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07年开始,笔者及所在团队分别对天津海鸥手表集团、天津郁美净集团、天津三星电子有限公司、中科百奥食品生物有限公司、苏宁电器连锁店等一些企业进行了走访,了解企业对高职院校的看法、要求以及对人才的需求情况。调查问卷对企业分别从“企业对员工的需求标准、如何缩短从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换以及企业如何对员工进行评价”等方面进行调研;围绕“专业、能力、素质、就业”等一系列问题对学生及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
企业的需求
2007年,在调查企业希望招聘的毕业生在校期间要多掌握哪方面的知识及具备哪方面的能力时,爱岗敬业占92.2%,合作精神占83.5%,沟通能力占77.7%,个人修养方面的知识占68%,本专业知识占54.4%,相近专业知识占48.5%。2008年我们将品质和能力分成两个问题,调查结果和2007年相差无几。在企业所欣赏的品质中,排在前三位的是爱岗敬业、合作精神、吃苦耐劳,分别占73.4%、64.2%、61.5%;在企业所欣赏的能力中,执行能力、动手能力排在前两位,分别占71.4%、43.1%。
调查结果表明,企业需要有知识、懂技术、有动手能力的人才,但企业更关注员工的思想品德、爱岗敬业的精神和执行能力。甚至有的企业领导讲,“努力比能力更重要,即使你们的学生动手能力差一点,但只要他热爱这个岗位、有敬业精神、肯钻研,我们都愿意招收,到了企业我们可以先培养、后使用。”
学生的预想
2008年我们就学生对专业兴趣、就业想法及认为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等一些问题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在“你喜欢自己所学的专业吗?”这一问题的调查中,一年级的学生有67%的学生喜欢,8%的学生不喜欢,25%的学生回答“说不好”;二年级的学生中,有56%的学生喜欢自己所学的专业,16%的学生不喜欢,28%的学生回答“说不好”;三年级的学生中,54.2%的学生喜欢自己所学专业,16.7%的学生不喜欢自己学所专业,29.1%的学生回答“说不好”。调查结果说明,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对自己专业的喜好程度在下降。这是为什么呢?
在“你选择本专业的理由”的调查中,仅有26%的学生是出于兴趣,15%的学生是因为薪酬高,25%的学生是因为好找工作,占比例最高的是听从父母的指点,所占比例为34%。
调查结果表明,只有很少一部分人选择专业是出于兴趣、爱好,大部分同学都出于其他的目的或听从父母的安排,随着对本专业了解的加深,他们逐渐发现一些与自己的主观想象不太相符的问题,于是出现年级越高,对自己专业喜爱程度越低现象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在企业看重员工哪些品质方面,学生的回答和企业需求基本吻合,但在应具的能力问题上却和企业的回答相差甚远。在“你认为企业更看重新员工哪些能力”这一问题的调查中,执行能力占22.7%,动手能力占22.7%,学习能力占14.3%,创新能力占40.3%。学生认为企业最看重的是新员工的创新能力,这与企业的要求不符,一方面说明青年学生思想活跃、敢想敢干,另一方面也暴露出学生对社会实际情况的不了解,对企业需求的不了解。
调查背后的反思
调查表明,只有让学生真正理解了企业的需求,才能让他们在之后的学习中,更加自觉地将自己锻炼成为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有的学生深有感触地说:“以前我们以为企业在招工时看中的是我们有没有工作经验、会不会操作,原来企业更注重我们是不是爱这个岗位,有没有敬业的精神。”因此,学校有义务和责任让学生提前了解企业需要员工具有哪些能力。
对此,学校应该有相应的职业指导。职业指导是一项全程、全面、全员的工作,它应贯穿于学生在高职院校学习的整个过程中,不仅包括就业信息、就业技巧的指导,也包括择业观念、从业态度、敬业精神的指导,更包括职业素质、职业知识、职业技能的指导,所涉及的人和事是方方面面的。要帮助学生做好角色转换的心理准备。学生和职业者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社会角色,有着不同的适应于社会的人格和行为。缩小从学校到职场的断层,实现零距离上岗,这也是职业素质培养的一个方面。另外,还要引导学生树立客观、务实的就业观,帮助学生调整心态,找准自己将来在社会中的位置,职业院校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三百六十行的状元们,宣传他们在平凡的劳动岗位上做出的不平凡的事迹,让学生们在从中得到教育。
学校还要尽快引导学生对其所学专业产生兴趣,尽可能多地提供他们与企业接触的机会,让学生在承担企业的项目中练就技能,在职业环境中学会敬业,在工学结合中提升素养。
企业的需求
2007年,在调查企业希望招聘的毕业生在校期间要多掌握哪方面的知识及具备哪方面的能力时,爱岗敬业占92.2%,合作精神占83.5%,沟通能力占77.7%,个人修养方面的知识占68%,本专业知识占54.4%,相近专业知识占48.5%。2008年我们将品质和能力分成两个问题,调查结果和2007年相差无几。在企业所欣赏的品质中,排在前三位的是爱岗敬业、合作精神、吃苦耐劳,分别占73.4%、64.2%、61.5%;在企业所欣赏的能力中,执行能力、动手能力排在前两位,分别占71.4%、43.1%。
调查结果表明,企业需要有知识、懂技术、有动手能力的人才,但企业更关注员工的思想品德、爱岗敬业的精神和执行能力。甚至有的企业领导讲,“努力比能力更重要,即使你们的学生动手能力差一点,但只要他热爱这个岗位、有敬业精神、肯钻研,我们都愿意招收,到了企业我们可以先培养、后使用。”
学生的预想
2008年我们就学生对专业兴趣、就业想法及认为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等一些问题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在“你喜欢自己所学的专业吗?”这一问题的调查中,一年级的学生有67%的学生喜欢,8%的学生不喜欢,25%的学生回答“说不好”;二年级的学生中,有56%的学生喜欢自己所学的专业,16%的学生不喜欢,28%的学生回答“说不好”;三年级的学生中,54.2%的学生喜欢自己所学专业,16.7%的学生不喜欢自己学所专业,29.1%的学生回答“说不好”。调查结果说明,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对自己专业的喜好程度在下降。这是为什么呢?
在“你选择本专业的理由”的调查中,仅有26%的学生是出于兴趣,15%的学生是因为薪酬高,25%的学生是因为好找工作,占比例最高的是听从父母的指点,所占比例为34%。
调查结果表明,只有很少一部分人选择专业是出于兴趣、爱好,大部分同学都出于其他的目的或听从父母的安排,随着对本专业了解的加深,他们逐渐发现一些与自己的主观想象不太相符的问题,于是出现年级越高,对自己专业喜爱程度越低现象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在企业看重员工哪些品质方面,学生的回答和企业需求基本吻合,但在应具的能力问题上却和企业的回答相差甚远。在“你认为企业更看重新员工哪些能力”这一问题的调查中,执行能力占22.7%,动手能力占22.7%,学习能力占14.3%,创新能力占40.3%。学生认为企业最看重的是新员工的创新能力,这与企业的要求不符,一方面说明青年学生思想活跃、敢想敢干,另一方面也暴露出学生对社会实际情况的不了解,对企业需求的不了解。
调查背后的反思
调查表明,只有让学生真正理解了企业的需求,才能让他们在之后的学习中,更加自觉地将自己锻炼成为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有的学生深有感触地说:“以前我们以为企业在招工时看中的是我们有没有工作经验、会不会操作,原来企业更注重我们是不是爱这个岗位,有没有敬业的精神。”因此,学校有义务和责任让学生提前了解企业需要员工具有哪些能力。
对此,学校应该有相应的职业指导。职业指导是一项全程、全面、全员的工作,它应贯穿于学生在高职院校学习的整个过程中,不仅包括就业信息、就业技巧的指导,也包括择业观念、从业态度、敬业精神的指导,更包括职业素质、职业知识、职业技能的指导,所涉及的人和事是方方面面的。要帮助学生做好角色转换的心理准备。学生和职业者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社会角色,有着不同的适应于社会的人格和行为。缩小从学校到职场的断层,实现零距离上岗,这也是职业素质培养的一个方面。另外,还要引导学生树立客观、务实的就业观,帮助学生调整心态,找准自己将来在社会中的位置,职业院校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三百六十行的状元们,宣传他们在平凡的劳动岗位上做出的不平凡的事迹,让学生们在从中得到教育。
学校还要尽快引导学生对其所学专业产生兴趣,尽可能多地提供他们与企业接触的机会,让学生在承担企业的项目中练就技能,在职业环境中学会敬业,在工学结合中提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