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伴随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用电需求增加的同时,社会经济发展对电力供应也提出了较高的质量要求,保障配网供电的可靠性成为当前备受关注的话题。要想提升配电供电的可靠性,首先要了解存在的供电问题,以及导致不可靠的各项因素,从而有针对性的探究提升策略。本文将以10KV配网为例,分析供电中存在的问题与影响因素,并探究相关提升供电可靠性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供电可靠性;10KV配网;短路;电网结构;管理措施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变革,电力行业迎来全新的发展机遇,各项技术水平有效得到了提升,尤其是发电与输电领域,极大的为社会生产生活做出贡献。然而,就当前的供电现状而言,供电质量仍不能有效满足人们安全用电需求,究其原因多由配网故障引起,提升配网供电的可靠性成为当下迫在眉睫的任务。笔者依据多年的实践研究经验,对此问题加以探究。
一、10kV配网供电问题及影响因素
㈠短路问题
短路问题是影响配网持续供电的重要因素,而短路问题的出现受到诸多方面的影响,比如自然灾害作用、设备自身出现问题等。若究其具体影响因素,则主要分为如下几点:第一,导线及附件发生热胀冷缩,配网中的架空线路长期暴露在自然环境下,受到气候因素及长期高负荷运行影响,热胀冷缩现象时常发生,加大了短路问题的发生[1];第二,存在施工问题,配电网改造建设过程中,若施工工艺不够严谨规范,必将在今后的使用过程中产生短路问题;第三,外力破坏,外力是造成近年来线路短路故障主要罪魁祸首,常见的有特大自然灾害,比如暴雨、台风等,另外还有外施工破坏,比如外施工破坏电缆、架空导线,受到外力冲击,杆塔发生倒塌致使线路断开。
㈡线路稳定性差
线路稳定性将直接影响着整个供电系统的质量,其主要表现为:其一,瓷瓶闪络放电,闪络现象会造成单相接地,致使两相上电压增大,往往能够提升至2.5倍,不安全因素不言而喻;其二,过电压严重,配网线路不仅要承担内部过电压,同时大气、工频也会带来过电压现象,一旦过电压过于严重,将造成线路稳定性差。其三,线路故障后的快速复电水平有待提高,当前,配电线路的结构还不够成熟,许多线路还是放射性布局模式,配网自动化技术使用率低,线路环网率低,这些问题都是影响快速复电效率的主要因素。当线路稳定性变差,严重影响了配网可靠性的提升,给用户安全可靠用电带来干扰。
㈢变电故障影响
配网供电中变电故障较多,尤其是在10KV配电网中,往往多发套管击穿、对地放电,以及铁芯部分烧毁,或者不同接头之间接触放电等等[2]。调查显示,造成以上变电故障的因素较多,若将其分类,则其原因可划分为如下三种:第一,老化设备未及时更新,变电设备在长期的超负荷状态下运行,待使用时间变久,老化问题接踵而至,若不能及时的更新改造,安全性能降低增多故障发生概率;第二,变电操作中存在不规范,变电工作者由于缺乏必要的安全意识,在变电操作过程中违规行为较多;第三,防范工作未落实,变电设备的养护工作,可及时发现潜在的变电故障问题,若不能有效落实防范工作,定期进行设备维修与养护,故障发生几率必然增大。较多的变电故障对配网供电影响较大,需及时解决此类问题。
㈣树障等外物影响
为保证配电线路的正常运行,线路两旁外物需要与线路之间保持安全距离。若树障没有及时加以清理,致使树枝靠近线路,在遇到雷雨、暴风等天气,树枝与线路之间相互搭接,带来短路、断路、线路接地等情况,将造成故障停电事故多发[3]。与此同时,还存在其他外物对线路造成影响,比如说漂浮异物飘挂、各类违法搭建的广告牌、违法建筑物等。相关工作人员需及时修剪树枝、联合其他部门处理违法建筑物、广告牌等,按照相关的安全规范要求,有效排除外物影响。
二、10kV配网供电可靠性能提升策略
㈠强化管理
加强对配电网的管理,提升其管理水平,可为保证配网可靠运行奠定基础环境,其一为规划管理,对现有的供电数据统计分析后,对配网供电实施科学规划,为当前的供电,以及未来几年的配网供电实施预测,并实施规划设计;其二为目标管理,所谓目标管理主要是依据配网供电的实际情况制定管理目标,并通过对电压波动、用电量控制等途径,有效的实现管理目标。与此同时,技术管理也将成为管理的重点,借助技术水平的提升,保证配网供电安全、可靠运行也是重要的途径之一。
㈡实施综合检修
变电设备、供电线路等是配网供电的物质基础,保证供电可靠稳定,首要任务则是保证各项基础设备正常运行,避免其发生故障[4]。基于此,综合检修成为保证提升配网供电可靠性的关键。当前,10kV配网带电作业技术发展迅速,现行得到广泛应用的则为带电拆接火技术,可通过带电作业进行带电拆接火项目。运用该种技术处理专变用户的接拆火任务,不用停运某段线路就能实现了,此外该技术可广泛应用于带电处理线路各类隐患,从而大大提升了配网供电可靠性。
综合检修,还可以体现在我们的线路计划停电施工安排上,比如一项大型线路全线停电施工改造,需要综合重要用户用电需求及线路环网情况等要素进行施工方案优化,为了缩小停电范围及影响,我们可以利用线路环网供电技术,从而采取线路分段停电施工的施工方案,这样就大大降低了停电时户数指标,大大提升了供电可靠性。基于供电系统的复杂性,检修工作必须综合实施,不能有所遗漏,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保证检修质量。
㈢提高相关人员素质
伴随配网自动化水平的提升,10KV配网供电面临的挑战越来越严峻,面对层出不穷的先进设备与全新技术,调度人员及配网运行维护人员必须以更高的综合素质才能应对高要求的工作任务。人员素质的提高,是满足配网高速发展的重要前提,更是提升供电服务水平的有效途径,为此要加强对人员进行安全培训、技能培训,提升其安全意识与工作责任心,并通过技能水平的提升,跟上科技不断发展的步伐。
㈣优化配电网结构
网架结构是否合理,将对供电稳定性有着重要的影响,只有对网架结构进行科学布局,并依据现代科技手段加强对其改造,才能有效保证电网结构的合理性,保证10KV配电网运行可靠[5]。首先,配电网布局前,要将网架布局放在城市规划的大环境下,依据城市规划方案,以及各项市政工程建设的实际,综合分析后制定科学的布局方案;其次,在网架结构布局过程中,要按照"N-1"准则进行布局,大力推广线路环网技术[6],并满足安全规范要求,及时排除各项外物影响,减少外界环境对配电网结构的影响;最后,规范选择电气设备、供电半径等,加强对先进技术的运用,比如借助节能变压器减少能量损耗,或在改造过程中利用无功补偿技术,以及其他技术手段降低线路功率损耗。
结语
综上所述,影响10KV配网供电可靠性的因素较多,其中短路问题、线路稳定性、变电故障、树障影响等更为显著,对配网供电的可靠运行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面对新时期社会给予的更高用电需求,提高配网供电的可靠性至关重要,电力企业应强化管理、实施综合检修、提高人员素质、优化配电网结构,从而保证10KV配网供电更加科学、稳定、可靠。
参考文献
[1]梁彦.确保10kV配网供电可靠性的重要性与优化策略[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4,19:94-95.
[2]袁泽明.影响10kV配网供电可靠性的因素及应对策略[J].科技与创新,2014,24:91-92.
[3]汤万和.提升10kV配网供电可靠性的技术措施探讨[J].山东工业技术,2014,22:225+220.
[4]唐国鹏.关于10kV配网供电可靠性影响因素及对策探讨[J].科技风,2015,12:26.
[5]黄连隆.提高10kV配网供电可靠性的策略[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5,20:39-40.
[6]余小刚.探讨10kV环网柜及环网供电的实践[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4,14:40-41.
关键词:供电可靠性;10KV配网;短路;电网结构;管理措施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变革,电力行业迎来全新的发展机遇,各项技术水平有效得到了提升,尤其是发电与输电领域,极大的为社会生产生活做出贡献。然而,就当前的供电现状而言,供电质量仍不能有效满足人们安全用电需求,究其原因多由配网故障引起,提升配网供电的可靠性成为当下迫在眉睫的任务。笔者依据多年的实践研究经验,对此问题加以探究。
一、10kV配网供电问题及影响因素
㈠短路问题
短路问题是影响配网持续供电的重要因素,而短路问题的出现受到诸多方面的影响,比如自然灾害作用、设备自身出现问题等。若究其具体影响因素,则主要分为如下几点:第一,导线及附件发生热胀冷缩,配网中的架空线路长期暴露在自然环境下,受到气候因素及长期高负荷运行影响,热胀冷缩现象时常发生,加大了短路问题的发生[1];第二,存在施工问题,配电网改造建设过程中,若施工工艺不够严谨规范,必将在今后的使用过程中产生短路问题;第三,外力破坏,外力是造成近年来线路短路故障主要罪魁祸首,常见的有特大自然灾害,比如暴雨、台风等,另外还有外施工破坏,比如外施工破坏电缆、架空导线,受到外力冲击,杆塔发生倒塌致使线路断开。
㈡线路稳定性差
线路稳定性将直接影响着整个供电系统的质量,其主要表现为:其一,瓷瓶闪络放电,闪络现象会造成单相接地,致使两相上电压增大,往往能够提升至2.5倍,不安全因素不言而喻;其二,过电压严重,配网线路不仅要承担内部过电压,同时大气、工频也会带来过电压现象,一旦过电压过于严重,将造成线路稳定性差。其三,线路故障后的快速复电水平有待提高,当前,配电线路的结构还不够成熟,许多线路还是放射性布局模式,配网自动化技术使用率低,线路环网率低,这些问题都是影响快速复电效率的主要因素。当线路稳定性变差,严重影响了配网可靠性的提升,给用户安全可靠用电带来干扰。
㈢变电故障影响
配网供电中变电故障较多,尤其是在10KV配电网中,往往多发套管击穿、对地放电,以及铁芯部分烧毁,或者不同接头之间接触放电等等[2]。调查显示,造成以上变电故障的因素较多,若将其分类,则其原因可划分为如下三种:第一,老化设备未及时更新,变电设备在长期的超负荷状态下运行,待使用时间变久,老化问题接踵而至,若不能及时的更新改造,安全性能降低增多故障发生概率;第二,变电操作中存在不规范,变电工作者由于缺乏必要的安全意识,在变电操作过程中违规行为较多;第三,防范工作未落实,变电设备的养护工作,可及时发现潜在的变电故障问题,若不能有效落实防范工作,定期进行设备维修与养护,故障发生几率必然增大。较多的变电故障对配网供电影响较大,需及时解决此类问题。
㈣树障等外物影响
为保证配电线路的正常运行,线路两旁外物需要与线路之间保持安全距离。若树障没有及时加以清理,致使树枝靠近线路,在遇到雷雨、暴风等天气,树枝与线路之间相互搭接,带来短路、断路、线路接地等情况,将造成故障停电事故多发[3]。与此同时,还存在其他外物对线路造成影响,比如说漂浮异物飘挂、各类违法搭建的广告牌、违法建筑物等。相关工作人员需及时修剪树枝、联合其他部门处理违法建筑物、广告牌等,按照相关的安全规范要求,有效排除外物影响。
二、10kV配网供电可靠性能提升策略
㈠强化管理
加强对配电网的管理,提升其管理水平,可为保证配网可靠运行奠定基础环境,其一为规划管理,对现有的供电数据统计分析后,对配网供电实施科学规划,为当前的供电,以及未来几年的配网供电实施预测,并实施规划设计;其二为目标管理,所谓目标管理主要是依据配网供电的实际情况制定管理目标,并通过对电压波动、用电量控制等途径,有效的实现管理目标。与此同时,技术管理也将成为管理的重点,借助技术水平的提升,保证配网供电安全、可靠运行也是重要的途径之一。
㈡实施综合检修
变电设备、供电线路等是配网供电的物质基础,保证供电可靠稳定,首要任务则是保证各项基础设备正常运行,避免其发生故障[4]。基于此,综合检修成为保证提升配网供电可靠性的关键。当前,10kV配网带电作业技术发展迅速,现行得到广泛应用的则为带电拆接火技术,可通过带电作业进行带电拆接火项目。运用该种技术处理专变用户的接拆火任务,不用停运某段线路就能实现了,此外该技术可广泛应用于带电处理线路各类隐患,从而大大提升了配网供电可靠性。
综合检修,还可以体现在我们的线路计划停电施工安排上,比如一项大型线路全线停电施工改造,需要综合重要用户用电需求及线路环网情况等要素进行施工方案优化,为了缩小停电范围及影响,我们可以利用线路环网供电技术,从而采取线路分段停电施工的施工方案,这样就大大降低了停电时户数指标,大大提升了供电可靠性。基于供电系统的复杂性,检修工作必须综合实施,不能有所遗漏,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保证检修质量。
㈢提高相关人员素质
伴随配网自动化水平的提升,10KV配网供电面临的挑战越来越严峻,面对层出不穷的先进设备与全新技术,调度人员及配网运行维护人员必须以更高的综合素质才能应对高要求的工作任务。人员素质的提高,是满足配网高速发展的重要前提,更是提升供电服务水平的有效途径,为此要加强对人员进行安全培训、技能培训,提升其安全意识与工作责任心,并通过技能水平的提升,跟上科技不断发展的步伐。
㈣优化配电网结构
网架结构是否合理,将对供电稳定性有着重要的影响,只有对网架结构进行科学布局,并依据现代科技手段加强对其改造,才能有效保证电网结构的合理性,保证10KV配电网运行可靠[5]。首先,配电网布局前,要将网架布局放在城市规划的大环境下,依据城市规划方案,以及各项市政工程建设的实际,综合分析后制定科学的布局方案;其次,在网架结构布局过程中,要按照"N-1"准则进行布局,大力推广线路环网技术[6],并满足安全规范要求,及时排除各项外物影响,减少外界环境对配电网结构的影响;最后,规范选择电气设备、供电半径等,加强对先进技术的运用,比如借助节能变压器减少能量损耗,或在改造过程中利用无功补偿技术,以及其他技术手段降低线路功率损耗。
结语
综上所述,影响10KV配网供电可靠性的因素较多,其中短路问题、线路稳定性、变电故障、树障影响等更为显著,对配网供电的可靠运行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面对新时期社会给予的更高用电需求,提高配网供电的可靠性至关重要,电力企业应强化管理、实施综合检修、提高人员素质、优化配电网结构,从而保证10KV配网供电更加科学、稳定、可靠。
参考文献
[1]梁彦.确保10kV配网供电可靠性的重要性与优化策略[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4,19:94-95.
[2]袁泽明.影响10kV配网供电可靠性的因素及应对策略[J].科技与创新,2014,24:91-92.
[3]汤万和.提升10kV配网供电可靠性的技术措施探讨[J].山东工业技术,2014,22:225+220.
[4]唐国鹏.关于10kV配网供电可靠性影响因素及对策探讨[J].科技风,2015,12:26.
[5]黄连隆.提高10kV配网供电可靠性的策略[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5,20:39-40.
[6]余小刚.探讨10kV环网柜及环网供电的实践[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4,14:40-41.