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首最近的教育新闻,最令人震惊的恐怕就是安徽怀远小学生被逼喝尿事件。
据报道,仅仅7名学生的班级,就像一个王国。13岁的副班长小赐,被班主任赋予检查作业、监督背书的权力。然而,就是通过这点权力,从二年级开始到现在,他向包括正班长在内的6个孩子累计索要3万多元。钱没给够,就逼迫对方喝尿吃粪。
校园暴力,一如戛纳获奖电影《大象》结尾处那大团大团的乌云,依然笼罩在教育的天空。
日前,在南宁某学校,十几名学生围殴一名女生。打她的十几个同龄学生里有3个是她的同班同学;在深圳龙岗区某学校,7名八年级学生和其他校外人员通过网络约架,并在学校门口群殴。
不仅是学生之间,有时教师也对学生暴力相向。近日,河北省安平县黄城乡某小学一名女老师体罚多名学生,在讲台上分别对几名学生揪耳朵、捶打、掌掴。湖南安仁县龙市乡某小学六年级两个寝室的男生,午休期间由于在寝室打闹,被值日副校长叫到操场罚跪4分钟。
都说百年修得同窗读,同学一场为何要大打出手?本应互敬互爱的师生之间,又何以到了相煎太急的地步?客观来看,尽管校园暴力并没有“遍地开花”,但这不得不引起深思。作为社会现实的投射,教育很难保持净土一块,亦不再是与世隔绝的象牙塔,因此,出现暴力行为实则有着一定的必然性,即在社会戾气不减、成人惯常使用暴力手段解决问题的背景下,受不良社会行为影响的孩子自然也习惯性地拾起暴力的武器。安徽小学生被逼喝尿事件,便是社会权力效应在这个小群体的投射。
成就一个人很难,毁掉一个人却很容易。校园暴力带给受害者的,不仅仅是身体上的伤痛,还有长期无法驱散的心理阴霾,使之难以回归到正常的生活轨道。不从中汲取教训,深刻反思,校园暴力就不会停止,甚至会爆出更多比逼同学喝尿更极端的事件。而解决校园暴力,只能依靠教育,尽管教育是不完美的,也无法解决所有的问题。
从诸多校园暴力事件中可以发现,校园暴力多发生在青少年身上,与青春期孩子的行为特点有关,即出现一件小矛盾就情绪失控,如深圳某学校群殴事件源于两名学生QQ空间的“互黑”,南宁某学校的围殴事件则是两名同学存在小摩擦,互相“看不顺眼”。
令人遗憾的是,教育对此阶段孩子的行为特点缺乏关注,教育者不知晓青少年的“地下江湖”。孩子们也不信任自己的父母或老师,很少向他们求助。
在青春期孩子与成人之间,似乎有着一道看不见的墙。
这就需要教育者关注到青春期孩子的特点,对于家长而言,要多关注孩子的内心,多与孩子沟通,知道他们在做什么、想什么。同时,当孩子成长中出现问题或遇到矛盾时,要引导孩子理性、妥善处理,以实际行动为孩子做好表率。如果每位家长都像深圳那所学校群殴时的反应——不顾后果不计代价,互相打电话通知多人赶来学校参与斗殴,既无助于问题的解决,也为孩子做了错误示范,只能导致更多的暴力行为。
老师也是如此。当老师成为赤裸裸的施暴者,这样的行为无可宽恕。同时,老师也不能无视身边的暴力行为,如果那样无疑走向了教育的反面,会造成极其恶劣的后果。要知道,所有忽视心理健康和精神需求的教育,都会使学生成为一个只剩下知识灌输而失去终极意义的空壳。老师不能只关注学生的作业和背书,而应多与学生交心,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暴力,是社会的一个顽疾,校园暴力更是教育一个积重难返的伤疤。解决校园暴力,不能停留在简单制止与惩罚的层次,忽略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解决校园暴力,重在搭建一个有效的心理疏通渠道,重在塑造良好的教育关系,重在对育心本源的回归。亲子之间的相互信任、师生之间的相互爱戴、同学之间的相互帮助,都像灿烂的阳光,抑或和煦的东风,既能给心灵带去一丝温暖,也能驱散校园暴力的乌云。
据报道,仅仅7名学生的班级,就像一个王国。13岁的副班长小赐,被班主任赋予检查作业、监督背书的权力。然而,就是通过这点权力,从二年级开始到现在,他向包括正班长在内的6个孩子累计索要3万多元。钱没给够,就逼迫对方喝尿吃粪。
校园暴力,一如戛纳获奖电影《大象》结尾处那大团大团的乌云,依然笼罩在教育的天空。
日前,在南宁某学校,十几名学生围殴一名女生。打她的十几个同龄学生里有3个是她的同班同学;在深圳龙岗区某学校,7名八年级学生和其他校外人员通过网络约架,并在学校门口群殴。
不仅是学生之间,有时教师也对学生暴力相向。近日,河北省安平县黄城乡某小学一名女老师体罚多名学生,在讲台上分别对几名学生揪耳朵、捶打、掌掴。湖南安仁县龙市乡某小学六年级两个寝室的男生,午休期间由于在寝室打闹,被值日副校长叫到操场罚跪4分钟。
都说百年修得同窗读,同学一场为何要大打出手?本应互敬互爱的师生之间,又何以到了相煎太急的地步?客观来看,尽管校园暴力并没有“遍地开花”,但这不得不引起深思。作为社会现实的投射,教育很难保持净土一块,亦不再是与世隔绝的象牙塔,因此,出现暴力行为实则有着一定的必然性,即在社会戾气不减、成人惯常使用暴力手段解决问题的背景下,受不良社会行为影响的孩子自然也习惯性地拾起暴力的武器。安徽小学生被逼喝尿事件,便是社会权力效应在这个小群体的投射。
成就一个人很难,毁掉一个人却很容易。校园暴力带给受害者的,不仅仅是身体上的伤痛,还有长期无法驱散的心理阴霾,使之难以回归到正常的生活轨道。不从中汲取教训,深刻反思,校园暴力就不会停止,甚至会爆出更多比逼同学喝尿更极端的事件。而解决校园暴力,只能依靠教育,尽管教育是不完美的,也无法解决所有的问题。
从诸多校园暴力事件中可以发现,校园暴力多发生在青少年身上,与青春期孩子的行为特点有关,即出现一件小矛盾就情绪失控,如深圳某学校群殴事件源于两名学生QQ空间的“互黑”,南宁某学校的围殴事件则是两名同学存在小摩擦,互相“看不顺眼”。
令人遗憾的是,教育对此阶段孩子的行为特点缺乏关注,教育者不知晓青少年的“地下江湖”。孩子们也不信任自己的父母或老师,很少向他们求助。
在青春期孩子与成人之间,似乎有着一道看不见的墙。
这就需要教育者关注到青春期孩子的特点,对于家长而言,要多关注孩子的内心,多与孩子沟通,知道他们在做什么、想什么。同时,当孩子成长中出现问题或遇到矛盾时,要引导孩子理性、妥善处理,以实际行动为孩子做好表率。如果每位家长都像深圳那所学校群殴时的反应——不顾后果不计代价,互相打电话通知多人赶来学校参与斗殴,既无助于问题的解决,也为孩子做了错误示范,只能导致更多的暴力行为。
老师也是如此。当老师成为赤裸裸的施暴者,这样的行为无可宽恕。同时,老师也不能无视身边的暴力行为,如果那样无疑走向了教育的反面,会造成极其恶劣的后果。要知道,所有忽视心理健康和精神需求的教育,都会使学生成为一个只剩下知识灌输而失去终极意义的空壳。老师不能只关注学生的作业和背书,而应多与学生交心,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暴力,是社会的一个顽疾,校园暴力更是教育一个积重难返的伤疤。解决校园暴力,不能停留在简单制止与惩罚的层次,忽略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解决校园暴力,重在搭建一个有效的心理疏通渠道,重在塑造良好的教育关系,重在对育心本源的回归。亲子之间的相互信任、师生之间的相互爱戴、同学之间的相互帮助,都像灿烂的阳光,抑或和煦的东风,既能给心灵带去一丝温暖,也能驱散校园暴力的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