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一直很羡慕寡言的人。
记得初中的时候我们班是一个很吵闹的班级,连老师印象中应该和闹腾沾不上边的“好学生”,也就是鄙人,也是个不折不扣的大喇叭。我上初二的时候才2002年,就已经开始和娘炮好友一起在操场上创办综艺节目了,家里有钱的小胖子举着那个年代不大常见的DV在一边尽职尽责地录制。女生们学着港台明星的样子上台打招呼,一边发嗲一边谈论着学校里最新的话题。现在看来,已经颇有些康熙来了的架势了。
十四五岁,青春期的荷尔蒙都化成了语言,温柔时俏皮,愤怒时锋利。我们都如此地热爱在课堂上接话——从压抑胆怯的小学时代走出来,所有人都意识到,课堂不仅仅是老师的舞台,更是我们自己的。也只有在课堂上,你发出的声音,能被大家都听到。所以每天我们几个还会偶尔和班主任不大不小地顶几句嘴、翻几个白眼,带着那个年纪自以为是的幽默——这样的班级和这样的我让很多老师特别愁得慌。
然后临近中考的时候,一直很严厉的语文老师扔给我们一套阅读题,同时眼睛一直盯着我,冷冷地说,我觉得你们班的同学应该好好读一读这篇文章。
那篇文章叫《智者无言》,一看到这个题目,我就明白,语文老师这是特意要拿给我们班的话痨看的。在我家乡参加过初中升高中考试的同学们也许对这篇文章很有印象,它后来成为了模考的重头戏。
文章内容我仍然记得一些,有个片段印象极其深刻,作者说,吵架的时候往往声音越大人越是心虚理亏,智者的愤怒都是沉默的。
我不服,举手问语文老师,为什么连愤怒都要被这样苛求?
“如果能够克制住行为,在乎美感,那还叫做愤怒吗?”
语文老师表示我这个人无药可救。
可是这并不妨碍我羡慕寡言的人。我不喜欢那篇文章,可能也有些出于对与自己生活方式以及热爱的朋友们的生活习惯的维护。但其实从小时候开始,沉默就对我有着特殊的意义。
小时候,我可以自己摆弄个玩具娃娃玩一整天,不哭不闹,用娃娃编些现在还依稀记得的故事。我到别人家做客,还是很沉默,大人可以说我乖,也可以说我呆。后来学会了那些得宠的孩子的伎俩,发现自己用起来也很得心应手,天性中另外一部分被激发,我开始喜欢说话,喜欢给别人讲故事,喜欢热情地面对陌生人嘘寒问暖,喜欢笑,喜欢被宠爱。
好友卤蛋曾经提到过仁者智者的区别。我并不是天性宽厚的仁者(当然如果我说自己是智者那肯定有一帮人跳出来拦着我)。我会为没有索取到回报而难过愤怒,比如讨厌冷场,比如讨厌没有preclose的谈话,比如很多。陌生人相见的时候寻找话题真的很痛苦,但是不让我找话题我更痛苦,好像这所有的沉默与尴尬都是我的错一样,心就像灌了铅。我拼命地寻找共同点,那怕是不咸不淡的话题也要继续下去,完全不知道对方的心情。
话多和周到成了习惯,我总有些压抑不住的时候,于是朋友们就遭了殃,我一会儿兴奋一会儿抑郁,出尔反尔朝三暮四,还好他们都在忍。等我平静下来之后,还可以惯性地换上另外一副面孔,成全我面对不特别熟识的人能平平安安扮演一个礼貌热情的女孩子的愿望。
寡言的人可以被形容成深藏不露,而如果实在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至少不会被骂成不自量力或者不懂装懂。至少在我帮助别人滔滔不绝口干舌燥之后,对方含蓄地点头说“谢谢”的样子让我有些难堪,好像自己做了无用的事情,被对方含笑看在眼里,而他或她却善意地没有讲出来一样。另一方面,那样的寡言又特别令我羡慕。
可能话少的人看见爱说话的也会羡慕吧,那种呼朋引伴的快乐,自我表达的张扬——谁知道呢。
我们总是那样羡慕别人的人生。
记得初中的时候我们班是一个很吵闹的班级,连老师印象中应该和闹腾沾不上边的“好学生”,也就是鄙人,也是个不折不扣的大喇叭。我上初二的时候才2002年,就已经开始和娘炮好友一起在操场上创办综艺节目了,家里有钱的小胖子举着那个年代不大常见的DV在一边尽职尽责地录制。女生们学着港台明星的样子上台打招呼,一边发嗲一边谈论着学校里最新的话题。现在看来,已经颇有些康熙来了的架势了。
十四五岁,青春期的荷尔蒙都化成了语言,温柔时俏皮,愤怒时锋利。我们都如此地热爱在课堂上接话——从压抑胆怯的小学时代走出来,所有人都意识到,课堂不仅仅是老师的舞台,更是我们自己的。也只有在课堂上,你发出的声音,能被大家都听到。所以每天我们几个还会偶尔和班主任不大不小地顶几句嘴、翻几个白眼,带着那个年纪自以为是的幽默——这样的班级和这样的我让很多老师特别愁得慌。
然后临近中考的时候,一直很严厉的语文老师扔给我们一套阅读题,同时眼睛一直盯着我,冷冷地说,我觉得你们班的同学应该好好读一读这篇文章。
那篇文章叫《智者无言》,一看到这个题目,我就明白,语文老师这是特意要拿给我们班的话痨看的。在我家乡参加过初中升高中考试的同学们也许对这篇文章很有印象,它后来成为了模考的重头戏。
文章内容我仍然记得一些,有个片段印象极其深刻,作者说,吵架的时候往往声音越大人越是心虚理亏,智者的愤怒都是沉默的。
我不服,举手问语文老师,为什么连愤怒都要被这样苛求?
“如果能够克制住行为,在乎美感,那还叫做愤怒吗?”
语文老师表示我这个人无药可救。
可是这并不妨碍我羡慕寡言的人。我不喜欢那篇文章,可能也有些出于对与自己生活方式以及热爱的朋友们的生活习惯的维护。但其实从小时候开始,沉默就对我有着特殊的意义。
小时候,我可以自己摆弄个玩具娃娃玩一整天,不哭不闹,用娃娃编些现在还依稀记得的故事。我到别人家做客,还是很沉默,大人可以说我乖,也可以说我呆。后来学会了那些得宠的孩子的伎俩,发现自己用起来也很得心应手,天性中另外一部分被激发,我开始喜欢说话,喜欢给别人讲故事,喜欢热情地面对陌生人嘘寒问暖,喜欢笑,喜欢被宠爱。
好友卤蛋曾经提到过仁者智者的区别。我并不是天性宽厚的仁者(当然如果我说自己是智者那肯定有一帮人跳出来拦着我)。我会为没有索取到回报而难过愤怒,比如讨厌冷场,比如讨厌没有preclose的谈话,比如很多。陌生人相见的时候寻找话题真的很痛苦,但是不让我找话题我更痛苦,好像这所有的沉默与尴尬都是我的错一样,心就像灌了铅。我拼命地寻找共同点,那怕是不咸不淡的话题也要继续下去,完全不知道对方的心情。
话多和周到成了习惯,我总有些压抑不住的时候,于是朋友们就遭了殃,我一会儿兴奋一会儿抑郁,出尔反尔朝三暮四,还好他们都在忍。等我平静下来之后,还可以惯性地换上另外一副面孔,成全我面对不特别熟识的人能平平安安扮演一个礼貌热情的女孩子的愿望。
寡言的人可以被形容成深藏不露,而如果实在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至少不会被骂成不自量力或者不懂装懂。至少在我帮助别人滔滔不绝口干舌燥之后,对方含蓄地点头说“谢谢”的样子让我有些难堪,好像自己做了无用的事情,被对方含笑看在眼里,而他或她却善意地没有讲出来一样。另一方面,那样的寡言又特别令我羡慕。
可能话少的人看见爱说话的也会羡慕吧,那种呼朋引伴的快乐,自我表达的张扬——谁知道呢。
我们总是那样羡慕别人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