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微信充斥大量无效社交?

来源 :记者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ginJava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个人的工作、私人和阅读时间都极其宝贵,不希望随时随地被打断,也没有人能够忙到需要随时保持联系,如果是就需要重新思考工作方式和流程。
  我一直在思考微信到底有何独特的魅力,能牢牢把我拴住,而且几乎没有还手之力。我试着总结个中原因,发现由两大因素导致:微信满足通讯和社交的刚需、微信信息的不确定性。
  微信使用现状:1天不看会死
  微信发展至今已有5年,功能和布局不断完善,从早期的语音输入到辐射O2O、电商、游戏、新媒体等多领域,成为一艘名副其实的豪华游艇,早已不是马化腾眼中的“移动互联网船票”。
  随着微信不断向生活领域渗透,用户粘性也相应得到增强,不仅满足用户日常通讯和社交需求,更成为用户休闲娱乐和生活服务的选项之一,成为工作、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应用,覆盖男女老少和不同地域。
  很难想象,一部手机没有安装微信会是怎样的情景。2015年02腾讯财报显示,微信和WeChat的合并月活跃用户数达到6.00亿,比去年同期增长37%。毫无疑问,微信的大肆流行,使其成为月活跃用户最多的应用,用户使用时长最长悬念也不大。
  当然,微信在给用户带来便利的同时,烦恼也随之而来。微信像—个巨大的流量黑洞,吞噬用户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逐渐丧失主动权。用户在吃饭、等车、出游等诸多场景中自觉使用微信,久而久之对其依赖性不断增强。数据显示,普通用户每天启动应用次数为10次,手机控则超过60次,尽管没有专门统计微信的启动次数,但启动次数不在少数。
  我是一个微信重度用户,经常有这样一种感觉:但凡微信有新消息提醒,不论重要与否,我总是第一时间打开查看,发现信息价值不大后,于是开始反思要“痛改前非”,等再次遇到相同情形,我还是不自觉地被打回原形。
  同时,不管我下定多大的决心少看或不看微信,但每次都坚持不了多久,最终老老实实回到微信的怀抱。事实证明,微信像一把无形的枷锁,不仅锁住我的注意力,而且锁住我的时间,尤其是碎片化时间,导致我浪费大量时间在无效社交上。
  今天,微信已成为用户最重要的应用(没有之一),甚至到了不看会死的地步。如果谁能做到一天不看微信甚至卸载微信,我一定对Ta佩服得五体投地。由此可见,微信的影响力何其深远。
  无法摆脱微信依赖症的两大原因
  微信让用户各种爽的同时,也让用户陷入如痴如醉的状态,心甘情愿成为微信的俘虏。问题到底出现在哪?经过一番思考,我总结之所以无法轻易摆脱微信依赖症,原因有二:
  一是微信社交霸主地位。人类是群居社会,有人的地方就有社交,通讯和社交远超痛点的范畴,而是上升到超级刚需的高度。依靠社交崛起于PC时代的腾讯,拥有强大的社交基因和精湛的运营技巧,2011年前后抓住移动社交的风口,依靠自身产品创新(附近的人和摇一摇)和腾讯全平台推广,迅速击败米聊成为移动社交领域的霸主,即便是后来者网易、阿里猛推易信和来往,也无法撼动微信的领先地位。
  回到无效社交,我认为其根源与微信的产品机制密不可分,包括绑定手机通讯录和24小时在线。通讯录使手机具备天然的社交基因,张小龙首度在移动社交应用中引入手机通讯录,早期是为了帮助微信拓展新用户,后来逐渐发展成为移动社交的标配。
  无论是PC社交还是移动社交,其核心在于用户关系链,谁牢牢掌握用户关系链,谁就是社交领域的王者。通过深度绑定手机通讯录和QQ用户,微信占据用户关系链的制高点,扼杀后来者成功突围的可能。易信、来往发力推广时,采取给用户免费送流量和话费的运营策略,只能在前期推广行之有效,久而久之,用户因为“孤独”而黯然离去,重回微信怀抱不可避免。
  究其根本,关系链是用户对微信不离不弃的关键原因。不少用户直言,我的大部分同事和朋友都在微信上,没有动力下载一个功能相似的同类应用。关系链的杀伤力固然惊人,但24小时在线威力也不容小觑。
  24小时在线符合移动社交应用设计的基本原则,即跳出Pc时代社交场景的局限性,用户通过智能手机可以实现随时随地通讯和社交,没有在线与不在线之分。在我看来,24小时在线大大释放用户的社交需求,使用户最原始的社交刚需得到最大化满足,用户无时无刻不在社交,无形中加深对微信的依赖性。
  二是信息的不确定性。我在前文提及自身经历,相信很大一部分人感同身受,其中信息的不确定性扮演重要角色。抛开微信设置因素不谈,用户圈子的广泛性导致信息不确定性增加,才是用户24小时投身无效社交的问题所在。
  工作、同学、家人、兴趣等不同圈子的存在,使用户每天疲于应付各种未知的信息。当微信出现新消息提醒时,用户无法确认其来自某个圈子,自然无法预估其重要性和紧急程度,加上人天生有通讯需求,用户总会忍不住查看信息,下一步行动视内容而定。
  当然,我不否认有用户看到新消息提醒后不看的情况,但这只是小概率事件,因为它违背基本的人性。用户看到群内红包提醒后,不管金额多少,停下当前事情专注抢红包也是同理。
  鉴于我对自身痛点的了解,我强烈建议微信团队在新消息提醒设置基础上进一步细分,在不同时间段自定义接收不同标签好友的信息,比如上午9点到下午6点只接收同事和家人的信息,下午6点到晚上11点接收通讯录好友的信息。
  摘自百度百家
其他文献
毛细管电泳(CE)作为一种强有力的分析技术,在生物工程、医学药物和食品检测等生命科学和化学所涉及的领域都显示了极其重要的应用前景,由于CE的理论分离柱效与样品组分扩散系数
肉桂(cinnamomum cassia presl)是一种樟树科植物,药食兼用。近年来,其提取物被发现有降低血糖的作用。本文对肉桂降糖活性成分的提取方法、时间、溶剂及其体积分数进行研究。用超声波法、水浴浸提、多功能提取法等提取肉桂降糖活性成分。用柱层析方法来分离、纯化肉桂降糖活性成分。用紫外光谱、红外光谱、质谱及核磁共振相结合,确定肉桂活性成分的分子结构。用Q-葡萄糖苷酶活性试验法进行降糖试验,
爆炸物和相关非法物质的检测对阻止恐怖活动和改善人类生活环境至关重要,因此近些年来对发展各种高稳定性和敏感性的实时检测平台引起了广泛关注。然而,由于诸多因素对爆炸物的
长达9年的坚持,他先后为呼格案件写了6篇内参报道,终于守得云开雾散  年近六旬的汤计身材挺拔,1米83的大块头走在人群中仍然很醒目,岁月并没有为他增添某种倦怠感,在新华社内蒙古分社的大院里,他依旧行色匆匆,步履矫健,办公桌上的电脑里有他待写的文档,手机或者固定电话一上午响多次,他的日程安排得很满。  呼格案之后,汤计备受瞩目,自2005年开始接触呼格案件之后,他综合各方资料,坚信呼格吉勒图是被冤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