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高中人教版的《卫风·氓》选自《国风》,它以一个女子之口,率真地述说了其情变经历和深切体验。
《氓》诗中有两个比较鲜明的形象:一个是狡诈负心的“氓”,一个是善良被弃的“女”。“女”的形象没有理解的歧义,但对“氓”的形象则有不同的解说,为此,试作解读。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有人将此解读为:“诗歌前四句勾画出了一个貌似憨厚实则狡猾、看似柔情万千实则心机重重的年轻小商人形象。”进而从“抱布贸丝”,判断“氓”是个小商人。
其实,“抱布贸丝”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可以理解为以物换物,用布来换取丝绸;另一种认为“布”即是当时的“货币”。
余冠英《诗经选》说:“抱布贸丝是以物易物”,译为“抱着布匹来换丝”。程俊英《诗经译注》译为“抱着布匹来换丝”。宋书功《诗经情诗正解》注为:“布,布匹……《盐铁论·错币篇》云:‘古者市朝而无刀币,各以其所有易无,抱布贸丝而已。’”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三册),注释为:“〔抱布贸丝〕拿布来换丝。”他们都将“布”理解为为布匹。但我认为不很妥当。宋代朱熹的《诗集传》将《诗经·卫风·氓》“抱布贸丝”注为:“布,币。贸,买也。贸丝,盖初夏时也。”朱熹认为“布”就是币。
从“抱布贸丝”来看,那个“布”,应该分量不轻,所以才需要“抱”。抱“布”越多,越能显示“氓”的富有,就越能诱惑缫丝、卖丝的女子。“贸丝”是买丝,“氓”是在借着买丝的名义与女主人公商量婚期。由此可见“氓”的心机城府,也可为后面的婚变埋下伏笔。
因此,“布”在诗中表示的含义就不是交换的货物,而是“氓”所拥有的财产,代表着“氓”的财富。因而将“氓”解毒读为一个小商人形象,并不准确。
有人将“来即我谋”的“谋”解释为阴谋之意,认为一个“谋”字就“勾画出了氓的百千心肠”,“达到自己欺骗他人来获利的目的”。其实,“谋”字有四个义项:第一,计划、计策、主意;第二,设法寻求;第三,商议;第四,姓。从诗的内容来说,“谋”在这里应该是第三种义项——商议,即商议婚事,并无阴谋之意。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这才显露出“氓”的真面目。虽说先秦时期,特别是在战国以前,青年男女之间的两性关系是比较自由的,相互之间的交往基本上没有什么限制,男女青年私訂婚约和私奔的事件也屡见不鲜,但《礼记.内则》中有:“聘则为妻,奔则为妾” “奔者为妾,父母国人皆贱之”“良贱不婚”。就是说,假如青年男女自由恋爱受阻,相约私奔的话,则女方没有资格为妻,双方家族都只认她为妾而已。那么什么是“聘”?聘,既婚礼中的纳征。
春秋战国执行的是《周礼》上的“三书六礼”:
聘书:订亲之书,男女双方正式缔结婚约。纳吉(过文定)时用。
礼书:过礼之书,即礼物清单,详尽列明礼物种类及数量。纳征(过大礼)时用。
迎亲书: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用。
纳采:古时婚礼之首,属意女方时,延请媒人作媒,谓之纳采,今称“提亲”。
问名:男方探问女方之姓名及生日时辰,以卜吉兆,谓之问名,今称“合八字”。
纳吉:问名若属吉兆,遣媒人致赠薄礼,谓之纳吉,今称“过文定”或“小定”。
纳征:奉送礼金、礼饼、礼物及祭品等,即正式送聘礼,谓纳征,今称“过大礼”。
请期:由男家请算命先生择日,谓之请期,又称“乞日”,今称“择日”。
亲迎:新郎乘礼车,赴女家迎接新娘,谓之亲迎。
这三书六礼王侯必须严格执行,百姓从简。氓或者女虽说是老百姓,不需严格执行,从简即可,但并不是说完全不需做,至少得要个媒人上门来提亲吧。还没有结婚,仅在迎娶之事上“氓” 就如此耍性子,一不顺心如意,就“怒”,既暴露了“氓”的某些性格缺陷,也预示了未来婚姻的不幸,强化了“抱布”的伏笔色彩。
或许是女的过于痴情,原谅了氓脾气暴躁的性格缺陷,原谅了氓对婚姻礼仪的忽略,尽管没有“媒”,尽管要牺牲自己的身份,但女却“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带着自己的嫁妆就上了氓的车子。以此强化了氓的责任感缺失,女的悲剧之悲,“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婚前的海誓山盟,“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婚后的弃之如敝。两想对照,突出氓的负心薄幸形象。
《氓》诗中有两个比较鲜明的形象:一个是狡诈负心的“氓”,一个是善良被弃的“女”。“女”的形象没有理解的歧义,但对“氓”的形象则有不同的解说,为此,试作解读。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有人将此解读为:“诗歌前四句勾画出了一个貌似憨厚实则狡猾、看似柔情万千实则心机重重的年轻小商人形象。”进而从“抱布贸丝”,判断“氓”是个小商人。
其实,“抱布贸丝”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可以理解为以物换物,用布来换取丝绸;另一种认为“布”即是当时的“货币”。
余冠英《诗经选》说:“抱布贸丝是以物易物”,译为“抱着布匹来换丝”。程俊英《诗经译注》译为“抱着布匹来换丝”。宋书功《诗经情诗正解》注为:“布,布匹……《盐铁论·错币篇》云:‘古者市朝而无刀币,各以其所有易无,抱布贸丝而已。’”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三册),注释为:“〔抱布贸丝〕拿布来换丝。”他们都将“布”理解为为布匹。但我认为不很妥当。宋代朱熹的《诗集传》将《诗经·卫风·氓》“抱布贸丝”注为:“布,币。贸,买也。贸丝,盖初夏时也。”朱熹认为“布”就是币。
从“抱布贸丝”来看,那个“布”,应该分量不轻,所以才需要“抱”。抱“布”越多,越能显示“氓”的富有,就越能诱惑缫丝、卖丝的女子。“贸丝”是买丝,“氓”是在借着买丝的名义与女主人公商量婚期。由此可见“氓”的心机城府,也可为后面的婚变埋下伏笔。
因此,“布”在诗中表示的含义就不是交换的货物,而是“氓”所拥有的财产,代表着“氓”的财富。因而将“氓”解毒读为一个小商人形象,并不准确。
有人将“来即我谋”的“谋”解释为阴谋之意,认为一个“谋”字就“勾画出了氓的百千心肠”,“达到自己欺骗他人来获利的目的”。其实,“谋”字有四个义项:第一,计划、计策、主意;第二,设法寻求;第三,商议;第四,姓。从诗的内容来说,“谋”在这里应该是第三种义项——商议,即商议婚事,并无阴谋之意。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这才显露出“氓”的真面目。虽说先秦时期,特别是在战国以前,青年男女之间的两性关系是比较自由的,相互之间的交往基本上没有什么限制,男女青年私訂婚约和私奔的事件也屡见不鲜,但《礼记.内则》中有:“聘则为妻,奔则为妾” “奔者为妾,父母国人皆贱之”“良贱不婚”。就是说,假如青年男女自由恋爱受阻,相约私奔的话,则女方没有资格为妻,双方家族都只认她为妾而已。那么什么是“聘”?聘,既婚礼中的纳征。
春秋战国执行的是《周礼》上的“三书六礼”:
聘书:订亲之书,男女双方正式缔结婚约。纳吉(过文定)时用。
礼书:过礼之书,即礼物清单,详尽列明礼物种类及数量。纳征(过大礼)时用。
迎亲书: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用。
纳采:古时婚礼之首,属意女方时,延请媒人作媒,谓之纳采,今称“提亲”。
问名:男方探问女方之姓名及生日时辰,以卜吉兆,谓之问名,今称“合八字”。
纳吉:问名若属吉兆,遣媒人致赠薄礼,谓之纳吉,今称“过文定”或“小定”。
纳征:奉送礼金、礼饼、礼物及祭品等,即正式送聘礼,谓纳征,今称“过大礼”。
请期:由男家请算命先生择日,谓之请期,又称“乞日”,今称“择日”。
亲迎:新郎乘礼车,赴女家迎接新娘,谓之亲迎。
这三书六礼王侯必须严格执行,百姓从简。氓或者女虽说是老百姓,不需严格执行,从简即可,但并不是说完全不需做,至少得要个媒人上门来提亲吧。还没有结婚,仅在迎娶之事上“氓” 就如此耍性子,一不顺心如意,就“怒”,既暴露了“氓”的某些性格缺陷,也预示了未来婚姻的不幸,强化了“抱布”的伏笔色彩。
或许是女的过于痴情,原谅了氓脾气暴躁的性格缺陷,原谅了氓对婚姻礼仪的忽略,尽管没有“媒”,尽管要牺牲自己的身份,但女却“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带着自己的嫁妆就上了氓的车子。以此强化了氓的责任感缺失,女的悲剧之悲,“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婚前的海誓山盟,“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婚后的弃之如敝。两想对照,突出氓的负心薄幸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