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12年11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大会得出一个关键的结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主导社会信仰,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而近些年正是中国处于社会变革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发生了多方位、多层面的变化,出现了各种思潮的激荡和价值观的冲突,对大学生的信仰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与影响。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和不稳定性,因此新时期关注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及其重要。
关键词:十八大;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6-0079-03
2012年11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马克思主义信仰有鲜明的阶级立场、严密的科学体系和切实有效的实践指导作用使它具有现实性、科学性、崇高性和健全性等特点。所以,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理性选择。
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力军,他们的信仰及价值观念如何直接影响到祖国的未来。因此在复杂多变的新时期,对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所带来的新情况, 如何使大学生的政治心理、政治行为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将马克思主义信仰内化为大学生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和政治价值观,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信仰,成了十分重要且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现状
(一)马克思主义信仰仍然是大学生们信仰的主流
在教育部2010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显示,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继续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其中高校学生的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对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度,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信心的比例较之2004年分别上升了近10%、22%、5.5%。这说明中央16号文件发布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而在2005年中国社科院青年人文社科中心撰写的“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调研”的调查报告表明,在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上,有78.8%的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有说服力,没有过时”;有4.8%的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没有说服力、完全过时了”;而有16.4%的学生感到“说不清楚”。一些学生反映,中国目前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要以经济杠杆为手段,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利益关系、金钱关系。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否趋同的问题,有19%的学生认为趋同论正确,有13.5的学生认为说不清楚。这说明,青年学生对于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认识还是较为模糊、复杂的,甚至可以说是混乱的。从以上材料可知,当前马克思主义信仰仍然是大学生们信仰的主流,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而且经过近三十年来的改革开放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在国际局势风云变幻、动荡不安的情况下,中国政府积极应对,国际政治、经济、战略地位不断上升,为中国创造了较为稳定、安宁的发展局面,获得了广大人民的衷心拥护,同时也坚定了许多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二)信仰的多元化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在于世界接轨的过程中,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大量思潮和信息涌入,而全球化战略的推进,不仅引起了经济领域的巨大变化,而且日益改变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多种思想文化并存,当代大学生的信仰走向也是复杂多样五花八门。据西南交通大学邱钰斌教授等进行的《新世纪大学生政治信仰调查与对策分析——以西南交通大学为例》显示,从受访者所持的各种政治信仰所占比例看,有70.3%的人选择了“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5.9%的人选择了“信仰儒家政治思想”;6.5%的人选择了“信仰自由主义、保守主义等资本主义国家所推崇的政治思想”;还有7.3%的人选择“认同政教合一的宗教政治思想和其他政治思想”。我们看到文化多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传统的、现代的和后现代的文化并存于同一社会时空,在一定程度上销蚀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社会信仰体系中的主导地位,这一时期,大学生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挑选信仰对象,更多的是从满足自我需要的角度出发,自由的选择,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生信仰的多元化凸显了大学生信仰选择时的自主性、独立性。大学生是思想最活跃的一个群体,他们的思想观念处在不断变化和更新状态,面对这些新观念、新事物,每个大学生在接受时由于侧重点的不同,反映在他们的信仰上也体现出多元性。
(三)信仰世俗化与功利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对物质要求和利益的最大化追求,诱发和助长了大学生的世俗化、功利化观念。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我国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以及由工业社会先后工业社会过渡,是在同一时空界面上进行的,在这样的社会大转型过程中由于体制、机制的不完善、不健全等原因,社会生活中的深层次问题和各种矛盾日渐显露,如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失业问题、社会保障问题、贫富悬殊问题、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以及腐败问题、社会信用问题等等,使得一些大学生以市场价值取向取代人生信念取向。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大学生不愿意从“社会需要什么”出发来思考问题,而更倾向于“我想要什么”的自我价值选择。特别是在当前金融危机下市场经济消极因素的刺激下,经济作为衡量社会发展的唯一指标(最高指标)时,社会处于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状态,信仰在这时很容易消失在追求功名利禄和眼前利益的最大化当中。有些大学生看来,信仰只有带来更多的物质享受,才值得去信仰。 (四)信仰动摇性
现今世界是一个繁杂多变的世界,当代大学生精神世界也是一个多变的矛盾统一体,具有复杂的矛盾心态,从而形成了大学生在对待政治问题上表现出十分复杂的心态,呈现出一种动摇不定思想动态。具体体现为,信仰不坚定易动摇、易变化,对马克思主义有时信,有时不信;有学者认为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实质上就是由前现代化向现代化过渡、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这是两种不同文明类型之间的更替。中国社会开始从单一的公有制向多种所有制的方向发展,多元化的利益格局分化已经形成,而随着这种转变过程的是两种生活范型的转变,两种生活范型的转变就意味着两种社会存在意义系统的更替。在诸多选择面前,许多人无所适从,游离不定。尤其是在信息时代,大学生们如何应对具有惊人数量、速度、范围的知识就是一件难事,而一些利益集团更是大造舆论攻势,严重干扰大学生们形成正确、科学、坚定的信仰。
有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停留在表面上,在理解上存在一些模糊以至错误的认识。在信仰上由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认识不够全面而迷失方向以至于做出错误的判断,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还缺乏了解,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不够坚定,并进而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某种程度的动摇。
(五)信仰盲目性
理想信念是人的心灵世界的核心。有无理想信念,有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决定了人生是高尚充实,还是庸俗空虚的。尽管马克思主义信仰仍然是大学生政治信仰的主流,但有相当部分的学生认为有无信仰无所谓,或不需要信仰。有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信仰呈现出盲目性,表现为确立信仰不是经过深思熟虑,不是在深入理解和认识基础上作出的人生选择,往往是一种从众心理,盲目跟风,追求时尚等使然,尤其是对西方一些思潮的信奉和对宗教的崇拜等。社会存在方式的变迁,会给人们精神生活带来巨大影响。从大学生自身来看,其身体和生理机能处于成熟而未完全成熟的阶段,这一时期的他们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渴望能用自己的观点理解世界,从而得出自己的判断,但由于他们普遍涉世不深,人生实践经验匮乏,对社会的认识欠全面,对问题的考虑欠周详,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蒙蔽,他们喜欢追逐潮流,关注时尚,又容易感情用事,缺乏耐心和耐力,其信仰就容易出现盲目性。
二、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意义
(一)确立正确的信仰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问题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塑造一代新人,信仰是人们的一项重要的精神生活,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具有核心的作用。信仰的最重要的作用是把全国人民凝聚起来,提高全体中华民族的思维、理论水平,倡导正确的价值导向。信仰不同,人的价值观也不同,一旦确定某种信仰,也就有了确定的价值和人生目标,就会为这一目标而奋斗。信仰是一种精神动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不但需要相应的物质基础,而且“需要一种全新的人,并创造出这种新人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际上就是创造社会主义新人的伟大工程。从这种意义上说,精神文明建设要落实到人上。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先后两次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决议,两个决议都毫无例外地把塑造“四有”新人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这说明,我们党对大学生的信仰状况是非常关注的。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让他们确立正确的信仰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问题。
(二)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时代主题
任何社会,任何人都需要一种精神支柱。一个人没有信仰,就会失去生活的意义和目标,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科学、健康的信仰,也难以产生共同的目标和一致的认同感,进而丧失前进的动力。从国际上看,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和较量将是复杂和长期的,甚至是非常尖锐的。国外敌对势力从未放弃通过各种手段动摇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搞乱人们的思想。国内处在一个大改革、大调整、大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社会意识出现多样化的趋势,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意识也有所滋长。国内外敌对势力总是企图利用青年学生的天真与单纯寻衅滋事,动摇、影响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处在变革时期的大学生,将是创造新时代的主力军,构建大学生的精神家园,不仅是大学生成才的需要,更是社全安宁与发展的需要。但是,在价值多元化的今天,科学信仰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怀疑和放弃,产生“信仰危机”、“价值失落”现象。一些大学生党员从党内自身建设角度,也存在由于信仰不明确、不坚定而导致的种种问题,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意义和作用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有部分大学生对其没有全面、深刻和系统的认识,亟需加以科学地引导和教育。对此,党中央一再强调高等学校的意识形态阵地无产阶级不去占领,资产阶级就会占领。信仰教育问题是高校德育的核心问题。高等教育面临着“教育一代什么样的人”和“怎样教育这样一代人”的问题。加强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已成为当前高校教育的时代主题。
马克思主义信仰以其能够在现实与理想、个人与社会、非理性与理性之间保持一种最佳的平衡状态,并立足现实又指向未来从而实现其作为信仰的科学性,成为迄今为止我们最佳的信仰选择,并作为我国社会主义主导信仰得到了党和国家的提倡。在近代中国,共产党人则靠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科学信仰,前赴后继,取得了革命和建设的胜利。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在全社会培育、塑造和坚持一种科学的主导信仰,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的。作为当代的大学生,将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应该坚持我们党在历史上所确立的马克思主义主导信仰,完成人们对于社会生活和人生终极价值目标的追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2.
〔2〕唐倩,陈燕锋.论当代大学生的信仰教育[J].教育与教学,2005(3).
〔3〕刘建军.追问信仰[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4〕尤建国.论高校信仰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6).
关键词:十八大;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6-0079-03
2012年11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马克思主义信仰有鲜明的阶级立场、严密的科学体系和切实有效的实践指导作用使它具有现实性、科学性、崇高性和健全性等特点。所以,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理性选择。
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力军,他们的信仰及价值观念如何直接影响到祖国的未来。因此在复杂多变的新时期,对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所带来的新情况, 如何使大学生的政治心理、政治行为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将马克思主义信仰内化为大学生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和政治价值观,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信仰,成了十分重要且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现状
(一)马克思主义信仰仍然是大学生们信仰的主流
在教育部2010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显示,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继续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其中高校学生的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对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度,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信心的比例较之2004年分别上升了近10%、22%、5.5%。这说明中央16号文件发布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而在2005年中国社科院青年人文社科中心撰写的“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调研”的调查报告表明,在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上,有78.8%的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有说服力,没有过时”;有4.8%的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没有说服力、完全过时了”;而有16.4%的学生感到“说不清楚”。一些学生反映,中国目前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要以经济杠杆为手段,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利益关系、金钱关系。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否趋同的问题,有19%的学生认为趋同论正确,有13.5的学生认为说不清楚。这说明,青年学生对于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认识还是较为模糊、复杂的,甚至可以说是混乱的。从以上材料可知,当前马克思主义信仰仍然是大学生们信仰的主流,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而且经过近三十年来的改革开放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在国际局势风云变幻、动荡不安的情况下,中国政府积极应对,国际政治、经济、战略地位不断上升,为中国创造了较为稳定、安宁的发展局面,获得了广大人民的衷心拥护,同时也坚定了许多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二)信仰的多元化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在于世界接轨的过程中,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大量思潮和信息涌入,而全球化战略的推进,不仅引起了经济领域的巨大变化,而且日益改变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多种思想文化并存,当代大学生的信仰走向也是复杂多样五花八门。据西南交通大学邱钰斌教授等进行的《新世纪大学生政治信仰调查与对策分析——以西南交通大学为例》显示,从受访者所持的各种政治信仰所占比例看,有70.3%的人选择了“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5.9%的人选择了“信仰儒家政治思想”;6.5%的人选择了“信仰自由主义、保守主义等资本主义国家所推崇的政治思想”;还有7.3%的人选择“认同政教合一的宗教政治思想和其他政治思想”。我们看到文化多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传统的、现代的和后现代的文化并存于同一社会时空,在一定程度上销蚀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社会信仰体系中的主导地位,这一时期,大学生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挑选信仰对象,更多的是从满足自我需要的角度出发,自由的选择,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生信仰的多元化凸显了大学生信仰选择时的自主性、独立性。大学生是思想最活跃的一个群体,他们的思想观念处在不断变化和更新状态,面对这些新观念、新事物,每个大学生在接受时由于侧重点的不同,反映在他们的信仰上也体现出多元性。
(三)信仰世俗化与功利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对物质要求和利益的最大化追求,诱发和助长了大学生的世俗化、功利化观念。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我国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以及由工业社会先后工业社会过渡,是在同一时空界面上进行的,在这样的社会大转型过程中由于体制、机制的不完善、不健全等原因,社会生活中的深层次问题和各种矛盾日渐显露,如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失业问题、社会保障问题、贫富悬殊问题、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以及腐败问题、社会信用问题等等,使得一些大学生以市场价值取向取代人生信念取向。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大学生不愿意从“社会需要什么”出发来思考问题,而更倾向于“我想要什么”的自我价值选择。特别是在当前金融危机下市场经济消极因素的刺激下,经济作为衡量社会发展的唯一指标(最高指标)时,社会处于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状态,信仰在这时很容易消失在追求功名利禄和眼前利益的最大化当中。有些大学生看来,信仰只有带来更多的物质享受,才值得去信仰。 (四)信仰动摇性
现今世界是一个繁杂多变的世界,当代大学生精神世界也是一个多变的矛盾统一体,具有复杂的矛盾心态,从而形成了大学生在对待政治问题上表现出十分复杂的心态,呈现出一种动摇不定思想动态。具体体现为,信仰不坚定易动摇、易变化,对马克思主义有时信,有时不信;有学者认为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实质上就是由前现代化向现代化过渡、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这是两种不同文明类型之间的更替。中国社会开始从单一的公有制向多种所有制的方向发展,多元化的利益格局分化已经形成,而随着这种转变过程的是两种生活范型的转变,两种生活范型的转变就意味着两种社会存在意义系统的更替。在诸多选择面前,许多人无所适从,游离不定。尤其是在信息时代,大学生们如何应对具有惊人数量、速度、范围的知识就是一件难事,而一些利益集团更是大造舆论攻势,严重干扰大学生们形成正确、科学、坚定的信仰。
有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停留在表面上,在理解上存在一些模糊以至错误的认识。在信仰上由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认识不够全面而迷失方向以至于做出错误的判断,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还缺乏了解,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不够坚定,并进而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某种程度的动摇。
(五)信仰盲目性
理想信念是人的心灵世界的核心。有无理想信念,有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决定了人生是高尚充实,还是庸俗空虚的。尽管马克思主义信仰仍然是大学生政治信仰的主流,但有相当部分的学生认为有无信仰无所谓,或不需要信仰。有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信仰呈现出盲目性,表现为确立信仰不是经过深思熟虑,不是在深入理解和认识基础上作出的人生选择,往往是一种从众心理,盲目跟风,追求时尚等使然,尤其是对西方一些思潮的信奉和对宗教的崇拜等。社会存在方式的变迁,会给人们精神生活带来巨大影响。从大学生自身来看,其身体和生理机能处于成熟而未完全成熟的阶段,这一时期的他们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渴望能用自己的观点理解世界,从而得出自己的判断,但由于他们普遍涉世不深,人生实践经验匮乏,对社会的认识欠全面,对问题的考虑欠周详,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蒙蔽,他们喜欢追逐潮流,关注时尚,又容易感情用事,缺乏耐心和耐力,其信仰就容易出现盲目性。
二、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意义
(一)确立正确的信仰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问题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塑造一代新人,信仰是人们的一项重要的精神生活,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具有核心的作用。信仰的最重要的作用是把全国人民凝聚起来,提高全体中华民族的思维、理论水平,倡导正确的价值导向。信仰不同,人的价值观也不同,一旦确定某种信仰,也就有了确定的价值和人生目标,就会为这一目标而奋斗。信仰是一种精神动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不但需要相应的物质基础,而且“需要一种全新的人,并创造出这种新人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际上就是创造社会主义新人的伟大工程。从这种意义上说,精神文明建设要落实到人上。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先后两次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决议,两个决议都毫无例外地把塑造“四有”新人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这说明,我们党对大学生的信仰状况是非常关注的。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让他们确立正确的信仰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问题。
(二)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时代主题
任何社会,任何人都需要一种精神支柱。一个人没有信仰,就会失去生活的意义和目标,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科学、健康的信仰,也难以产生共同的目标和一致的认同感,进而丧失前进的动力。从国际上看,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和较量将是复杂和长期的,甚至是非常尖锐的。国外敌对势力从未放弃通过各种手段动摇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搞乱人们的思想。国内处在一个大改革、大调整、大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社会意识出现多样化的趋势,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意识也有所滋长。国内外敌对势力总是企图利用青年学生的天真与单纯寻衅滋事,动摇、影响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处在变革时期的大学生,将是创造新时代的主力军,构建大学生的精神家园,不仅是大学生成才的需要,更是社全安宁与发展的需要。但是,在价值多元化的今天,科学信仰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怀疑和放弃,产生“信仰危机”、“价值失落”现象。一些大学生党员从党内自身建设角度,也存在由于信仰不明确、不坚定而导致的种种问题,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意义和作用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有部分大学生对其没有全面、深刻和系统的认识,亟需加以科学地引导和教育。对此,党中央一再强调高等学校的意识形态阵地无产阶级不去占领,资产阶级就会占领。信仰教育问题是高校德育的核心问题。高等教育面临着“教育一代什么样的人”和“怎样教育这样一代人”的问题。加强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已成为当前高校教育的时代主题。
马克思主义信仰以其能够在现实与理想、个人与社会、非理性与理性之间保持一种最佳的平衡状态,并立足现实又指向未来从而实现其作为信仰的科学性,成为迄今为止我们最佳的信仰选择,并作为我国社会主义主导信仰得到了党和国家的提倡。在近代中国,共产党人则靠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科学信仰,前赴后继,取得了革命和建设的胜利。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在全社会培育、塑造和坚持一种科学的主导信仰,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的。作为当代的大学生,将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应该坚持我们党在历史上所确立的马克思主义主导信仰,完成人们对于社会生活和人生终极价值目标的追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2.
〔2〕唐倩,陈燕锋.论当代大学生的信仰教育[J].教育与教学,2005(3).
〔3〕刘建军.追问信仰[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4〕尤建国.论高校信仰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