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摩托车的生产销售
1.发展历史
我国摩托车工业的发展与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密切相关,相辅相成。其发展历程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一)起步发展时期。从新中国建立到70年代末是我国摩托车工业的起步发展阶段。在这一时期,我国摩托车工业从无到有,得到了初步发展。当时的摩托车主要用于军队、邮政、公安等系统和企事业单位,私人几乎没有摩托车。生产发展缓慢,厂家少,产量小,品种少,水平低,没有规模生产能力。(二)蓬勃发展时期。改革开放为摩托车工业的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摩托车的产量从1980年的4.9万辆增加到1991年的131万辆,增长了近26倍,到1991年全国摩托车工业总产值达70多亿元。中国摩托车工业已初步形成了生产规模,摩托车作为汽车工业的一部分已不再无足轻重,并充分显示出其强劲的发展势头。(三)高速发展时期。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又一次极大地激励了生产力的发展,我国摩托车工业随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又一次得到长足发展。1991~1995年,摩托车产量年增长速度超过50%,1996年为18.4%,1997年为8%,1997年摩托车总产量达到1003万辆,已接近全世界年产量的一半。从1993年到1999年连续七年居世界之首,成为世界瞩目的摩托车产量第一大国。
2.产销现状中国现有在册摩托车厂140多家,究竟我国有多少摩托车生产企业谁也说不清,除了这140家之外,不上规模,不上档次的还有400多家。有人认为,这还是个保守的数字,光那些前店后厂式的企业就有2000多家。从业人员有100多万人,累计利税300多亿元,累计出口创汇10亿多美元,为国民经济作出了显著的贡献。
3.出口形势我国摩托车产品在1986年以前基本没有出口,1987年以嘉陵集团、上海易初等为代表的少数优势企业开始出口摩托车,出口产品主要是美洲及东南亚,到1990年的4年间共出口摩托车17.6万辆。1991年我国摩托车出口开始以较快速度增长,1993年出口达14.07万辆,但1994—1997年,摩托车出口出现负增长,徘徊在8—9万辆之间,1998—2000年又开始快速增长,分别为13.7万辆、25.28万辆、198.7万辆,这主要是因国内竞争的加剧和越南市场的启动,其中越南市场由1998年的548辆增至2000年的122.9万辆。短短两三年,我国摩托车已驶向13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0年创汇7.5亿美元。尤其是越南和印尼两个市场,我国摩托车出口份额占80%以上。
目前,越南全国拥有摩托车约550万辆,而且以每年50万辆的速度增长。以前,这里是日本人的天下,但去年以来,中国生产的摩托车成群结队地出现在河内的大街上。1999年初开始,越南开始允许其国内企业进口摩托车零部件(约80%),配以国内能生产的部件,组装后在越销售。从那时起,中国摩托车开始驶入越南市场,1999年中以后,这里便掀起了中国摩托车热。越南现有的50家摩托车组装企业大都组装中国摩托车。到今年8月中旬为止,越南已通过进口零配件方式进口摩托车52.9万套,其中70%是来自中国。越南市场上现在共有约130种摩托车,中国车约占60种,从数量上看,中国车已占市场份额的50%。据不完全统计,在越南市场上的中国摩托车中,小有名气的有10种左右,如嘉陵、轻骑、隆鑫、力帆宏达、金城、宗申、新大洲等。中国摩托车之所以受欢迎是由于价格便宜,符合越南消费者的购买力。4.国际地位
世界上有70多个国家和地区生产摩托车,主要有中国、中国台湾省、日本、意大利、印度、印尼、泰国、德国、美国、西班牙、朝鲜、哥伦比亚、巴西等国家和地区。1989—1997年,世界摩托车产量从1193万辆发展到2335万辆,平均年增长9.88%。1989—1997年,我国摩托车产量从103万辆发展到1003万辆,平均年增长38.4%,这八年间我国摩托车年产量的平均增长速度远远高于世界的平均增长速度。1989年,我国摩托车年产量仅占世界年产量的8.6%,到1997年占43%。1989—1997年,世界摩托车年生产总量由1193万辆增长到2335万辆,八年间世界摩托车年总产量增加约1142万辆,此间我国摩托车年产量从103万辆增加到1003万辆,增加900万辆,占世界摩托车增量的79%。从1997年的产量看,我国摩托车的年产量接近世界年产量的一半,成为名副其实的摩托车第一生产大国。我国从1989—1999年累计生产摩托车6083万辆,目前摩托车保有量为4500多万辆(除去出口、库存、报废等),平均占有率为37.5辆/千人,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在世界各国摩托车生产企业中,1995年以来年产量达到百万辆的有5大厂家,即日本本田(Honda),印度贝佳基(Bajaj),中国的轻骑、嘉陵、建设,我国有3家,占五分之三。
摩托车发展的障碍
摩托车经过十几年的辉煌,这几年日子很不好过。轿车越来越抢了摩托车的风头,全国大部分省会城市限制摩托车进城。消费环境不佳,行业内又陷入混乱。价格大战久久不息,假冒伪劣产品屡禁不止。所有这些,严重制约了摩托车行业的发展。
1.政府态度“不冷不热”
摩托工业本来就是一个先天不足的行业,直到目前为止,国家从未就摩托车行业出台过指导性的文件。尽管我国早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摩托车生产国和消费市场,但其行业协会的最高组织至今仍是挂靠在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下的一个摩托车分会。
2.市场秩序混乱
为了抢市场,企业之间竞相杀价,越南、印尼两个市场表现的尤为突出。国有、民营、个体、合资等各类企业纷纷涌入市场,大打价格战。价格战虽使企业抢到了一些定单,但许多企业却进入微利时期,甚至不惜做亏本买卖。
3.技术水平不过硬
产品质量、品种、水平的发展是企业的生命线。而国内摩托车企业综合素质不高,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较弱。许多出口企业新品开发能力、产品技术含量、品质水平等综合素质方面尚不具备真正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这需要独立自主的设计开发能力,需要发展高技术含量、高水平、专业化的生产能力,还需要先进的制造技术和试验检测方面的高精度仪器设备。只有在质量、品种、水平上加快发展,才会有数量上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在摩托车产品的质量、品种、水平的发展中,生产企业是主力军,但也需要国家各个方面的支持,需要规划、需要投入、需要政策上的鼓励和扶植。质量、品种、水平的发展迫在眉睫,必须抓住时机,争取时间。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国摩托车工业的健康发展,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不仅能够扩大国内市场,而且在国际上也会增强竞争力。
4.售后服务跟不上
摩托车与汽车一样,产品卖到国外的同时,需要售后服务同期跟进,而以目前的出口量及出口产品的档次,所取得的效益根本无力支持服务网点建设,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摩托如何开疆拓土
1.整顿市场秩序
针对出口混乱的现状,今年3月5日,外经贸部等部门联合研究对策,果断对摩托车采取无偿招标:中标企业上年出口创汇不低于100万美元;出口供货企业要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出口供货企业要获得出口产品质量许可证。
2.推动技术进步
摩托车规模企业竞争的重点目前已经转至品种、档次以及技术含量层面,主要做法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着力于摩托车工艺和装备水平的提高。一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尽快建立以市场为导向,能迅速提高市场适应能力和反应能力的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经营模式、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二是抓住加入WTO这一契机,充分利用国际技术资源、资本、品牌进行重组整合,并利用集成技术,提升自己技术创新能力;三是大力强化企业战略管理及发展研究工作;四是以人为本,大力开发人力资源,迅速培养造就一支适应新形势需要的经营管理者队伍和员工队伍。
1.发展历史
我国摩托车工业的发展与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密切相关,相辅相成。其发展历程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一)起步发展时期。从新中国建立到70年代末是我国摩托车工业的起步发展阶段。在这一时期,我国摩托车工业从无到有,得到了初步发展。当时的摩托车主要用于军队、邮政、公安等系统和企事业单位,私人几乎没有摩托车。生产发展缓慢,厂家少,产量小,品种少,水平低,没有规模生产能力。(二)蓬勃发展时期。改革开放为摩托车工业的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摩托车的产量从1980年的4.9万辆增加到1991年的131万辆,增长了近26倍,到1991年全国摩托车工业总产值达70多亿元。中国摩托车工业已初步形成了生产规模,摩托车作为汽车工业的一部分已不再无足轻重,并充分显示出其强劲的发展势头。(三)高速发展时期。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又一次极大地激励了生产力的发展,我国摩托车工业随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又一次得到长足发展。1991~1995年,摩托车产量年增长速度超过50%,1996年为18.4%,1997年为8%,1997年摩托车总产量达到1003万辆,已接近全世界年产量的一半。从1993年到1999年连续七年居世界之首,成为世界瞩目的摩托车产量第一大国。
2.产销现状中国现有在册摩托车厂140多家,究竟我国有多少摩托车生产企业谁也说不清,除了这140家之外,不上规模,不上档次的还有400多家。有人认为,这还是个保守的数字,光那些前店后厂式的企业就有2000多家。从业人员有100多万人,累计利税300多亿元,累计出口创汇10亿多美元,为国民经济作出了显著的贡献。
3.出口形势我国摩托车产品在1986年以前基本没有出口,1987年以嘉陵集团、上海易初等为代表的少数优势企业开始出口摩托车,出口产品主要是美洲及东南亚,到1990年的4年间共出口摩托车17.6万辆。1991年我国摩托车出口开始以较快速度增长,1993年出口达14.07万辆,但1994—1997年,摩托车出口出现负增长,徘徊在8—9万辆之间,1998—2000年又开始快速增长,分别为13.7万辆、25.28万辆、198.7万辆,这主要是因国内竞争的加剧和越南市场的启动,其中越南市场由1998年的548辆增至2000年的122.9万辆。短短两三年,我国摩托车已驶向13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0年创汇7.5亿美元。尤其是越南和印尼两个市场,我国摩托车出口份额占80%以上。
目前,越南全国拥有摩托车约550万辆,而且以每年50万辆的速度增长。以前,这里是日本人的天下,但去年以来,中国生产的摩托车成群结队地出现在河内的大街上。1999年初开始,越南开始允许其国内企业进口摩托车零部件(约80%),配以国内能生产的部件,组装后在越销售。从那时起,中国摩托车开始驶入越南市场,1999年中以后,这里便掀起了中国摩托车热。越南现有的50家摩托车组装企业大都组装中国摩托车。到今年8月中旬为止,越南已通过进口零配件方式进口摩托车52.9万套,其中70%是来自中国。越南市场上现在共有约130种摩托车,中国车约占60种,从数量上看,中国车已占市场份额的50%。据不完全统计,在越南市场上的中国摩托车中,小有名气的有10种左右,如嘉陵、轻骑、隆鑫、力帆宏达、金城、宗申、新大洲等。中国摩托车之所以受欢迎是由于价格便宜,符合越南消费者的购买力。4.国际地位
世界上有70多个国家和地区生产摩托车,主要有中国、中国台湾省、日本、意大利、印度、印尼、泰国、德国、美国、西班牙、朝鲜、哥伦比亚、巴西等国家和地区。1989—1997年,世界摩托车产量从1193万辆发展到2335万辆,平均年增长9.88%。1989—1997年,我国摩托车产量从103万辆发展到1003万辆,平均年增长38.4%,这八年间我国摩托车年产量的平均增长速度远远高于世界的平均增长速度。1989年,我国摩托车年产量仅占世界年产量的8.6%,到1997年占43%。1989—1997年,世界摩托车年生产总量由1193万辆增长到2335万辆,八年间世界摩托车年总产量增加约1142万辆,此间我国摩托车年产量从103万辆增加到1003万辆,增加900万辆,占世界摩托车增量的79%。从1997年的产量看,我国摩托车的年产量接近世界年产量的一半,成为名副其实的摩托车第一生产大国。我国从1989—1999年累计生产摩托车6083万辆,目前摩托车保有量为4500多万辆(除去出口、库存、报废等),平均占有率为37.5辆/千人,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在世界各国摩托车生产企业中,1995年以来年产量达到百万辆的有5大厂家,即日本本田(Honda),印度贝佳基(Bajaj),中国的轻骑、嘉陵、建设,我国有3家,占五分之三。
摩托车发展的障碍
摩托车经过十几年的辉煌,这几年日子很不好过。轿车越来越抢了摩托车的风头,全国大部分省会城市限制摩托车进城。消费环境不佳,行业内又陷入混乱。价格大战久久不息,假冒伪劣产品屡禁不止。所有这些,严重制约了摩托车行业的发展。
1.政府态度“不冷不热”
摩托工业本来就是一个先天不足的行业,直到目前为止,国家从未就摩托车行业出台过指导性的文件。尽管我国早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摩托车生产国和消费市场,但其行业协会的最高组织至今仍是挂靠在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下的一个摩托车分会。
2.市场秩序混乱
为了抢市场,企业之间竞相杀价,越南、印尼两个市场表现的尤为突出。国有、民营、个体、合资等各类企业纷纷涌入市场,大打价格战。价格战虽使企业抢到了一些定单,但许多企业却进入微利时期,甚至不惜做亏本买卖。
3.技术水平不过硬
产品质量、品种、水平的发展是企业的生命线。而国内摩托车企业综合素质不高,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较弱。许多出口企业新品开发能力、产品技术含量、品质水平等综合素质方面尚不具备真正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这需要独立自主的设计开发能力,需要发展高技术含量、高水平、专业化的生产能力,还需要先进的制造技术和试验检测方面的高精度仪器设备。只有在质量、品种、水平上加快发展,才会有数量上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在摩托车产品的质量、品种、水平的发展中,生产企业是主力军,但也需要国家各个方面的支持,需要规划、需要投入、需要政策上的鼓励和扶植。质量、品种、水平的发展迫在眉睫,必须抓住时机,争取时间。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国摩托车工业的健康发展,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不仅能够扩大国内市场,而且在国际上也会增强竞争力。
4.售后服务跟不上
摩托车与汽车一样,产品卖到国外的同时,需要售后服务同期跟进,而以目前的出口量及出口产品的档次,所取得的效益根本无力支持服务网点建设,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摩托如何开疆拓土
1.整顿市场秩序
针对出口混乱的现状,今年3月5日,外经贸部等部门联合研究对策,果断对摩托车采取无偿招标:中标企业上年出口创汇不低于100万美元;出口供货企业要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出口供货企业要获得出口产品质量许可证。
2.推动技术进步
摩托车规模企业竞争的重点目前已经转至品种、档次以及技术含量层面,主要做法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着力于摩托车工艺和装备水平的提高。一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尽快建立以市场为导向,能迅速提高市场适应能力和反应能力的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经营模式、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二是抓住加入WTO这一契机,充分利用国际技术资源、资本、品牌进行重组整合,并利用集成技术,提升自己技术创新能力;三是大力强化企业战略管理及发展研究工作;四是以人为本,大力开发人力资源,迅速培养造就一支适应新形势需要的经营管理者队伍和员工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