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基础英语教学除了训练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外,不能忽视培养学生的翻译意识。基础英语教学应关注学生的翻译过程,进行有效的教学翻译,为高年级的翻译教学夯实基础。
【关键词】基础英语 翻译意识 翻译过程 翻译教学
一、引言
基础英语(即精读课)是英语专业基础阶段最重要的课程,旨在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译”各项基础技能,为高年级阶段各方向专业知识的学习夯实基础。然而,长期以来,基础英语教学对于“译”并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基础英语教学中的“译”更多的是一种辅助理解词汇和语法的手段,被误认为是掌握词汇和语法后自然就能掌握的技能。笔者认为基础英语阶段应当给予“译”更多的重视,一方面可以为高年级的翻译教学做准备,帮助培养专门的翻译人才;另一方面也能以“译”促进“听说读写”等其他技能。
二、以过程为导向的翻译教学
基础英语教学中的翻译教学的目标应是培养学生的翻译兴趣,渗透翻译意识。笔者认为,基础英语的翻译教学应采取“以过程为取向的翻译教学”(process-oriented translation teaching),即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关注翻译过程本身,使其在翻译过程中深化翻译原理,获得并应用翻译方法和技巧,最终培养和提高翻译能力。相对传统的“以译品为取向的翻译教学”(product-oriented translation teaching),前者更关注翻译过程本身,后者更关注翻译的最终结果。以过程为导向的翻译教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1.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基础英语教师不能局限于书本,应结合各类课外材料,拓展学生知识面。结合许多院校使用的《综合教程》(An Integrated English Course)来看,第一册 Unit 3 What Happened to Manners?这一单元可以延伸讲解中西礼仪文化差异,包括餐桌礼仪,送礼礼仪以及一些国家的禁忌行为。翻译与文化密不可分,教师还需进行有效引导,帮助学生意识到文化的差异性,并学习如何在翻译中处理文化差异。
2.培养学生的翻译意识。通过往年的翻译和作文批改经验,笔者发现,大一新生的英语大多是“不地道的”,甚至有很多的“中式英语”,翻译时则往往在于无法摆脱原文的束缚。而基础英语课正好可以帮助学生仔细学习英汉语言的特点。教师可通过书中句子的练习,帮助学生总结翻译方法技巧,培养翻译意识。比如《综合教程》第一册Unit3 Whatever Happened to Manners?课文第七段的第二句:“Don’t you just hate it when someone knocks an enormous carry-on bag into your head when he’s barreling down the aisle to board an airplane——an doesn’t bother to say he’s sorry?”英语句子习惯重心在前,先果后因,开门见山。而汉语往往重心在后,先因后果,娓娓道来。这是英汉语言差异中很重要的一点。根据汉语语言的习惯,译文要适当调整语序。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英汉的差异,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不直接对比批评学生的译文,对积极参与的学生给予肯定和鼓励。最后再给出参考译文“如果有人急匆匆登机时,把一个大提箱直接撞到你头上,还连句对不起都不说,你难道不会生气吗?”并示范翻译过程,讲解翻译思路。总之,就如程维所说“基础英语课的任课教师切不可小觑初级阶段的教学。学生是否能顺利过渡到高年级的翻译技能训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初级阶段的翻译意识的培养。”
3.合理利用网络平台。基础英语教学中,教师需兼顾各项技能的训练,给予“译”的时间不可能太多。鉴于此,教师可利用网络平台训练学生翻译能力。课堂上遇到难以翻译的句子,教师可适当指明思考方向,并不给出参考译文,让学生课后在网络平台上进行讨论。教师最好参与其中,进行指导外,营造热烈的讨论氛围,激发大家对翻译的兴趣。还可介绍优秀的翻译网站,推荐经典的翻译素材,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并给予反馈和指导。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翻译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发表出来,一起交流讨论。在交流的过程中,发现更多的语言共同性和差异性。
三、总结
基础英语教学中适宜采用以过程为取向的翻译教学,这种教学方法“具有很多优点,其中最显著的优点是使翻译任课教师和学生摆脱对于个别词语好坏标准的纠缠,避免打击学生学习翻译的积极性,从而把教学的重点更多地集中在对学生翻译观念及翻译策略的培养上”。教师在教授基础英语时,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翻译能力,夯实双语基本功。只有教师具备翻译意识,才能引导学生正确翻译。
参考文献:
[1]程维.以培养翻译意识为导向的基础英语教学[J].西南大学学报,2010(5).
[2]牟俊贞,时庆梅.翻译实践课应以过程为导向[J].山东外语教学,2002(5).
[3]朱玉彬,许钧.关注过程:现代翻译教学的自然转向——以过程为取向的翻译教学的理论探讨及其教学法意义[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0(1).
【关键词】基础英语 翻译意识 翻译过程 翻译教学
一、引言
基础英语(即精读课)是英语专业基础阶段最重要的课程,旨在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译”各项基础技能,为高年级阶段各方向专业知识的学习夯实基础。然而,长期以来,基础英语教学对于“译”并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基础英语教学中的“译”更多的是一种辅助理解词汇和语法的手段,被误认为是掌握词汇和语法后自然就能掌握的技能。笔者认为基础英语阶段应当给予“译”更多的重视,一方面可以为高年级的翻译教学做准备,帮助培养专门的翻译人才;另一方面也能以“译”促进“听说读写”等其他技能。
二、以过程为导向的翻译教学
基础英语教学中的翻译教学的目标应是培养学生的翻译兴趣,渗透翻译意识。笔者认为,基础英语的翻译教学应采取“以过程为取向的翻译教学”(process-oriented translation teaching),即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关注翻译过程本身,使其在翻译过程中深化翻译原理,获得并应用翻译方法和技巧,最终培养和提高翻译能力。相对传统的“以译品为取向的翻译教学”(product-oriented translation teaching),前者更关注翻译过程本身,后者更关注翻译的最终结果。以过程为导向的翻译教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1.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基础英语教师不能局限于书本,应结合各类课外材料,拓展学生知识面。结合许多院校使用的《综合教程》(An Integrated English Course)来看,第一册 Unit 3 What Happened to Manners?这一单元可以延伸讲解中西礼仪文化差异,包括餐桌礼仪,送礼礼仪以及一些国家的禁忌行为。翻译与文化密不可分,教师还需进行有效引导,帮助学生意识到文化的差异性,并学习如何在翻译中处理文化差异。
2.培养学生的翻译意识。通过往年的翻译和作文批改经验,笔者发现,大一新生的英语大多是“不地道的”,甚至有很多的“中式英语”,翻译时则往往在于无法摆脱原文的束缚。而基础英语课正好可以帮助学生仔细学习英汉语言的特点。教师可通过书中句子的练习,帮助学生总结翻译方法技巧,培养翻译意识。比如《综合教程》第一册Unit3 Whatever Happened to Manners?课文第七段的第二句:“Don’t you just hate it when someone knocks an enormous carry-on bag into your head when he’s barreling down the aisle to board an airplane——an doesn’t bother to say he’s sorry?”英语句子习惯重心在前,先果后因,开门见山。而汉语往往重心在后,先因后果,娓娓道来。这是英汉语言差异中很重要的一点。根据汉语语言的习惯,译文要适当调整语序。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英汉的差异,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不直接对比批评学生的译文,对积极参与的学生给予肯定和鼓励。最后再给出参考译文“如果有人急匆匆登机时,把一个大提箱直接撞到你头上,还连句对不起都不说,你难道不会生气吗?”并示范翻译过程,讲解翻译思路。总之,就如程维所说“基础英语课的任课教师切不可小觑初级阶段的教学。学生是否能顺利过渡到高年级的翻译技能训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初级阶段的翻译意识的培养。”
3.合理利用网络平台。基础英语教学中,教师需兼顾各项技能的训练,给予“译”的时间不可能太多。鉴于此,教师可利用网络平台训练学生翻译能力。课堂上遇到难以翻译的句子,教师可适当指明思考方向,并不给出参考译文,让学生课后在网络平台上进行讨论。教师最好参与其中,进行指导外,营造热烈的讨论氛围,激发大家对翻译的兴趣。还可介绍优秀的翻译网站,推荐经典的翻译素材,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并给予反馈和指导。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翻译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发表出来,一起交流讨论。在交流的过程中,发现更多的语言共同性和差异性。
三、总结
基础英语教学中适宜采用以过程为取向的翻译教学,这种教学方法“具有很多优点,其中最显著的优点是使翻译任课教师和学生摆脱对于个别词语好坏标准的纠缠,避免打击学生学习翻译的积极性,从而把教学的重点更多地集中在对学生翻译观念及翻译策略的培养上”。教师在教授基础英语时,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翻译能力,夯实双语基本功。只有教师具备翻译意识,才能引导学生正确翻译。
参考文献:
[1]程维.以培养翻译意识为导向的基础英语教学[J].西南大学学报,2010(5).
[2]牟俊贞,时庆梅.翻译实践课应以过程为导向[J].山东外语教学,2002(5).
[3]朱玉彬,许钧.关注过程:现代翻译教学的自然转向——以过程为取向的翻译教学的理论探讨及其教学法意义[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