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从时代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潮流来看,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发展和更新日益加速,欲成为新时代的有用人才,必须善于学习、实践和创造。现代教育观念强调以学生为主,要求受教育者不仅是学到什么,更重要的是学会怎样学习。作为现代小学数学教师,当务之急必须转变教育观念,课堂上积极创造各种条件,保证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展,从而加快数学课改实验的实施进程。
【关键词】 主体性 动机 兴趣 思维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这已成为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识,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是课堂教学的本质属性之一,数学作为一门基础而又非常重要的学科,教学内容中有许多的定义、公式、解题技巧和思想方法。学生如何消化基础知识,掌握解题技巧和思想方法,进而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不但要靠“教”,更主要的是要使学生会“学”。在学的过程中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 拓展教材,激发动机,凸现主体性
学习动机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关键作用,它是有意义学习活动的催化剂。只有具备良好的学习动机,学生才能对学习积极准备,集中精力,认真思考,主动地探索未知的领域。在实际教学中,向学生介绍富有教育意义的数学发展史、数学家故事、趣味数学、数学在实际中的应用等,通过兴趣的诱导、激发、升华,使学生形成学好数学的动机。如,在讲解等差数列和的公式时,介绍历史上关于高斯解答“1+2+3+……+100=?”的故事,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在讲解复数的概念时,通过介绍虚数单位“1”的来历,使学生了解复数的产生和数的发展历史,引导学生向数学知识领域进军;在讲解椭圆时,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思考油罐的侧面曲线具有什么性质,这样,通过问题的引导启发,唤起学生心理上的学习动机,形成学习数学的心理指向。
2 利用表现欲,激发兴趣,凸现主体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在某方面可以充分表现自我时,这时他们的关注点就会集中在这件事情上,而且很愿意迎接这方面挑战。当一个人充满着做事兴趣时,他们的态度是积极主动的,甚至一些旁观者看来很困难的问题,他们也能迎刃而解。所以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生的表现欲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教学“正方体的认识”一课时,我一改过去“老师教,学生听”的方式为“学生教,学生听”,学生在讲题过程中,教者也认真听讲,及时有效地提出意见。课始,在表现欲的驱使下,同学们争着讲题。一位中等生手拿自制正方体,走上讲台滔滔不绝地讲起来:“正方体是由6个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它有12条棱,8个顶点,6个面。”接着引导学生向他提出不懂的问题。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学生们积极思考,纷纷质疑,但该生都能一一作答,且讲解清楚。最后,我让没有机会上讲台的同学在小组中进行讲解。
3 重视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推动作用
通过方法指导,积极组织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师可以通过有目的的教学促使学生有意识地掌握推理方法、思维方式、学习技能和学习策略,从而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心理过程的效率来促进学习。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双边统一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与学的矛盾决定了教需有法,教必得法,学才有路,学才有效,否则学生只会效仿例题,只会一招一式,不能举一反三。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教知识,还要教学生如何“学”。教学中教师不能忽视,更不能代替学生的思维,而是要尽可能地使教学内容的设计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设计适当的教学程序,引导学生从中悟出一定的方法。例如:学生学会一个内容后,教师就组织学生进行小结,让学生相互交流,鼓励并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总结出个人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学生可以适当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而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
4 加强实践,开发思维,凸现主体性
学生的思维离不开实践活动。实践教学的根本任务是通过学生的实践,达到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目的,让学生积累丰富典型的感性材料,建立清晰的表象,使其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发现规律、培养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对于操作性较强的教学内容,要尽量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讨论,亲历知识产生的过程,尽可能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我们可利用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以学生实际为出发点,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通过“摆一摆、摸一摸、圈一圈、量一量”等这些简单的动作来感知数学,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操作中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枯燥的数学知识趣味化。
总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是当今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旋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认识和实践是教师无法顶替的,因而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把课堂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
【关键词】 主体性 动机 兴趣 思维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这已成为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识,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是课堂教学的本质属性之一,数学作为一门基础而又非常重要的学科,教学内容中有许多的定义、公式、解题技巧和思想方法。学生如何消化基础知识,掌握解题技巧和思想方法,进而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不但要靠“教”,更主要的是要使学生会“学”。在学的过程中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 拓展教材,激发动机,凸现主体性
学习动机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关键作用,它是有意义学习活动的催化剂。只有具备良好的学习动机,学生才能对学习积极准备,集中精力,认真思考,主动地探索未知的领域。在实际教学中,向学生介绍富有教育意义的数学发展史、数学家故事、趣味数学、数学在实际中的应用等,通过兴趣的诱导、激发、升华,使学生形成学好数学的动机。如,在讲解等差数列和的公式时,介绍历史上关于高斯解答“1+2+3+……+100=?”的故事,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在讲解复数的概念时,通过介绍虚数单位“1”的来历,使学生了解复数的产生和数的发展历史,引导学生向数学知识领域进军;在讲解椭圆时,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思考油罐的侧面曲线具有什么性质,这样,通过问题的引导启发,唤起学生心理上的学习动机,形成学习数学的心理指向。
2 利用表现欲,激发兴趣,凸现主体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在某方面可以充分表现自我时,这时他们的关注点就会集中在这件事情上,而且很愿意迎接这方面挑战。当一个人充满着做事兴趣时,他们的态度是积极主动的,甚至一些旁观者看来很困难的问题,他们也能迎刃而解。所以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生的表现欲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教学“正方体的认识”一课时,我一改过去“老师教,学生听”的方式为“学生教,学生听”,学生在讲题过程中,教者也认真听讲,及时有效地提出意见。课始,在表现欲的驱使下,同学们争着讲题。一位中等生手拿自制正方体,走上讲台滔滔不绝地讲起来:“正方体是由6个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它有12条棱,8个顶点,6个面。”接着引导学生向他提出不懂的问题。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学生们积极思考,纷纷质疑,但该生都能一一作答,且讲解清楚。最后,我让没有机会上讲台的同学在小组中进行讲解。
3 重视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推动作用
通过方法指导,积极组织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师可以通过有目的的教学促使学生有意识地掌握推理方法、思维方式、学习技能和学习策略,从而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心理过程的效率来促进学习。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双边统一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与学的矛盾决定了教需有法,教必得法,学才有路,学才有效,否则学生只会效仿例题,只会一招一式,不能举一反三。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教知识,还要教学生如何“学”。教学中教师不能忽视,更不能代替学生的思维,而是要尽可能地使教学内容的设计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设计适当的教学程序,引导学生从中悟出一定的方法。例如:学生学会一个内容后,教师就组织学生进行小结,让学生相互交流,鼓励并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总结出个人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学生可以适当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而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
4 加强实践,开发思维,凸现主体性
学生的思维离不开实践活动。实践教学的根本任务是通过学生的实践,达到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目的,让学生积累丰富典型的感性材料,建立清晰的表象,使其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发现规律、培养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对于操作性较强的教学内容,要尽量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讨论,亲历知识产生的过程,尽可能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我们可利用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以学生实际为出发点,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通过“摆一摆、摸一摸、圈一圈、量一量”等这些简单的动作来感知数学,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操作中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枯燥的数学知识趣味化。
总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是当今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旋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认识和实践是教师无法顶替的,因而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把课堂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