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观察当归注射液对6-羟多巴胺(6-OHDA)致帕金森病(PD)大鼠模型的影响探讨当归注射液可能的作用机制. 方法 成年雄性Wistar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小剂量当归注射液(12.5%)治疗组和大剂量当归注射液(25%)治疗组、空白对照组、生理盐水组,每组8只:采用6-羟多巴胺6-OHDA右侧中脑黑质注射制作大鼠帕金森病PD模型,模型成功后小剂量治疗组及大剂量治疗组每日1次腹腔注射
【机 构】
:
430071,武汉,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神经外科,430071,武汉,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神经外科,430071,武汉,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神经外科,430071,武汉,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神经外科,430071,武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当归注射液对6-羟多巴胺(6-OHDA)致帕金森病(PD)大鼠模型的影响探讨当归注射液可能的作用机制. 方法 成年雄性Wistar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小剂量当归注射液(12.5%)治疗组和大剂量当归注射液(25%)治疗组、空白对照组、生理盐水组,每组8只:采用6-羟多巴胺6-OHDA右侧中脑黑质注射制作大鼠帕金森病PD模型,模型成功后小剂量治疗组及大剂量治疗组每日1次腹腔注射当归注射液.生理盐水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旋转实验采用阿朴吗啡大鼠背部正中皮下注射后记录其每分钟旋转数,每周一次;治疗4周后采用SABC法行CD40、黑质酪氨酸羟化酶TH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大剂量当归注射液治疗组于治疗3周后旋转减慢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明显减慢差异统计学意义.治疗4周后,大剂量当归注射液治疗组右侧(注射侧)黑质TH、CD40阳性神经元数量较小剂量当归注射液治疗组及模型组明显增多差异统计学意义(P<0.01);空白对照组及生理盐水组右侧黑质未见CD40阳性小胶质细胞;模型组与治疗组右侧黑质CD40阳性小胶质细胞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当归注射液对PD大鼠有治疗作用.能明显减少黑质多巴胺神经元的丢失:当归注射液可能通过特定信号通路增加CD40在神经元的表达从而发挥其作用。
其他文献
一、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概述 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intraoperative neuroelectrophysiological monitoring)是应用各种神经电生理技术,来监测手术中处于危险状态的神经系统功能的完整性,并提示术者采取干预措施使神经损伤消除或减至最小的一门技术。
人类过去对于保持大脑长期记忆持久性的神经机制了解甚少,最近由以色列魏茨曼科学研究所生物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却发现通过对一种蛋白激酶进行持续作用,可以在不损伤大脑的前提下擦除老鼠的长期记忆。
目的 探讨重症脑挫裂伤患者早期高压氧(HBO)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 重度脑挫裂伤患者96例,入院时患者的GCS评分为3~7分,均于入院1 h内行去骨瓣减压术或同时行血肿清除术;34例在伤后12~48 h内行早期HBO治疗,62例在脑水肿消退后(9~21 d)行常规HBO治疗.两组均治疗2个疗程.观察3周后重新GCS评分,6个月后进行GOS评级.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3周GCS评分和6个月后GOS
患者女,4岁,G1P1,足月顺产时间,生后即吸吮困难,需汤匙喂养,吞咽好.1个月时发现面无表情,双眼倒睫,睡觉时双眼不能完全闭合.4个月时曾行"足内翻矫正术",14个月时行"倒睫矫正术".发育明显落后于同龄儿,3岁前不会咀嚼食物,进食缓慢,3岁后渐开始说话,但吐词不清.父母非近亲婚配,家庭中两系3代无类似疾病者,否认任何围产高危因素。
目的 探讨脑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经影像学检查诊断为CVST的患者,均行抗凝治疗和脑室-腹腔分流,随访1~2年.结果 CVST主要症状为外伤、感染后头痛,颅内压增高,视力减退,精神症状;神经影像学表现为CT增强扫描后可见静脉窦内"空三角征",MRI示静脉窦正常流空影的形态消失,出现长T2、短T1信号;MRV示静脉窦血流不连续或缺失,梗阻远端侧支循环
目的 观察已酮可可碱(PTX)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的镇痛作用及其机制.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9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慢性坐骨神经结扎损伤(CCI)组和PTX组,CCI组和PTX组按Bennett法建立CCI模型,PTX组于术前1d开始至取材点每天腹腔注射PTX 100mg/kg,假手术组注射相同容积的生理盐水,CCI组造模后不做任何处理.于手术后1、3、7、11、14、21d用von-Frey fi
帕金森病患者大脑黑质区多巴胺神经元的退化最明显。目前所知的用于帕金森病的治疗药物能够改善症状.却不能避免中脑多巴胺神经元的退化或死亡,进而引发相关的运动缺陷。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是迄今所知的对多巴胺神经元最有效的神经营养因子,能够促进神经元的存活、分化和维持。然而,最近的研究数据显示GDNF的临床效用低且存在严重的安全问题。
目的 探讨可影响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SAH)病人治疗结果的因素及其CT变化的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一组连续收治的入院时经头颅CT检查确诊为tSAH的闭合性颅脑损伤病人资料,记录其入院时和病情加重时的头颅CT情况、入院时GCS评分、以Fisher分级法对出血量进行分级情况、伤后6个月以GOS评分法评估的治疗结果,并对数据加以统计分析.结果 多因素Logisitc回归分析显示,初次CT扫描t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