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是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通识教育必修课程。分析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的特点,并从授课前、授课中、授课后三个阶段提出课堂有效管理的策略。
关键词 计算机公共基础课;通识教育;课堂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24-0085-02
Research on Effective Management of College Computer Public Basic Course in Classroom//HUANG Jinyan, FENG Zhong
Abstract Computer public basic course is a compulsory course of
general education among non computer students.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urse and put forward the strategy on class-room effective management base on three phases include before class, in class and after class.
Key words computer public basic course; general education; class-room management
1 前言
高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是面向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通识教育必修课程,一般在大一第一学期开设大学计算机基础,第二学期开设程序設计类课程或数据库应用类课程。这些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技能为教学目标,对普及和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计算机基础教育因实践性强的学科特点,其教学活动主要在机房开展,由于计算机中资料丰富,游戏、娱乐、视频等对学生的干扰比较大,这对计算机公共课教师的课堂管理提出挑战。计算机公共课教师只有掌握行之有效的课堂管理策略,才能保证课堂教学得以顺利开展。
2 课堂管理的内涵
课堂管理是课堂和管理两个词的组合。广义上,课堂泛指所有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场所。管理是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以人为中心的协调活动。然而,国内外目前对课堂管理的内涵尚未达成统一认识。一部分学者认为课堂管理应该侧重于对过程的管理。其中,胡森认为课堂管理是为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创造良好的环境的过程[1];琼斯认为课堂管理应该是一种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并使自我克制内在化的媒介[2];Lemlech J K强调课堂管理是一种可以开发学生潜能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有益的课堂活动,并可以使这种活动发挥出最大效能[3]。
另外一部分学者认为课堂管理应该侧重于对人,也就是教师和学生的管理。其中,Johson L V认为课堂管理是为达到教育目标而建立和维持的课堂群体(Classroom Management);吴清山认为课堂管理是师生遵循一定的准则,适当而有效地处理课堂中的人、事、物等业务,以发挥教学效果、达成教育目标的历程[4]。
因此,对于课堂管理,不应只局限于对学生课堂纪律和课堂行为规范的管理,更不要形成以教师权力为基础的课堂管理模式,要关注学生的需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目的是让教师和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中顺利开展教学活动。
3 构建高效的课堂管理策略
有效的课堂管理策略不仅仅只在课堂上,还应该延伸到课内和课外的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开展教学活动主要包括三个阶段:授课前准备阶段、授课中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活动和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阶段、授课后的总结反思阶段。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的课堂管理实施策略如表1所示。
第一阶段:授课前的课堂管理 授课前,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课前的课堂管理主要完成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优化教学设计,降低课堂管理难度。教学设计的质量高低直接决定了授课质量和课堂氛围的好坏。良好的教學设计指引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教学任务,课堂管理自然水到渠成。计算机公共课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特点,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活动。
在教学设计方面应注意,首先,要对学生开展计算机水平摸底考试并对成绩进行分析,了解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教学活动设计必须有趣且分成不同难易程度的层次,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才会吸引学生去思考并完成学习任务。其次,要创设问题情境。以贴近生活的实际任务来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课堂气氛也就会活跃。
2)安排学生座位,创建互助小团队。可根据学生的测试成绩安排学生的座位,如第一名与最后一名相邻、第二名与倒数第二名相邻等,解决当学生人数较多时,教师难以全面辅导的问题,同时为学生间的互通和互助创造条件,建立良好的生生关系,也节省了教师考勤的时间。
3)认识学生,发挥期望效应。教师要做到能叫出课上每一位学生的名字,使学生有受到重视的感觉,同时提高课堂管理的实效性。公共课教师应注重发挥期望效应,对不同的学生都传递积极的期望,不要对学生贴上任何标签,避免惩罚学生,以鼓励为主。
第二阶段:授课中的课堂管理
1)组合多种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学生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多元的教学方法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途径。因此,根据课程实际需要,可以优化组合案例式、任务驱动式、小组合作式、启发式和讨论式等各种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2)分组管理,提倡同伴效应。按照成绩或个人意愿将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小组,每组设有一个组长。要求每个小组在每两周内至少一次提出问题或解答问题,最高次数不限。教师对学生的解答情况进行点评,对于提问和答疑表现出色的小组和个人,教师应及时给予表扬,并作为平时成绩中的一部分。在小组中放大同伴效应,通过同伴的积极影响,带动其他学生一起积极主动学习。 3)行为监测,事前消解问题行为。在人数较多的课堂中,教师很难兼顾所有学生。采取基于指纹识别监控的管理系统,随时监测学生的计算机使用行为,获取整体学生的学习状态,提前发现学生的问题行为,从而主动采取措施而不是事后控制。
4)课前抽查,检验学习效果。教师有必要在课前对上次课的教学内容进行简短总结,随机抽取学生演示测试题的做法并记入平时成绩。通过这种展示方式,一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二是督促学生在课堂内积极实践。
5)学生深度参与,提升实践能力。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教师应尽可能把课堂还给学生,大胆走在学生后面,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最大限度减少多余的讲授,留给学生充足的实践操作时间。对于课堂内能够完成的任务,要求学生当堂提交任务,从而督促学生参与,使得学生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探究。另外,通过课程竞赛整合所学知识,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第三阶段:授课后的课堂管理
1)教学反思,促进良性循环。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适时的总结、反思、沉淀是有效教學必不可少的,因此,教师在完成教学活动后,以学生小组为单位,收集学生对教学的各方面意见,及时反思并做出相应的改进。反思要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教学细节和学生的接受效果,及时改变教学策略、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进度等,以保证教学质量,有效地促进课堂管理的良性循环。
2)关注两端学生,避免学生掉队。从摸底考试可以看出,计算机公共课的学生基础差异比较大,课堂管理应注重基础好和基础差的两端学生。基础差的学生对教师教授的内容消化比较慢,尤其在教学内容前后关联或难度增加时,会失去信心,逐渐掉队。而基础好的学生感觉内容过于简单,逐渐脱离课堂。因此,关注两端学生是计算机公共基础课堂管理应特别需要注意的。
3)及时响应,解决学生的疑惑。教师通过布置课后作业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生最需要教师的时候也恰恰是在课下完成作业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的职责是充当学生的顾问并在必要时提供帮助。因此,通过网络学堂、微信群等现代信息技术及时进行答疑解惑,在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下及时解决问题,无疑对增强学习效果有很大的帮助。另外,在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要保证至少8次作业的全批全改,详细列出学生的错误原因并及时向学生公布,以便学生进行改正。此外,要调动学生在课外自己经常进行实践,也可提供一些带有参考答案或讲解视频的作业及测试系统,让学生更多进行实际操作,及时了解自己的水平及错误所在。
另外,通过学科競赛的方式,使学生全面梳理、整合、应用所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课程的兴趣,兴趣又促进对课程的深入钻研,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 结语
计算机公共课程的课堂管理应将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深度参与和以教师为主导的学生行为的被动监测相结合,通过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课前、课中、课后的课堂管理策略,最终实现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提升学生信息素养、思维能力和计算机应用技能。
参考文献
[1]胡森.国际教育百科全书[M].6卷.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
[2]琼斯.全面课堂管理:创建一个共同的班集体[M].方彤,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3]Lemlech J K. Classroom Management: Methods and Techni-ques for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Teachers[M].New York: Longman,1988.
[4]吴清山.班级经营[M].台北:台湾心理出版有限公司,
1990.
关键词 计算机公共基础课;通识教育;课堂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24-0085-02
Research on Effective Management of College Computer Public Basic Course in Classroom//HUANG Jinyan, FENG Zhong
Abstract Computer public basic course is a compulsory course of
general education among non computer students.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urse and put forward the strategy on class-room effective management base on three phases include before class, in class and after class.
Key words computer public basic course; general education; class-room management
1 前言
高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是面向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通识教育必修课程,一般在大一第一学期开设大学计算机基础,第二学期开设程序設计类课程或数据库应用类课程。这些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技能为教学目标,对普及和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计算机基础教育因实践性强的学科特点,其教学活动主要在机房开展,由于计算机中资料丰富,游戏、娱乐、视频等对学生的干扰比较大,这对计算机公共课教师的课堂管理提出挑战。计算机公共课教师只有掌握行之有效的课堂管理策略,才能保证课堂教学得以顺利开展。
2 课堂管理的内涵
课堂管理是课堂和管理两个词的组合。广义上,课堂泛指所有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场所。管理是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以人为中心的协调活动。然而,国内外目前对课堂管理的内涵尚未达成统一认识。一部分学者认为课堂管理应该侧重于对过程的管理。其中,胡森认为课堂管理是为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创造良好的环境的过程[1];琼斯认为课堂管理应该是一种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并使自我克制内在化的媒介[2];Lemlech J K强调课堂管理是一种可以开发学生潜能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有益的课堂活动,并可以使这种活动发挥出最大效能[3]。
另外一部分学者认为课堂管理应该侧重于对人,也就是教师和学生的管理。其中,Johson L V认为课堂管理是为达到教育目标而建立和维持的课堂群体(Classroom Management);吴清山认为课堂管理是师生遵循一定的准则,适当而有效地处理课堂中的人、事、物等业务,以发挥教学效果、达成教育目标的历程[4]。
因此,对于课堂管理,不应只局限于对学生课堂纪律和课堂行为规范的管理,更不要形成以教师权力为基础的课堂管理模式,要关注学生的需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目的是让教师和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中顺利开展教学活动。
3 构建高效的课堂管理策略
有效的课堂管理策略不仅仅只在课堂上,还应该延伸到课内和课外的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开展教学活动主要包括三个阶段:授课前准备阶段、授课中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活动和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阶段、授课后的总结反思阶段。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的课堂管理实施策略如表1所示。
第一阶段:授课前的课堂管理 授课前,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课前的课堂管理主要完成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优化教学设计,降低课堂管理难度。教学设计的质量高低直接决定了授课质量和课堂氛围的好坏。良好的教學设计指引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教学任务,课堂管理自然水到渠成。计算机公共课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特点,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活动。
在教学设计方面应注意,首先,要对学生开展计算机水平摸底考试并对成绩进行分析,了解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教学活动设计必须有趣且分成不同难易程度的层次,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才会吸引学生去思考并完成学习任务。其次,要创设问题情境。以贴近生活的实际任务来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课堂气氛也就会活跃。
2)安排学生座位,创建互助小团队。可根据学生的测试成绩安排学生的座位,如第一名与最后一名相邻、第二名与倒数第二名相邻等,解决当学生人数较多时,教师难以全面辅导的问题,同时为学生间的互通和互助创造条件,建立良好的生生关系,也节省了教师考勤的时间。
3)认识学生,发挥期望效应。教师要做到能叫出课上每一位学生的名字,使学生有受到重视的感觉,同时提高课堂管理的实效性。公共课教师应注重发挥期望效应,对不同的学生都传递积极的期望,不要对学生贴上任何标签,避免惩罚学生,以鼓励为主。
第二阶段:授课中的课堂管理
1)组合多种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学生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多元的教学方法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途径。因此,根据课程实际需要,可以优化组合案例式、任务驱动式、小组合作式、启发式和讨论式等各种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2)分组管理,提倡同伴效应。按照成绩或个人意愿将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小组,每组设有一个组长。要求每个小组在每两周内至少一次提出问题或解答问题,最高次数不限。教师对学生的解答情况进行点评,对于提问和答疑表现出色的小组和个人,教师应及时给予表扬,并作为平时成绩中的一部分。在小组中放大同伴效应,通过同伴的积极影响,带动其他学生一起积极主动学习。 3)行为监测,事前消解问题行为。在人数较多的课堂中,教师很难兼顾所有学生。采取基于指纹识别监控的管理系统,随时监测学生的计算机使用行为,获取整体学生的学习状态,提前发现学生的问题行为,从而主动采取措施而不是事后控制。
4)课前抽查,检验学习效果。教师有必要在课前对上次课的教学内容进行简短总结,随机抽取学生演示测试题的做法并记入平时成绩。通过这种展示方式,一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二是督促学生在课堂内积极实践。
5)学生深度参与,提升实践能力。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教师应尽可能把课堂还给学生,大胆走在学生后面,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最大限度减少多余的讲授,留给学生充足的实践操作时间。对于课堂内能够完成的任务,要求学生当堂提交任务,从而督促学生参与,使得学生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探究。另外,通过课程竞赛整合所学知识,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第三阶段:授课后的课堂管理
1)教学反思,促进良性循环。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适时的总结、反思、沉淀是有效教學必不可少的,因此,教师在完成教学活动后,以学生小组为单位,收集学生对教学的各方面意见,及时反思并做出相应的改进。反思要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教学细节和学生的接受效果,及时改变教学策略、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进度等,以保证教学质量,有效地促进课堂管理的良性循环。
2)关注两端学生,避免学生掉队。从摸底考试可以看出,计算机公共课的学生基础差异比较大,课堂管理应注重基础好和基础差的两端学生。基础差的学生对教师教授的内容消化比较慢,尤其在教学内容前后关联或难度增加时,会失去信心,逐渐掉队。而基础好的学生感觉内容过于简单,逐渐脱离课堂。因此,关注两端学生是计算机公共基础课堂管理应特别需要注意的。
3)及时响应,解决学生的疑惑。教师通过布置课后作业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生最需要教师的时候也恰恰是在课下完成作业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的职责是充当学生的顾问并在必要时提供帮助。因此,通过网络学堂、微信群等现代信息技术及时进行答疑解惑,在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下及时解决问题,无疑对增强学习效果有很大的帮助。另外,在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要保证至少8次作业的全批全改,详细列出学生的错误原因并及时向学生公布,以便学生进行改正。此外,要调动学生在课外自己经常进行实践,也可提供一些带有参考答案或讲解视频的作业及测试系统,让学生更多进行实际操作,及时了解自己的水平及错误所在。
另外,通过学科競赛的方式,使学生全面梳理、整合、应用所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课程的兴趣,兴趣又促进对课程的深入钻研,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 结语
计算机公共课程的课堂管理应将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深度参与和以教师为主导的学生行为的被动监测相结合,通过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课前、课中、课后的课堂管理策略,最终实现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提升学生信息素养、思维能力和计算机应用技能。
参考文献
[1]胡森.国际教育百科全书[M].6卷.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
[2]琼斯.全面课堂管理:创建一个共同的班集体[M].方彤,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3]Lemlech J K. Classroom Management: Methods and Techni-ques for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Teachers[M].New York: Longman,1988.
[4]吴清山.班级经营[M].台北:台湾心理出版有限公司,
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