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者对盈余管理及其测度的实证研究,通常都是基于将公司盈利理解为现金流利润和总体应计利润两部分,总体应计利润又可分为可控应计利润和非可控应计利润两部分。 普遍认为盈余管理都是基于操纵非可控应计利润,这实际上是假定现金流利润不能被操纵,这种假定不完全符合现实情况,现实中通过操纵现金流量来调剂利润的情况时有发生。如削减研究与开发支出、广告与营销支出和人力资源培训支出等。根据这种对盈余管理的分析和我国2007年1月1日在上市公司执行的企业会计准则,本文拟从操纵非可控应计利润和现金流利润两方面,对新准则实施后可能出现的盈余管理手段作一具体分析。
可控应计利润盈余管理方式
通过可控应计利润进行盈余管理涉及所有需要进行会计专业判断的项目,包括各种资产减值、固定资产折旧、收入的确认标准、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的划分、计量属性的选择、公允价值和现值的确定、资产类别的划分、预计负债的确认与计量等。具体分析如下:
1、资产减值。根据我国财政部2006年2月发布2007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资产减值包括适用22号准则的金融资产减值、适用1号准则的存货类资产减值、适用8号准则的各种资产减值、适用5号准则的生物资产减值等。在这套准则发布之前,我国除金融企业之外的企业普遍适用的《企业会计制度》要求企业对应收款项、存货、短期投资、长期投资、委托贷款、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和无形资产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即通常所说的八项资产减值准备。《企业会计制度》规定计提的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确认为当期损失,价值回升后,转回资产减值也计入当期盈余。2007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会计准则除按第8号准则计提的各项资产减值准备不得转回外,其他资产减值准备均可以在产生资产减值的因素消失后,转回资产减值准备并计入当期盈余。
由此可见,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一方面为反映公司真实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也为公司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机会。资产减值的确认和计量涉及到的专业判断主要是可变现净值、公允价值与处置费用和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确定,可变现净值主要适用存货,需要确定市价和变现费用;公允价值减处置费用与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两者较高者为可收回金额,确定这些量涉及公允价值、未来现金流量和折现率的最佳估计,折现率的确定涉及对特定资产风险的判断和风险溢价的估计,可以依据模型如CAPM、APT等必要回报率确定模型。正是这些估计的因素为盈余管理提供了空间,因为准则要求的最佳估计不是一个明确的标准。
赵春光(2006)进行实证分析也得到如下暂时结论:减值前亏损的公司会以转回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来避免亏损;减值前亏损并且无法以转回资产减值避免亏损的公司,会以计提资产减值进行big bath,为下一年盈利做准备;减值后盈利的公司会以资产减值进行利润平滑化的管理;减值前盈利的公司会以转回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来避免盈余下降。
2、固定资产折旧。固定资产折旧涉及对资产使用寿命、资产分类和预计净残值的判断,这些判断需要根据资产的性质、结构、使用环境、使用强度以及性能等进行综合判断,要求还是最佳估计,企业可以通过对预计资产使用寿命、固定资产分类和预计净残值的调整实现盈余管理,包括在盈余下降或达不到融资标准及其他相关契约约定时调低折旧,利用折旧平滑盈余等,我国上市公司调整折旧年限和折旧率的情况时有存在,这种调整是否就是盈余管理的目的,不能一概而论。
赵选民和陈岳芬(2006)实证研究表明在亏损的年份有利用折旧改变调整盈余的情况,而且在亏损的第三年更倾向于变更固定资产折旧来操纵利润。亏损上市公司如此,没有亏损的公司也是如此,宝钢股份2002年和2003年都有改变折旧比率的情况,南方航空在上市时曾经出现过因折旧率不一致导致控股子公司的报表披露的盈余与合并报表呈现的盈余不一致的情况。
3、收入的确认标准。不论是我国过去执行的《企业会计制度》,还是2007年1月1日以后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在收入的确认方面都涉及对资产所有权相关的风险和报酬的转移、是否拥有继续管理权、相关的现金利益是否能够流入等方面的会计专业判断。这种专业判断也可能成为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特别是在跨期确认收益方面,存在很大空间。企业在依据收入确认的基本原则,根据其自身交易特点确定收入和确认的会计政策时可以留下操纵的空间,在依据收入确认会计政策对交易进行会计确认时可以根据盈余管理需要操纵是否确认收入。
4、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的划分。合理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是会计准则的基本要求,也有很多规定,涉及研究与开发的区分。开发成本是准则要求的资本化条件的判断、借款费用资本化、自建资产过程中的各种费用支出等领域。但由于这些规定很多都是原则性的,具体应用需要根据交易实质确定,企业可以利用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的模糊界限进行盈余管理。如开发成本的资本化问题,开发项目是否具有可行性、企业是否有技术资金方面的能力、管理层是否有意愿继续开发项目以及开发项目未来的经济利益流入的判断都具有很强的主观性,这些都为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留下了空间。
5、计量属性的选择。《企业准则—基本准则》规定了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五种计量属性。有学者认为现值不能作为计量属性,即使将现值不作为会计计量属性来理解,也还有四种。在具体准则中,具体会计计量也规定有选择项,如投资性房产,准则规定可以选择公允价值计量,也可以选择历史成本计量,企业需要从这两种模式中选择其中一种。除此之外,生物资产也有类似的规定,尽管准则规定了选择的条件,如选择公允价值计量需要满足相应资产存在活跃市场,且其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地取得,但在实际操作中,对这些条件的判断具有很强的主观性,这同样为盈余管理留下了空间。
6、公允价值与现值的确定。除企业根据准则规定选择公允价值计量外,有些具体准则本身就规定对相关资产只能用公允价值计量,特别是金融工具,如交易性金融资产、套期工具以外的衍生金融工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资产减值是指账面价值高于可收回金额的情况,可收回金额又是公允价值减处置费用与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中的较高者,可收回金额的这种计量以理性人假设为前提,同时还需要获取资产的公允价值和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虽然第8号准则对这两个会计变量如何取值有明确的规定,但公允价值的取得仍需要主观判断,如通常情况下公允价值只能按第8号准则第8条第三款的规定以最佳信息为基础估计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
何为最佳信息,不同的人会有不同判断。现值同样需要很多估计和判断,如未来现金流量的预测、折现率的确定,这些量的估计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客观性标准相对很少,这一方面可能使财务报表能够更好地反映企业的财务善和经营成果,另一方面也为企业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很多方便。除确定可收回金额需要判断现值外,其他如固定资产准则涉及的分期付款价值的确定、弃置费用的计价等都需要确定现值,同样需要确定折现率,理论上的折现率仍然是货币时间价值和资产特定风险溢价,但资产特定风险溢价涉及很强的主观判断。
7、资产类别的划分。需要进行划分资产类别的基础上再进行计量的主要有固定资产的分类、资产组的划分、生物资产的类别划分、金融资产的类别划分。不同类别划分会出现不同的计量方式和计量结果,会计处置和列报也有差异。因此,虽然准则通常都规定涉及类别划分的,需要先履行内部控制甚至公司治理层面的各种程序,且规定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不得随意变更毕竟不是不得变更,管理仍然可以通过一定的程序操纵资产类别划分达到管理盈余的目的,在我国企业普遍存在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需要进一步完善的情况下,资产类别划分会是一种比较隐形的盈余管理方式。
8、预计负债的确认与计量。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对预计负债的确认和计量都有规定,但这些规定同样需要依据或有事项的具体情况进行主观判断。在确认方面,虽然准则明确规定了三项条件,由于或有事项本身固有的不确定性,对一项或有事项是否满足应当确认预计负债的三项条件,需要进行分析判断。这样,除明显具有确定性的事项如已生效的法院判决外,其他是否应当确认预计负债企业管理层有很大的操纵空间。
除确认外,在计量方面也是如此,需要对其金额进行最佳估计。何为最佳估计,并没有具体的标准,而且涉及到对风险和未来现金流的判断和估计;从内容上看,应当确认预计负债的事项涉及对外担保、未决诉讼事项、亏损合同和重组义务几大方面。这些事项大多比较复杂,对其经济实质作出判断通常会超出会计人员和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范围,这些都为企业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相当大的空间。
现金流利润操纵
现金流利润操纵主是利用决策能力影响能够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的现金流入与流出,通常包括以下方式:折扣销售商品、资产处置与出售、降低研发支出、营销支出和人力资源支出。这种操作很多可以解释企业的战略选择,但是否真正对企业有战略意义,不能一概而论,正是这种模糊界限,使得采用影响现金流利润的盈余管理方式具有很强的隐蔽性。
当企业当年经营成果不理想,预计难以实现经营目标时,企业很可能通过折扣促销的方式,促动当期销售,增加销售收入和销售毛利。折扣销售本身也是一种促销手段,有时为稳定市场份额,扩张市场地位,清理滞销产品,也可能采取折扣销售或提高销售佣金水平等措施。因此,当企业出现折扣销售或提高销售佣金等行为时,究竟是为何种目的,或者兼而有之,很难界定,只有企业管理层最清楚。正是如此,一旦折扣销售成为盈余管理手段,报表使用者很难作出判断,隐蔽性很强。但这种手段如果只是为了当期业绩,其短期性是显而易见的,除了便于管理层当期利益的实现外,从长远看,不利于股东财富的保值增值,也不利于对其他利益均沾者利益的满足。除采用折扣销售或者提高销售佣金外,企业为同样目的,还可能采取处置资产措施来改善当年的经营业绩,如出售一些以历史成本计量且当前市场价格超出账面价值的资产,包括固定资产、长期投资等。对于这些资产处置行为,会计准则要求有单独的列报项目和信息披露,其隐蔽性没有直接操纵商品销售强。
除从收入角度操纵现金流盈余外,操纵支出也是操纵盈余的一种手段,在业绩指标完成得较好的时候,增加研发、营销和人力资源支出,以控制业绩增长幅度;在业绩指标不能达到激励标准或相关契约约定的条件时,企业又可能削减这方面的支出,以调整盈余。同样,纯粹为了盈余目的的增加或削减研发、营销和人力资源等决策成本费用,从短期来看,虽然可以达到将盈余控制在某一水平的目的,但从长远看,不利于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这一种操纵决策成本费用的盈余管理手段,同样因为没有单独的财务报表列报项目反映、也不需要单独的信息披露而具有很强的隐蔽性。(作者单位:余德君 乐山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王仁平 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
可控应计利润盈余管理方式
通过可控应计利润进行盈余管理涉及所有需要进行会计专业判断的项目,包括各种资产减值、固定资产折旧、收入的确认标准、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的划分、计量属性的选择、公允价值和现值的确定、资产类别的划分、预计负债的确认与计量等。具体分析如下:
1、资产减值。根据我国财政部2006年2月发布2007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资产减值包括适用22号准则的金融资产减值、适用1号准则的存货类资产减值、适用8号准则的各种资产减值、适用5号准则的生物资产减值等。在这套准则发布之前,我国除金融企业之外的企业普遍适用的《企业会计制度》要求企业对应收款项、存货、短期投资、长期投资、委托贷款、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和无形资产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即通常所说的八项资产减值准备。《企业会计制度》规定计提的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确认为当期损失,价值回升后,转回资产减值也计入当期盈余。2007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会计准则除按第8号准则计提的各项资产减值准备不得转回外,其他资产减值准备均可以在产生资产减值的因素消失后,转回资产减值准备并计入当期盈余。
由此可见,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一方面为反映公司真实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也为公司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机会。资产减值的确认和计量涉及到的专业判断主要是可变现净值、公允价值与处置费用和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确定,可变现净值主要适用存货,需要确定市价和变现费用;公允价值减处置费用与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两者较高者为可收回金额,确定这些量涉及公允价值、未来现金流量和折现率的最佳估计,折现率的确定涉及对特定资产风险的判断和风险溢价的估计,可以依据模型如CAPM、APT等必要回报率确定模型。正是这些估计的因素为盈余管理提供了空间,因为准则要求的最佳估计不是一个明确的标准。
赵春光(2006)进行实证分析也得到如下暂时结论:减值前亏损的公司会以转回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来避免亏损;减值前亏损并且无法以转回资产减值避免亏损的公司,会以计提资产减值进行big bath,为下一年盈利做准备;减值后盈利的公司会以资产减值进行利润平滑化的管理;减值前盈利的公司会以转回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来避免盈余下降。
2、固定资产折旧。固定资产折旧涉及对资产使用寿命、资产分类和预计净残值的判断,这些判断需要根据资产的性质、结构、使用环境、使用强度以及性能等进行综合判断,要求还是最佳估计,企业可以通过对预计资产使用寿命、固定资产分类和预计净残值的调整实现盈余管理,包括在盈余下降或达不到融资标准及其他相关契约约定时调低折旧,利用折旧平滑盈余等,我国上市公司调整折旧年限和折旧率的情况时有存在,这种调整是否就是盈余管理的目的,不能一概而论。
赵选民和陈岳芬(2006)实证研究表明在亏损的年份有利用折旧改变调整盈余的情况,而且在亏损的第三年更倾向于变更固定资产折旧来操纵利润。亏损上市公司如此,没有亏损的公司也是如此,宝钢股份2002年和2003年都有改变折旧比率的情况,南方航空在上市时曾经出现过因折旧率不一致导致控股子公司的报表披露的盈余与合并报表呈现的盈余不一致的情况。
3、收入的确认标准。不论是我国过去执行的《企业会计制度》,还是2007年1月1日以后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在收入的确认方面都涉及对资产所有权相关的风险和报酬的转移、是否拥有继续管理权、相关的现金利益是否能够流入等方面的会计专业判断。这种专业判断也可能成为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特别是在跨期确认收益方面,存在很大空间。企业在依据收入确认的基本原则,根据其自身交易特点确定收入和确认的会计政策时可以留下操纵的空间,在依据收入确认会计政策对交易进行会计确认时可以根据盈余管理需要操纵是否确认收入。
4、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的划分。合理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是会计准则的基本要求,也有很多规定,涉及研究与开发的区分。开发成本是准则要求的资本化条件的判断、借款费用资本化、自建资产过程中的各种费用支出等领域。但由于这些规定很多都是原则性的,具体应用需要根据交易实质确定,企业可以利用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的模糊界限进行盈余管理。如开发成本的资本化问题,开发项目是否具有可行性、企业是否有技术资金方面的能力、管理层是否有意愿继续开发项目以及开发项目未来的经济利益流入的判断都具有很强的主观性,这些都为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留下了空间。
5、计量属性的选择。《企业准则—基本准则》规定了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五种计量属性。有学者认为现值不能作为计量属性,即使将现值不作为会计计量属性来理解,也还有四种。在具体准则中,具体会计计量也规定有选择项,如投资性房产,准则规定可以选择公允价值计量,也可以选择历史成本计量,企业需要从这两种模式中选择其中一种。除此之外,生物资产也有类似的规定,尽管准则规定了选择的条件,如选择公允价值计量需要满足相应资产存在活跃市场,且其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地取得,但在实际操作中,对这些条件的判断具有很强的主观性,这同样为盈余管理留下了空间。
6、公允价值与现值的确定。除企业根据准则规定选择公允价值计量外,有些具体准则本身就规定对相关资产只能用公允价值计量,特别是金融工具,如交易性金融资产、套期工具以外的衍生金融工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资产减值是指账面价值高于可收回金额的情况,可收回金额又是公允价值减处置费用与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中的较高者,可收回金额的这种计量以理性人假设为前提,同时还需要获取资产的公允价值和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虽然第8号准则对这两个会计变量如何取值有明确的规定,但公允价值的取得仍需要主观判断,如通常情况下公允价值只能按第8号准则第8条第三款的规定以最佳信息为基础估计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
何为最佳信息,不同的人会有不同判断。现值同样需要很多估计和判断,如未来现金流量的预测、折现率的确定,这些量的估计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客观性标准相对很少,这一方面可能使财务报表能够更好地反映企业的财务善和经营成果,另一方面也为企业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很多方便。除确定可收回金额需要判断现值外,其他如固定资产准则涉及的分期付款价值的确定、弃置费用的计价等都需要确定现值,同样需要确定折现率,理论上的折现率仍然是货币时间价值和资产特定风险溢价,但资产特定风险溢价涉及很强的主观判断。
7、资产类别的划分。需要进行划分资产类别的基础上再进行计量的主要有固定资产的分类、资产组的划分、生物资产的类别划分、金融资产的类别划分。不同类别划分会出现不同的计量方式和计量结果,会计处置和列报也有差异。因此,虽然准则通常都规定涉及类别划分的,需要先履行内部控制甚至公司治理层面的各种程序,且规定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不得随意变更毕竟不是不得变更,管理仍然可以通过一定的程序操纵资产类别划分达到管理盈余的目的,在我国企业普遍存在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需要进一步完善的情况下,资产类别划分会是一种比较隐形的盈余管理方式。
8、预计负债的确认与计量。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对预计负债的确认和计量都有规定,但这些规定同样需要依据或有事项的具体情况进行主观判断。在确认方面,虽然准则明确规定了三项条件,由于或有事项本身固有的不确定性,对一项或有事项是否满足应当确认预计负债的三项条件,需要进行分析判断。这样,除明显具有确定性的事项如已生效的法院判决外,其他是否应当确认预计负债企业管理层有很大的操纵空间。
除确认外,在计量方面也是如此,需要对其金额进行最佳估计。何为最佳估计,并没有具体的标准,而且涉及到对风险和未来现金流的判断和估计;从内容上看,应当确认预计负债的事项涉及对外担保、未决诉讼事项、亏损合同和重组义务几大方面。这些事项大多比较复杂,对其经济实质作出判断通常会超出会计人员和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范围,这些都为企业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相当大的空间。
现金流利润操纵
现金流利润操纵主是利用决策能力影响能够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的现金流入与流出,通常包括以下方式:折扣销售商品、资产处置与出售、降低研发支出、营销支出和人力资源支出。这种操作很多可以解释企业的战略选择,但是否真正对企业有战略意义,不能一概而论,正是这种模糊界限,使得采用影响现金流利润的盈余管理方式具有很强的隐蔽性。
当企业当年经营成果不理想,预计难以实现经营目标时,企业很可能通过折扣促销的方式,促动当期销售,增加销售收入和销售毛利。折扣销售本身也是一种促销手段,有时为稳定市场份额,扩张市场地位,清理滞销产品,也可能采取折扣销售或提高销售佣金水平等措施。因此,当企业出现折扣销售或提高销售佣金等行为时,究竟是为何种目的,或者兼而有之,很难界定,只有企业管理层最清楚。正是如此,一旦折扣销售成为盈余管理手段,报表使用者很难作出判断,隐蔽性很强。但这种手段如果只是为了当期业绩,其短期性是显而易见的,除了便于管理层当期利益的实现外,从长远看,不利于股东财富的保值增值,也不利于对其他利益均沾者利益的满足。除采用折扣销售或者提高销售佣金外,企业为同样目的,还可能采取处置资产措施来改善当年的经营业绩,如出售一些以历史成本计量且当前市场价格超出账面价值的资产,包括固定资产、长期投资等。对于这些资产处置行为,会计准则要求有单独的列报项目和信息披露,其隐蔽性没有直接操纵商品销售强。
除从收入角度操纵现金流盈余外,操纵支出也是操纵盈余的一种手段,在业绩指标完成得较好的时候,增加研发、营销和人力资源支出,以控制业绩增长幅度;在业绩指标不能达到激励标准或相关契约约定的条件时,企业又可能削减这方面的支出,以调整盈余。同样,纯粹为了盈余目的的增加或削减研发、营销和人力资源等决策成本费用,从短期来看,虽然可以达到将盈余控制在某一水平的目的,但从长远看,不利于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这一种操纵决策成本费用的盈余管理手段,同样因为没有单独的财务报表列报项目反映、也不需要单独的信息披露而具有很强的隐蔽性。(作者单位:余德君 乐山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王仁平 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