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没有人会告诉你这条路是否有前途”,“抄袭”最大好处就是能避免风险,“对于创业者而言,能够最终生存下来才是最重要的。”
在业界中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在管理一家大企业方面,马化腾可能比不上杨元庆,但如果给他们同样的资金去创业,马化腾会远远胜过杨元庆。
“马总对事物判断的眼光很独到,很特别!”马化腾在今天的腾讯公司里可充分享受来自职员的奉承。但平心而论,和比尔·盖茨等人相比,马化腾并不属于能够被划入天才范围的那类人。业界相传,他事业的腾飞始于抄袭。
只想当将技术推向市场的小角色
1984年,年仅13岁的马化腾跟着追赶经济大潮的父母举家从海南迁到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潮头,以计算机配件为代表的电子加工业开始逐步成为深圳工业的主流,这使马化腾有机会比同龄人更早接触计算机。
计算机的魔力使马化腾的中学时代出现了新的主宰,他与那些神奇的二进制代码打起了交道。高考时,马化腾毫不犹豫地在志愿表填上计算机专业。
求学的四年中,马化腾的“偶像”一直是在UNIX、C语言方面的大师级程序员,而在深圳大学内部,马化腾的计算机水准已到了令老师刮目相看的地步,甚至常为学校计算机维护提供相当不错的解决方案。此时的马化腾就已表现出了原始的价值意识——技术要转化成生产力:以清除机房机器中的各种病毒为条件来换取上机时间,甚至为了能有更多的上机时间,常常干些将机器锁住的恶作剧,这让机房管理员哭笑不得。
1993年从深大毕业后,马化腾进入了当时业界名气很大的润迅公司,开始做软件工程师,专注于寻呼机软件的开发。由于表现优异,一直做到了开发部主管的位置上。
“许多软件技术人员对自己的智力非常自信,搞软件只是互相攀比的一种方式,而我则希望自己搞出的东西被更多人应用的,也愿意扮演一个将技术推向市场的小角色。”马化腾明确开发软件的意义在于实用,而不是自娱自乐。
很少有人知道在真正的互联网普及之前,有许多网迷已在惠多网(FidoNet,它诞生在1984年的美国,非传统意义上的互联网)上早就体会过网络的乐趣,马化腾就是其中之一,所不同的是,从乐趣中他更多的是体会到其中的商业价值。1995年,马化腾义无返顾地投入5万元,在家里搞了4条电话线和8台电脑,承担起了惠多网深圳站站长的角色。在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深圳“马站”在惠多网上有着极高的人气。
当时马化腾为何会在网络上花这样一笔不菲的财力以及物力和人力?除了兴趣,更重要的是马化腾认识到网络的价值,这一切还要从当年马化腾的副业炒股开始。
1992年以后的几年时间里,股市成了中国经济的热点,那是一个“疯狂”的年代。“一家公司的楼下就是营业厅,在营业厅看盘的时候还是5块钱一股,跑上楼找人买股票时,已经涨到了6块钱,下楼时就变成了7块。一个上午账面就多了几十万,吃饭都不知道什么味道,简直是捡钱。”
这种形势下仅工作一年的马化腾也随流进入股市。炒股时,马化腾发现有一种安装在计算机上的板卡能通过网络实时显示股票走势,这无疑方便了想在家中就能了解股市动态的股民们。
“别人能做,自己为什么不能做?”马化腾和几个朋友一起分析了市场上已有的各种股票板卡优缺点,并模仿相关的产品,开发出了风靡一时的股霸卡,甚至有一段时间在深圳著名的赛格电子市场卖断了货。
通过股霸卡以及平静而有耐心的个性,马化腾两头“开花”,在股市上也如鱼得水,手头很快就有了百万资金,这也是后来马化腾独立创业的基础。此时,网易的丁磊正流落广州街头抱怨“人生就像一盒手榴弹”。
信息的价值将逐渐被人们所认识,也将成为一种重要的生产力要素,如何将它转化成实在的商品价值?这是马化腾拥有百万资产后思考的问题。
创业只是为了将兴趣和职业结合
马化腾最初的创业想法和许多成功人士的一样“探索、提升自己的价值”,马化腾像公司提出关于互联网的相关开发,当时寻呼业的火爆形势使得润迅并没有重视。由此,润迅开发部主管的职位与自己对互联网的兴趣发生冲突。作为中国最早的一批网民,已深刻认识到互联网价值的马化腾,有了离开润迅自主创业的想法,但惟一让马化腾担心的就是做互联网软件是否有前途。
1998年2月,由于资金紧张,丁磊将耗时7个月写出的网易免费邮箱系统及163.net域名以119万元的“天价”卖给广州的飞华网后,马化腾眼中中国互联网未来的走向变得清晰起来:网络必然会成为今后的一种潮流。
年底,27岁的马化腾与大学同学张志东创办了腾讯,开始研发无线网络寻呼系统。这套系统最主要的功能是让用户可以不必拨打长途电话,直接通过互联网将信息发送到寻呼机上。实际上,在创建腾讯之初,马化腾“只是感觉可以在寻呼与网络两大资源中找到空间”,所有的判断都来自自己5年的网龄和职业经验。
随后3个月,他推出了OICQ,从当时来看,OICQ也不是什么划时代的创新,完全是ICQ的一个翻版。
“抄”来创业路
创业对于马化腾而言,并不是一帆风顺。正如马化腾自己所言,“在腾讯发展的过程中,每一刻都可能死掉。”而马化腾成功的关键是认识到了创业者最易进的误区,比如:似乎只有“绝对的创新”才能成就中国互联网,“马化腾是业内有名的抄袭大王,而且他是明目张胆地、公开地抄……”王志东就如此评价过他。
前人的成功会使得后来者成功的概率增大,大概很多人这么以为。严格上讲,当时中国IT业和马化腾一样出色或者更出色的人不在少数,但他们最终的失败都是因为创新,“大多数都是因为‘死’得太有理想”——有人如此讽刺过。
“没有人会告诉你这条路是否有前途”,“抄袭”最大好处就是能避免不少风险,“对于创业者而言,能够最终生存下来才是最重要的。”
这么看来,模仿ICQ做OICQ是当时马化腾惟一能做的。只要身处深圳,自然能够感觉到中国经济发展的热度,创业在一段时间内竟然是深圳互联网业的主旋律,但在深圳,大把的新机会往往来得快去得也快,很多新鲜事物仅仅停留在概念层面,这使得马化腾并没有十足的信心。当时的门户网站、邮箱等热门的业务,并不是自己的特长,自己最熟悉的互联网软件ICQ就成为了惟一的切入点。
而QQ的诞生也并不是一帆风顺。ICQ已占领了相当的中国市场,国内也已先有了PICQ、CICQ等聊天工具;其次是自己的技术并不领先……但马化腾发现很少有人去关心小小的聊天软件——这也是他唯一的机会。
中国用户对中文环境ICQ服务的需求极大,而市场上各种版本并未解决中国特色的问题。例如ICQ的信息只能保留在单机上,一旦用户更换机器登陆,所有联系人的信息都将丢失。当时计算机还不普及这一弱点对用户而言,无疑影响了其便捷程度。后来许多专业人士分析“QQ能够风行,最大的特点就是完全符合中国人的消费能力和沟通方式”。
马化腾将适合中国人用的QQ放到互联网上供用户免费使用,不到一年居然发展了500万用户,这个结果就连马化腾本人都很意外。
拥有庞大用户群后,马化腾开始寻找赢利点。他从韩国同行那找到了OICQ赢利的可能性:当时韩国流行给虚拟形象穿衣服的网络服务,马化腾眼睛一亮,开始联系耐克、阿迪达斯等企业,把他们最新款的衣服放在网络上,供QQ用户付费使用。
由此腾讯才真正生存了下来。后来,马化腾对这次所谓的跨国“抄袭”坦言“如果做其他不熟悉的业务,腾讯也许很早就死掉了”。QQ寄托着马化腾之所好,因此恐怕也没人想到过,马化腾有过等QQ成熟将其卖掉套现的想法,因为“个人英雄们的最终出路大多是卖掉自己的成名作品。”
有胆有谋就能绝处逢生
在研发出OICQ后,随之而来的是巨大的困难,由于不懂市场和市场运作,OICQ拿出去向运营商推销,常被拒之门外,“甚至连面都不给见”。即使和一些有意向购买OICQ的公司谈判也并不顺利,他们大多表示只能按腾讯“有多少台电脑、多少个桌椅板凳来买”。最后,一连谈了4家都没有达到预计100万的底线,最高的一家也只出到60万。
与此同时,对QQ的大量下载和暴增的用户量让公司难以支撑,那时一两千元的服务器托管费都让当时小作坊式的腾讯公司不堪重负,没有资金更新设备,工作人员也快发不出工资,“我们只能去蹭人家的服务器,开始是一台普通计算机,放到有宽带条件的机房里,然后把程序偷偷放到别人的服务器里运行。”当时马化腾什么业务都敢接,做网页、系统集成等,他的期望很简单“让公司活下去”。
网易获得风险投资启发了马化腾,让他放弃了要“贱卖”QQ的打算,为获得风险投资,马化腾和其他合伙人一共做了六个版本的商业计划书,每一份都有20多页,结果都石沉大海。然而在最困难的时候幸运之神眷顾了马化腾和他的腾讯,1999年的深圳高交他凭借OICQ仅半年占领的市场地位,幸运地拉来IDG和李泽楷旗下盈科数码220万美元的投资,这无疑为腾讯找到了活路。
后发制人,做最擅长的业务
马化腾开始做IM(即时通讯),现在用户数量第一;在三年前开始做门户,现在流量第一;做休闲游戏,将业界老大联众取而代之;进入网游后成长势头凶猛,让盛大、网易开始警惕;一年前开始电子商务,在拍卖和在线支付上一出手,让马云、王志东等前辈紧张万分。在中国互联网业,做到横跨多个业务线的企业并不少,却没有一家互联网公司能像马化腾这样在多条业务线上同时做到领先。
开展每一个新业务之前马化腾都要求自己和相关人员反思这样一个问题“是否具备成功的条件,能否做成?”马化腾这样的态度与马云形成了鲜明对比,马云是完全不看底牌、把全部筹码压上“豪赌”,而马化腾完全相反,回回看底牌,精打细算。
关于业务扩张的问题,在腾讯内部马化腾并不是一点压力都没有。一位腾讯的中层员工透露,对于从何种业务开始入手,当时腾讯高层观点各不相同,尤其集中在做电子商务、搜索还是门户问题上,争论最为激烈。当时的形势是微软旗下的IM平台MSN开始进入中国,同时,几乎所有互联网公司都在随着微软的脚步纷纷向腾讯宣战,毕竟IM对用户有着邮箱、游戏等其他任何业务所无法比拟的粘性,腾讯遭遇到了成立以来的最大挑战。
此时做电子商务无疑是占据了行业的制高点,在2003年,电子商务还是一个新兴业务,潜力很大。而做门户,腾讯面前已经有了三座“大山”。但马化腾认为正是由于“门户”和休闲游戏是中国互联网业最为成熟的业务,无论从人才和用户上都较电子商务更有优势,因此做起来相对会更有把握。于是,马化腾挖来了在网易以及TOM都做过内容总监的孙忠怀开始筹建qq.com,同时也推出游戏平台,主攻以棋牌类为主的休闲游戏。仅一年时间,凭借以亿计的QQ用户规模,QQ游戏的最高同时在线人数超过了100万,超过联众成为最大的休闲游戏门户,仅仅两年半时间,qq.com也成为流量最大的中文门户。
“抄袭”是为了创新
“腾讯拍拍网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创新,所有的东西都是抄来的。”对于淘宝网“招财进宝”的流产,马云毫不掩饰的“指责”腾讯。
“微软、Google也是抄袭大王,从Windows到Office做的都是别人做过的东西。”对于落了个“抄袭者”而非“创新者”的骂名,马化腾却不以为然,“抄可以理解成学习,是一种吸收,是一种取长补短。”不可否认的是,在IT领域确实如此,只要好的东西就难免会被模仿抄袭。
当然,马化腾也品尝过“抄袭”的苦涩,腾讯早期曾做过邮箱业务,推出没多久就停掉了。当时马化腾认为这个项目简单,“搭起架子就推出去了”,但由于当时邮箱竞争太激烈,烧钱多,又没有新颖的盈利模式,导致根本无法支撑邮箱系统的运营。
有了这次深刻的教训,马化腾又一次意识到自己的“老办法”无疑还是正确的——“谋定而后动”,前提是不能再一味地模仿,更重要的是在模仿的基础上创新。正如狄恩·卡曼所言,顾客买的不是发明或技术,而是能解决问题的创新。“所以我不盲目创新,最聪明的方法肯定是学习最佳案例,然后再超越。”
马化腾“谋定而后动”的谋略让TOM的王雷雷嫉妒,他曾抱怨过“辛苦做出来的新业务,腾讯其实就在后面等着,他庞大的用户群,要来占市场也是事半功倍的事。”那么大的活跃用户群,插根扁担都开花。
至此以后,马化腾形成一个“后发”的惯例——在决定某项新业务在何时推出的时候,他考虑的是如何将企业自身的学习周期与该产业的生命周期进行协调,形成一个比较稳妥的扩张节奏,保证企业始终在当前业务与未来扩展之间建立一种平衡。
到目前为止,腾讯的员工数量已经超过了3000名,尤其近两年以翻番的速度在增长,尽管马化腾将各个自己看来不太适应的高管职位都让了出来,但这实际上并不利于腾讯的决策。
马化腾如今被业界形容为“.com公敌”,互联网界完全是一幅“围剿腾讯”的局面,“看来,中国互联网行业里的钱还是太多了,大家都资金过剩。”马化腾的调侃掩饰不住一丝的无奈,毕竟现在的腾讯需要自己操心的事情太多了。
编辑倚 天
《商道》杂志QQ群①群号:6654648
在业界中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在管理一家大企业方面,马化腾可能比不上杨元庆,但如果给他们同样的资金去创业,马化腾会远远胜过杨元庆。
“马总对事物判断的眼光很独到,很特别!”马化腾在今天的腾讯公司里可充分享受来自职员的奉承。但平心而论,和比尔·盖茨等人相比,马化腾并不属于能够被划入天才范围的那类人。业界相传,他事业的腾飞始于抄袭。
只想当将技术推向市场的小角色
1984年,年仅13岁的马化腾跟着追赶经济大潮的父母举家从海南迁到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潮头,以计算机配件为代表的电子加工业开始逐步成为深圳工业的主流,这使马化腾有机会比同龄人更早接触计算机。
计算机的魔力使马化腾的中学时代出现了新的主宰,他与那些神奇的二进制代码打起了交道。高考时,马化腾毫不犹豫地在志愿表填上计算机专业。
求学的四年中,马化腾的“偶像”一直是在UNIX、C语言方面的大师级程序员,而在深圳大学内部,马化腾的计算机水准已到了令老师刮目相看的地步,甚至常为学校计算机维护提供相当不错的解决方案。此时的马化腾就已表现出了原始的价值意识——技术要转化成生产力:以清除机房机器中的各种病毒为条件来换取上机时间,甚至为了能有更多的上机时间,常常干些将机器锁住的恶作剧,这让机房管理员哭笑不得。
1993年从深大毕业后,马化腾进入了当时业界名气很大的润迅公司,开始做软件工程师,专注于寻呼机软件的开发。由于表现优异,一直做到了开发部主管的位置上。
“许多软件技术人员对自己的智力非常自信,搞软件只是互相攀比的一种方式,而我则希望自己搞出的东西被更多人应用的,也愿意扮演一个将技术推向市场的小角色。”马化腾明确开发软件的意义在于实用,而不是自娱自乐。
很少有人知道在真正的互联网普及之前,有许多网迷已在惠多网(FidoNet,它诞生在1984年的美国,非传统意义上的互联网)上早就体会过网络的乐趣,马化腾就是其中之一,所不同的是,从乐趣中他更多的是体会到其中的商业价值。1995年,马化腾义无返顾地投入5万元,在家里搞了4条电话线和8台电脑,承担起了惠多网深圳站站长的角色。在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深圳“马站”在惠多网上有着极高的人气。
当时马化腾为何会在网络上花这样一笔不菲的财力以及物力和人力?除了兴趣,更重要的是马化腾认识到网络的价值,这一切还要从当年马化腾的副业炒股开始。
1992年以后的几年时间里,股市成了中国经济的热点,那是一个“疯狂”的年代。“一家公司的楼下就是营业厅,在营业厅看盘的时候还是5块钱一股,跑上楼找人买股票时,已经涨到了6块钱,下楼时就变成了7块。一个上午账面就多了几十万,吃饭都不知道什么味道,简直是捡钱。”
这种形势下仅工作一年的马化腾也随流进入股市。炒股时,马化腾发现有一种安装在计算机上的板卡能通过网络实时显示股票走势,这无疑方便了想在家中就能了解股市动态的股民们。
“别人能做,自己为什么不能做?”马化腾和几个朋友一起分析了市场上已有的各种股票板卡优缺点,并模仿相关的产品,开发出了风靡一时的股霸卡,甚至有一段时间在深圳著名的赛格电子市场卖断了货。
通过股霸卡以及平静而有耐心的个性,马化腾两头“开花”,在股市上也如鱼得水,手头很快就有了百万资金,这也是后来马化腾独立创业的基础。此时,网易的丁磊正流落广州街头抱怨“人生就像一盒手榴弹”。
信息的价值将逐渐被人们所认识,也将成为一种重要的生产力要素,如何将它转化成实在的商品价值?这是马化腾拥有百万资产后思考的问题。
创业只是为了将兴趣和职业结合
马化腾最初的创业想法和许多成功人士的一样“探索、提升自己的价值”,马化腾像公司提出关于互联网的相关开发,当时寻呼业的火爆形势使得润迅并没有重视。由此,润迅开发部主管的职位与自己对互联网的兴趣发生冲突。作为中国最早的一批网民,已深刻认识到互联网价值的马化腾,有了离开润迅自主创业的想法,但惟一让马化腾担心的就是做互联网软件是否有前途。
1998年2月,由于资金紧张,丁磊将耗时7个月写出的网易免费邮箱系统及163.net域名以119万元的“天价”卖给广州的飞华网后,马化腾眼中中国互联网未来的走向变得清晰起来:网络必然会成为今后的一种潮流。
年底,27岁的马化腾与大学同学张志东创办了腾讯,开始研发无线网络寻呼系统。这套系统最主要的功能是让用户可以不必拨打长途电话,直接通过互联网将信息发送到寻呼机上。实际上,在创建腾讯之初,马化腾“只是感觉可以在寻呼与网络两大资源中找到空间”,所有的判断都来自自己5年的网龄和职业经验。
随后3个月,他推出了OICQ,从当时来看,OICQ也不是什么划时代的创新,完全是ICQ的一个翻版。
“抄”来创业路
创业对于马化腾而言,并不是一帆风顺。正如马化腾自己所言,“在腾讯发展的过程中,每一刻都可能死掉。”而马化腾成功的关键是认识到了创业者最易进的误区,比如:似乎只有“绝对的创新”才能成就中国互联网,“马化腾是业内有名的抄袭大王,而且他是明目张胆地、公开地抄……”王志东就如此评价过他。
前人的成功会使得后来者成功的概率增大,大概很多人这么以为。严格上讲,当时中国IT业和马化腾一样出色或者更出色的人不在少数,但他们最终的失败都是因为创新,“大多数都是因为‘死’得太有理想”——有人如此讽刺过。
“没有人会告诉你这条路是否有前途”,“抄袭”最大好处就是能避免不少风险,“对于创业者而言,能够最终生存下来才是最重要的。”
这么看来,模仿ICQ做OICQ是当时马化腾惟一能做的。只要身处深圳,自然能够感觉到中国经济发展的热度,创业在一段时间内竟然是深圳互联网业的主旋律,但在深圳,大把的新机会往往来得快去得也快,很多新鲜事物仅仅停留在概念层面,这使得马化腾并没有十足的信心。当时的门户网站、邮箱等热门的业务,并不是自己的特长,自己最熟悉的互联网软件ICQ就成为了惟一的切入点。
而QQ的诞生也并不是一帆风顺。ICQ已占领了相当的中国市场,国内也已先有了PICQ、CICQ等聊天工具;其次是自己的技术并不领先……但马化腾发现很少有人去关心小小的聊天软件——这也是他唯一的机会。
中国用户对中文环境ICQ服务的需求极大,而市场上各种版本并未解决中国特色的问题。例如ICQ的信息只能保留在单机上,一旦用户更换机器登陆,所有联系人的信息都将丢失。当时计算机还不普及这一弱点对用户而言,无疑影响了其便捷程度。后来许多专业人士分析“QQ能够风行,最大的特点就是完全符合中国人的消费能力和沟通方式”。
马化腾将适合中国人用的QQ放到互联网上供用户免费使用,不到一年居然发展了500万用户,这个结果就连马化腾本人都很意外。
拥有庞大用户群后,马化腾开始寻找赢利点。他从韩国同行那找到了OICQ赢利的可能性:当时韩国流行给虚拟形象穿衣服的网络服务,马化腾眼睛一亮,开始联系耐克、阿迪达斯等企业,把他们最新款的衣服放在网络上,供QQ用户付费使用。
由此腾讯才真正生存了下来。后来,马化腾对这次所谓的跨国“抄袭”坦言“如果做其他不熟悉的业务,腾讯也许很早就死掉了”。QQ寄托着马化腾之所好,因此恐怕也没人想到过,马化腾有过等QQ成熟将其卖掉套现的想法,因为“个人英雄们的最终出路大多是卖掉自己的成名作品。”
有胆有谋就能绝处逢生
在研发出OICQ后,随之而来的是巨大的困难,由于不懂市场和市场运作,OICQ拿出去向运营商推销,常被拒之门外,“甚至连面都不给见”。即使和一些有意向购买OICQ的公司谈判也并不顺利,他们大多表示只能按腾讯“有多少台电脑、多少个桌椅板凳来买”。最后,一连谈了4家都没有达到预计100万的底线,最高的一家也只出到60万。
与此同时,对QQ的大量下载和暴增的用户量让公司难以支撑,那时一两千元的服务器托管费都让当时小作坊式的腾讯公司不堪重负,没有资金更新设备,工作人员也快发不出工资,“我们只能去蹭人家的服务器,开始是一台普通计算机,放到有宽带条件的机房里,然后把程序偷偷放到别人的服务器里运行。”当时马化腾什么业务都敢接,做网页、系统集成等,他的期望很简单“让公司活下去”。
网易获得风险投资启发了马化腾,让他放弃了要“贱卖”QQ的打算,为获得风险投资,马化腾和其他合伙人一共做了六个版本的商业计划书,每一份都有20多页,结果都石沉大海。然而在最困难的时候幸运之神眷顾了马化腾和他的腾讯,1999年的深圳高交他凭借OICQ仅半年占领的市场地位,幸运地拉来IDG和李泽楷旗下盈科数码220万美元的投资,这无疑为腾讯找到了活路。
后发制人,做最擅长的业务
马化腾开始做IM(即时通讯),现在用户数量第一;在三年前开始做门户,现在流量第一;做休闲游戏,将业界老大联众取而代之;进入网游后成长势头凶猛,让盛大、网易开始警惕;一年前开始电子商务,在拍卖和在线支付上一出手,让马云、王志东等前辈紧张万分。在中国互联网业,做到横跨多个业务线的企业并不少,却没有一家互联网公司能像马化腾这样在多条业务线上同时做到领先。
开展每一个新业务之前马化腾都要求自己和相关人员反思这样一个问题“是否具备成功的条件,能否做成?”马化腾这样的态度与马云形成了鲜明对比,马云是完全不看底牌、把全部筹码压上“豪赌”,而马化腾完全相反,回回看底牌,精打细算。
关于业务扩张的问题,在腾讯内部马化腾并不是一点压力都没有。一位腾讯的中层员工透露,对于从何种业务开始入手,当时腾讯高层观点各不相同,尤其集中在做电子商务、搜索还是门户问题上,争论最为激烈。当时的形势是微软旗下的IM平台MSN开始进入中国,同时,几乎所有互联网公司都在随着微软的脚步纷纷向腾讯宣战,毕竟IM对用户有着邮箱、游戏等其他任何业务所无法比拟的粘性,腾讯遭遇到了成立以来的最大挑战。
此时做电子商务无疑是占据了行业的制高点,在2003年,电子商务还是一个新兴业务,潜力很大。而做门户,腾讯面前已经有了三座“大山”。但马化腾认为正是由于“门户”和休闲游戏是中国互联网业最为成熟的业务,无论从人才和用户上都较电子商务更有优势,因此做起来相对会更有把握。于是,马化腾挖来了在网易以及TOM都做过内容总监的孙忠怀开始筹建qq.com,同时也推出游戏平台,主攻以棋牌类为主的休闲游戏。仅一年时间,凭借以亿计的QQ用户规模,QQ游戏的最高同时在线人数超过了100万,超过联众成为最大的休闲游戏门户,仅仅两年半时间,qq.com也成为流量最大的中文门户。
“抄袭”是为了创新
“腾讯拍拍网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创新,所有的东西都是抄来的。”对于淘宝网“招财进宝”的流产,马云毫不掩饰的“指责”腾讯。
“微软、Google也是抄袭大王,从Windows到Office做的都是别人做过的东西。”对于落了个“抄袭者”而非“创新者”的骂名,马化腾却不以为然,“抄可以理解成学习,是一种吸收,是一种取长补短。”不可否认的是,在IT领域确实如此,只要好的东西就难免会被模仿抄袭。
当然,马化腾也品尝过“抄袭”的苦涩,腾讯早期曾做过邮箱业务,推出没多久就停掉了。当时马化腾认为这个项目简单,“搭起架子就推出去了”,但由于当时邮箱竞争太激烈,烧钱多,又没有新颖的盈利模式,导致根本无法支撑邮箱系统的运营。
有了这次深刻的教训,马化腾又一次意识到自己的“老办法”无疑还是正确的——“谋定而后动”,前提是不能再一味地模仿,更重要的是在模仿的基础上创新。正如狄恩·卡曼所言,顾客买的不是发明或技术,而是能解决问题的创新。“所以我不盲目创新,最聪明的方法肯定是学习最佳案例,然后再超越。”
马化腾“谋定而后动”的谋略让TOM的王雷雷嫉妒,他曾抱怨过“辛苦做出来的新业务,腾讯其实就在后面等着,他庞大的用户群,要来占市场也是事半功倍的事。”那么大的活跃用户群,插根扁担都开花。
至此以后,马化腾形成一个“后发”的惯例——在决定某项新业务在何时推出的时候,他考虑的是如何将企业自身的学习周期与该产业的生命周期进行协调,形成一个比较稳妥的扩张节奏,保证企业始终在当前业务与未来扩展之间建立一种平衡。
到目前为止,腾讯的员工数量已经超过了3000名,尤其近两年以翻番的速度在增长,尽管马化腾将各个自己看来不太适应的高管职位都让了出来,但这实际上并不利于腾讯的决策。
马化腾如今被业界形容为“.com公敌”,互联网界完全是一幅“围剿腾讯”的局面,“看来,中国互联网行业里的钱还是太多了,大家都资金过剩。”马化腾的调侃掩饰不住一丝的无奈,毕竟现在的腾讯需要自己操心的事情太多了。
编辑倚 天
《商道》杂志QQ群①群号:665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