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造个性,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时代亟需的创新型人才,是当前学校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创新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小学教育至关重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偿试运用情境教学,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可以诱发学生的好奇心,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点燃学生的创新激情。
所谓情境教学,就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为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制造或创设的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是一种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课堂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运用情境教学,能达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一、创设质疑情境,提高学生主动探究能力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学生是教学的主人,教是为学服务的。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但在传统教学中,学生普遍缺乏主动参与意识,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
创设质疑情境,就是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大胆发问,在主动探究中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和创新能力。小数,对小学生来说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不容易理解和接受。在讲解“小数的性质”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如何用等号把1、10、100三个数连接起来?有学生提出可以在后面加上不同单位,使其相等。比如:1米=10分米=100厘米,1元=10角=100分等。我又进一步启发学生:能不能使用同一单位也可在三者之间划等号?自然引出了这一节课的主题:小数的性质。即:1元=1.0元=1.00元;1米=1.0米=1.00米。通过创设情境、形成悬念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在解疑释惑中逐步培养学生对知识探究的习惯,养成探究性思维品质。
二、创设交流情境,培养学生集体合作意识
小学生都有爱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在教学中应创设多种形式、多种目标的交流情境,为学生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强合作,在集体合作中活跃思维,培养学生创造个性和创新能力。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说过:“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手和脑在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在教学中让学生加强合作,在合作中操作、实践,找出规律,提练方法,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能起到相互弥补、借鉴,相互启发、拨动,形成立体、交互的思维网络,会产生1+1>2的效果。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时,预先让每个学生准备两个大小全等的梯形,启发学生自己根据学过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让学生自己动手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发现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就是原梯形的高,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原梯形上底与下底的和,于是推导出公式: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通过一起思考,一起动手,一起讨论,在想、做、说的过程中,相互启发、相互融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思维。
三、创设想象情境,拓展学生多向思维空间
“联想是发现的先导。”在人的生活中,有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人的想象力,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学生的想象力越丰富,对知识的理解就越有创见。
作为教师应该拥有一份诗人的天真和浪漫的情怀,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为学生搭建想象的舞台,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在数学的天空里自由翱翔。在教学“比的意义”一课时,引导学生从比号(∶)和除号(÷)的形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联想到分数的表现形式,从而引发出比数、除数、分数三者之间的亲缘关系,使抽象的数学在学生的想象中变得更加具体、形象、生动。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突破空间进行思维的能力,又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更具跳跃性。
实践证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适时创设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我们抓住一切时机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点燃学生的创新激情,让课堂上处处闪烁创造的火花。
所谓情境教学,就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为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制造或创设的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是一种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课堂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运用情境教学,能达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一、创设质疑情境,提高学生主动探究能力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学生是教学的主人,教是为学服务的。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但在传统教学中,学生普遍缺乏主动参与意识,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
创设质疑情境,就是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大胆发问,在主动探究中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和创新能力。小数,对小学生来说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不容易理解和接受。在讲解“小数的性质”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如何用等号把1、10、100三个数连接起来?有学生提出可以在后面加上不同单位,使其相等。比如:1米=10分米=100厘米,1元=10角=100分等。我又进一步启发学生:能不能使用同一单位也可在三者之间划等号?自然引出了这一节课的主题:小数的性质。即:1元=1.0元=1.00元;1米=1.0米=1.00米。通过创设情境、形成悬念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在解疑释惑中逐步培养学生对知识探究的习惯,养成探究性思维品质。
二、创设交流情境,培养学生集体合作意识
小学生都有爱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在教学中应创设多种形式、多种目标的交流情境,为学生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强合作,在集体合作中活跃思维,培养学生创造个性和创新能力。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说过:“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手和脑在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在教学中让学生加强合作,在合作中操作、实践,找出规律,提练方法,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能起到相互弥补、借鉴,相互启发、拨动,形成立体、交互的思维网络,会产生1+1>2的效果。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时,预先让每个学生准备两个大小全等的梯形,启发学生自己根据学过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让学生自己动手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发现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就是原梯形的高,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原梯形上底与下底的和,于是推导出公式: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通过一起思考,一起动手,一起讨论,在想、做、说的过程中,相互启发、相互融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思维。
三、创设想象情境,拓展学生多向思维空间
“联想是发现的先导。”在人的生活中,有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人的想象力,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学生的想象力越丰富,对知识的理解就越有创见。
作为教师应该拥有一份诗人的天真和浪漫的情怀,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为学生搭建想象的舞台,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在数学的天空里自由翱翔。在教学“比的意义”一课时,引导学生从比号(∶)和除号(÷)的形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联想到分数的表现形式,从而引发出比数、除数、分数三者之间的亲缘关系,使抽象的数学在学生的想象中变得更加具体、形象、生动。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突破空间进行思维的能力,又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更具跳跃性。
实践证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适时创设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我们抓住一切时机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点燃学生的创新激情,让课堂上处处闪烁创造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