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新的课改,许多人认为与高三教学无关,认为高考试指挥棒考什么就教什么,就这一点我想谈一下对高三语文复习看法。
一、课本决不可抛弃
在高三的日常教学中常会出现高考“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的现象。若是高考不考或是被考到的可能性不大的内容,即便是高中教材的必修课文,教师也会将其删除。如高中语文第五册第四单元(西方现代文学),很多教师就是一步跨过,或者让学生“看一遍”,以几个“文学常识题”轻轻带过。而到了高三后期复习,有的教师干脆就甩开课本(如有些地方第六册课本基本不讲),进行以高考复习资料为载体的教学,让学生刚进入高三就陷身于高考复习的氛围中。
更有一些高三教师长期以来已经习惯与以应试为指向的功利目标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将那些血肉丰满,连接着作者生命的文章,变成一堆堆语言材料,一个个考试命题资源库。对于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不少教师在教学时就绷紧了“高考”这根弦,讲习完毕之后决不会忘记叮嘱一句:“注意,这里经常考!”于是,高三的一篇新课文就被演变成了一份试卷,教学就成了变相的“考试演习”,学习就成了对答案的猜想和记忆。原本高一、高二语文教学还蒙着的一点“语文教育”的内容,在高三教学过程中就被毫不留情地挤去,只剩下赤裸裸的应试内容。
我认为,教材实质上是复习之本、是命题之源,而高三教材是高中教材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如果教师能够科学理性地处理教材与高考的关系,深入挖掘教材的内在价值,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譬如高考语音题,考试大纲明确规定仅是识记正确读音。
教材不仅在第二、四册书后增设统读字字音表及易读错字附录表,而且每篇课文下的重点词语都注音加释,这本是考试命题的主要范围,但很多学生舍本逐末,弃源追流,宁可以题海战术来套题,也不愿对教材进行梳理,从而导致在复习中当时会做,过后就忘;会的依旧会,错的照旧错。
二、语文教师不要成为复习资料的奴隶
毋庸讳言,高三语文教学为了提高学生高考应试能力,是不可能舍弃高考复习资料的,但这里“复习资料的选用”是大问题。有些教师为了省力,直接把市面上的复习资料拿给学生使用,还有的教师钟情于一些答案解说详细的试题,哪怕是一些陈题、套题。
他们既没有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去调控试题的难易度,也没有对选用的资料进行深入地研究和有效地整合,而是将历届的高考试题、地方编写的模拟试卷或综合试题印发给学生,从而使得被选用的复习资料缺乏针对性和时效性。
另外,还有不少教师对所选用的复习资料,自己并没有做一遍,而是带着答案去看题讲题。我们知道,教师如果没有亲身体会解题的思维过程,就很难了解学生的解题思路和过程,试题评讲也就变成了验证答案的正确与否。而长此以往则会让学生觉得如此“语文能力训练”就如同隔靴搔痒,失去了高三复习应有的效度。
于是我们就看到这样的怪圈:高三开始进行某项专题复习,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训练,再让学生做原先某套试题,有时候结果反而不如先前。原因何在?我想,或许就是我们的语文教师自己先成了试卷的奴隶,而课堂又缺少灵性的发挥和教学的创造,使得学生感觉语文复习没有理科见效快,少练多练几道题无所谓。
高三阶段固然离不开大量复习资料训练,但对于师生而言,优质复习资料只有“唯一”一本,即真正属于高三师生自己的“复习教科书”。尽管当前各种“精编”“宝典”充斥市面,但要找到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完全切合学生实际学情的复习资料谈何容易。姑且不说复习资料本身质量的参差不齐,就是每年考纲的要求也时有调整,更何况还要针对所教学生的具体学情去确定各个阶段复习的重难点,因此“一本资料包打天下”的想法基本是不可行的。
着眼于此,笔者以为高三语文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每年高考形势的变化,对已有的资料进行改造和整合,精心打造一本属于师生自己的“复习教科书”。
三、关注学生兴趣仍是第一位
到了高三阶段,复习时间短,学习任务重,教师强调的多是解题答题技巧的指导,是如何帮助学生去猎取高分的捷径,一些教师认为“学习兴趣,那是高一、高二的事”。其实,从长远来看,一个人如果没有良好的情意状态和个性特征,也不可能成为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而语文教学如果少了主体学习兴趣和意志的激发,其后果可想而知。
高三语文教学作为整个高中阶段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自然也应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如果一味地关注考试本身,一味地训练应试技能,其结果必然适得其反。其实,紧张而繁重的高三阶段,更需要教师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学习氛围,特别是语文学科。
笔者就曾在高三作文教学中做过探索。众所周知,立足于丰富想象和对生活感悟的作文,其素材是来源于生活体验或阅读积累的。可是高三复习教学使得学生生活变得简单机械,根本没有时间与精力去进行有益的课外阅读。于是我们便看到越来越多的程式化、套路化的八股式作文。其实这是写作源泉断流的必然结果。怎么办?笔者采取了“化整为零”、“分期积累”的方式,要求每位学生每月交叉阅读一份报刊杂志,诸如《青年文摘》、《美文》、《南方周末》等,从中选择一些思想性、艺术性较强的散文随笔,要求学生写百字左右的评论。
综上所述,高三语文复习教学尽管当前依然面临着来自传统教育观念的挑战和“应试教育”的巨大压力。但是,我们坚信新课程改革并不讳言考试。而目前我们高三语文教师最应做的,就是从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出发,扎实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让新课程的全面实施带动高三语文教学的循序渐进的改变,最终使学生不但在语文高考中受益,更获益终生。
(河北赵县职教中心)
一、课本决不可抛弃
在高三的日常教学中常会出现高考“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的现象。若是高考不考或是被考到的可能性不大的内容,即便是高中教材的必修课文,教师也会将其删除。如高中语文第五册第四单元(西方现代文学),很多教师就是一步跨过,或者让学生“看一遍”,以几个“文学常识题”轻轻带过。而到了高三后期复习,有的教师干脆就甩开课本(如有些地方第六册课本基本不讲),进行以高考复习资料为载体的教学,让学生刚进入高三就陷身于高考复习的氛围中。
更有一些高三教师长期以来已经习惯与以应试为指向的功利目标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将那些血肉丰满,连接着作者生命的文章,变成一堆堆语言材料,一个个考试命题资源库。对于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不少教师在教学时就绷紧了“高考”这根弦,讲习完毕之后决不会忘记叮嘱一句:“注意,这里经常考!”于是,高三的一篇新课文就被演变成了一份试卷,教学就成了变相的“考试演习”,学习就成了对答案的猜想和记忆。原本高一、高二语文教学还蒙着的一点“语文教育”的内容,在高三教学过程中就被毫不留情地挤去,只剩下赤裸裸的应试内容。
我认为,教材实质上是复习之本、是命题之源,而高三教材是高中教材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如果教师能够科学理性地处理教材与高考的关系,深入挖掘教材的内在价值,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譬如高考语音题,考试大纲明确规定仅是识记正确读音。
教材不仅在第二、四册书后增设统读字字音表及易读错字附录表,而且每篇课文下的重点词语都注音加释,这本是考试命题的主要范围,但很多学生舍本逐末,弃源追流,宁可以题海战术来套题,也不愿对教材进行梳理,从而导致在复习中当时会做,过后就忘;会的依旧会,错的照旧错。
二、语文教师不要成为复习资料的奴隶
毋庸讳言,高三语文教学为了提高学生高考应试能力,是不可能舍弃高考复习资料的,但这里“复习资料的选用”是大问题。有些教师为了省力,直接把市面上的复习资料拿给学生使用,还有的教师钟情于一些答案解说详细的试题,哪怕是一些陈题、套题。
他们既没有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去调控试题的难易度,也没有对选用的资料进行深入地研究和有效地整合,而是将历届的高考试题、地方编写的模拟试卷或综合试题印发给学生,从而使得被选用的复习资料缺乏针对性和时效性。
另外,还有不少教师对所选用的复习资料,自己并没有做一遍,而是带着答案去看题讲题。我们知道,教师如果没有亲身体会解题的思维过程,就很难了解学生的解题思路和过程,试题评讲也就变成了验证答案的正确与否。而长此以往则会让学生觉得如此“语文能力训练”就如同隔靴搔痒,失去了高三复习应有的效度。
于是我们就看到这样的怪圈:高三开始进行某项专题复习,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训练,再让学生做原先某套试题,有时候结果反而不如先前。原因何在?我想,或许就是我们的语文教师自己先成了试卷的奴隶,而课堂又缺少灵性的发挥和教学的创造,使得学生感觉语文复习没有理科见效快,少练多练几道题无所谓。
高三阶段固然离不开大量复习资料训练,但对于师生而言,优质复习资料只有“唯一”一本,即真正属于高三师生自己的“复习教科书”。尽管当前各种“精编”“宝典”充斥市面,但要找到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完全切合学生实际学情的复习资料谈何容易。姑且不说复习资料本身质量的参差不齐,就是每年考纲的要求也时有调整,更何况还要针对所教学生的具体学情去确定各个阶段复习的重难点,因此“一本资料包打天下”的想法基本是不可行的。
着眼于此,笔者以为高三语文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每年高考形势的变化,对已有的资料进行改造和整合,精心打造一本属于师生自己的“复习教科书”。
三、关注学生兴趣仍是第一位
到了高三阶段,复习时间短,学习任务重,教师强调的多是解题答题技巧的指导,是如何帮助学生去猎取高分的捷径,一些教师认为“学习兴趣,那是高一、高二的事”。其实,从长远来看,一个人如果没有良好的情意状态和个性特征,也不可能成为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而语文教学如果少了主体学习兴趣和意志的激发,其后果可想而知。
高三语文教学作为整个高中阶段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自然也应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如果一味地关注考试本身,一味地训练应试技能,其结果必然适得其反。其实,紧张而繁重的高三阶段,更需要教师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学习氛围,特别是语文学科。
笔者就曾在高三作文教学中做过探索。众所周知,立足于丰富想象和对生活感悟的作文,其素材是来源于生活体验或阅读积累的。可是高三复习教学使得学生生活变得简单机械,根本没有时间与精力去进行有益的课外阅读。于是我们便看到越来越多的程式化、套路化的八股式作文。其实这是写作源泉断流的必然结果。怎么办?笔者采取了“化整为零”、“分期积累”的方式,要求每位学生每月交叉阅读一份报刊杂志,诸如《青年文摘》、《美文》、《南方周末》等,从中选择一些思想性、艺术性较强的散文随笔,要求学生写百字左右的评论。
综上所述,高三语文复习教学尽管当前依然面临着来自传统教育观念的挑战和“应试教育”的巨大压力。但是,我们坚信新课程改革并不讳言考试。而目前我们高三语文教师最应做的,就是从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出发,扎实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让新课程的全面实施带动高三语文教学的循序渐进的改变,最终使学生不但在语文高考中受益,更获益终生。
(河北赵县职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