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 分析单双侧去大骨瓣减压术治疗广泛脑挫裂伤并脑疝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2015年3月-2017年1月治疗的广泛性脑裂伤并脑疝资料100例,将其设为对照组(50例)、观察组(50例),前者以单侧去大骨瓣减压术,后者以双侧去大骨瓣手术,比较两组手术效果。结果 观察组康复率53.99%较对照组21.99%高,死亡率12.01%、并发症率10.01%较对照组42.01%低、26.01%低(P<0.05)。结论 双侧去大骨瓣减压手术能有效提高广泛性脑挫裂伤伴随脑疝患者存活效率,减少并发症。
【关键词】 单双侧去大骨瓣减压术 脑挫裂伤 脑疝
广泛性脑挫裂伤是临床常见颅脑外伤疾病,其主要由外力冲击导致脑组织挫伤出血及肿胀而引起颅内压增高,进而诱发脑疝,损伤神经系统[1]。目前,临床治疗脑挫裂伤合并脑疝疾病多以降颅压和解除脑干组织压迫为主,能有效减轻脑神经障碍,提高生存质量。其常用手术为单、双侧去大骨瓣减压术,本研究现就此两种术式取得的结果进行分析,并陈述如下。
1 资料方法
1.1 基础资料 收集2015年3月-2017年1月治疗的100例广泛性脑裂伤并脑疝资料,所有手术均取得患者及医学委员会同意书。纳入标准:①均经X线片、CT诊断确诊;②基础资料完善;排除标准:①心肝肾障碍疾病;②精神疾病史;③手术禁忌。患者分为对照组(50例)、观察组(50例),前者男30例、女20例,年龄16-62岁,平均(39.74±2.35)岁;致伤原因:车祸21例、坠落伤17例、跌伤12例;后者男29例、女21例,年龄17-63岁,平均(40.23±2.49)岁;致伤原因:车祸19例、坠落伤18例、跌伤13例。两组基数资料未有明显高度差异(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颅内降压、备皮、消毒、铺巾和麻醉。观察组行双侧去骨瓣:于颧弓两侧耳屏上缘行0.5-1cm切口,经耳廓上方绕至顶结节后约1 cm处,转向顶汇中线,将皮肌瓣翻至眉弓,于顶部骨瓣、病灶、脑疝优势侧硬膜行2~3 cm切口,清除血肿和挫裂组织;咬除病灶或脑疝处1/3的蝶骨嵴,切除部分额骨、颞骨鳞部,适当缩小减压侧骨瓣,保留骨桥,将两侧骨瓣硬膜悬吊后,打开病灶或脑疝一侧硬膜及其对侧硬膜,清扫血肿和挫裂组织,酌情切除病灶或脑疝优势侧额极、侧颞极,对窦前损伤患者,结扎损伤组织并切断,然后以胶原海绵覆盖,于硬膜下留置导管,并分层缝合切口。对照组取病灶或脑疝优势侧行去骨瓣减压,清扫血肿及挫裂组织,对明显膨出及关颅凼难侧行颞极、额极减压,然后封闭脑组织,留置导管,缝合切口。两组术后均行降颅压、冬眠低温和营养神经治疗,48h内观察引流情况。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疗效判断:①恢复良好,意识、行为能力正常;②重度残疾,精神障碍,活动功能减弱;③植物生存;④死亡。并发症有肺部感染、颅内感染、脑梗死。
1.4 统计方法 选择SPSS 20.0软件统计分析数据,计量资料选用“x±s”表示,组间数据比较以t测定,例数以n表示,组间率(%)比较以x2测定,P<0.05显示差异具统计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治疗效果 对照组康复率21.99%较观察组53.99%低,死亡率42.01%较观察组12.01%高(P<0.05),见表1。
2.2 比较两组并发症 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26.01%较观察组10.01%高(P<0.05),见表2。
3 讨论
广泛性脑挫裂伤多表现为局部脑组织血流改变和神经功能异常,且多合并颅内感染、脑水肿、肺部感染、颅内压增高及脑梗死等并发症,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2]。目前,颅内压解除、血肿和坏死组织清除是颅脑外伤治疗的基本原则,对此,临床多以骨瓣或骨窗开颅为主,以降低颅内压,清除病灶,缓解脑神经压迫和预防神经障碍[3]。但此手术视野小,病灶清除率低,易损伤正常组织,增加颅脑神经损伤。本结果显示,观察组康復率53.99%较对照组21.99%高,死亡率12.01%和并发症率10.01%较对照组42.01%、26.01%低。由此证实,双侧去大骨瓣减压手术治疗广泛性脑挫裂伤并脑疝效果显著,能有效提高患者康复效率,降低死亡率。此结果与宋广金文献[4]结果相似。大骨瓣去除减压手术能够快速降低患者颅内压,减轻脑组织损伤程度,避免或减少其他并发症。与常规骨瓣手术相比,其术野暴露充分,利于颅内操作;减压充分,止血快速,输血量少,可预防或减少正常脑组织损伤,以最大限度降低患者死亡机率,提高生存质量[5]。此外,双侧去大骨瓣减压手术对患者机体损伤大,对此,临床医师需熟练掌握患者手术特征,并予以对症预防治疗,以有效提高患者生存机率。
综上所述,以双侧去大骨瓣减压术治疗广泛性脑挫裂伤合并脑疝效果显著,能有效提高患者存活率,并发症少,具手术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张泰,翟博智.双额叶脑挫裂伤并发中央型脑疝手术疗效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2015,24(8):41-42.
[2]黄清.改良去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52例临床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2013,29(12):124-126.
[3]王文杰,司文,李庆龙.冠状前半颅开颅在对冲性双侧额叶脑挫裂伤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24):32-33.
【关键词】 单双侧去大骨瓣减压术 脑挫裂伤 脑疝
广泛性脑挫裂伤是临床常见颅脑外伤疾病,其主要由外力冲击导致脑组织挫伤出血及肿胀而引起颅内压增高,进而诱发脑疝,损伤神经系统[1]。目前,临床治疗脑挫裂伤合并脑疝疾病多以降颅压和解除脑干组织压迫为主,能有效减轻脑神经障碍,提高生存质量。其常用手术为单、双侧去大骨瓣减压术,本研究现就此两种术式取得的结果进行分析,并陈述如下。
1 资料方法
1.1 基础资料 收集2015年3月-2017年1月治疗的100例广泛性脑裂伤并脑疝资料,所有手术均取得患者及医学委员会同意书。纳入标准:①均经X线片、CT诊断确诊;②基础资料完善;排除标准:①心肝肾障碍疾病;②精神疾病史;③手术禁忌。患者分为对照组(50例)、观察组(50例),前者男30例、女20例,年龄16-62岁,平均(39.74±2.35)岁;致伤原因:车祸21例、坠落伤17例、跌伤12例;后者男29例、女21例,年龄17-63岁,平均(40.23±2.49)岁;致伤原因:车祸19例、坠落伤18例、跌伤13例。两组基数资料未有明显高度差异(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颅内降压、备皮、消毒、铺巾和麻醉。观察组行双侧去骨瓣:于颧弓两侧耳屏上缘行0.5-1cm切口,经耳廓上方绕至顶结节后约1 cm处,转向顶汇中线,将皮肌瓣翻至眉弓,于顶部骨瓣、病灶、脑疝优势侧硬膜行2~3 cm切口,清除血肿和挫裂组织;咬除病灶或脑疝处1/3的蝶骨嵴,切除部分额骨、颞骨鳞部,适当缩小减压侧骨瓣,保留骨桥,将两侧骨瓣硬膜悬吊后,打开病灶或脑疝一侧硬膜及其对侧硬膜,清扫血肿和挫裂组织,酌情切除病灶或脑疝优势侧额极、侧颞极,对窦前损伤患者,结扎损伤组织并切断,然后以胶原海绵覆盖,于硬膜下留置导管,并分层缝合切口。对照组取病灶或脑疝优势侧行去骨瓣减压,清扫血肿及挫裂组织,对明显膨出及关颅凼难侧行颞极、额极减压,然后封闭脑组织,留置导管,缝合切口。两组术后均行降颅压、冬眠低温和营养神经治疗,48h内观察引流情况。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疗效判断:①恢复良好,意识、行为能力正常;②重度残疾,精神障碍,活动功能减弱;③植物生存;④死亡。并发症有肺部感染、颅内感染、脑梗死。
1.4 统计方法 选择SPSS 20.0软件统计分析数据,计量资料选用“x±s”表示,组间数据比较以t测定,例数以n表示,组间率(%)比较以x2测定,P<0.05显示差异具统计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治疗效果 对照组康复率21.99%较观察组53.99%低,死亡率42.01%较观察组12.01%高(P<0.05),见表1。
2.2 比较两组并发症 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26.01%较观察组10.01%高(P<0.05),见表2。
3 讨论
广泛性脑挫裂伤多表现为局部脑组织血流改变和神经功能异常,且多合并颅内感染、脑水肿、肺部感染、颅内压增高及脑梗死等并发症,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2]。目前,颅内压解除、血肿和坏死组织清除是颅脑外伤治疗的基本原则,对此,临床多以骨瓣或骨窗开颅为主,以降低颅内压,清除病灶,缓解脑神经压迫和预防神经障碍[3]。但此手术视野小,病灶清除率低,易损伤正常组织,增加颅脑神经损伤。本结果显示,观察组康復率53.99%较对照组21.99%高,死亡率12.01%和并发症率10.01%较对照组42.01%、26.01%低。由此证实,双侧去大骨瓣减压手术治疗广泛性脑挫裂伤并脑疝效果显著,能有效提高患者康复效率,降低死亡率。此结果与宋广金文献[4]结果相似。大骨瓣去除减压手术能够快速降低患者颅内压,减轻脑组织损伤程度,避免或减少其他并发症。与常规骨瓣手术相比,其术野暴露充分,利于颅内操作;减压充分,止血快速,输血量少,可预防或减少正常脑组织损伤,以最大限度降低患者死亡机率,提高生存质量[5]。此外,双侧去大骨瓣减压手术对患者机体损伤大,对此,临床医师需熟练掌握患者手术特征,并予以对症预防治疗,以有效提高患者生存机率。
综上所述,以双侧去大骨瓣减压术治疗广泛性脑挫裂伤合并脑疝效果显著,能有效提高患者存活率,并发症少,具手术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张泰,翟博智.双额叶脑挫裂伤并发中央型脑疝手术疗效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2015,24(8):41-42.
[2]黄清.改良去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52例临床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2013,29(12):124-126.
[3]王文杰,司文,李庆龙.冠状前半颅开颅在对冲性双侧额叶脑挫裂伤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24):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