广东深圳51800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程度与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的相关性,为糖尿病患者并发OP的早期诊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12月-2019年12月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且年龄≥50岁的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404例,按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程度分为0级(n=236)、1级(n=64)、2级(n=53)、3级(n=51),比较不同微血管病变程度患者的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及T值;分析T2DM患者并发OP的影响因素.结果:不同微血管病变程度患者性别、年龄、DM病程、C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微血管病变程度患者腰椎L1、L2、L3、L4、L1~L4、股骨颈及股骨BMD、T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程度分级升高BMD、T值逐渐降低;与0级比较,1、2和3级腰椎L1、L2、L3、L4、L1~L4、股骨颈及股骨BMD、T值均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程度分级升高,OP发生率逐渐升高(x2=61.60,P=0.000).经二分类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绝经后女性[OR=7.811,95%CI(3.837,15.900),P<0.05]、年龄≥65岁[OR=3.937,95%CI(2.111,7.343),P<0.05]、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程度[OR=2.382,95%CI(1.810,3.134),P<0.05]是并发OP的危险因素,体重指数(BMI)是并发OP的保护因素[OR=0.360,95%CI(0.187,0.691),P<0.05].结论:随着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程度的进展,骨密度逐渐下降,OP患病率逐渐升高,且绝经后女性、年龄≥65岁、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程度为T2DM患者并发OP的独立危险因素,而BMI≥24 kg/m2为其保护因素.
其他文献
目的 研究在DAMGO和吗啡激活状态下,组氨酸6.52(H6.52)和酪氨酸7.43(Y7.43)位点突变对μ阿片受体(MOR)下游信号通路的影响及其潜在的分子机制.方法 通过计算机模拟预测出H6.52和Y7.43位点参与MOR与配体的结合;在HEK 293T细胞上采用点突变方法构建H6.52亮氨酸(H6.52L)、H6.52天冬氨酸(H6.52D)、H6.52色氨酸(H6.52W)、Y7.43丙氨酸(Y7.43A)、Y7.43苯丙氨酸(Y7.43F)和Y7.43丝氨酸(Y7.43S)突变型MOR;采用荧
目的 研究猪苓多糖(PPS)联合硼替佐米(BTZ)对人多发性骨髓瘤U266细胞的影响.方法 ①PPS 12.5~400μmol·L-1或BTZ 10~80 nmo·L-1处理U266细胞48 h,PPS 50μmol·L-1+BTZ 10~80 nmol·L-1处理U266细胞48 h,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PPS 12.5~50μmo·L-1+BTZ 10~80 nmol·L-1处理U266细胞48 h,Calcusyn软件分析计算联合用药指数(CI),并确定联合用药的浓度.②U266细胞分为细胞
目的 建立大鼠全身暴露动态吸入一氧化二氮(N2O)模型与电生理遥测联用系统,探讨吸入N2O对清醒大鼠电生理指标的影响.方法 基于空气动力学原理,采用可被电生理遥测信号穿透的有机玻璃建立大鼠全身暴露动态吸入N2O装置;雄性SD大鼠分为空气对照组及30%,50%和70%N2O组,利用生理信号无线遥测仪连续采集吸入前后清醒大鼠的血压、体温、心电(心率、R波、P波、T波、QT间期、QRS间期和PR间期)和脑电(δ波、θ波、α波、β波和γ波)参数变化以及波形图变化.结果 与空气对照组相比,50%和70%N2O组大鼠
相思子毒素是一类来源于植物的Ⅱ型核糖体失活蛋白,能抑制真核细胞的蛋白质合成,引起细胞死亡.该毒素来源广泛,易提取,毒性强且缺乏有效的解毒剂,已经被美国确定为B类生物战剂.相思子毒素依靠其B链入胞、A链作用于核糖体RNA发挥脱嘌呤作用,在不同细胞模型中通过激活不同的信号通路诱导细胞凋亡.基于特异性抗体的免疫学检测方法是检测相思子毒素的主要手段,如酶联免疫吸附法和电化学发光法,能检测复杂环境中的相思子毒素,最低检出限可达0.5μg·L-1;此外,基于质谱法和核酸适配体的检测方法也可高效、灵敏地定量分析待测样品
有机磷化合物(OP)是在磷(膦)骨架上形成的复杂多样的结构,部分具有剧毒和高毒性.如军用制式神经性毒剂(NA)和有机磷农药等,对人类健康和生命造成了严重威胁.OP的胆碱酯酶(ChE)动力学研究是其毒性机制和抗毒药物研究的重要基础.本文在文献计量聚类分析的基础上,主要针对NA和部分有机磷农药,论述了OP抑制ChE的反应机制和胆碱酯酶动力学研究方法,重点总结了不同结构OP和不同种属ChE的动力学特征,特别针对OP对人ChE的抑制、老化与自发重活化动力学特征与模型、肟类重活化剂的重活化动力学特征和新型重活化剂的
动脉粥样硬化(AS)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始于动脉壁中低密度脂蛋白的沉积和积累,进而引起免疫细胞活化,包括单核细胞聚集、浸润、M1/M2巨噬细胞分化和淋巴细胞分化等.免疫细胞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可调节促炎和抗炎反应之间的平衡,调节AS病变的进一步发展和稳定,在AS病理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因此,以免疫细胞活性为靶点可能开发出更具选择性和较小危害性的AS干预措施,同时保持宿主防御机制.中药方剂、组分和单体具有抗炎、调节血脂、改善血管微循环等多种作用,显示出治疗AS的巨大潜力,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其中益气活血
目的:分析右美托咪定门静脉预处理对肝部分切除术患者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炎症反应及氧化应激的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2月-2020年1月全身麻醉下肝部分切除术105例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组,每组35例.A组在门静脉游离后经门静脉输注1.0μg/kg右美托咪定,B组在门静脉游离后经颈内静脉输注1.0 μg/kg右美托咪定,C组在门静脉游离后经颈内静脉输注等量0.9%氯化钠注射液.三组于肝门阻断前10 min (T0)以及肝门开放后1 h(T1)、6h (T2)、12 h (T3)采集颈内静脉
目的:基于TLR4/NF-κB探讨“金汁”粪菌移植(FMT)干预溃疡性结肠炎(UC)小鼠的机制.方法:选取29只野生型雄性清洁级C57BL/10小鼠为研究对象.随机选取7只作为对照组,其余22只大鼠采用葡聚糖酸钠诱导法建立野生型小鼠UC模型.将这22只大鼠分为造模对照组(n=12)和FMT干预组(n=10),分别给予PBS液、粪菌液灌肠干预处理.另选取5只野生型雄性清洁级C57BL/10小鼠作为粪菌移植供体来源.观察三组小鼠结肠组织TLR4、NF-κB (p65)表达水平,观察三组小鼠结肠组织中下游细胞因
目的:探讨环状RNA PVT1(circPVT1)在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组织和血液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在NSCLC早期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68例NSCLC患者作为病例组,另选取同期于本院进行体检的68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病例组的肺癌组织与癌旁正常组织及两组血清circPVT1表达情况,分析circPVT1表达水平及其与NSCL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应用ROC曲线分析circPVT1对于NSCLC早期诊断的应用价值.结果:病例组肺癌组织
目的:研究3.0T磁共振血管壁成像技术(MR-VWI)在缺血性脑卒中(CIS)颅内动脉斑块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0年6月本院收治的62例CIS患者临床资料,均行颅内动脉MR-VWI检查,按斑块与缺血区责任动脉关系划分为责任动脉斑块组、非责任动脉斑块组.分析责任及非责任动脉斑块MR-VWI特征.结果:62例患者中共存在248处斑块,其中责任动脉斑块与非责任动脉斑块分别为87处(35.08%)、161处(64.92%).责任斑块与非责任动脉斑块的管腔狭窄程度、斑块位置及强化情况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