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主义刑法观视野下的黑恶犯罪治理

来源 :政法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wei8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适度扩大犯罪圈、正确理解刑法的谦抑性原则、坚持实质解释的立场、积极融入国家和社会治理是积极主义刑法观核心的理论内涵,目前存在古典自由主义刑法观和积极主义刑法观之争.在积极主义刑法观的视野下开展黑恶犯罪治理,刑法要积极回应扫黑除恶的现实需要.通过适度扩大黑恶犯罪的犯罪圈,坚持依法严惩的扫黑除恶方针和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积极应对信息网络黑恶犯罪和黑恶势力利用末成年人实施黑恶犯罪等出现的新情况,开展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等路径将扫黑除恶常态化,继续向纵深方向发展.同时要把黑恶犯罪治理放在总体国家安全中考察,坚持系统思维,构建大安全格局.
其他文献
公益服务换取醉驾不起诉模式的合法性与正当性还有待检验.在现行《刑事诉讼法》的框架下,它比较符合相对不起诉的规定,只是还具有对嫌疑人附加条件的内容.允许嫌疑人以公益服务换取醉驾不起诉决定符合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契合刑罚裁量的基本理论、切合免除处罚的实体性规定,具有相当程度的正当性.但是如何避免司法恣意、定位参与公益服务的性质和公益组织的职能,仍然值得继续探索.初步的看法是,应当细化公益服务换取醉驾不起诉的适用条件、明确参与公益服务的自愿性质和规范公益组织的服务职能.
从合同效力认定的立法变革、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释(指导性意见)变化、司法实践中个案的适用等方面入手发现,虽然立法严格排除行政规范性文件,但在司法实践中行政规范性文件对合同效力的判定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行政规范性文件以其灵活性、及时性填补了法律的空白,缓解了法律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矛盾.在合同效力判定中完全予以排除有架空国家管制硬性约束力的危险,也不利于公平正义的匡扶.从衡平契约自由与契约正义,保护公序良俗等角度出发,应有条件有限度地承认行政规范性文件的私法效力,在适用方法上借道《民法典》第153条第2款“公序良
企业承担刑事责任的法理根据不能墨守传统自然人犯罪的意志中心主义,而应当秉持单位文化责任论.对企业配置重刑的法理不在于报应主义或预防主义,而在于发挥巨额罚金刑对企业犯罪的威慑效力,并辅之以较大的刑罚优惠空间,构造“轻轻重重”的法定刑配置模式.对于合规企业减让刑罚的法理,需以社会契约论廓清国家刑罚权的来源,刑罚减让机制不但能有效抑制企业致罪因素,更有助于激励企业参与到“国家-企业”犯罪合作治理的格局中.
网络犯罪案件大多都涉及用手机号注册的互联网应用账号.利用接码平台获取手机短信验证码来注册互联网应用账号,是犯罪分子常用的手法.随着技术的进步,接码平台已形成一条完整的黑色产业链,产业链各个环节分工明确,专业化程度极高.为了应对公安机关的打击,接码平台已升级为众包型接码平台,其运作模式更加隐秘.经分析,接码平台黑产链条各个环节涉及不同罪名,针对该类案件的侦查,必须要有全链条侦查的思路,只有这样才能从源头上打击与治理接码平台黑色产业链.
证据法学必须学会对接算法。通过检视实践中算法侵入证据本体的方式,证据证明的逻辑由价值分析转换为数理逻辑、证据论证的方式由逻辑转换为算法模型。而算法与证据系统的耦合也带来了正当性和算法本身的稳定性风险。既然承认证据法能够介入算法,就必须将算法解释为证据法学的相关概念。但追溯理论根源,证据种类抽象性不足,其涵摄范围过小,导致难以对其进行证据法上的定位。从信息论的角度看,算法分析海量电子数据的过程是信息的运动过程,算法在信息论中是一种信息分析方法。如此,淡化了算法证据的种类归属之争议,回归证据证明的本体——证据
民事诉讼管辖是在法院系统内部,确定各级人民法院之间以及同级人民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民事案件的分工与权限。因诉讼实践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加之诉讼当事人不当运用规定疏漏,导致对现行立法和司法解释规定的不当操作甚至滥用。面对民事诉讼管辖异议实践的问题,有必要进一步厘清民事管辖异议的制度目标,坚持程序严肃性与当事人意思自治相结合,推进管辖程序事项适当简化与迅捷处理,着重规制异议权滥用行为,适度扩张应诉管辖范围理解,细化办案流程减少程序迟延。同时,通过提升管辖异议解决的效力层级,扩大当事人管辖选择自治范围,消除管辖
当今中国,应当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需要研究如何运用金融手段推进文化产业强国建设,依法发挥金融在文化产业促进中的基础作用.在间接融资方面,鼓励开展文化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加大对文化产业基础设施的金融支持,通过信贷、保险等方式合理分散融资风险;在直接融资方面,则鼓励多层次的文化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创新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模式.从长远看,借助金融促进措施提升文化产业的治理水平,依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作为精神型的人格权,被遗忘权发端于刑事司法,但当前却在民商事领域全面发展,在刑事司法领域“被遗忘”.以刑事犯罪记录封存制度为例,应合理界定被遗忘权在刑事司法领域的外延与内涵.被遗忘权在行使的过程中,会与公共安全、新闻自由等领域产生法益冲突,因此须明确国家安全与公共安全优先原则、对被遗忘权主体范围适当限制、划定被遗忘权的适用案件范围,力图实现被遗忘权刑事司法保护中的价值平衡.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十四章专章规定了居住权,作为一种新类型的用益物权,应当明确其私权的属性和保障居住的基本功能,可对居住权作继承型、养老型、析产型、保障型、投资型等不同标准的划分.只有符合日常生活居住之需且经过登记才能设立居住权.依据合同设立的居住权,双方当事人应进行居住权登记;根据遗嘱设立的居住权,继承发生后当事人可要求所有权人办理登记手续.居住权一旦设定,则排除了所有权人的占有和使用之权能,但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居住权可以解除.
公务员实行国家统一规定的工资制度.人民警察实行公务员工资制度,享受国家规定的警衔津贴和其他津贴、补贴待遇.根据公安干警的工资“应按略高于同级行政干部的原则进行调整”或“低于军队、高于地方”的指示精神,警察工资结构中的警衔津贴、值勤岗位津贴和加班补贴,构成了体现警察职业特点的工资福利保障体系.公务员职务的高低在工资收入决定中占据主导地位,参照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而实施的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职务序列套改政策,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基层人民警察职务职级晋升的难题.地区附加津贴,决定了所属地区的公务员(含人民警察)工资收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