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椎体成形术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比较

来源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NianDo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比较分析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治疗中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的疗效。方法:收集62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A组(PVP)与B组(PKP),对比分析两组手术效果。结果: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疼痛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疼痛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椎体前柱高度恢复率、椎体中柱高度恢复率以及后凸矫正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而选择。
  [关键词]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推广,脊柱微创手术在临床中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可有效恢复椎体高度及矫正后凸畸形。本研究主要对比分析了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治疗中PVP、PKP的临床疗效差异。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期间,我院选取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62例,将其随机分为A组与B组。A组31例,男18例,女13例,年龄54~83岁,平均年龄(69.89±2.21)岁;胸椎11例,腰椎20例。B组31例,男19例,女12例,年龄55~83岁,平均年龄(70.12±2.18)岁;胸椎12例,腰椎19例。两组患者术前均接受体格检查并与影像学资料结合确诊,排除术前有脊髓或神经受损者及手术禁忌症者。上述两组研究对象临床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本次所有研究对象均满足《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中相关诊断标准。①采用双能x射线吸收测定法对患者骨密度T值进行测量,正常人骨密度T值在-1SD以上(包括-1SD);低骨密度T值在-2.5SD至-1SD范围内;严重骨质疏松症T值低于-2.5SD(包括-2.5SD),且合并有骨质疏松性骨折;②患者接受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确诊。
  1.2方法 本次所有研究对象均给予局麻处理,经单侧椎弓根将骨水泥注入。术中患者取俯卧位,在C臂机透视下经椎弓根穿刺入路。A组:穿刺针至患者椎体前三分之一位置,将骨水泥黏稠度调制恰当后利用压力注射器将其推入患者椎体内(要求在侧位严密透视下注入骨水泥),骨水泥至椎体后壁时表示充填完成可停止注射,待骨水泥硬化后拔针。B組穿刺入路与A组相同,穿刺完成后更换工作套管,将套管前端置入椎体后缘,在椎体内用手动钻钻出一条通道,将球囊置入,在透视下进行球囊扩张,促进伤椎膨胀并恢复高度,该环节椎体内可有一个空腔形成,通过注入管将骨水泥注入对空腔进行填塞。
  1.3观察指标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 对患者治疗前、治疗后4周患者疼痛情况进行评价,分值在0~10分值之间,分值越低表示患者疼痛症状越轻。并计算两组患者治疗4周后椎体前柱高度恢复率、椎体中柱高度恢复率以及后凸矫正率。
  1.4统计学分析 用SPSS19.5分析数据,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分别采用(x±s)、百分率(%)表示,且分别行t检验和x2检验,P<0.05表示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前后两组疼痛症状改善情况对比 治疗前,A组疼痛评分为(7.85±1.67)分,B组疼痛评分为(7.83±1.68)分,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周,A组疼痛评分为(2.08±1.02)分,B组疼痛评分为(2.11±1.17)分,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治疗后疼痛评分与同组治疗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治疗后两组患者椎体前柱、中柱恢复率及后凸矫正率对比 B组患者椎体前柱高度恢复率、椎体中柱高度恢复率以及后凸矫正率均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属于临床常见骨折类型,以往临床给予卧床休息以及局部外固定等手段治疗,易加重骨质脱钙疏松程度,出现恶性循环。近几年,经皮椎体成形术及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是临床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常用技术,具有微创技术优势,都以稳定骨折、避免椎体进一步压缩、恢复椎体力学强度及缓解疼痛为主要治疗目的。
  通过本次研究可以看出,治疗后,A组与B组患者疼痛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治疗中两种术式均可有效改善患者疼痛症状,这可能是因为注入骨水泥后患者的椎体骨折固定效果明显,脊柱稳定性强。骨水泥均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能够聚合放射发热或利用自身化学毒性破坏椎体感觉神经末梢,从而可缓解患者局部疼痛症状。但PKP技术与PVP技术不同的是,PKP技术经椎体内的球囊扩张来促进椎体高度恢复并实现后凸畸形矫正,这是PVP所没有的,另外在骨折椎体高度纠正方面也优于PVP技术;但对于急性或亚急性椎体骨折患者来说,利用PVP技术结合体位复位可有效促进患者椎体高度恢复,同时纠正其后凸畸形。在本次研究中,治疗后,B组患者椎体前柱高度恢复率、椎体中柱高度恢复率以及后凸矫正率均明显高于A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治疗中经皮椎体成形术及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均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均能有效改善患者疼痛症状,但在促进患者椎体前柱高度恢复、椎体中柱高度等方面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的效果更理想,临床需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恰当术式。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分期整体针灸在脑梗死疾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58例脑梗死患者作为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与实验组各29例。对照组予以常规针灸疗法治疗,实验组予以分期整体针灸
【摘 要】 目的:观察九龙虫对脂多糖烟雾诱导慢性支气管炎模型大鼠超氧自由基和内皮素-1(ET-1)的影响。方法:取雄性SD大鼠60只,用脂多糖烟雾诱导法复制慢性支气管炎模型,经给药治疗后,测定血清和肺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和内皮素-1(ET-1)含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血清和肺组织SOD水平降低(P<001),MDA和ET-1含量升高(P<001);各给药组与模型
商务谈判课程是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对于培养优秀的谈判人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的商务谈判课程教学存在忽视实践教学、教学手段单一、考核方式简单、缺
要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成为新时期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灵魂与保证,唯一的选择是创新。创新要体现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全过程,大力推进观念创新、机制创新、内容创新、方法创新、
工会组织要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以协调劳动关系为主线,以开展“工人先锋号”和“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活动为载体,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依法维权,促进和谐,充分发挥工会在组织职
自马克思逝世后的19世纪70年代至今,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跌宕起伏。受各种主观或客观因素影响,马克思主义研究越来越偏离马克思的本来意图——关于“颠覆人与物质异化的事实”
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是对传统实验教学模式的一种改革,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是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划中的必要环节。开放式实验教学对实验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利用网络
【摘要】目的:观察化瘀通络汤治疗结核性胸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结核性胸膜炎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仅给予抗结核药物治疗;治疗组给予常规抗结核药物结合化瘀通络汤中药治疗。通过影像学胸部B超和胸部CT观察两组胸腔穿刺后期胸水含量及胸膜增厚程度,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333%,优于对照组7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70%为显效;30%<胸水减
【摘要】目的:观察经皮肝胆管引流术联合经皮肝胆道镜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00例肝内外胆管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治疗,试验组采用经皮肝胆管引流术联合经皮肝胆道镜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情况。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术后均获得治疗效果,试验组手术用时明显比对照组更低,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皮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