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04-0182-02
每年的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而今年的主题是“控制糖尿病,刻不容缓!”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日趋紧张的生活节奏以及少动多坐的生活方式等诸多因素,全球糖尿病发病率增长迅速,糖尿病已经成为继肿瘤、心血管病变之后第三大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目前全球糖尿病患者已超过1.2亿人,我国患者人群居世界第二,目前中国的糖尿病发病率高达9.6%,未来50年内糖尿病仍将是中国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从调查数据看中国的糖尿病现状已非常严峻内,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范围糖尿病增长最快的地区并且成为世界糖尿病第一大国。
1 目前中国糖尿病的流行特点
1.1 患病率急剧增加
近30年来,我国糖尿病患病率显著增加,1980年全人群糖尿病患病率为0.7%,1994-1995年间全国19省市21万人群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25-64岁年龄段糖尿病的患病率为2.5%。最近10年糖尿病流行情况更为严重,2007-08年,在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组织下,在全国14个省市进行了糖尿病的流行病学调查。通过加权分析,在考虑性别、年龄、城乡分布和地区差别的因素后,估计我国20岁以上的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为9.7%,中国成人糖尿病总数达9240万,其中农村4310万,城市4930万左右。我国可能已成为糖尿病患病人数最多的国家。
1.2 2型糖尿病是糖尿病人群的主体
我国患病人群中以2型糖尿病为主,所占比例达到93.7%,1型糖尿病约占5%,其它类型糖尿病仅占0.7%;城市妊娠糖尿病的患病率接近5%。并且存在大量血糖升高但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者。他们的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或服糖后2小时血糖介于正常血糖与糖尿病诊断标准之间。糖尿病学界把这类人称为糖调节受损(impaired glucose regulation,IGR)者。糖调节受损者是糖尿病患者的后备军,他们的大量存在,预示着糖尿病爆发性流行的趋势还在继续发展。
1.3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病率很高
2001年全国首次住院糖尿病患者慢性并发症调查显示,我国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病率很高,1/2的1型糖尿病患者和2/3的2型糖尿病患者至少有一种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慢性并发症调查组报告住院2型糖尿病并发症患病率分别为:高血压34.2%,脑血管病12.6%,心血管病17.1%,下肢血管病5.2%。对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所需的医疗支出,占糖尿病医疗费用中最主要部分。
1.4 发病年龄年轻化
糖尿病越来越年轻化,很多糖尿病患者都是作为社会顶梁柱的青壮年,他们忙于工作而缺乏运动,甚至连每年体检都忙得没时间参加;不规律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使得糖尿病已步步逼近他们,往往等病情较严重时才就诊。
1.5 儿童糖尿病的增加
儿童期糖尿病是指15岁以前发生的糖尿病,绝大多数为1型糖尿病,少数为2型糖尿病。儿童期1型糖尿病(IDDM):大部分由于病毒感染等因素导致自身免疫反应破坏了胰岛细胞,不能正常分泌胰岛素。发病时患者年龄幼小,一旦确诊,需终身注射胰岛素。儿童期2型糖尿病(MODY):生活环境因素改变、长期摄取过多的能量和缺少运动是儿童期2型糖尿病发病率增高的重要原因。研究表明:80%的糖尿病患者体重较标准体重超出20%以上。肥胖不一定患糖尿病,但肥胖是患2型糖尿病的高危因素之一。当代青少年的高能量、高脂肪的饮食结构,超负荷的学习和缺少体育运动的生活方式等诸多因素,是2型糖尿病在儿童、青少年群体中的发病率不断增加的重要原因。
1.6 农村糖尿病患病率的增加
目前农村糖尿病发病率呈显著上升趋势,乡村城市化、饮食快餐化、工作自动化的生活方式改变使2型糖尿病以惊人的速度在农村蔓延,“城乡差别”明显减小。农村患病率已接近城市,且有超过城市之势。
2 我国糖尿病防治工作所面临的问题
⑴ 健康教育工作深度和普及面不够。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普遍存在,群众无定期体检意识,对肥胖及糖尿病防治知识欠缺。不能做到早发现,不能做到早诊断及早治疗。⑵糖尿病总体防治水平较低。绝大部分地区还是以大中型医院为基础的诊断和治疗服务,重治疗、轻预防的现象还很普遍。仅关注血糖,对饮食控制及运动治疗的重要性不够了解,不重视其他代谢指标的控制。⑶没有建立糖尿病规范化治疗和管理的机制和模式。仅有少数大型综合医院可以做到糖尿病的综合强化治疗,基层医院和医生的糖尿病诊治仍处于很低水平,基层卫生机构在糖尿病防治工作中没有发挥应有作用,致使糖尿病诊断率低,治疗达标率低,并发症及死亡率高。⑷糖尿病防治的人力资源缺乏,防治人员的知识和技能不足。需要各地区医院及卫生部门加强对医务人员糖尿病知识的教育培训工作。⑸在糖尿病治疗方面存在治疗不及时、治疗方法的不规范,不能做到合理用药治疗。患者擅自停药、频繁换药、从众心理、拒绝胰岛素、饮食及运动等存在误区。尽管尽早使用胰岛素已成为全球医生的共识,但在中国,有至少25%的糖尿病患者应该用胰岛素治疗而没用,在中国糖尿病患者注射胰岛素的时间普遍较晚。
3 糖尿病的三级预防措施
3.1 糖尿病的一级预防
一级预防目的是预防糖尿病的发生,主要在社区完成。在政府有关部门领导和支持下,需要社会各有关方面的帮助和支持,加强社会的组织和动员,加强新闻媒体的法制与道德建设。在一般人群中宣传糖尿病防治知识,抵御肥胖要从小做起;树立正确的进食观,提倡科学的生活方式。糖尿病虽存在一定的遗传因素,但关键是生活和环境因素。热量过度摄入、营养过剩、肥胖、缺少运动是发病的重要原因。在高危人群如糖耐量受损、肥胖的患者中,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好健康体检工作,适当开展药物预防以减少糖尿病的发病率。提高专业人员的技能,创造一个支持健康的社会环境。
3.2 糖尿病的二级预防
二级预防的目的是对糖尿病患者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是在综合性医院糖尿病专科指导下,使糖尿病患者得到更好的管理、教育、护理保健与治疗。各地市医学会应担负起对基层医师的培训和再教育任务,在重点人群中开展糖尿病筛查,定期测量血糖,以尽早发现无症状性糖尿病。血糖测定应列入中老年常规的体检项目,即使一次正常者,仍要定期测定。凡有糖尿病蛛丝马迹可寻者,如有皮肤感觉异常、性功能减退、视力不佳、多尿、白内障等,更要及时去测定和仔细鉴别,尽早诊断,争得早期治疗的宝贵时间。对已确诊的病人严格进行血糖监测工作,定期进行糖尿病并发症以及相关疾病的筛查,了解病人有无糖尿病并发症以及有关的疾病或代谢紊乱的发生,如高血压、肾功受损、血脂紊乱或心脑血管疾病等,以加强综合治疗措施,全面达到治疗的目标,减轻糖尿病给个人及社会造成的经济负担。
3.3 糖尿病的三级预防
三级预防的目的是对已经出现糖尿病慢性合并症的患者加强监测,做到早期发现,减少糖尿病的致残率和致死率,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早期预防是其要点,晚期疗效往往不佳。三级防治需要多学科的共同努力,社区医疗单位的关心、督促与随访帮助,需要综合防治与专科医疗相结合,确保患者得到合理经济的有效治疗。
糖尿病是一种严重影响现代人们生活质量的慢性疾病,糖尿病的防治工作任重而道远,医务工作者及全社会都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做好防治工作,在人们日常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人们的身体健康水平也得到提高,最大限度的降低发病率及致残致死率,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1] 中国2型糖尿病指南 2010年版
[2] 程灏珠.实用内科学(第11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944-968.
[3] 张力辉,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临床用药[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3.
每年的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而今年的主题是“控制糖尿病,刻不容缓!”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日趋紧张的生活节奏以及少动多坐的生活方式等诸多因素,全球糖尿病发病率增长迅速,糖尿病已经成为继肿瘤、心血管病变之后第三大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目前全球糖尿病患者已超过1.2亿人,我国患者人群居世界第二,目前中国的糖尿病发病率高达9.6%,未来50年内糖尿病仍将是中国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从调查数据看中国的糖尿病现状已非常严峻内,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范围糖尿病增长最快的地区并且成为世界糖尿病第一大国。
1 目前中国糖尿病的流行特点
1.1 患病率急剧增加
近30年来,我国糖尿病患病率显著增加,1980年全人群糖尿病患病率为0.7%,1994-1995年间全国19省市21万人群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25-64岁年龄段糖尿病的患病率为2.5%。最近10年糖尿病流行情况更为严重,2007-08年,在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组织下,在全国14个省市进行了糖尿病的流行病学调查。通过加权分析,在考虑性别、年龄、城乡分布和地区差别的因素后,估计我国20岁以上的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为9.7%,中国成人糖尿病总数达9240万,其中农村4310万,城市4930万左右。我国可能已成为糖尿病患病人数最多的国家。
1.2 2型糖尿病是糖尿病人群的主体
我国患病人群中以2型糖尿病为主,所占比例达到93.7%,1型糖尿病约占5%,其它类型糖尿病仅占0.7%;城市妊娠糖尿病的患病率接近5%。并且存在大量血糖升高但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者。他们的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或服糖后2小时血糖介于正常血糖与糖尿病诊断标准之间。糖尿病学界把这类人称为糖调节受损(impaired glucose regulation,IGR)者。糖调节受损者是糖尿病患者的后备军,他们的大量存在,预示着糖尿病爆发性流行的趋势还在继续发展。
1.3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病率很高
2001年全国首次住院糖尿病患者慢性并发症调查显示,我国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病率很高,1/2的1型糖尿病患者和2/3的2型糖尿病患者至少有一种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慢性并发症调查组报告住院2型糖尿病并发症患病率分别为:高血压34.2%,脑血管病12.6%,心血管病17.1%,下肢血管病5.2%。对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所需的医疗支出,占糖尿病医疗费用中最主要部分。
1.4 发病年龄年轻化
糖尿病越来越年轻化,很多糖尿病患者都是作为社会顶梁柱的青壮年,他们忙于工作而缺乏运动,甚至连每年体检都忙得没时间参加;不规律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使得糖尿病已步步逼近他们,往往等病情较严重时才就诊。
1.5 儿童糖尿病的增加
儿童期糖尿病是指15岁以前发生的糖尿病,绝大多数为1型糖尿病,少数为2型糖尿病。儿童期1型糖尿病(IDDM):大部分由于病毒感染等因素导致自身免疫反应破坏了胰岛细胞,不能正常分泌胰岛素。发病时患者年龄幼小,一旦确诊,需终身注射胰岛素。儿童期2型糖尿病(MODY):生活环境因素改变、长期摄取过多的能量和缺少运动是儿童期2型糖尿病发病率增高的重要原因。研究表明:80%的糖尿病患者体重较标准体重超出20%以上。肥胖不一定患糖尿病,但肥胖是患2型糖尿病的高危因素之一。当代青少年的高能量、高脂肪的饮食结构,超负荷的学习和缺少体育运动的生活方式等诸多因素,是2型糖尿病在儿童、青少年群体中的发病率不断增加的重要原因。
1.6 农村糖尿病患病率的增加
目前农村糖尿病发病率呈显著上升趋势,乡村城市化、饮食快餐化、工作自动化的生活方式改变使2型糖尿病以惊人的速度在农村蔓延,“城乡差别”明显减小。农村患病率已接近城市,且有超过城市之势。
2 我国糖尿病防治工作所面临的问题
⑴ 健康教育工作深度和普及面不够。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普遍存在,群众无定期体检意识,对肥胖及糖尿病防治知识欠缺。不能做到早发现,不能做到早诊断及早治疗。⑵糖尿病总体防治水平较低。绝大部分地区还是以大中型医院为基础的诊断和治疗服务,重治疗、轻预防的现象还很普遍。仅关注血糖,对饮食控制及运动治疗的重要性不够了解,不重视其他代谢指标的控制。⑶没有建立糖尿病规范化治疗和管理的机制和模式。仅有少数大型综合医院可以做到糖尿病的综合强化治疗,基层医院和医生的糖尿病诊治仍处于很低水平,基层卫生机构在糖尿病防治工作中没有发挥应有作用,致使糖尿病诊断率低,治疗达标率低,并发症及死亡率高。⑷糖尿病防治的人力资源缺乏,防治人员的知识和技能不足。需要各地区医院及卫生部门加强对医务人员糖尿病知识的教育培训工作。⑸在糖尿病治疗方面存在治疗不及时、治疗方法的不规范,不能做到合理用药治疗。患者擅自停药、频繁换药、从众心理、拒绝胰岛素、饮食及运动等存在误区。尽管尽早使用胰岛素已成为全球医生的共识,但在中国,有至少25%的糖尿病患者应该用胰岛素治疗而没用,在中国糖尿病患者注射胰岛素的时间普遍较晚。
3 糖尿病的三级预防措施
3.1 糖尿病的一级预防
一级预防目的是预防糖尿病的发生,主要在社区完成。在政府有关部门领导和支持下,需要社会各有关方面的帮助和支持,加强社会的组织和动员,加强新闻媒体的法制与道德建设。在一般人群中宣传糖尿病防治知识,抵御肥胖要从小做起;树立正确的进食观,提倡科学的生活方式。糖尿病虽存在一定的遗传因素,但关键是生活和环境因素。热量过度摄入、营养过剩、肥胖、缺少运动是发病的重要原因。在高危人群如糖耐量受损、肥胖的患者中,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好健康体检工作,适当开展药物预防以减少糖尿病的发病率。提高专业人员的技能,创造一个支持健康的社会环境。
3.2 糖尿病的二级预防
二级预防的目的是对糖尿病患者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是在综合性医院糖尿病专科指导下,使糖尿病患者得到更好的管理、教育、护理保健与治疗。各地市医学会应担负起对基层医师的培训和再教育任务,在重点人群中开展糖尿病筛查,定期测量血糖,以尽早发现无症状性糖尿病。血糖测定应列入中老年常规的体检项目,即使一次正常者,仍要定期测定。凡有糖尿病蛛丝马迹可寻者,如有皮肤感觉异常、性功能减退、视力不佳、多尿、白内障等,更要及时去测定和仔细鉴别,尽早诊断,争得早期治疗的宝贵时间。对已确诊的病人严格进行血糖监测工作,定期进行糖尿病并发症以及相关疾病的筛查,了解病人有无糖尿病并发症以及有关的疾病或代谢紊乱的发生,如高血压、肾功受损、血脂紊乱或心脑血管疾病等,以加强综合治疗措施,全面达到治疗的目标,减轻糖尿病给个人及社会造成的经济负担。
3.3 糖尿病的三级预防
三级预防的目的是对已经出现糖尿病慢性合并症的患者加强监测,做到早期发现,减少糖尿病的致残率和致死率,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早期预防是其要点,晚期疗效往往不佳。三级防治需要多学科的共同努力,社区医疗单位的关心、督促与随访帮助,需要综合防治与专科医疗相结合,确保患者得到合理经济的有效治疗。
糖尿病是一种严重影响现代人们生活质量的慢性疾病,糖尿病的防治工作任重而道远,医务工作者及全社会都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做好防治工作,在人们日常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人们的身体健康水平也得到提高,最大限度的降低发病率及致残致死率,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1] 中国2型糖尿病指南 2010年版
[2] 程灏珠.实用内科学(第11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944-968.
[3] 张力辉,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临床用药[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