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在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创新对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这对学校的教育来说是一种挑战。培养的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至关重要,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让中学生把语文知识和实践能力融会贯通,深化知识,培养创新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8-0039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已成为现时代最具号召力的字眼,青少年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关键时期,语文教学又是其他课程学习的基础,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该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质疑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要从培养学生质疑开始。古人说:“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有意识有目的地让学生有疑可质,有疑敢质,引导学生善于质疑解难,质疑就是发现,发现是成功的一半,是获得创见的第一关,只有善于发现并善于解决问题才能达到成功的彼岸。例如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句话时,有的学生提出“似乎”是好像的意思,表猜测;“确凿”是确实之意,表肯定,它们是不是自相矛盾?我认为这问题提得有价值,就让大家展开讨论。石击浪起,学生爆发了思维的火花,讨论热烈,各抒己见,学生们争辩得面红耳赤,但问题越辩越明确,最后达成共识,一致认为并不矛盾,它是为了表达两种意思。对最末次的相见来说,已经隔了七八年,印象已经淡薄,故用了不肯定语气。然而,追忆童年时的生活,却又历历在目,故又用肯定的语气。通过这样的讨论,学生们不仅对这句话的理解更全面更深刻了,而且还明白了有疑可质,才有进步的道理。
教学中还应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精神。教师要多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疑难问题,鼓励学生积极争辩,鼓励学生大胆向老师提问,鼓励学生破除迷信,敢于对课本、对参考书、对实验原理、过程、仪器的缺点提出疑问,进行批判。正所谓 “尽信书不如无书”,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然而,由于受几千年的儒家思想和传统教育制度的影响,我国学生普遍质疑能力差。一是不敢质疑。“师者,父也”,其“传道、授业、解惑”一直是与绝对权威联系在一起,直到今天,仍有不少教师把学生质疑当作对自己尊严的侵犯;二是不能质疑。现行教材体系讲究标准和统一,在关系“分数”大计上谁敢造次? 因此,教师必须创设民主、和谐的良好教学氛围,努力造就一种畅所欲言的有利环境,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激发创新思维
学习的过程是学生思维形成、训练、成熟的过程,呆板的灌输不利于思维发展。陶行知先生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于教学生学。” 教师要从教会学生出发,改变那种让学生跟在自己后面亦步亦趋的习惯,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运用启发性教学,循循善诱,以旧导新,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发展思维和智能,把创新思维的训练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应经常用“看谁的想法新”、“谁有别人不一样的想法” 等导语激发学生想出新办法,想出新点子,要求学生思维不拘一格,要“独”、“特”、“新”。
三、开展各种活动,通过创造想象,培养创新能力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丰富的想象是创造的翅膀,无论是创造想象还是再创造想象,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进行创新和掌握知识都是非常重要的。而丰富多彩的活动,则为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因此,语文教学应开展各种课内外活动。如语文课上,鼓励学生争当创新能手,设计课文的上法;劳技课上,鼓励学生动手设计小制作;看一幅画,听一段音乐,根据画面,想象意境,写篇想象作文。比如,在指导学生描写春天景色特点的作文时,教师首先出示关于描写春天画面的图画,然后说:“同学们,你们能用眼睛看到图上的春天,也一定能用耳朵听到春天的来临吧。”然后提出听音乐的要求:①能听到什么声音;②听到这些声音后,你们想象看到什么?教师放录音,学生注意听。听完后,教师让学生说说所听到的各种声音,想象这些声音表现什么样的情景。教师接着说:“除了听到以外,你还可以想象到哪些景象?”引导学生想象,发挥创造性,联想到春天的更多更好的生活画面。这样既陶冶了学生情操,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教师还要多带学生接触外面世界,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大胆创新的能力。如组织学生爬山,野炊等活动,写出多彩多姿的作文;组织各种比赛活动,如演讲比赛、讲故事比赛、成语接龙等,既使学生所学知识得以运用,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语文教学内容丰富,练习形式多样,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广阔天地。我们要运用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达到“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境界。
(责任编辑韦淑红)
[关键词]语文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8-0039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已成为现时代最具号召力的字眼,青少年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关键时期,语文教学又是其他课程学习的基础,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该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质疑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要从培养学生质疑开始。古人说:“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有意识有目的地让学生有疑可质,有疑敢质,引导学生善于质疑解难,质疑就是发现,发现是成功的一半,是获得创见的第一关,只有善于发现并善于解决问题才能达到成功的彼岸。例如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句话时,有的学生提出“似乎”是好像的意思,表猜测;“确凿”是确实之意,表肯定,它们是不是自相矛盾?我认为这问题提得有价值,就让大家展开讨论。石击浪起,学生爆发了思维的火花,讨论热烈,各抒己见,学生们争辩得面红耳赤,但问题越辩越明确,最后达成共识,一致认为并不矛盾,它是为了表达两种意思。对最末次的相见来说,已经隔了七八年,印象已经淡薄,故用了不肯定语气。然而,追忆童年时的生活,却又历历在目,故又用肯定的语气。通过这样的讨论,学生们不仅对这句话的理解更全面更深刻了,而且还明白了有疑可质,才有进步的道理。
教学中还应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精神。教师要多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疑难问题,鼓励学生积极争辩,鼓励学生大胆向老师提问,鼓励学生破除迷信,敢于对课本、对参考书、对实验原理、过程、仪器的缺点提出疑问,进行批判。正所谓 “尽信书不如无书”,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然而,由于受几千年的儒家思想和传统教育制度的影响,我国学生普遍质疑能力差。一是不敢质疑。“师者,父也”,其“传道、授业、解惑”一直是与绝对权威联系在一起,直到今天,仍有不少教师把学生质疑当作对自己尊严的侵犯;二是不能质疑。现行教材体系讲究标准和统一,在关系“分数”大计上谁敢造次? 因此,教师必须创设民主、和谐的良好教学氛围,努力造就一种畅所欲言的有利环境,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激发创新思维
学习的过程是学生思维形成、训练、成熟的过程,呆板的灌输不利于思维发展。陶行知先生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于教学生学。” 教师要从教会学生出发,改变那种让学生跟在自己后面亦步亦趋的习惯,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运用启发性教学,循循善诱,以旧导新,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发展思维和智能,把创新思维的训练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应经常用“看谁的想法新”、“谁有别人不一样的想法” 等导语激发学生想出新办法,想出新点子,要求学生思维不拘一格,要“独”、“特”、“新”。
三、开展各种活动,通过创造想象,培养创新能力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丰富的想象是创造的翅膀,无论是创造想象还是再创造想象,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进行创新和掌握知识都是非常重要的。而丰富多彩的活动,则为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因此,语文教学应开展各种课内外活动。如语文课上,鼓励学生争当创新能手,设计课文的上法;劳技课上,鼓励学生动手设计小制作;看一幅画,听一段音乐,根据画面,想象意境,写篇想象作文。比如,在指导学生描写春天景色特点的作文时,教师首先出示关于描写春天画面的图画,然后说:“同学们,你们能用眼睛看到图上的春天,也一定能用耳朵听到春天的来临吧。”然后提出听音乐的要求:①能听到什么声音;②听到这些声音后,你们想象看到什么?教师放录音,学生注意听。听完后,教师让学生说说所听到的各种声音,想象这些声音表现什么样的情景。教师接着说:“除了听到以外,你还可以想象到哪些景象?”引导学生想象,发挥创造性,联想到春天的更多更好的生活画面。这样既陶冶了学生情操,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教师还要多带学生接触外面世界,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大胆创新的能力。如组织学生爬山,野炊等活动,写出多彩多姿的作文;组织各种比赛活动,如演讲比赛、讲故事比赛、成语接龙等,既使学生所学知识得以运用,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语文教学内容丰富,练习形式多样,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广阔天地。我们要运用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达到“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境界。
(责任编辑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